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科技期刊国际化的现状与出路

2019-04-20 08:03李媛
出版广角 2019年5期
关键词:科技期刊国际化学报

【摘要】 中文科技期刊数量庞大,但国际学术影响力不足。文章通过对最具国际影响力的10种中文科技期刊近三年刊文情况的剖析,发现样本期刊具有出版周期短、载文量恰当、海外数据库广泛收录、采用OA与预发表的方式出版、重视新媒体建设等优势,但也存在国际合作论文少、编委顾问和编校队伍国际化程度低、投审稿平台未与国际接轨、选题策划意识不足等问题。文章建议中文科技期刊提升量效指数,兼顾策划常设专栏和热点专题,借助社交媒体和学会等渠道外宣,提升智囊团的国际化程度,从优势学科试点双语出版,走集群化发展道路。

【关  键  词】中文科技期刊;学术期刊;国际化;影响因子

【作者单位】李媛,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武汉大学学报编辑部。

【中图分类号】 G237.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9.05.003

根据《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8)》(下文简称蓝皮书)的统计,截至2017年底,中国科技期刊共有5052种。其中,中文科技期刊4599种,约占91%;英文科技期刊330种,占6.53%;中英文双语科技期刊123种,占2.43%[1]。然而,尽管中国科技期刊的数量居世界第三,但总体学术质量不高,尤其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学术传播力和影响力都不够。

针对中国科技期刊存在的问题,学界提出了诸如向海外名家约稿,审稿流程国际化,加强英文润色,与国际检索机构合作,加大期刊资助力度等对策。但当前,绝大多数研究是基于英文科技期刊如何国际化展开的,对中文科技期刊如何国际化关注不够;在鲜有针对中文科技期刊国际化的研究中,学界大多从个刊经验出发,少有分析群像的研究。

在中国知网发布的2018年“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名录里,共有175本科技期刊上榜,其中,91%是英文期刊,中文期刊寥寥可数。笔者以该排行榜中排名前10的中文科技期刊为研究对象,剖析最具国际影响力的中文科技期刊近三年的刊文特征、办刊经验与不足之处,旨在为中文科技期刊的国际化发展提供参考。

一、最具国际影响力的中文科技期刊的经验

1.出版周期短,学会提供智识资源

在我国5052种科技期刊中,刊期为双月及更长的期刊占比达54%[1]。然而,从表1可看出,在最具国际影响力的10种中文科技期刊中,9种的出版周期快于双月。除了《岩石学报》《化学学报》,其他8种期刊均采用了网络首发或优先出版的形式缩短出版周期。当前,国际权威科技期刊的出刊效率普遍较高,比如《科学》(Science)从收稿到同行评议结束不超过6周,《生物化学杂志》(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则通常为5周[2]。样本期刊的出版周期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且借助网络预发表的方式更是提高了出版效率。

高效出刊离不开强大的专家团队,观察样本期刊的主办单位,我们可发现,其中6种期刊有学会支持,4种期刊由学会和科研院所共同主办。无独有偶,根据蓝皮书的统計,主办科技期刊数量最多的学会是中华医学会(140种),此外就是中华预防医学会(35种) [1],且大多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收录。可见,学会办刊效果理想,能为期刊提供优质作者、审稿专家、会议信息等多种智识资源。

2.载文量适当,基金论文提供创新支撑

样本期刊近三年的载文量在年均491篇(见表2)。其中,载文量最大的是《生态学报》。载文量呈下降趋势的有《物理学报》《岩石学报》《电网技术》。载文量呈上升趋势的有年均增加6篇的《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8年分别增加97篇和75篇的《岩土力学》和《生态学报》。

最能反映载文量合理性的指标是量效指数,量效指数越小表示发文规模很大但效用不高[3]。根据2018年《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的统计,中国科技期刊量效指数的均值为2.55,80%的期刊在0.28—6.44之间。从表2可知,样本期刊的量效指数较多在3—6,说明载文规模总体上较合理,但其中也有个别极值。比如载文量较大的《物理学报》量效指数远低于其他样本期刊,这说明该刊宜缩小载文规模;而《石油勘探与开发》的量效指数很高,应增加载文量,以提高总被引频次。

量效指数不仅关乎载文量,还关乎刊文质量。蓝皮书曾指出,在科技期刊发表的论文中,基金论文的内容质量尤其是论文的创新性通常高于非基金论文[4]。从表2可知,样本期刊的基金论文比皆不低于80%。相对的,笔者从2017年版蓝皮书中发现,在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收录的科技期刊中,仅60.63%的刊文有基金项目支持,这比样本期刊低了约20%。由此可见,基金论文为科技期刊国际化提供了助益。

3.海外数据库广泛收录,重视OA出版

海外主流数据库为样本期刊的海外传播和国际影响力提升开启了便捷的通道。所有样本期刊均被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收录,其中,9种被美国工程索引(EI)收录,7种被俄罗斯文摘杂志(AJ)收录,4种被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4种被英国科学文摘数据库(SA)收录,4种期刊被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样本期刊中,被海外数据库收录最全的是《石油勘探与开发》。

通过对编辑部网站的调研,笔者发现,所有样本期刊都采用了开放存取(OpenAccess,下文简称OA)的出版方式,允许读者免费阅读和下载过刊;各刊编辑部主页上OA论文的更新速度很快,部分期刊如《化学学报》《物理学报》主页的OA论文更新速度比中国知网还快。在对外宣传方面,样本期刊大多建立了英文网站,网站用于展示期刊的英文目录、刊文的英文摘要,仅《岩石学报》《生态学报》《电网技术》没有建设英文网站。此外,为符合国际引证规范,除《生态学报》外的9种样本期刊均把参考文献里的中文文献译成英文。综上可知,国际影响力突出的中文科技期刊普遍被海外主流数据库收录,且积极开展OA出版。

4.注重新媒体建设,落实个性化分发

样本期刊普遍重视新媒体建设(见表3)。在微信公众号方面,除了《石油勘探与开发》,其他9种期刊均有开设,且微信公众号功能全面。除常见功能外,不少样本期刊还开发了特色功能,比如《电网技术》的微信公众号不仅提供业界信息,还发布专题论文集锦,展示企业风采。《岩石学报》《生态学报》开发了供作者与读者交流的期刊论坛和微站;《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等微信公众号发布优先出版的论文。在网站建设方面,样本期刊均建设了中文网站,且网站上有业界新闻、期刊动态、读者对论文的评价等附加性内容。在OA论文分享方面,虽然各刊网站均无分享到社交媒体的链接,但其中6种期刊的网站具备允许读者通过E-mail分享刊文的功能。在微博建设方面,仅《生态学报》开设有新浪微博,该微博平均每2个工作日发布一条刊文的推文。

在刊文的个性化推送上,除《岩石学报》《生态学报》《电力系统自动化》外,其他期刊均有供读者按需获取全刊或部分感兴趣论文的定向推送服务。在推送方式上,各刊均采用邮件通知的方式,即根据订阅用户勾选的阅读需求,自动推送刊文到用户邮箱。

二、最具国际影响力的中文科技期刊的不足

1.国际影响因子偏低,对国际优质稿源缺乏吸引力

通过分析样本期刊在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的期刊分区、2018年《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年报》以及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下文简称JCR)中的数据,笔者发现,样本期刊的国际影响因子偏低。观察表4可发现,由于中国科学院只对SCI期刊分区,因此只有4种样本期刊拥有分区数据。其中,数据最好的《石油勘探与开发》入围了工程技术大类3区,在石油小类位居2区;其次是入围化学大类3区、化学综合小类4区的《化学学报》。从国际他引影响因子来看,数据最好的《化学学报》也只有2.21,而超过1的只有《化学学报》和《石油勘探与开发》。

从JCR中各学科期刊的整体表现来看,以有阈值且门槛最低的3区期刊为例,化学期刊影响因子的阈值为2.17,生物学为2.074,地学为1.673,工程技术类为1.589,物理学为1.52,而对比表4中的各刊数据可发现,未被收录的期刊与这些数据尚有较大差距。在SCI收录上的劣势对期刊留住国内优质稿源、吸引国际优质稿源不利,加之中文出版对国际作者有语言门槛,进一步限制了国际稿源范围。

2.国际合作论文少,作者国际化程度低

有学者指出,刊发国际合作论文是增强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5]。笔者通过分析样本期刊近三年的刊文发现,各刊均存在国际合作论文少、海外一作少的问题(见表5)。其中,《石油勘探与开发》的国际合作论文占比最高,其次是《岩石学报》和《化学学报》,但也分别只有8.55%、4.72%和3.02%。在海外一作的占比上,《石油勘探与开发》最高,占其总刊文量的6.55%;其次是《岩石学报》,虽然数量仅8篇,但该刊2016年策划的“朝鲜半岛地质与东北亚构造演化”专题具有借鉴价值,该组专题刊发的15篇国际合作论文中近一半是国际专家一作。

海外作者稀缺的现象不仅存在于样本期刊中,据统计,即使是在CSTPCD收录的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际合作论文的占比也很低,其中,国际合作论文占比达2%的学科只有5个,国际合作论文仅占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全年刊文总量的0.76%[4]。由此可见,作者国际化程度低是中国科技期刊的共同问题。

3.编委会、顾问和编校队伍国际化程度低

笔者发现,样本期刊的编委会中,国际编委比例普遍较低。如表6所示,每种期刊均有编委会,但国际编委仅占编委会总人数的5.82%。其中,《物理学报》对遴选编委会成员最重视,该刊编委的聘期分为4种,时长在3—5年不等,不同年份编委成员有相应的调整。从顾问国际化情况来看,8种样本期刊设有顾问,其中仅4种期刊有外籍顾问,外籍顾问合计9人,仅占顾问总人数的7.56%。

从编校队伍国际化情况来看,在主编的选任上,有8种期刊各聘任1位主编;《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聘任了5位主编,其中4位是名誉主编,名誉主编中有1名国际专家。在副主编的选任上,除了《巖土力学》只有1位副主编,其他期刊均有多位副主编。然而,尽管副主编人数较多,但只有《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和《化学学报》实现了主编与副主编国际化。在编校与排版队伍建设上,每种期刊均无海外的专职编辑。

4.投审稿平台未与国际接轨,论文外译力度不足

国际主流的投审稿系统有4种。一是“开放期刊”投审稿系统(Open Journal System,下文简称OJS),它与跨平台检测数据库(CrossRef)等关联,已被8200多种期刊采用;二是科睿唯安投审稿系统(ScholarOne),它与科学引文索引(Web of Science,下文简称WoS)数据库关联,已被6200多种期刊采用;三是“编辑管理者”系统(Editorial Manager,下文简称EM),它与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普若凯斯特数据库(ProQuest)等关联,被6000多种期刊采用;四是“爱唯思”系统(Evise),它与斯高帕斯(Scopus)数据库合作,已被500多种期刊采用[6]。然而,样本期刊中仅《化学学报》采用了ScholarOne投审稿系统,其他期刊均使用玛格泰克或勤云投审稿系统。虽然这两种投审稿系统也能满足日常审稿工作,但国际主流投审稿系统内嵌了海外重要学术数据库,有利于编辑部便捷地检索和联系国际学者,还能提升期刊网站的国际显示度。比如ScholarOne能从WoS数据库中搜索专家,EM能从ProQuest数据库中搜索专家,OJS能从CrossRef 、PubMed数据库中搜索专家,Evise能从Scopus数据库中搜索专家[6]。

除了投审稿系统未与国际接轨,样本期刊的论文内容外译力度也不够。用于介绍论文研究方法和创新观点的英文长摘要对中文期刊扩大国际影响有关键作用,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化“三步走”战略中也包含双向译介。然而,样本期刊中仅《化学学报》和《中国电机工程学报》要求作者提供英文长摘要。

5.选题策划意识不足,策划性论文和策划性专栏少

笔者发现,样本期刊策划性论文数量少、策划性专栏占比低,对国内外学术热点的关注不够。如表7所示,样本期刊的策划性论文篇数仅占总刊文量的12.62%,策划性专栏数量仅占专栏总量的11.26%。策划性论文篇数占比最高的是《电网技术》,为37.57%;《电力系统自动化》次之,为17.21%;《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排第3,为16.30%。策划性专栏数量占比最高的是《电网技术》,为42.61%;其次是《化学学报》,为16.81%;《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排第3,为15.91%。无独有偶,曾有学者通过对被美国国立医学数据库(Medline)收录的10种中国临床医学期刊的研究发现,这些期刊的固定专栏占栏目总数的比例比国外同级别期刊低23%[7]。还有学者指出,中国科技期刊专栏的稳定性与连续性远低于国际水平,专栏的研究价值有待提升[8]。

相比之下,较注重选题策划的期刊有两种特征。一种是以策划一过性专题为主。比如《电力系统自动化》邀请特约主编策划了“能源互联背景下的多网协同规划与经济运行”“基于虚拟同步发电机的新能源并网技术及应用”等专题,每次专题论文篇数较多,占当期刊文量的70%—90%,但与全年刊文量相比,策划频率仍较低。另一种是同时注重一过性专题和常设的策划性专栏。比如《电网技术》既有由编辑部独立策划的“能源互联网”“电动汽车与能源互联网”等常设专栏,又有由特约主编协助策划的“可再生能源发电与综合消纳技术”“能源与电力供给侧改革关键技术”等专题。

三、中文科技期刊提升国际影响力的对策

1.重视选题策划,瞄准学科热点和国际合作成果

中文科技期刊在实质性国际化指标上存在不少问题,其一是论文研究对象的国际化程度较低,其二是作者国际化程度低。研究对象主要体现为论文的选题,科技期刊应当围绕重大基金立项和世界性的科技奖项来策划选题[9],亦可利用WoS等权威数据库以及“作者地图”(AuthorMapper)等软件探寻潜在作者,根据某领域内研究者和论文成果的数量判断学术热点,预测学术发展趋势。科技期刊还应注意齐普夫效应,同时注重策划常设专栏和一过性的热点专题。

在提高作者国际化程度方面,曾有学者指出,受“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资助的期刊,虽然作者国际化程度有所提高,但新增的海外作者大多并非来自科技发达的国家[10]。笔者的调研也发现,样本期刊中国际合作论文少,海外一作的论文更少。综合考量中文科技期刊的国际化现状以及在国际学界的地位等因素,笔者建议编辑部重点约稿科技发达国家具有较强学术影响力的华人华侨以及在国内访学的国际专家,并瞄准中国科研机构与海外高水平科研机构合作的论文成果,以平衡约稿难度,实现量高质优的作者国际化。

2.调整载文规模,提升量效指数,缩短出版周期

在实质性国际化上,中文科技期刊存在的第三个问题是论文水平国际化程度较低,主要表现为国际影响因子偏低。通过观察综合反映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的“国际影响力CI值”,笔者发现,《化学学报》《石油勘探与开发》的国际他引影响因子高于其他样本期刊,但由于载文量太小,在国际他引总被引频次上位列倒数,导致国际影响力排名不够理想。相比之下,《岩石学报》表现较均衡,因此排名第1。由此可知,中文科技期刊可通过调整载文量,优化量效指数来提升影响因子。

除了载文量,论文的传播时长也至关重要。爱思唯尔的大多数期刊已实现预发表,国内中国科学院主办的《能源化学(英文版)》把同行评议通过并确定录用的稿件交由爱思唯尔编排,并直接在ScienceDirect数据库预发表,大幅缩短了出版周期[11]。当前OA出版的方式分为同步出版、滞后出版和预发表3种,中文科技期刊应充分利用网络预发表缩短出版周期,增强论文的时效性,增加论文的传播时长。

3.优化投审稿平台,借助社交媒体与学会的力量外宣

中文科技期刊在实质性国际化上还存在论文投审稿国际化程度较低,网站的国际显示度较低的问题。鉴于国际主流投审稿平台在网站的国际显示度、内嵌数据库上的优势,笔者建议中文科技期刊采用国际主流的投審稿平台,充分利用平台内的专家资源开展约稿和审稿工作。

社交媒体和学会活动也对增加期刊的国际显示度有重要助益。在社交媒体上的宣传不仅能增加期刊的知名度,而且当前文献计量学中不少替代计量指标,比如社交媒体分享量、社交媒体提及与引用量等都是基于社交媒体展开的。国内已有部分科技期刊在社交媒体推广上做了表率,比如《国际口腔科学杂志》邀请专家为综述类刊文写“论文导读”(Research Summary),通过对论文创新点和优缺点的介绍帮助读者快速阅读,并利用社交媒体广泛传播[12];《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利用社交媒体构建编辑、作者、读者的强关系圈[13]。而学会在刊文精准传播、传播速度提升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笔者建议中文科技期刊依托所属学科的学会或行业协会,利用学会便捷的信息渠道获取学术会议、学者联系方式等信息,主动参加学会举办的国际会议,利用国际会议或出国交流的契机宣传期刊,精准高效地扩大期刊的国际知名度。

4.增聘外籍主编和任实职的国际编委、顾问

中文科技期刊在形式性国际化上的主要症结是“智囊团”和编校队伍的国际化程度低。在发挥编委作用上,《能源化学(英文版)》有成功经验。该刊聘请了国内外主编各一名,编委会最初由17位国内院士和12位海外知名专家组成,在主编与编委的努力下,该刊的国际稿源迅速增加,发行范围和读者群体延伸到海外,SCI影响因子从0.95上升到1.79。取得良好反响后,该刊继续加强编委会重组,邀请21位外籍专家和33位国内资深科学家组成实干的编委会,且编委队伍每3年调整一次[11]。

鉴于外籍编委和顾问在优化国际稿源、提升期刊的国际地位、把握海外稿件质量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笔者建议中文科技期刊聘请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年富力强的高产学者作为编委顾问,发挥洛特卡定律的作用,让国际编委和顾问真正落实提供优质稿件、学术质量把关的职责。

5.主攻优势学科,试点双语出版,实现集群化发展

在国际化方面,中文科技期刊还存在出版语言国际化程度低的问题。出版语言对期刊被SCI收录有重要影响。被SCI检索的中国学术期刊大多为英文期刊,纯中文出版的仅6种;德国施普林格出版社在二战后创办了大量英文期刊,并把几十种世界知名德语期刊改为用英文出版,目前,施普林格用英语出版的期刊数量已占总出版量的90%以上[14]。综上,笔者建议中文科技期刊借鉴“精品期刊顶尖论文平台”项目的经验,集中展示优质稿件1500字左右的英文长摘要,还可借力中国知网的双语出版项目,通过该平台对创新知识点的标识,在双语出版时重点突出论文核心内容。

双语出版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在日本的英文科技期刊中,不同学科的海外发行量不同,农学、建筑学和交通运输学期刊海外发行量小,而其优势学科如医学、工程技术学期刊的海外发行量大[15]。结合中文科技期刊的现状与他国经验,笔者建议中文科技期刊双语出版分两步走,先在优势学科中试点,再推广到所有学科。有学者指出,化学、生物学、物理学、内科学和地质学是国际总被引最高的学科[16],笔者的研究发现,电气工程、土木建筑工程学科的期刊具有国际化优势。在与海外出版商洽谈合作时,笔者建议中文科技期刊尤其是优势学科的期刊可组成联盟,争取在与外商谈判时获得更多权益,最佳路径是在保留国内印刷版、电子版发行权的前提下,允许国际出版商获得国际发行权,尽量避免独家发行[17],以此解决中文科技期刊长期以来的议价能力较弱、低价让渡版权等问题。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192-197.

[2] 刘露,肖铮. 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国际传播力与影响力提升[J]. 青年记者,2018(17):53-54.

[3] 清华大学图书馆等. 2018年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J]. 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8:IV.

[4]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117-120.

[5] 趙歆,郑度. 《地理学报》中、英文版创刊以来的国际化进展[J]. 地理学报,2014(9):1358-1368.

[6] 朱令军. Web视域下国外学术期刊主流稿件处理系统审稿设计比较研究[J].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4):72-77.

[7] 尚淑贤,吴晓初. 中外临床医学期刊栏目设置比较分析[J]. 编辑学报,2010(5):406-408.

[8] 吴静,范继忠. 科技期刊内容编辑国际化问题初探[J]. 出版广角,2015(6):92-94.

[9] 曾伟. 学术期刊整体编辑策划的基本功能[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104-108.

[10] 王燕. 《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对所资助期刊提升作者国际化水平的作用[J]. 编辑学报,2018(1):46-50.

[11] 张丽娟,于萍,李富岭. 《能源化学(英文版)》提高国际影响力的方法分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7):678-682.

[12] 王晴,骆筱秋. 科技期刊国际化办刊及媒体融合发展的探索与实践——以《国际口腔科学杂志(英文版)》[J]. 出版发行研究,2016(10):9-12.

[13] 汪宏晨. 新媒体形势下科技期刊传播与出版流程探微——以《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新媒体应用为例[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145-148.

[14] 张伟伟,刘佼,赵文义. 借力英文化实现中文学术期刊国际化出版[J]. 科技与出版,2018(7):10-15.

[15] 张满年,武小茜,乔晓东. 日本英文科技期刊的发展现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3):337-341.

[16] 伍军红,肖宏. 中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统计分析[J]. 编辑学报,2013(5):507-510.

[17] 徐枫. 对中国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国际合作模式的思考[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6):133-141.

猜你喜欢
科技期刊国际化学报
科技期刊的分类
聚焦港口国际化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
致敬学报40年
科技期刊的分类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
学报简介
学报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