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芳华铸就教育传奇

2019-04-23 01:19黄文龙万永勇
江西教育A 2019年3期
关键词:东乡小玲三中

黄文龙 万永勇

“放弃优渥,扎根基层,悠悠二十载。你是春雨,你是春泥,更是春风着意化作桥。情系留守儿童,着力‘校中建家。”在第二届“感动江西教育年度人物”颁奖晚会上,获得“感动江西教育年度人物”称号的黄文龙,两次弃政从教,拯救两所“濒死”学校,钟情留守学生教育,探索出“校中建家”留守学生管理模式的事迹,精彩演绎了他对教育的执着追求和卓越贡献,感动了无数人。黄文龙用30年的芳华,铸就了教育传奇。

弃政从教,“救活”两所学校

出身贫寒农家的黄文龙勤奋上进,上世纪80年代末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原抚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现并入东华理工大学),从此开启了他的教育人生。黄文龙一直对教育事业饱含深情,永葆教书育人的初心。

大学毕业后,黄文龙便进入抚州市东乡县一所乡镇中学任教。他是个责任心很强的人,对工作充满热情,对全体学生倾注真情。1997年,由于表现突出,年纪轻轻的他便担任了东乡县占圩中学的副校长。而就在这一年,黄文龙获得改行从政的机会。经过考试选拔,他由原抚州地委组织部选送到上海参加脱产培训,回来后担任了占圩镇镇长助理。

“虽然镇长助理的工作做得很顺手,但发现自己内心深处牵挂的还是那方讲台和那些求知若渴的学生。”黄文龙发觉自己根本无法割舍那份教育情愫。于是,仅仅一年之后,他便放弃镇长助理职务,重回农村中学担任副校长,是同批36个选调干部中返回学校的第一人。

1999年,东乡县王桥中学厕所倒塌,8名学生遇难,造成重大安全事故。就在这个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时刻,时年28岁的黄文龙临危受命,毫不犹豫地接下了这个“烫手山芋”,担任了王桥中学校长。

那时,遇难学生的家长把学校的玻璃窗几乎全都打掉了,还经常来校闹事。学生无心读书,老师无心教学,学校“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当时大家都担心,这么年轻的老师来接管这样一副‘烂摊子,能不能胜任?”学校冯老师表达了师生们当时的疑虑。

“当时,学校管理非常松散,人心涣散。老乡们甚至出殡、放牛都从校园经过,严重影响学校教学。”面对学校的“惨状”和师生的质疑,黄文龙暗下决心:彻底改变现状,重树全新形象!于是,他就吃住在学校,以校为家。没有房子住,他和别的老师挤住一个房间。为了恢复正常教学秩序,他不厌其烦、耐心细致地做遇难学生家长的工作,最终平息了他们的怨气;带领全校老师挖塘泥、修水坝、植树铺路、平整操场,改善校园环境;平时随身携带笔记本,记下师生们的意见建议,并及时解决;带头上课,认真钻研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越是遇到困境,越需要我们迈过这道坎,把学校办好,把信心还给教师,把信任还给家长和社会。”在黄文龙的带领下,经过几年的卧薪尝胆,王桥中学凤凰涅槃,成为全县农村中学样板学校。王桥中学学生规模不减反增,一枝独秀。大量学生回流,从原先的500多名增加到1000多名,不但本地学生没有走,还吸纳了周边几个乡镇的学生,就连邻县也有不少学生慕名前来就读。

数届毕业于此的学生始终对黄文龙心怀感恩之情;因为他的到来,他们的未来才有了无限的可能。王桥中学97级学生方婷,正是黄文龙到王桥中学之后第一批毕业的初三学生,她考上了大连理工大学,后考上同济大学研究生。她说:“黄校长当年来到王桥中学,是我们全校师生的福音。正是黄校长那种敢于担当、坚韧不拔的精神感染着我们,让我们懂得了什么是责任,什么是格局。他经常对我们说,世界很大,大家要努力拼搏,突破自我,走更宽广的路。”

因为工作表现优异,2008年,黄文龙成为东乡县教育局的副局长。然而,2010年的一个决定,让他又回到了教育一线——担任东乡三中(原民办江西树人学校)校长。当时东乡三中的生源很差,绝大部分是留守学生、被县城其他学校开除的学生、乡镇中学来的差生。学校被认为是“差生王国”,是公认的差校、乱校,学生打架、谈恋爱、沉迷网吧非常普遍。有一次,黄文龙甚至发现学生私藏了17把砍刀。学校拖欠教师工资,管理混乱,人心惶惶。那一年,该校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三年级只有526个学生,而且学生和老师还在不断流失。

这样一个“病入膏肓”的学校,想让它起死回生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然而,黃文龙内心那份对教育的执着和对学生的责任感,让他再一次坚定地选择了逆流而上。他要让东乡三中获得新生,让师生们获得真正的幸福。

“每一个学生,都是鲜活的生命个体,都是一个家庭的希望。让他们能够茁壮成长,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黄文龙吐露着自己的心迹。

为了这份责任,为了这些孩子,黄文龙又把学校当成了自己的家。每天早上学校打起床铃以前,他就准时来到操场,等学生一起跑步。任职 8年多,他几乎牺牲了全部双休日和寒暑假,包括大年三十也在学校过。为了使学校步入良性健康发展轨道,提振师生士气和精神面貌,黄文龙可谓呕心沥血。

苍天不负苦心人。时光荏苒,8年后,东乡三中终于实现华丽转身:被评为抚州市首届十大名校,2017年被评为抚州市唯一一所全国首届文明校园。学校变成了家长和学生向往的热点校,生员规模由当初的526人扩大到如今5200多人。

东乡三中教师王国文说:“以前听说是东乡三中的老师,同行大多瞧不起我们,自己也觉得低人一等。现在,我们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同和尊重。”

校中建家,破解教育难题

“三年的时间过得真快。三年里,乐老师就像亲人一样照顾着我们,每天都陪伴在我们身边,甚至自己的父母都不曾这样陪伴我们。”毕业季,东乡三中初三学生严迎婷想到自己马上就要离开“爸爸”乐冬灵,几度哽咽。

严迎婷是留守学生,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三年前,她和同寝室的6位同学迎来了他们的“老师爸爸”——班主任乐冬灵。平时,寝室6个人一起吃饭,一起生活和学习,相互以姐妹相称,“爸爸”乐冬灵则担负起家长的职责,给予她们无微不至的照顾。“我们在一起就是一个家庭,感觉很温暖。”严迎婷说。

严迎婷是东乡三中“校中建家”模式的受益者。黄文龙很早就开始了留守儿童教育的实践探索,并在教育硕士论文中第一次提出了“校中建家”的模式。经过集思广益,黄文龙在东乡三中全面开始了“校中建家”的探索和实践之旅。

“校中建家”,把家庭教育的责任主动揽到学校教育中来,使得一个班级成了一个大“家”,一个个寝室、餐席、学习小组成了一个个小“家”,班主任、任课老师则成了他们的“父母”,同学成了他们的“兄弟姐妹”。留守学生在“家”中一起学习、生活、活动,感受快乐,享受学校这个“家”的幸福和满足。

为此,黄文龙白天当校长,晚上也当校长;既管留守学生的学习,又管他们的生活,几乎每天早上都在操场等候留守学生出操,和他们一起晨跑……此外,还组织编写教材,由专职老师开设生活教育课,对留守学生的生活、健康、情感进行指导;设立免费的亲情电话室和视频电话室,方便学生与父母沟通;组织留守学生看德育专题片,写读后感。

小玲是从东乡三中毕业的留守学生,2011年考上了崇仁师范学校,现在是一所乡镇中学的老师。她专业精湛,琴棋书画样样出色,自信而充满活力,深受学生的喜爱。可谁能想到,曾经的她是个“问题学生”。2009年,原本跟随父母在广州生活的小玲转回东乡三中学习,由于无人管束、缺少交流,她渐渐变得孤僻、叛逆,与社会上一些小混混走到一块,学习、生活一团糟,有几次因为情感问题,甚至做出自杀的举动。黄文龙得知此事后,立刻做起了小玲的“监护人”,把小玲安排到充满互助氛围的“家”(寝室)中,帮助她解开心结,时刻关注她的成长。最终,小玲走出了人生的泥沼,超越了自我。“我觉得是黄校长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将永远铭记黄校长的恩情和教诲。”说起往事,小玲满怀感恩之情。

“校中建家”是黄文龙办学思想中最亮丽的一笔。如今,东乡三中的留守学生普遍习惯好、进步快、特长发展好、心态阳光。在全省、全国陶艺比赛、青少年科技创新赛中,该校留守学生分别荣获一、二等奖;近几年中考,全校前10名半数都是留守学生!

在东乡三中任校长期间,黄文龙还四处为贫困留守学生“化缘”,先后动员20多家爱心企业与学校100多名留守儿童进行“代理父母”结对;争取企业成立爱心助学基金会,促成“一品”基金会、“雨帆”基金会的设立,每年捐款捐物资助留守学生。而他自己也是多个学生的“代理父母”,资助每个学生的费用达每年6000元。

“父亲去世以后,家里一直很困难。是黄校长一直关心我,鼓励我,为我寻找到充满爱心的‘代理父母,承担了我初中三年的学习生活费用,让我能够安心地学习。”饶希婷说。

“在东乡三中这8年,黄文龙校长带领我们破解了许多教育上的难题。他真的是把学校當成了自己的家,把别人家的孩子当成了自己的孩子!学校从濒临绝境走向浴火重生,他就是那个‘妙手回春的人!”东乡三中党支部书记吴建国感慨地说。

两次弃政从教,强烈的使命感和教育情怀,鼓舞着黄文龙不畏艰辛地寻求解决教育难题的方法。“教育不能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没有爱便没有教育。”黄文龙用一腔的爱,撑起了教育的一片蓝天。

猜你喜欢
东乡小玲三中
利用和差调换数字
东乡五月
想三中
东乡记忆
快乐东乡娃
Creative revisions of Peking Opera
神秘的啼哭声
践行“真教育”“大教育”的八年蜕变
——东乡三中发展掠记
jiāo
可可西里没有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