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早期词汇发展中的词汇飞跃现象研究综述

2019-04-21 08:52孙歌
文教资料 2019年36期
关键词:词汇量命名语料

孙歌

摘    要: 本文主要从词汇飞跃现象的依据、界定词汇飞跃的方法以及关于这一现象的解释来全面介绍词汇飞跃现象。

关键词: 儿童    词汇飞跃

1.引言

国外语言学学者研究发现,婴幼儿在早期词汇习得中,并不是以一个不变的(constant)速度习得词语。尽管刚开始习得速度很慢,每周习得一到两个新词,在1;6之前,词汇量不超过50个。但是在独词句阶段存在一个快速增长时期,这时词汇量可达100个。他们把这种词汇量快速增长的现象称为“词汇飞跃”(word spurt)或者“命名爆炸”(naming explosion)(Bloom,1973)。这一现象得到了许多国外学者的证实(Nelson,1973;McShane,1973;Dromi,1996; Nazzi&Bertoncini,2003; Mayor&Plunket,2010; Dandurand&Shultz,2011)。但是,學者对于这一现象是否具有普遍性还持有异议。

我国的儿童语言研究起步较晚,汉语词汇发展主要集中于早期词类分布、发展趋势和使用频率。并且对儿童一岁半之前的研究不多,还存在较大分歧。例如,李宇明(1995)对儿童早期词类分布与使用频率进行了概述。孔令达(2004)描写了儿童对实词的习得状况。至于词汇飞跃,汉语系统的研究很少。曾涛(2015)通过个案跟踪和控制实验对命名洞察力进行了实证研究,这一研究深化了人们对词汇飞跃的理解。然而,余舒、陈光玉(2010)使用CLAN软件对已有的1;2、1;8、2;2和2;8的语料进行frenq和TTR分析,认为说汉语的婴幼儿还不存在明显的“词汇飞跃”现象。

本文主要从词汇飞跃现象的依据、界定词汇飞跃的方法以及关于这一现象的解释来全面介绍词汇飞跃现象。

2.词汇飞跃现象的依据

一般来说,研究人员主要采用长期跟踪的个案材料或根据少量观察点记录的长期语料作为词汇飞跃现象的证据。

2.1长期跟踪的个案材料

在一些长期跟踪的个案研究中,词汇飞跃现象的标志是,与前一次记录比较,词汇数目有明显的快速增长。Dromi(1996)记录了女儿Keren在10个月至1;5的语言发展状况。在长达25周的观察中,她发现女儿Keren在15个月27天至16个月3天期间,新词的数目增长迅速。这一数量至少是以往记录的任何一周的两倍,同时高于之后星期的词汇增长数目。

父母记录的个案材料属于个案研究,往往因为缺乏普遍性而遭到质疑,且父母对于自己孩子词汇使用状况带有一定的主观性。

2.2根据少量观察点记录的长期语料

曾涛(2015)分析了了五名长沙儿童LSY(男)、AJR(女)、GZP(男)、XWQ(女)和YDZ(男)在1至2岁间的语言发展情况。研究人员每星期采集1次语料,每次约为1小时。5名被试新习得词语情况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出,儿童在75周之前,每月新习得的词汇量均小于15个,而75周左右是这5名被试早期词汇发展中的重要分水岭,儿童都经历了一个词汇飞跃期,之后他们习得的词汇量呈逐渐增长之势。

当研究人员重点关注儿童某一方面的词汇或认知发展情况时,可以采取此方法。但是,当两个观察点之间的时间间隔较大时,此方法不能准确描绘词汇发展的全貌。

3.界定词汇飞跃的方法

关于儿童早期词汇发展的研究,有些学者采用了更为清晰、具体的方法来界定词汇飞跃现象,主要有根据年龄或特定的词汇量来估算、规定词汇发展速度必须跨越的额度、根据词汇量的增长来估算和建立数学模型。

3.1根据年龄或特定的词汇量来估算

根据年龄或特定的词汇量来估算,即如果儿童的年龄大于1;8或者词汇量大于50,该儿童就经历了词汇飞跃期。当研究者关注与词汇飞跃相关的语言或认知能力而不关注词汇飞跃本身时,通常采用此方法。例如,Schafer和Plunkett(1988)为了证明词汇飞跃前的儿童是否能将事物和与之对应的名称快速匹配,在严格控制的实验条件下检测了平均年龄为14.8个月的29名儿童采用新词命名新物体的能力(此研究中,被试年龄小于1;3被认为是未经历词汇飞跃期)。

这种方法是最简单的一种方法,研究者只需要从被试的年龄、词汇量这两个方面,就可以判断该被试是否经历了词汇飞跃。显而易见,这种方法的科学性不高,并不能让人信服,具有很大的主观性。

3.2规定词汇发展速度必须跨越的额度

规定词汇发展速度必须跨越的额度,即儿童在某一单位时间内词汇量不能小于规定的数目。例如,Gopnik和Meltzdoff(1987)将词汇飞跃定义为3星期内习得10个新词。他们发现12个被试按此标准都经历了词汇飞跃期,达到飞跃点的平均年龄为18.33个月。Goldfield和Reznick(1990)将词汇飞跃定义为小孩在两个半星期的间隔内习得10个或以上新词,他们发现18个受试中有13名经历了词汇飞跃期。

这种方法是最常见、最普遍的一种界定方法。

3.3根据词汇量的增长来估算

根据词汇量的增长来估算,即根据词汇的增长数目来描绘词汇飞跃现象。例如,Dromi(1987)记录了其女儿Keren独词句阶段词汇发展的情况。她用图表分别描绘了Keren每星期词汇总量的变化和每星期新增词汇的变化,发现Keren的词汇飞跃出现在15个月27天。

这种方法通过描写词汇增长与年龄的关系,从而从视觉上判断是否出现了词汇飞跃。这一方法能较为全面地描绘儿童词汇发展的面貌,但并不能完全准确地分析是否出现了词汇飞跃,因为词汇量的增长可能是逐渐增长,并没有明显的转折点。

以上三种都较为主观,且并不能区分真正的词汇飞跃和词汇的逐步增加(Bloom, 2010)。

3.4建立数学模型

3.4.1采用数学模型中的对数曲线

采用数学模型中的对数曲线(Ganger & Brent, 2004),即用两个函数来描述词汇的发展,一个具有飞跃点(Logistic模型),表明存在词汇飞跃现象;而另一个没有飞跃点(Quadratic模型),表明不存在词汇飞跃现象。真正的词汇飞跃应该是词汇习得速度从一个缓慢期发展到一个快速增长期。因此,如果存在词汇飞跃现象,那么飞跃点附近应该有明显变化。

这种方法更为复杂、更为具体,相较于前三种方法在客观性、精确性上有明显的改进。但是,它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一假说同其他假说一样,假设最多只有一次发现,即只存在一次词汇飞跃。此外,这四种方法都不能客观地识别单个或多个飞跃的开始、结束、中心位置或振幅(Dandurand & Shultz, 2011)。

3.4.2 AMD技术的应用

AMD(Automatic Maxima Detection)技术即自动最大值检测技术,是一种自动检查和测量一个变量或其任何变量在统计上最大值的技术(Dandurand & Shultz, 2010)。把AMD应用于词汇飞跃现象,我们可以更直观地看到词汇飞跃的次数、开始、结束等。例如,Corrigan(1978)应用AMD在三个讲英语的儿童的实际词汇量数据中发现平均每个儿童有两次词汇飞跃。图1显示了一个有3次词汇飞跃现象的儿童的例子。

Dandurand & Shultz(2011)将AMD方法应用于来自在线数据库(Ganger, 2004)的20名儿童的数据(Ganger, 2004),这20名儿童的父母从2;0起每天都记录他们的孩子使用的词语。结果如下:在λ为1×1010下,20名儿童飞跃的位置和幅度如图2所示。该平滑条件下词汇飞跃的次数范围为1至6,平均值为3.0,标准差为1.5。其中,有三名儿童只出现了一次词汇飞跃现象。图3和图4显示了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个案案例。儿童10有两次飞跃,其中最大的一次在554天。儿童10有两次飞跃,最大的一次在269天。我们可以明显看出词汇飞跃的次数、位置和振幅的变化。

这种AMD技术能够自动检测个体密集记录的观察结果,从而确保检测到的词汇飞跃具有可靠性,因此能把词汇飞跃与线性增长区分开来,且检测到的飞跃数量随数据平滑程度的降低而增加。但这仍需要相关研究领域的专业知识(Dandurand & Shultz, 2010)。例如,儿童输出的言语可能根据他们的健康状情绪外部环境而变化。

4.关于词汇飞跃现象的解释

学者们认为词汇飞跃现象是儿童早期词汇发展的重要分水岭,并从不同角度对词汇飞跃现象出现的原因作出了各种解释,提出了不同的假设。這些假设大致分为两类:一类从内部因素着手,包括儿童的语言能力、部分非语言能力的发展以及词汇习得机制的变化;一类从外部因素着手,主要与儿童语言环境中词语分布的统计特征有关。

4.1内部因素

一类假设认为儿童在词汇发展中出现的词汇飞跃现象与儿童语言能力、非语言能力的发展有关。

4.1.1语言能力的发展

儿童某些语言能力的发展主要指语音、语法、交际能力的发展。

词汇飞跃反映了语音能力的发展。Menn(1976)认为词汇飞跃体现了儿童语音能力的不断提高。Menn(1976)跟踪了一名叫Jacob的男孩早期词汇的发展情况。通过跟踪,Menn发现该男孩在1;1时词汇为7个,1;6时为47个,1;8为67个。Menn通过观察该男孩的发音范式,发现他最初的7个词汇都具备成人的模式,都以舌尖音开头,随后开始增加以元音和圆滑音开头的词汇;15个月22天时,新增加的3个词语都以[h]开头;16个月30天时,添加了首个腭音开头的词quack;1;6时,成功地发出音节尾音[p];1;7时,掌握了box一词中的[b]音。从1;6起,他习得词汇的速度迅速加快,且他的语音能力提高很快。到1;8时,他不再依据成人词语的发音位置选择词汇表达,而能自如地发出各种音。

Brent和Cartwright(1996)认为,儿童可以使用已知单词(或单词序列)作为接入点,从语音中分词。例如,在“cognitive wugness”这个短语中,“cognitive”这个词的相关知识可以用来区分和识别“wugness”这个词。通过这种方式,每获取一个单词,就可以利用这个单词来支持未来单词的获取。Plunkett(1993)通过跟踪调查认为,儿童词汇飞跃出现的时间与他们的词汇划分能力(word segmentation)紧密相关,词汇的飞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词汇划分能力的提高。

词汇飞跃反映了句法引导(syntactic boostrapping)的发展。Gleitman和Gleitman(1992)认为可以用句法引导这种方法假定单词之间的分布属性来提取句法范畴,如名词和动词。例如,“the”“an”之后出现的通常是名词,而“are”“has”“is”之后出现的通常是动词(Christophe, Millotte, Bernal & Lidz, 2008)。Christophe(2008)和Mintz(2005)认为词汇飞跃出现的时间和句法引导出现的时间大致相同。

词汇飞跃反映了交际能力(采用多种匹配原则达到同一交际目的)的发展。Ninio(1995)认为词汇飞跃体现了儿童交际能力的发展。Ninio(1995)收集了两组说希伯来语的儿童的材料。第一组有8个儿童,每两个月观察一次,持续一年。初次观察的年龄是1;0,随后分别是1;2、1;4、1;6、1;8和1;10。第二组也有8名儿童,初次观察的年龄是10个月。所有语料由两个受过训练的记录者分别记录两次。一共有6条匹配策略,每个交际行为用一条匹配策略来代表。结果显示:儿童1;2前,变量匹配原则(用不同的表达实现不同交际目的)在词汇的产生中只起很小的作用,恒量匹配原则(用固定的表达实现不同交际目的)较大。1;2至1;4,由变量匹配原则和恒量匹配原则产生的词汇数目相当。1;6后,词汇量大小与恒量匹配原则的频率成反比,而与变量匹配原则成正比。词汇飞跃的出现与变量匹配原则的突然增加相吻合,而与恒量匹配原则关联不大。

4.1.2非语言能力的发展

儿童非语言能力的发展主要包括稳定物体概念的形成、物体分类能力的发展、命名事物洞察力的出现以及互斥性的发展。

词汇飞跃反映了稳定物体概念的形成。Corrigan(1978)认为词汇飞跃体现了儿童稳定物体概念的形成。Corrigan(1978)跟踪了3名儿童,长达18个月。其中,包括两名女童和1名男童。3名儿童每3星期在家里进行30分钟的摄像,同时每星期都有录音。两名女童初次观察年龄分别为9和10个月,一名男童为11个月。3名儿童每次根据稳定物体概念的形成分成的21个等级的测量表,得到相应得分。结果显示:儿童最初词汇的出现与他们开始能够自己搜寻隐藏物体的能力有关(第15级),形成最高级别的稳定物体概念(第21级)与儿童词汇量的增加有关系。

词汇飞跃反映了物体分类能力的变化。Gopnik和Meltzoff(1987)认为词汇飞跃体现了儿童物体分类能力的变化。Gopnik和Meltzoff(1987)跟踪了12名儿童的主动分类能力。12名儿童每3个星期在实验室进行测试,直到他们通过所有的认知能力测试(物体持久性测试、想方设法得到物体的测试、物体分类能力测试)并出现词汇飞跃现象。他们初次观察年龄平均为15.46个月,最后平均为19.79个月。12名儿童的母亲在每次测试前都要填写自己小孩的语言使用情况,且测试后将问卷表拿回家标记新使用的词。此外,还有一名受过训练的语言记录者与母亲就儿童每次习得的新词达成最后共识。结果显示:词汇飞跃出现的平均时间是18.33个月,形成物体持久性概念的平均时间是17.13个月,获得想方设法得到物体的能力得时间是17.18个月,获得物体分类能力的时间是17.24个月。没有证据表明想方设法得到物体的能力获得与词汇飞跃有联系。因此,Gopnik和Meltzoff(1987)认为儿童对所有物体进行分类与儿童词汇量的增加有关。

词汇飞跃反映了命名事物洞察力(儿童突然意识到可用词语命名任何事物)的出现。曾涛(2015)认为词汇飞跃体现了儿童命名事物的洞察力的出现。曾涛(2015)分析了5名长沙儿童在1至2岁间的语言发展状况,他们的年龄跨度为9个月至2;0。其中,包括3名男童和2名女童。5名儿童每星期接受一次测试,每次约为1小时。5名被试的语料由接受过专门训练且熟悉被试及其家人的研究者收集。结果显示:五名儿童最初新习得的词语数目均较少,在词汇飞跃出现之前,他们就已经获得了命名洞察力。一旦获得了命名洞察力,他们就能给物体命名,从而形成词汇量的增加。由于命名洞察力出现的时间与词汇飞跃出现的时间都大致为75周,因此可以推测出词汇飞跃的出现于命名事物洞察力密切相关,且命名洞察力的出現直接促进儿童词汇习得的快速发展。

在长期跟踪的语料基础上,他们还依据少量观察点采用实验的手段收集1;0、1;3、1;6、1;9和2;0五个年龄段儿童词汇发展的数据。每个年龄段为20名,共计100名。研究人员先参照《汉语沟通发展量表》给被试父母发问卷,然后研究人员对被试进行单独测试(采用图片命名的方式测试汉语儿童对“什么”问句的回答),并记录产出情况。结果显示:75周左右是儿童命名能力快速发展的时期,他们迅速意识到词语可以用来指称事物。此外,这项控制实验还进行了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结果显示5组年龄段被试习得新词的个数与命名洞察力的相关程度非常高。

词汇飞跃反映了互斥性(mutual exclusivity)能力的提高。Carey和Bartlett(1978)认为词汇飞跃体现了儿童通过相互排他性进行快速映射(fast map)。在这种情况下,儿童面对几个有名字的物体,而他们却不知道任何一个物体的名字。在听到一个新词后,儿童通常会根据已有知识选择未命名的对象作为指示对象,(Halberda, 2006)。Markman, Wasow和Hanson(2003)认为在词汇飞跃前后都观察到了快速映射。

4.1.3词汇习得模式的变化

词汇飞跃反映了词汇习得模式的变化。Nazzi和Bertoncini(2003)认为词汇飞跃前后体现了两种词汇习得模式。他们假设(i)儿童习得的第一个“真正的(genuine)”词出现在词汇飞跃;(ii)两种类型的词是通过完全不同的机制习得的,是从关联习得机制(associationist mode of acquisition)转向指称词汇习得机制(referential mode of acquisition);(iii)词汇飞跃可能对应于语言发展本身的开始,这可能是由于前语言能力的耦合(声音模式表征的形成)和认知能力(穷举对象类别的形成)。确切地说,自发性的穷举分类的出现将使声音模式开始直接附属于所指对象类别,而不是儿童看到的特定物体。这个指称机制的出现将加快习得新词的速度,从而引起词汇飞跃。同时,它还可以让儿童在习得词语时更多地关注语音信息。

4.2外部因素

一类假设认为儿童在词汇发展中出现的词汇飞跃现象与儿童语言环境中词语分布的统计特征有关。

McMurray(2007)认为,在合理的假设下,(i)所有单词在同等环境下被习得。(ii)语言中只有一小部分是容易习得的词,绝大多数是难易程度适中的词,一些单词比绝大多数单词更容易习得,词汇飞跃是不可避免的,“这种困难来自多种因素,包括频率、单词在语境中出现的位置等等。”调用中心极限理论(central limit theorem),他认为不同因素的个体贡献总和为词难度的高斯分布。后来,他用话语统计的对数代表词难度的分布,并绘制了儿童第二年的词汇发展模式。在这一基础上,他声称“词汇飞跃可能来自单独的事件统计”。

儿童在独词句阶段后期出现的词汇增长现象,并不代表所有儿童一定有词汇飞跃的出现。余舒、陈光玉(2010)利用CLAN软件,对已有的1;2至2;2的儿童与母亲的对话语料进行frenq和TTR词频分析。再用spss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此研究语料中的1;2至2;2的儿童没有出现明显的词汇飞跃现象。且儿童的名词量与儿童的词型量之间、儿童的动词量与儿童的词型量之间具有极高的正相关。Ganger和Brent(2004)认为,如果大部分的儿童没有出现词汇飞跃现象,那么就不能支持词汇飞跃体现了物体分类能力的变化和命名事物洞察力的出现的假说。他们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词汇飞跃现象,那词汇增长的另一种解释是,由于多种认知能力的变化,而不是单个认知能力的突然变化导致的。

5.结论

词汇飞跃现象作为儿童早期词汇发展中一种特殊的现象,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与探讨。对这一现象的研究有助于我們更好地探索儿童早期词汇的发展与使用已知知识和能力的状况。今后,我们还需深入探索这一现象以及儿童的词汇发展过程。

参考文献:

[1]Julie J. Rehmeyer,孙立.Calculating the Word Spurt[J].科技英语学习,2007(11).

[2]Colleen Mitchell, Bob McMurray. On Leveraged Learning in Lexical Acquisi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Acceleration[M].Cognitive Science,2009.33.

[3]Mayor Julien, Plunket Kim. Vocabulary Spurt: Are Infants Full of Zipf[J]. Proceedings of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Cognitive Science Society,2010(01).

[4]Dandurand Frederic, Shultz Thomas. A Fresh Look at Vocabulary Spurts[J]. Proceedings of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Cognitive Science Society,2011(01).

[5]Thierry Nazzi, Josiane Bertoncini. Before and after the Vocabulary Spurt Two Modes of Word Acquisition?[J]. Development Science,2003.

[6]许政援,郭小朝.11-14个月儿童的语言获得-成人的言语教授和儿童的模仿学习[J].心理学报,1992(02).

[7]曾涛.儿童早期词汇发展中的词汇飞跃现象[J].当代语言学,2009(01).

[8]曾涛,段妞妞.词汇飞跃:早期语言发展的里程碑[J].心理科学,2014(03).

[9]曾涛,鹿青,刘荣凤,周洁.词汇飞跃的本质:命名洞察力的实证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5(02).

[10]余舒,陈光玉.汉语儿童“词汇飞跃”现象-基于CLAN软件的语料分析[J].心理发展,2010(03).

猜你喜欢
词汇量命名语料
命名——助力有机化学的学习
用词类活用法扩充词汇量
Receptive and Productive Vocabulary in Language Teaching
基于语料调查的“连……都(也)……”出现的语义背景分析
华语电影作为真实语料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苗防备览》中的湘西语料
词汇量测试对语言水平的预测性的实证研究
国内外语用学实证研究比较:语料类型与收集方法
河鲀命名小考
元认知策略对阅读词汇量的补偿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