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电力技术珠峰

2019-04-21 13:21徐以立
质量与标准化 2019年12期
关键词:防尘特高压吊装

文/特约记者 徐以立

特高压(1000kV及以上的电压)输电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输电技术,被称为世界电力的“珠穆朗玛峰”。继高铁、核电之后,其已成为中国第三张高科技名片。在电力领域,为减少损耗,一般用升高电压的办法来多送电。万家灯火的背后,离不开一群默默无闻的电力建设者的贡献。他们远离城市、远隔喧嚣,长年累月与寂静为伴。

在华东送变电工程有限公司某间办公室的墙上贴着一张中国地图,上面许多地点被“画”上小红旗。“这些地方都是我们出差的地方。”公司工程管理部主任张国强指着地图说。采访前几天,他刚刚完成三天四座城市的出差行程。

“这是我们的工作常态,包括常驻工地。”他补充道,眼神略带疲惫。

“电力天路”的科技之光

在我国电力工业建设史上,全长1774km的青藏联网交直流工程绝对是里程碑,无论是施工难度还是科技攻关难度,都堪称史无前例。

这条“电力天路”的起点,位于青海省格尔木市的柴达木750kV换流变电站。这个被誉为这项投资160亿元工程的“心脏”,便是由华东送变电工程有限公司承建。作为项目经理,和团队成员一起,张国强早早地便来到这片戈壁荒滩。

肆虐的沙尘暴、含氧量不到内地的60%、最低温度达-27℃的极寒天气、昼夜温差高达20℃、极强的紫外线等恶劣环境,让他和成员们都有了强烈的高原反应。但在他们心里,这些不值一提,“更关键的是格尔木市风沙大,对GIS的安装带来较大难度啊。”GIS,全称“气体绝缘全封闭组合电器”,被广泛应用于各电压等级变电站。但它的安装环境要求极高,必须在无风沙、无灰尘、空气相对湿度小于80%的条件下进行。这让张国强犯了难。以工地为家,他昼夜不停地反复盘点其中的关键点。

功夫不负有心人。受丰田公司“5s法”(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启发,结合当地实际,他因地制宜地首创了GIS安装五级防尘安装工艺,即第一级为外围洒水,第二级为搭设防尘网,第三级采用风淋室,第四级为搭设防尘棚,第五级在对接时采用防尘罩。工作期间,他几乎每天都对这五级防尘安装工艺进行检查,看各级防尘措施是否落实到位,并督促防尘棚内的工作人员必须穿戴防尘服和头套,确保GIS安装环境无尘化。

2012年,为满足特高压GIS安装环境空气洁净度“百万级”的超高要求,在五级防尘安装工艺的基础上,张国强更是研制出了GIS智能安装托架,实现了智能化安装,极大消除了外界环境制约GIS安装进度和质量的瓶颈。

车间现场“工场化安拆”

皖电东送淮南至上海特高压交流输电示范工程是世界首个同塔双回路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完全由我国自主设计、制造和建设。2014年9月,该工程荣获“国家优质工程金质奖”。

该工程浙东站,GIS的主要安装工作都集中在4月—7月间。“但是此时浙江省正处于连续降雨及持续高温的阶段,会严重影响GIS安装。”张国强说。当年7月,浙江省安吉市持续罕见高温近1个月,经历了有史以来最严峻的“烤”验。由于以往施工中采用的防尘棚空间狭小,隔热效果差并且属于暖房结构,如此气候棚内温度通常较高,不适宜工作。

该如何解决?他每天考察工地环境,并和同仁们不断地进行着“头脑风暴”。通过多方联动,他们为当地量身定制出GIS移动式装配车间。其全部由彩钢板构建而成,可以防风挡雨;内部空间相当于一个小型的工厂车间,大大提高了GIS安装效率。

该车间内部安装空调和大功率除湿器,能够全天候不间断排湿,即便是下雨天,外界湿度达到90%以上,车间内的湿度也能稳定控制在40%~50%左右,远低于GIS安装湿度小于80%的要求。同时,安装的干燥发生器更是让内部气压稍高于车间外部气压,保证了外界扬尘不会透过缝隙进入到车间内。

“在确保GIS安装符合条件的同时,该车间还为工作人员提供了舒适的工作环境。”张国强说。

“可移动”是该车间的另一大特点。原来的GIS设备在完成一处对接后,需全部拆除并异地重建,十分耗费工时。而移动式装配车间底部有6组钢制滑轮,“整体则坐在预先敷设的轨道上,依靠大功率电机的驱动,每10秒钟便可移动5m”。

创新,带来了安全和质量的双丰收。令他高兴的是,随着设备性能的不断完善,移动式装配车间成为变电站工程GIS设备安装的标准工艺。2015年,他研发的特高压变电站模拟投运智能校验系统,更在多个特高压工程、超高压工程投入使用。

要做到比标准更严格

由于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以及对施工规范、标准了然于胸,2017年,张国强入选为(SAT/TC569)全国特高压交流输电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在日常工作中,他更以一种敬畏心,严苛地遵守着相关标准。2010年,他和同事一起研发特高压变压器全真空高精度滤油系统,将颗粒度指标降低至200个以下,仅为规范要求的0.2倍。

除此之外,对于质量管理,他直言,事前预防远比事后补救要来得有效。“要提前想、反复想”。他举了皖电东送淮南至上海特高压交流输电示范工程淮南站的例子。

在淮南站施工时,35t重的构架横梁需要一次性吊装完成。但是经测算,张国强发现场地条件不满足安全吊装要求,便与土建单位沟通解决。未曾想,土建单位以打乱部署为由,坚持要强行吊装。质量,始终是工程建设的永恒主题,对于特高压工程更是重中之重,他并没有屈服于这些压力,而是在第二天径直找到工程指挥长,对吊车的伸臂等以及地基的强度做出清晰的分析,并给出“强行吊装可能要出大问题”的预判。指挥长一听,旋即找到土建单位,要求立刻改正。目睹这一切,他心里的石头才算落了地。

而在半个月后,在另一个项目施工中,同样强行吊装的举动,险些酿成吊车倾覆重大事故。回想起这些,他仍心有余悸,“若能在具体工程项目上做好事前控制工作,对现场的安全、质量、工艺管理、控制有细致的策划和思考,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返工的概率,避免人、财、物、施工机械和施工有效时间的浪费,还能大大提高工程质量水平。”

钟情电力作为毕生职业

对于“电力”,在人生的每个阶段,张国强都有不同的理解。幼年时的他觉得挂历上女电工的形象英姿飒爽;少年时他以为这是男孩子们的普遍兴趣;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学习时,他深刻地认识到这是一门科学;进入华东送变电工程有限公司工作后,他便将此作为毕生职业,并不断勇攀技术高峰。多年来,他共计取得5项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专利。

时光荏苒,21年过去了。虽然取得许多不俗的成绩,但是更令他自豪的是带出了一批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徒弟,其中的一些翘楚不仅考出高级技师的职称,更获得“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网省公司优秀项目经理等各项荣誉。

“亦师亦友”,这是他对自己和徒弟关系的评价。这些年轻的徒弟也亲切地称呼他为“张工”。谦虚的他更是说要和徒弟们相互学习。每年,他都带领着团队获得10余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QC成果和工法,成果斐然。

在21年的职业生涯中,他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作为个人,我们要把工作做到极致、不断改革创新;通过不断向外辐射正能量,带领身边人共同进步。对于企业,若践行工匠精神,必将有强大的发展动力。如果整个城市、国家都有这种强大精神,这必定成为推动民族振兴、祖国更加强大的动力源泉。”

猜你喜欢
防尘特高压吊装
新型超特高压输电线路短路接地线的设计研究
特高压输变电工程中的水土保持措施设计
半圆形溜尾提升吊盖吊装应力分析
特高压输电系统电磁环境研究综述
防尘记
大跨度悬索桥钢箱梁吊装之跨缆吊机吊装探讨
外注式单体液压支柱防尘圈的改进设计
“华龙一号”核电机组穹顶吊装成功
我国最长距离特高压输电工程开工
手机防尘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