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以感官内觉打开写作的源头活水

2019-04-22 12:35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红高粱高粱莫言

作家风格谈

许多作家都有着笔下的原乡:鲁迅有他的鲁镇,沈从文有他的湘西,汪曾祺有他的高邮,贾平凹有他的商州。而读过莫言小说的人,是很难忘记高密东北乡那片鲜亮而耀眼、奇异而突兀的红高粱地的。作为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在其作品中对感官内觉有着淋漓尽致、别具风味的展现,令人读之难忘。

首先是视觉。莫言对视觉描写有着近乎夸张的偏重,那些浓郁得挥之不去的色彩印象通过读者的感官加工和再现,便纷纷扬扬、层层叠叠地架构出一个个奇异缤纷的色彩世界。比如《红高粱家族》中,“八月深秋,无边无际的高粱红成汪洋的血海”,浓墨重彩的红激荡成汪洋的血海,这种亢奋热烈的红色泼墨在小说中比比皆是,构成了非同寻常的视觉冲击力,与生命颂歌的慷慨悲壮基调达成了高度吻合。再如《枯河》:“一轮巨大的水淋淋的鲜红月亮从村庄东边暮色苍茫的原野上升起来时,村子里弥漫的烟雾愈加厚重,并且似乎都染上了月亮那种凄艳的红色。”纷繁的视觉意象呈现出反常的色调,渲染出令人窒息的气氛,昭示着人物的悲剧命运。

再如听觉。他的文学世界里充满了各种声音,它们交相共鸣,形成震撼人心的混响,如《红高粱家族》中的“高粱的茎叶在雾中滋滋乱叫,雾中缓慢地流淌着在这块低洼平原上穿行的墨河水明亮的喧哗,一阵强一阵弱,一阵远一阵近”;又如听觉和视觉的结合,“静穆中,断桥激起的水声节奏更加分明,声音更加清脆入耳。雾被阳光纷纷打落在河水中,墨河水由暗红渐渐燃烧成金红,满河流光溢彩”(《红高粱家族》);又如听觉和视觉的通感,如“喇叭里飘出了暗红色的声音”(《红高粱家族》)。

又如嗅觉。“压断揉烂的高粱流出的青苗味道”(《红高粱家族》),“蚯蚓在水里,漂着的蚯蚓放出一股香喷喷的腥气”(《罪过》),“一股热烘烘的、类似骡马在阴雨天气里发出的那种浓稠的腐草味儿扑进了他的鼻道和口腔,而这种味道,竟是从那怀抱鲜花的女人身上散发出来的。尽管他也嗅到了从阴暗地沟中滚滚流过的雨水的腥味和那束鲜花清冷的植物气味,但都压不住女人身上的味道”(《怀抱鲜花的女人》)。

正如作家所言,写作时,应调动自己的全部感官,包括视觉、听觉、味觉、触觉,或者是超出了上述感觉之外的其他感觉。在捕捉到事物声、形、色等客观外在特征的同时,融入作者独特的主观内觉,这样的作品才会具有生命的气息。它不再是一堆没有生命的文字,而是一个有形状、有声音、有气味、有温度的生命活体。

作文观

好作文源于敏锐的感知力、细致的观察力,调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多重感官去感知、发现所处的外在世界,才能唤醒生命内觉,张开想象的翅膀,迸溅出心灵的火花,形成情感的波动和升华。有了源头活水,笔下才有涓涓泉流,才有美文好文的呈现。

名篇名段

高粱们奇谲瑰丽,奇形怪状,它们呻吟着,扭曲着,呼号着,缠绕着,时而像魔鬼,时而像亲人,它们在奶奶眼里盘结成蛇样的一团,又忽喇喇地伸展开来,奶奶无法说出它们的光彩了。它们红红绿绿,白白黑黑,蓝蓝绿绿,它们哈哈大笑,它们嚎啕大哭,哭出的眼泪像雨点一样打在奶奶心中那一片苍凉的沙滩上。高粱缝隙里,镶着一块块的蓝天,天是那么高又是那么低。奶奶觉得天与地、与人、与高粱交织在一起,一切都在一个硕大无朋的罩子里罩着。天上的白云擦着高粱滑动,也擦着奶奶的脸。白云坚硬的边角擦得奶奶的脸綷縩作响。白云的阴影和白云一前一后相跟着,闲散地转动。一群雪白的野鸽子,从高空中扑下来,落在了高粱梢头。鸽子们的咕咕鸣叫,唤醒了奶奶,奶奶非常真切地看清了鸽子的模样。鸽子也用高粱米粒那么大的、通红的小眼珠来看奶奶。奶奶真诚地对着鸽子微笑,鸽子用宽大的笑容回报着奶奶弥留之际对生命的留恋和热爱。奶奶高喊:我的亲人,我舍不得离开你们!鸽子们啄下一串串的高粱米粒,回答着奶奶无声的呼唤。鸽子一边啄,一边吞咽高粱,它们的胸前渐渐隆起来,它们的羽毛在紧张的啄食中奓起。那扇状的尾羽,像风雨中幡动着的花絮。我家的房檐下,曾经养过一大群鸽子。秋天,奶奶在院子里摆一个盛满清水的大木盆,鸽子从田野里飞回来,整齐地蹲在盆沿上,面对着清水中自己的倒影,把嗉子里的高粱吐噜吐噜吐出来。鸽子们大摇大摆地在院子里走着。鸽子!和平的沉甸甸的高粱头颅上,站着一群被战争的狂风暴雨赶出家园的鸽子,它们注视着奶奶,像对奶奶进行沉痛的哀悼。

奶奶的眼睛又朦胧起来,鸽子们扑棱棱一起飞起,合着一首相当熟悉的歌曲的节拍,在海一样的蓝天里翱翔,鸽翅与空气相接,发出飕飕的风响。奶奶飘然而起,跟着鸽子,划动着新生的羽翼,轻盈地旋转。黑土在身下,高粱在身下。奶奶眷恋地看着破破烂烂的村庄,弯弯曲曲的河流,交叉纵横的道路;看着被灼热的枪弹划破的混沌的空间和在死与生的十字路口犹豫不决的芸芸众生。奶奶最后一次嗅着高粱酒的味道,嗅着腥甜的热血味道,奶奶的脑海里忽然闪过了一个从未见过的场面:在几万发子弹的钻击下,几百个衣衫褴褛的乡亲,手舞足蹈躺在高粱地里……

(节选自莫言《红高粱家族》)

技法提炼

1.锻造敏銳的观察力和感知力,调动多重感官进行描写和渲染。在这段叙述中,视觉有:濒临死亡的奶奶躺在高粱地里,高粱们呈现出“奇谲瑰丽,奇形怪状”“红红绿绿,白白黑黑,蓝蓝绿绿”的视觉效果,鸽子“高粱米粒那么大的、通红的小眼珠”“海一样的蓝天”“破破烂烂的村庄,弯弯曲曲的河流,交叉纵横的道路”;听觉有:鸽子们的呻吟、呼号,“哈哈大笑”“嚎啕大哭”“鸽翅与空气相接,发出飕飕的风响”;嗅觉有:“高粱酒的味道”“腥甜的热血味道”……现实和幻觉交织呈现,为敢爱敢恨、冲破束缚的奶奶生命的谢幕渲染出热烈悲壮的画卷定格。

2.借助修辞手法,展开联想和想象,激活和启动心灵的内觉,寻找有质感的个性化表达方式。在莫言笔下,高粱不是静态的,它们“呻吟”“扭曲”“呼号”着;鸽子啄着高粱,“用宽大的笑容”回报奶奶;“那扇状的尾羽,像风雨中幡动着的花絮”……比喻和拟人手法频现,真切形象地描摹出濒死的奶奶躺在高粱地里的所见、所闻、所感。作家借此展开联想和想象,使普通的物象拥有了光影声色之外,还拥有了生命力。高粱也好,鸽子也好,现实也好,回忆也好,它们纵横交织在一起,幻觉、回忆和现实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奔突异样的荒诞画面,唤醒和激活了读者的阅读体验内觉,于凄美、荒诞之中感知奶奶正在经历的死亡,以及她短暂而又绚丽悲壮的一生。运用多种修辞,展开联想和想象,于是文字便有了生命力,更加有意蕴而耐人寻味。

仿作片段

(一)

这时,只听见一种“微妙”的声音从老爸的鼻子里发出,慢慢地,声音变得粗犷起来,就像是早上码头边的货轮,“嘟……”地叫声,雄浑,而又厚实。过了一会儿,“呼噜,呼噜,呼噜,呼噜……”变得越来越清晰。霎时间,码头上那繁忙的景象消失了,随之而来的鼾声如同一列行驶在轨道上的火车,“轰隆——轰隆——”地驶了过来。这声音厚重而苍茫,让人不知不觉中联想到北大荒的秋天。

又一会儿,声音突然提高了。“呼噜”声一下子变得有了规律。就像一个大型的摇滚乐队,“叮叮咚咚”有节奏地重复着一些拍子。

这会儿,鼾声猛地一提,声音似乎变得凝重了许多。如同“晴天霹雳”,有时又像盛夏里的一个“闷雷”,令人“心惊肉跳”,使人想到暴风雨即将来临。渐渐地,声音缓了下来,突然,“呼——”一阵狂风刮过来,瞬间又没了,似乎觉得自己丢失了什么。

鼾声又渐渐平缓了下来,此时就像是一组民族乐器,正面对着夕阳,在空旷的田野上演奏着人们早已不再陌生的乐曲。慢慢地,慢慢地,声音飘到了草原上。可在草原上,只有那短短的余音依然在碧海蓝天中回响……

——缪荩怡《爸爸的鼾声》

技法简评

好一曲鼾声变奏交响乐,读来令人身临其境。大量拟声词的使用,调动了读者的听觉;比喻修辞手法的使用,化听觉为具体可感的视觉,一曲终了,令人不禁掩卷而笑,拍案叫好。

(二)

落日余晖烘得澄蓝的天显出暖黄的颜色,温柔包裹着绵云,相互亲吻缠绵缱绻,耳鬓厮磨间的嬉笑伴着马蹄踏地的声音一起在群山间飘摇,一起见证那柔云同暖阳的依依惜别。

马上颠簸,但别有滋味,现下明白为何古代君王都策马疆场了,威风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挺直了腰背便有了俯视万物君临天下的感觉。我想如果赐我披风一件,那风把它鼓起来,眼神一凛,定活像巾帼英雄,只是这女英雄有点胖。

夜里扣好羽绒服,拉开帐篷,半梦半醒间,有些不分幻梦与现实了。穿鞋时发出窸窸窣窣的声音,觉得帐篷外很亮,便往那亮光去,正要开口问谁点的灯,不想迎头便是“皎皎孤月空中轮”,那时正是“天阶月色凉如水”,那月光倾泻明亮无温,似铺下的轻羽襦被,自天上一泻而下,清冷高洁的光芒亘古生辉,宛如天人仙子粲然一笑,天地生辉。

矜贵自持的月亮使得周遭的些许小星有点黯然失色,于是悄悄拉过了云掩了羞色。

——黄傲蓉《百里荒之行》

技法简评

这段文字颇有散文韵味。写落日余晖,有视觉“暖黄”,竟也有听觉“游人的笑声和马蹄声”巧妙参与进来,接下来是由骑马产生的联想,“帝王策马疆场”的豪放以及作者想象化身巾幗的形象。接着写宿营百里荒看到的月光,重墨渲染月华的视觉效果以及由此产生的联想,并运用了比喻手法,十分动人。

猜你喜欢
红高粱高粱莫言
红高粱
过去的年
高粱红了
父亲让莫言比别人矮半头
父亲让莫言比别人矮半头
莫言自称再也写不出《红高粱》了
走近红高粱
野高粱
雨后
莫言与鸟叔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