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的思维提升与生命教育实践

2019-04-23 00:53吴华芳
江西教育B 2019年3期
关键词:思维能力生命思维

吴华芳,正高级语文教师,江西省特级教师、高中语文学科带头人,中国教师研修网学科指导专家;论文发表二十余篇;主持或参与多个国家级、省级研究课题,所设计的课题《新高考背景下本土特色文化建设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研究》入选江西省2018年基础教育研究课题;自主研发的课程“联想作文”,被用于教学实践多年,效果明显;在多地做讲座多场,组建的工作坊被江西省教育厅遴选为名师网络研修工作坊,承担“国培计划”研修任务。多家媒体先后报道了其教书育人先进事迹。

导 读:

好的课堂教学必须具备教书和育人的双重功能,既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文化知识、智慧地兼顾教考,又能把课上得有趣、有思维品质,真正指向生命教育。本文从课堂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生命教育的实施途径两个方面分享自己的一些做法。

在教学手段多元、观点纷呈的今天,我们不能不思考一个问题,即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毫无疑问,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人、发展人、造就人。成功的教育是“人”的教育,追求的不仅是显性成绩,更是隐性成绩(即生命的成长);造就的不仅是能考高分、学业成绩优秀的人,更应是优雅公民,即能正确地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我关系的人;同时,社会的飞速发展需要教育培养有创新精神與创新潜能的人。

怎样把这些能力要求落到实处?毋庸讳言,在资源有限的教育环境下,我们的教育行为大多是在课堂上进行的。好的课堂教学必须具备两个功能:教书和育人。既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文化知识,又能把课上得有趣、有思维品质,“指向个体生命的拔节生长与生命共同体的深层的生命和谐”(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詹艾斌语),我想,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认真思考并终身实践的。

一、提升思维能力——课堂教学的核心

每一个学科,对学生都有思维能力要求。以语文为例,江西省自2015年启用全国卷以后,很多学生的高考语文成绩乏善可陈,让师生大呼不解。如果我们仔细研究近几年的全国卷考题,就会发现全国卷越来越注重思维能力的考查,一份试卷上看似各自独立的试题类型,如果我们以语文思维一以贯之,它们其实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而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做到,它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苦下功夫。备课时充分挖掘教材中具有矛盾性、可发散、可置换、可拓展的问题,让学生去想象、去探索、去审视、去反省、去推理、去归纳、去创造、去批判,这样的课堂才是动态的、富有张力的、有思维挑战性的同时也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课堂。

还是以语文为例。笔者认为,语文思维包括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转换思维、辩证思维、批判性思维、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等思维能力。

怎样通过教学设计对学生实现以上思维能力的培养呢?请看以下几个实例。

1.培养学生语言转换思维实例

在讲完了王勃的《滕王阁序》以后,我向学生展示了滕王阁上的几副楹联,然后要求学生跟着学写对联。

兴废总关情,看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幸此地湖山无恙;

古今才一瞬,问江上才人,阁中帝子,比当年风景如何? (展示联)

滕王何在?剩高阁千秋,剧怜画栋朱栏,都化作空潭云影;

阎公能传,仗书生一序,寄语东南宾主,莫轻看过路才人。(展示联)

阁影斜斜,孤鹜仍逐落霞,闻爽籁清风,但留高楼千秋立;

白雾茫茫,昔人已沉碧海,望秋水长天,空余长江万古流。(学生联)

无处觅仙踪,笔落惊堂珠帘动,善始憾终;

何处余烟冢,御羽乘风人影重,伤今恸古。(学生联)

滕王已去,虽有高阁,落霞孤鹜,然只是过往云烟;

子安亦逝,且留一序,秋水长天,终却成千古佳文。(学生联)

可以看出,学生很善于摘取文本中对自己有用的词汇并运用例句的结构特点转换为自己的情感和表达。

2.培养学生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实例

还是《滕王阁序》,在授课的结尾,我布置学生课后写一篇短文:

试论王勃的情商。

学生写出来的文章观点不一,有认为王勃情商很低的,也有认为他情商高的,还有人认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评价一个人更是如此,没有谁是一成不变的,要在这个世界上和谐地生存下去,你的思想观念得不断地与时俱进,一方面是外在的让步,一方面是内在的成长。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有学生根据王勃的生平行事得出富有理性色彩的认识:情商高并不是虚假的阿谀奉承,也不是违心的赞颂,更不是隐藏着对某种利益的诉求而投其所好,而是在恰当的时机、恰当的地点,做出令大家都身心舒畅的恰当的事。就学生的认识来看,设计此问题的初衷已经达成。

3.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实例

讲《孔雀东南飞》一课时,我设计了两道课堂探究题:

①如果你是刘兰芝的哥哥,你会逼刘兰芝再嫁吗?

②诗歌末节有一句“寡妇起彷徨”,请结合全诗思考,寡妇为何夜听鸳鸯鸣叫会“起彷徨”呢?

前一个问题探究的核心在于因时代、家庭和个人等因素不同而造成的价值观的不同与冲击,学生通过对比古今之不同、不同的生命个体之间的差异,对刘兄的做法产生自己的价值判断,并通过课堂讨论形成价值观的碰撞,从而形成自我认识,建构自己的价值体系;后一个问题则是让学生在认真解读文本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从对象、时间、空间、过程、表现、原因、结果、影响等诸多角度进行回答。学生的回答千差万别,发散思维得到提升。

从以上几个实例可以看出,课堂教学中有含金量的主问题,它培养的不是单一的思维能力,而是学生整个思维水平的提高。如果我们的课堂能不断地给予学生类似的思维训练的机会,则对其实现终身发展的作用不言而喻。语文尚且如此,其他的学科更是如此。只有思维能力提升了,创新和创造才成为可能。

二、教法上精益求精——艺术地推进教学

教法和学法有很多,就语文学科来说,有创设情境法、圈点勾画批注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知人论世法、拓展延伸法等,不一而足。不管采用什么教法,教师始终要明确的是,新的时代教师的角色早就发生了改变,从知识的传播者、代言人身份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观察者、驱动者、促进者,因此,教师的教法也得与时俱进。

怎样艺术地推进教学?一堂课40或45分钟,要想始终吸引学生,不断增加其思维的密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20分钟以后,如果学生没有新的关注点,他们就很难再专注于课堂,这时候,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案例分享:

教授《雨巷》这一课时,我布置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学生中有说这首诗表达了对爱情的追求,也有说是表达作者对理想的追求,都有其合理性。还有学生说是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在肯定了学生的说法以后,我用了这样的一段话总结:

诗中的雨巷是悠长的、狭窄的、逼仄的、寂寥的,所以给人的感觉是阴郁的、压抑的、沉闷的,一如当时的社会环境,所以诗人的心中缠绕的是浓浓的挥之不去的哀愁。我们可以理解,“愁”字的左上角是蓬勃的青春,右上角是火热的梦想,中间夹着的是什么?是铁骑的蹄声踏破了祖国的云霄,刀光的寒气划破了江南的春色,山河破碎國有殇,家国天下路茫茫,只要有心的人,能不愁吗?

主题的探究还没有结束。我启发学生,这首诗的主题解读还可以映射着我们的人生形态。于是我又用了一段话:

生活中,总是理想与现实冲撞,希望与失望交织。现实的寒风苦雨总是浇灭了我们心中燃烧的火焰。但生命的可贵之处恰恰在于能够在挫折中奋起,在灾难中屹立,一如诗人戴望舒,哪怕理想幻灭,也要上下求索。感谢雨巷,让我们见证了那些坚韧的、不屈的、伟大的、歌唱的生命的高贵,也因此汲取了未来得以在这个美丽的大地上健康快乐地行走的精神力量!老师送你们两句话:希望你们在未来行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永远充满着不屈的斗志和求真向善的愿望!

这样的一段段话,就像相声表演里的“包袱”,能够一次次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能够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让教师能更好地驾驭课堂,同时学生可以看到新的高度。

三、课堂上的生命教育——教师的良知

“如果说知识是力量,那么良知才是方向。”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多元决定教师不再是人们固有意识里的“教书先生”,而应是“心灵导师”,是“复杂时代的灵魂引领者”。因此,课堂教学要想达成育人的目的,需要关注的是生命本身。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实施生命教育,是每一位教师的良知所在。

那么,我们就不能不思考这样一些问题:生命课堂的本质是什么?教师的生命教育怎样去触碰生命、成全生命、发展生命、完善生命、美丽生命?什么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是大秀自己的单一才艺、教学设计流于虚空、有头无尾、罔顾学生感受和生命成长规律及本质的课是好课,还是遵循学科教学规律、教学设计严谨科学、授课过程如小桥流水、润物无声、以生为本的课才是好课?这实在不是一个可以忽视的问题,而是一个影响到课堂教学怎样育人的问题。前者的直接结果是,以华丽的包装剥蚀了课堂的本真本味,教师在表演,学生是听众,并没有真正参与到课堂的情感体验和生命体验中来,只能艳羡师者如盛世繁花,而自己始终是生命角落里那一株不起眼的小草。

显然,一个独霸课堂的老师是不懂生命教育的,因为没有给学生自省、自励、自我成全和自我教育的时间和机会,青春勃郁的豪情不经发酵,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化为生命成长的内驱力的;只对学生的外在表现予以评价而不想方设法走进学生内心的课堂算不上生命课堂,因为忽视了生命在现实的负累中摸爬滚打的艰难。

四、呈现完美自我——教师用自己的生命涵养学生的生命

孟子有云:“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课堂上教师完美的自我呈现有时并非刻意为之,而是教师的师德修养、渊博的学识、儒雅的气质、机智幽默的谈吐、漂亮的书写、友善宽容的品性、独特的个性、达观的处世态度等个人特质在课堂上的自然流露,这样的教师眼中有光芒。教师在课堂上的完美呈现是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生命高度的结果,也是源于教师自身的宝贵的教育资源。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教师本身就是一门好课程 ,一门值得学生终身学习的课程。

回想求学的岁月,我们印象中最深的记忆也许不是老师哪一节课教了我们什么知识,而是课内课外的一些故事、老师的表情、同学的反应,甚至是与教学内容无关的一些“废话”。这些“废话”并非真是废话,它是因学生的个性和差异性而产生的课堂意外,考验教师的专业功底、育人理念、课堂教学机智,使教学得以顺利进行,从而化难堪为神奇的师生对话;或者是在授课前教师精心设计的,看似与本节课无关的,实则是体现教学深度、高度和广度,教师驾驭课堂能力及教师化自己的生命体验为学生的生长点的关键所在。曾有毕业多年的学生对我说:“老师,您在课堂上讲的那些故事,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很温暖。”

你看!很多时候,我们也许并没有意识到,课堂上的“废话”竟成了温暖学生生命的力量,也让我们这些教育者明白,教师对学生的需求和智慧比较缺少了解,我们的教育灵感往往是学生触发出来的。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说到, 古之成大事者,必经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教师认真钻研课堂,渐渐臻于完美,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虽然“满目河山空念远”,望而不见,但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行,路会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宽敞。

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在逐梦的路上也许会有山重水复的绝望、踽踽独行的孤单。多一份坚持,多一份努力,终会有柳暗花明。

第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消却了红尘滚滚,所有在灯下苦读的日子,所有在繁华中独处的沉潜与落寞,换来的将是风和日丽、云开月明。

(作者单位:江西省鄱阳县鄱阳一中)

□责任编辑 敖子君

E-mail:545126112@qq.com

猜你喜欢
思维能力生命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