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中的朗读艺术

2019-04-23 00:53童亚丹
江西教育B 2019年3期
关键词:空明重锤中庭

童亚丹

导 读:

文言文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这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朗读的目的,采用重锤敲打式朗读、由分到合式朗读、层次分明式朗读、凸显主题式朗读等多种方法,使学生从声音表达上升到情感表达,从而真正走入文本。

观看了王崧舟老师的《记承天寺夜游》一课,笔者被深深折服。且不说其文化底蕴之深厚,文本解读之深入;也不说其课堂环节照应之周全严谨,课堂氛围创设之和谐愉悦;单说其朗读方式的巧妙丰富,就足以令人为之倾倒。一堂课下来,学生的朗读贯穿始终。在一遍又一遍的朗读中,学生熟悉了课文的内容,理清了文章的层次,理解了作者的心情,领悟了文章的主旨。王崧舟老师把文言文朗读教学之法运用到了极致,使我不得不佩服他的高明。

一、重锤敲打式朗读

所谓重锤敲打,就是在课文的重点处、关键处着力,让学生反复朗读,每一次朗读就是一次敲打,每一次敲打都一丝不苟,直到这些文字在学生心里扎下深根。

师:我跟怀民在中庭散步,出现在我眼前的是这样的景象……

生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我们有的是时间,就这样慢慢地走,慢慢地看,我们向中庭的东边走去,只见……

生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我们向中庭的西边走去,只见……

生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我们继续散步,继续赏月,我们向中庭的南边走去,只见……

生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我们向中庭的北边走去,只见……

生5: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我们就这么走着,这么看着,我们像鱼儿一样自由自在地走着,看着,出现在我们眼前的依然还是这样的景致……

生(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是写月的名句,也是文章的重点句。為了让学生把这个句子牢记于心,王老师运用了重锤敲打的朗读方式,他让学生连续读了六次。当然,这六次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身临其境般的美好体验。在王老师声情并茂的引导下,学生在朗读中仿佛也到了月光下的中庭,见到了月光下的美好景致。一次又一次朗读,一次又一次强化,学生的印象能不深刻吗?这就是王老师的高明之处。

二、由分到合式朗读

《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很短小的散文,王崧舟老师巧妙地拎出文中的四字词语,两两一组分成四组,让学生一组一组地读熟,读懂,最后把这四组连起来读,各个突破之后再从整体上感受,这便是由分到合的朗读方式。如何读熟?王老师一般采用先个别读、后齐读的方式,但若遇到需要强调的生字词,他会这样处理。

师:我们来看最后一组四字词语,来吧,一起读。

生(齐):积水空明、藻荇交横。

师:这两个字应该是第一次遇到,一个是“藻”,一个是“荇”,对吧?我们一起再来,读……

生(齐):积水空明、藻荇交横。

师:还有两个字,你们都认识,但是两个字组成一个词,你们应该是第一次读到,这个词就是

生(齐):空明。

师:再读。

生(齐):空明。

师:再读。

生(齐):空明。

【赏析】一组词语,读了两次。第一次读是为了熟悉词语,第二次读是为了记住“藻”“荇”这两个生字。同样是读,但目的不一样,学生就会有一种新鲜感,从而始终保持朗读的热情。王老师遵循“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的原则,让学生读“空明”三次。王老师就这样把这个词语嵌入了学生心里,实在是高明。

如何读懂?就是要懂得作者的情感,懂得了情感,才能读出文章的味道。当学生读得不理想的时候,王老师会提醒他。

师:看这一组,谁来读?

生:无与为乐、步于中庭。

师:慢慢地读。

生:无与为乐、步于中庭。

师:那是在散步,所以得再慢慢地读。再来。

生:无与为乐、步于中庭。

师:真好,我们一起来……

生(齐):无与为乐、步于中庭。

【赏析】当学生的朗读不理想时,王老师并不急于范读,而是不厌其烦地反复提醒,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散步的那种闲适,果然学生读得越来越好。通过以上方法,学生把四组词语读熟读懂后,还没完,还要由分读到合读,学生一步一步走向文字深处。

三、层次分明式朗读

《记承天寺夜游》文章虽短,却是“起承转合,样样都没少”。在引导学生理解了文章的层次后,王老师安排了这样的朗读。

生(齐):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师:停,同学们注意看,因为“月色入户”,所以“欣然起行”,这就是这篇文章的“起”。好,继续。

生(齐):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师:继续看,开始是“念”,脑子里动了一个念头,接着是“寻”,最后是“步”。从“念”到“寻”,从“寻”到“步”,环环相扣,这就是这篇文章的“承”,继续。

生(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

师:好,停,停。注意,正像之前那位同学所讲的,前面一直在写事情,但是到了这个地方转而写景色、写景物了。前面写庭中,现在写庭下,这就是文章的“转”,继续。

生(齐):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师:你看,这里有议论,也有抒情,当行则行,当止则止,这就是文章的“合”。

【赏析】学生每读一个层次,老师就提示一下,让学生对“起承转合”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接下来是老师和学生合作朗读课文,读的目的同样是理清文章的层次。比如学生读第一层次,老师就说“起”;学生读第二层次,老师就说“承”,以此类推。等到读完课文,竟没有一个学生读错。在朗读中厘清并熟悉文章的层次,这就叫层次分明式朗读。

四、凸显主题式朗读

课堂接近尾声,在充分理解了“闲人”的含义后,王老师设计了这样的朗读。

师:一个心境空明的闲人才会遇到这样的夜晚,读……

生(齐):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师:一个心境空明的闲人才会遇到这样的知己,读……

生(齐):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师:一个心境空明的闲人才会看见这样的月色,读……

生(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一个心境空明的闲人才会悟到这样的人生真谛,读……

生(齐):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师:只有这样的人,才担当得起“闲人”二字。同学们愿意做这样的“闲人”吗?好,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下课。

【赏析】王老师的提示语和学生的朗读就像《诗经》里的重章叠句,反复咏唱。在王老师的反复提示下,学生在朗读中对文章主题的理解更加深刻。这样的朗读方式,我们将它称为“凸显主题式朗读”。能设计出这样的朗读方式,足见王老师功力之深厚。

重锤敲打式朗读、由分到合式朗读、层次分明式朗读、凸显主题式朗读,王崧舟老师能将这些方法运用自如,既是他自身能力的体现,也表明他对朗读教学的重视。在文言文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尝试用朗读去贯穿课堂,使学生读懂、读透文本,从而真正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率。

(作者单位:重庆市北碚区江北中学)

猜你喜欢
空明重锤中庭
“欣然”与“积水”背后的生命超越
十五夜望月
十五夜①望月
中庭形式及天窗面积对空调能耗的影响分析
江岚诗词二首
澄澈与空明的玄想
导线重锤安装辅助工具的研制与应用
商业建筑中庭空间设计探讨
增强密炼机加料仓、上顶栓重锤耐磨性方案
斗轮取料机重锤张紧装置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