人鬼情难了

2019-04-20 06:30贾礼庆
娘子关 2019年2期
关键词:钟馗

贾礼庆

人,天地之最贵者?

现代汉字是由古象形文字衍化发展而来的。对自诩为万物之灵长的人这样一个复杂的集合体,在汉字的构造中,我们的先人却简单到仅仅只用两笔,便生动地刻画出其形象,从古至今,几乎不曾改变过。“人”字的构造简单,各个时代的写法差别不大,但若仔细观察,还是有些细微的差别存在,这种细微差别给今天的我们留下了关于人在这个世界上居于何种地位的巨大联想空间。

在最为古老的甲骨文中,人是一个侧身垂臂直立的形象。从其构造方式中,我们可以大概揣摩出那个时代人的基本生活状态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个时期的人两臂垂直,腰杆挺直,头颅微微昂起,看上去很有派头的样子。再结合同时期与“人”字有关的其他字的构造方式,分析后可以看出来,这时候的人与人之间基本是平等协作的关系,阶层分化不很严重,作为集体中的个体,每一个人的自由度相对较高,个人的独立意识较强,职业分工不明显,人与人之间还没有高低贵贱的区别,所以在最早的“人”字构字中,关于人的阶层的、职业的特点表现的不是很明显。

到了金文中,“人”的形象就变化多样了,而且不同地域的金文,其构造的差异也很大。之所以会这样,应该是阶级出现之后,那些掌握了上层建筑的人,对与自己相似的那些战俘或者服务于己的同族人的理解。这时候的“人”字,依然侧身而立,但腰弯了下来,背驼了下来,而且双臂前伸,好像正在做采摘或耘草的动作,“人”字成为劳动者的符号。有的金文中,“人”字则表现为双膝跪地,两臂平伸,头压得很低,像极了清宫戏中那些在主子面前匍匐在地,头都不敢抬的奴才。从这时期“人”字的构造方式中,我们不难看出,人的生存状态发生了重大变化,这时候的人基本上只有劳作,而且地位低下,人身自由大约也受到限制了。据历史学家考证,这个时期,中国土地上的古人已经进入奴隶社会。如果这个推断成立,那么大多数人基本上已经成为附庸于王室贵族和祭司、巫祝等社会统治阶层的群体,是撑起那个时代社会金字塔的大多数的存在。

再到后来,“人”字的含义更加宽泛,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的人有了专属称谓,也就没有谁再跟“人”字较劲,关于怎么解释这个字的意义,就由掌握了话语权的人来适度掌握就行了,倒是没听说过哪个强权者要抢这个字的解释权。现代汉语中则采用了一个古今结合的办法,把“人”字定义为:躬身垂臂的劳动者,地球上唯一会创造文明符号、自觉进化的动物。仔细品味这个定义,总感觉有些古今结合投机取巧多方讨好的味道。

最早的汉语字典《说文解字》中对“人”的解释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然而对这个较早出现于文献中的解释,笔者则不敢苟同。真如作者所言,在东汉的时候,人是天地之间最为尊贵存在的话,那么肇始于春秋战国,延续于秦汉,勃兴于魏晋南北朝,影响了整个古代中国社会形态的门阀制度也就不会经久不衰。须知,门阀制度时代社会阶层等级森严,一个主要特征便是讲究血统出身。所谓“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贵族血统生来就高人一等。

在科举制度出现以前的王朝,选拔任用各级官员主要就是看一个人的家庭出身,德能则在其次。那时候的门阀士族不仅享有世代为官的特权,而且阖族免租税徭役,是凌驾于百姓之上的既得利益者。门阀制度的兴盛直接阻塞了寒门子弟的出路,人才没有流动与竞争,社会等级壁垒森严,活力减弱,这就为那些捧门阀制度臭脚的王朝覆灭埋下了隐患。从短命的魏、晋,到腥风血雨杀戮肆虐的南北朝时期,三百多年里,几乎没有一个稳定而长寿的政权,这难道与那些政权坚持腐朽的门阀制度没有关系?一个“最贵”,也只能是许慎的看法,在他的心中,人应该是高贵的存在。只是,在那种社会形态下,那些王侯将相和他们的子弟与那个动乱时代饥寒交迫朝不保夕的庶民百姓相比较,哪些人在这个定义的范畴之内?了解点历史的人应该会有自己的判断吧。

当然了,把人分为三六九等可不仅仅是中国古人的专利,在地球上其他的地区,这种现象也不鲜见,名气最大的就是印度的种姓制度。印度的种姓制度已经存在了三千多年,它把人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个等级,这个制度直到今天依然影响着印度人的生活,是存在时间最久,影响最为深远的一种等级制度。这个制度中站在最高位的是婆罗门,掌握着上层建筑中的文化教育和宗教权力,由僧侣贵族世袭罔替。处于第二等级的是刹帝利,他们掌握着上层建筑中的军队和税收权力,是印度的行政和军事集团,他们的子孙世代承袭祖先的职业,生来便是高贵的统治者。第三个等级吠舍,这个层级的人们没有政治权利,他们的人生被前两个等级的人所设定,唯一的目标就是做生意搞经营创造财富,以布施和纳税的方式上缴财物,来供养前面两个等级的人。吠舍阶层可以理解为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平民或自由民。生活待遇最低等的是第四等级的首陀罗。这些人主要是被征服的土著和沦为奴隶的非雅利安人,他们主要的职业是佣人和工匠,从事着被认为最低贱的职业,接受刹帝利和吠舍两个阶层的双重监督和役使,没有人身自由。

但在印度社会,首陀罗的生活状况还不算是最糟糕的,四大种姓之外,还有着大量的第五类人群的存在,被称为“不可接触者”或“贱民”。这些人是由罪犯、战俘或者是跨种姓婚姻者的后代组成,他们的身份世代承袭,不能接受教育,不能穿鞋子,只允许从事被社会认为最卑贱的职业,是生活在印度社会最底层,永无出头之日的一类人。

印度的种姓制度壁垒森严,阶层间没有丝毫的上升缝隙,吠舍再怎么努力也混不进刹帝利的行列。而作为高级种姓的刹帝利却可以绝对的强势,粗暴地直接废掉一个吠舍的“修为”,把他打进首陀罗或者贱民的行列,永世不得翻身。这种残酷的等级制度,是造成印度社会盗窃、强奸、抢劫等各种刑事案件层出不穷,犯罪率居高不下,各种社会问题长期累积却无法解决的主要原因。想想也是,作为“贱民”的印度人,生来便烂命一条,活着没有希望,死了未必不是一种解脱。于是,这个阶层中人便会缺少道德的自律以及对法律的敬畏。活着无望的人,道德和法律对他便没有任何约束力,极易自暴自弃,在这样的环境中,人做出丧心病狂的事情来也就不足为奇了。

还有一段如鲠在喉的历史不得不提,那便是标榜文明的欧洲殖民者在美洲大陆建立的“黑奴制度”。为了占领和开发广袤的美洲大陆,欧洲殖民者一面大量屠杀美洲土著居民,占领其领地,一面从非洲大量贩卖黑人来美洲搞开发。黑人奴隶被殖民者视为私有财产,他们没有人身自由,像牲畜一样被主人随意买卖。在种植园中,黑奴每天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身体长期得不到休息,很多黑人在成年以前就因健康出现问题而夭亡,能活到成年并繁衍后代的,其后代也是做定了的奴隶,是主人财产的升值。

美国的南北战争是改变黑奴命运的一个契机。北方军队兵员吃紧的情况下,林肯总统顺应时代潮流,签署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并史无前例地把黑人招募到联邦军队中,从而为黑奴的彻底解放开辟了道路。虽然“黑奴制度”早已经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但殖民者心中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却一直在其血液中遗传,直到今天仍然是美国社会不敢触碰的一根敏感神经。

印度根深蒂固的种姓制度和曾经肆虐美洲的黑奴制度之下,一些人对另外一些人尊严的践踏,人权的侵犯已然到了罄竹难书的地步,是人类历史上最不光彩的记录。这样的制度从另外一个角度注释了人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说法之偏颇。想想也是,人如果是天地间最高贵的存在,那么在印度种姓制度中的贱民、首陀罗、吠舍等能感觉到自己的高贵吗?美洲殖民时代的黑奴能有高贵的感觉吗?当然了,还有自古以来那无数受苦受难的人们,他们生而为人,却不曾感受到作为人的高贵,更多的时候苦难缠身,苦苦挣扎,苦中求生。试想,做定了“贱民”和奴隶的人们,他们怎么会认可这样的定义?

鬼,生命长在的希望

自从人类产生灵智的那一刻起,就不可避免地对呱呱坠地的新生儿产生好奇,对无法逆转的死亡产生恐惧。人从哪里来,为什么而生,为什么要死,死亡之后又去了哪里?这恐怕是困扰人类的永远难题。随着人类知识的积累,生存经验的丰富,灵智不断增长,对于生死的问题便有了自己的解读。地球上如今还在发展着的文明,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几乎不约而同地在他们知识积累的阶段,都认为人死后只是肉体的消亡,他的灵魂会去灵魂栖居的地方,永世不灭。由此,善于思考,获得了智慧,有别于地球其他生物的人类,便多了些活着的希望和动力。

人死后去了哪里?中国古人认为变成了鬼。《说文解字》中对鬼字的解释为:人所归为鬼。也就是说,人死后的形态是鬼。这种说法还不是人类最早的认识。在更远的古时候,人们对未知的事物充满着恐惧与敬畏,从“鬼”这个字的造字结构上,我们不难窥测一些端倪出来。甲骨文中,“鬼”是一个戴着巨大面具,佩戴弓箭,跪坐着的人。传说这个人叫甲,因其相貌丑陋,平时戴着一个大面具,不敢以真面目示人。但他精于射箭,学识渊博,曾经做过天上的魁星,因得罪了天帝而被诛杀,死后的灵魂,被人们奉为神,称为鬼。此后,“鬼”是甲死后的专用名。

当然了,传说不能作为依据。在人类文明起源的时候,原始部落中那些具备了异能,掌握着更多的经验和知识,能教给人们一些生存技能,智识超过常人的个体,成为部落祭司或首领,被人们当作神一样膜拜着。在我们今天还能看到的一些原始宗教祭祀仪式中,那些祭司或巫祝或戴着奇形怪状看上去很恐怖的面具,或用各种颜料把自己的身体面貌涂画成恐怖的样貌,给人以威压,制造神圣恐怖的氛围,就是要借助神的力量。在很长的历史时空中,鬼就是人们心中的神。鬼即是神,神即是鬼。中国古人在造“鬼”字的时候,不外乎这样的认识。

人在活着的时候无法与命运抗争,就希望死后能够掌握一些神秘的手段,获得一些超人的力量。鬼之所以被认为是人死后的形态,我认为是人们心存希望。无论古人还是今人,贪生怕死的本性几乎没有多少改变。人死后尸体会很快腐烂,那样的景象古人看到后非常害怕,想想自己死后也会变成这副模样,内心肯定恐慌不已。当有人站出来告诉他们,说人死后腐烂的只是肉身,其灵魂以另外一种形式存在于活着的人所看不到的地方,给绝望的人们带来了无尽的心灵安慰。

说鬼是人死后的状态,是符合人们内心期望的。毕竟,在古人的心中,鬼是神一般的存在。想想人死后就具有了神的能力,便会悍不畏死,就会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壮志。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上,鬼屡屡被那些心存不轨、觊觎权力的人所利用,做出来无数令人发指的事情。一将功成万骨枯,最后的胜出者把恶名污水抛给鬼,自己则洗掉满身血污,上得岸来,做出一副事不关己道貌岸然的样子来。

鬼作为古人内心的神级存在,被人利用的同时,也对心存歹念,做了亏心事的人起到了一定的震慑作用。春秋时期的齐襄公与他同父异母的妹妹文姜私通,被他的妹夫鲁桓公发觉。鲁国羸弱,鲁桓公惹不起强大的齐国,对齐襄公的行为敢怒不敢言,回家后就狠狠教训了一顿自己的老婆,搞得文姜很不高兴。等到齐鲁两国国君再次聚会的时候,文姜就在枕边把鲁桓公教训自己的事告诉了她的哥哥。齐襄公听后大怒,就在宴席上灌醉鲁桓公,指使公子彭生在送鲁桓公回去的路上杀了他。鲁国对国君暴死的事情不依不饶,非要讨个说法不可。齐襄公就把全部责任推给彭生,把自己摘了出来,并以擅自杀死鲁国国君的罪名杀死彭生来平息事端。文姜的老公死了,她的儿子继位,还是个娃娃,此后兄妹二人更是毫无顾忌地淫乱,再没人敢说三道四。

齐襄公倒行逆施,刻薄寡恩,搞得齐国乌烟瘴气国力衰退,对他不满的人便蠢蠢欲动,要整死他换个国君。齐襄公最后一次外出打猎,一只野猪向他冲来,随行的侍卫就说看见彭生跑出来了,齐襄公听后大怒,拈弓搭箭就向野猪射了一箭。野猪负伤人立而起,突然哭泣起来。齐襄公大惊失色,掉头就跑,结果就跑丢了一只鞋子。当晚,齐襄公在行宫住宿,且醉酒打人。连称、管至父趁警卫松懈发动政变,齐襄公惊醒,藏了起来,本有望躲过一劫的,结果他那只白天丢失的鞋子忽然出现在他藏身的地方,被叛军发现,揪出来杀了。

这个故事在《春秋左传》和《史记》中皆有记载。史官说这是含冤而死的公子彭生的鬼魂向齐襄公索命来了。但俗话说: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做了亏心事的人不免会陷入杯弓蛇影、疑神疑鬼的情境中。齐襄公昧着良心做了坏事,本来就心怀鬼胎,他的政敌趁他病,要他命,利用这件事情,制造一起白日见鬼的事件来恐吓他,乱他心神,在他防备松懈的情况下,突然发动政变,把他诛杀。整个事件鬼影重重,到底是有人在装神弄鬼还是彭生鬼魂真的出现,读史之人自有判断。但不得不说,善恶有报,齐襄公之死也算报应吧。从这个故事来看,起码在有确切文字记录的春秋早期,人们就已经定型了人死后会变成鬼这个概念。

《礼记·祭法》载:庶人庶士无庙,死曰鬼。这大约是《说文解字》中“人所归为鬼”的来由。从《礼记》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知道,鬼是庶人的结局,王侯将相居于高高的庙堂,享用专属祭祀,不与鬼物为伍。估计在制定礼仪者的心中,那些死去的王侯将相生生不绝,代代享受,那受苦受累的穷人们只有做鬼的份。既然鬼是庶人之所归,庶人那么多,定然有大量的鬼出现。死的人多也就意味着鬼多。在俗世人们的心里,鬼多了绝不是好事。于是,人们按照人间的形制在鬼界建立一套管理体系势在必行。于是,一个等级森严的鬼魂世界便诞生了。说白了,地狱、天堂、阴间之类说法,不过是人间的翻版而已。如果能看透人间,也就明白了阴间。

人世间,总有一些不服管教,无视王法的家伙,游离在社会管理的盲区中,扰乱秩序,为害一方。一个健康发展的社会当然不能容忍这样的情形,于是设置了警察这种职业来维持社会秩序保一方平安。鬼的世界中也一样有不安定分子的存在,于是便诞生了捉鬼的大拿。在中国的鬼神体系中,鬼物的克星无处不在,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人群里,有不同的捉鬼大拿,鬼的克星可谓一抓一大把,但最有名的莫过于钟馗。

钟馗是唐朝初年的人,据说这个人生来豹头环眼,铁面虬髯,相貌凶恶,但他勤奋好学,文武兼修,为人正直,是一位自信满满自视甚高的人。他怀揣梦想去参加科考,虽然成绩优异,但唐高祖不喜欢他“出众”的长相,便没有录取他。可能来的时候在朋友圈把话说得太满,钟馗无法接受名落孙山的现实,羞于返回故乡,气血攻心之下,一时想不开就碰死在皇宫的台阶上。对于这样玩愣耍狠气性大的人,从死人堆里走出来的唐高祖见得多了,也不为怪,但终究心里有亏,就赐钟馗进士出身,好好地把他安葬了。钟馗的尸身走了,但他的鬼魂却留在了大殿里镇守皇宫,成了皇家的御用镇鬼师。

到了唐玄宗时代,有一次他外出巡游时,身体染病而归,太医诊断后给开了很多药,吃了却不见好。一天夜里,唐玄宗梦见一个穿着红色衣服的小鬼在他身上偷了一样东西转身就跑,于是他大声呵斥,小鬼也不理他继续逃跑。这时候,从大殿一角突然冒出来一个穿着破烂衣服,面目狰狞的大鬼,一把抓住小鬼,捏把捏把就把小鬼塞进嘴里吃掉了。玄宗很惊奇,就问大鬼何人,怎么会在皇宫里?大鬼就给玄宗行君臣之礼,回答道:“臣终南山进士钟馗也,因武德中应举不捷,羞归故里,触殿阶而死。奉旨赐绿袍以葬之,感恩发誓,与我王除天下虚耗妖孽之事。”钟馗讲完其中缘由便隐身而去。唐玄宗醒来后,病已痊愈,找人拿出档案检索,真就发现了关于钟馗的记录。于是下旨封钟馗“赐福镇宅圣君”,昭告天下。自此钟馗名声大噪,成为护佑百姓平安的一方神衹,受到人们的尊重和香火供奉。

在人类最朴实的意识中,人死后既然变为鬼,就不算灭亡,他的魂灵就会护佑在他的亲人身边,成为活着人的保护神。中国人代代传承的祭祖仪式,大约就是出于人类这样原始的美好愿望。写有祖先名讳的牌子,我们称之为神主牌位,是祖先魂魄栖居的地方。祖先的魂灵不灭,神识永存,子孙后代就生生不息,绵延不绝。

猜你喜欢
钟馗
You’ve got questions? she’s got answers
电影《人·鬼·情》中“钟馗”的实与虚
文人钟馗画源流及衍化初探
灵璧县钟馗画存在与发展的现实意义
灵璧县钟馗画的艺术美
姑妄信之
鉴赏
钟馗千年【百变秀】
漫画欣赏
我怕有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