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断裂与救赎

2019-04-23 05:25李斌
延河 2019年4期
关键词:小说

李斌

一、谁是清白者?——读乔叶《认罪书》

(耶和华)神又对女人(夏娃)说:“我必多多加增你怀胎的苦楚,你生产儿女必多受苦楚。你必恋慕你丈夫,你丈夫必管辖你。”又对亚当说:“你既听从妻子的话,吃了我所吩咐你不可吃的那棵树上的果子,地必为你的缘故受诅咒。你必终身劳苦,才能从地里得吃的。地必给你长出荆棘和蒺藜来,你也要吃田间的菜蔬。你必汗流满面才能糊口,直到你归了土。”

——《圣经·旧约·创世纪·人违背命令》

吃人的人,什么事做不出;他们会吃我,也会吃你,一伙里面也会自吃。

——《呐喊·狂人日记》

读乔叶《认罪书》的过程中,上述《圣经》中的情节和鲁迅《狂人日记》中的话在脑中盘旋良久。依《圣经·旧约》教义,上帝耶和华创造了人类,而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违背了耶和华神的禁令,偷吃了伊甸园的禁果,他们因此遭到了惩罚。在《圣经》文明中,人类诞生之初便带上了“罪”的“胎记”,以致后来的基督教文化中有强烈的“原罪意识”,即人与生俱来便有罪,人生原本是一个赎罪的过程。《认罪书》中多次出现基督教、福音书、原罪、忏悔等宗教背景,如其中一节“忏悔是个西方理念,是基督教文化的传统……我们的文化传统里没有原罪也没有忏悔,我们的文化传统是‘人之初,性本善,所以谁都可以认为善根在我心,罪恶归别人……即便是自己的不对那也是迫不得已,不管别人怎么看,自己就先原谅了自己。”(P364)小说呈现出浓厚的“原罪”意识,因此也具备了深层的宗教情怀。

《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在“癫狂”的状态中,认识到自己会被吃掉,也觉察到自己可能吃了人,而“四千年来时时吃人的地方”,人们其实一直互相吃着。“吃人”的罪恶,“我”脱不了干系,他人也都不能清白。《认罪书》便是在这种“罪恶的循环”中一层层展开的:梁知对 “我”(金金)所犯下的罪;“我”对“青春痘”、生身父亲“哑巴”、梁知和梁新所犯下的罪;婆婆、梁文道、梁知、梁新、秦红、王爱国、钟潮对梅好、梅梅犯下的罪……“罪恶”犹如一张巨网将每个人连接起来,他们虽然都试图逃脱,或者有意隐匿自己的罪行,但谁都不可能是清白者。群体的罪恶酿制了最后的巨大悲剧。

《认罪书》同时又让人想起了俄罗斯两部著名的长篇小说,一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一是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前者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因贫穷而杀死了放高利贷的老太婆阿廖娜和她无辜的妹妹,作案后他内心忍受着极大的恐惧和煎熬,最后在妓女索尼娅的宗教思想感召下投案自首,被流放到了西伯利亚,他决定以忏悔的方式赎罪,获取新生;后者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引诱姑妈家的仆女马洛斯娃,致使她怀孕并被驱赶。马洛斯娃堕落成风尘女子,后又被诬告杀人。面临审判时,恰巧聂赫留朵夫是陪审团的一员。当聂赫留朵夫再次看到马洛斯娃后,他的良知被唤醒,对自己以前的行径无限懊悔,并最终决定陪同马洛斯娃流放西伯利亚,且以向她求婚的方式忏悔,使自己的灵魂得到救赎。《认罪书》在“认罪与救赎”的主题上具有与这两部伟大的俄罗斯小说相近的艺术主题,只是在普遍缺乏宗教信仰的文化背景下,《认罪书》的宗教气息并非如《罪与罚》和《复活》那样浓郁深刻。

因此,本书的主题旨在围绕“认罪与救赎”这一中心展开。而作品所呈现出的独有的敏感触觉和细腻的心理刻画,以及缠绕交织的日常爱恨情仇与历史腥风血雨,和“侦探小说”式的悬疑结构,共同使得“认罪与赎罪”这一主题得以深度开掘。

首先,“我”(金金)的“犯罪心理”推动了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正是这些微妙的、幽暗的、甚至扭曲变态的、隐藏在人性深处的心理活动的充分展示,使得小说中的“罪”被十分细致地表现出来。这也完全体现了作为女作家的乔叶在描摹女性心理时的独到之处。小说中,梁知的突然冷漠和最终离弃让“我”变得怒不可遏。于是我怀着梁知的孩子,谋划着嫁给他的弟弟梁新,报复从此开始。

我就是要让他付出代价,我就是要和他最亲爱的弟弟在一起……我就是要这么做!从此以后,我将把自己分成两半:在梁新面前,我将是天使;在梁知面前,我将是魔鬼。在梁新面前,我就是幸福。在梁知面前,我就是痛苦。从此之后,梁新将从我这里得到天使的幸福,梁知将从我这里得到魔鬼的痛苦。——多么巧妙啊。(P146)

整部小说的情节至此开始发生了巨大转折。这一场报复或者是阴谋,一旦被梁知或杨金金任何一方捅破,将会对一直被“蒙在鼓里”的梁新和整个梁家造成灭顶之灾。果然“东窗事发”后,梁新和梁知自杀了。作者对“我”微妙、阴暗,甚至扭曲、变态的心理展示,使得小说在人性探索这一层面尤为深邃。我们也由此想到了小说《金锁记》中的人物曹七巧,她的心灵扭曲和性格乖戾在张爱玲的笔下也被刻画得细腻、逼真、活灵活现,读来令人震撼。可以说,《认罪书》以人物心理变化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写法运用得相当成功,并且紧扣着“认罪即赎罪”这一主旨。

其次,小说不只是写“我”与梁知之间的“虐恋”,以及彼此所犯下的罪行,而是通过一场“虐恋”将故事引向了对“文革”历史的叙述。或者说,“认罪”不仅指向日常的爱恨纠葛,并且指向了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国民性反思。由一场因爱生恨的报复行动开始,“我”最终嫁到梁家,而梁家人对我的异常态度又导致“我”对梁家另一人物“梅梅”的遭遇充满好奇,进而不断探寻。日常生活的爱恨情仇与“文革”历史的腥风血雨也因“梅梅”勾连起来。随着“梅梅之死”和其母亲“梅好之死”的原因逐渐浮出水面,小说的笔触伸向了历史反思和人性拷问的纵深处。婆婆、梁知、梁新、钟潮等人对梅梅之死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梅好在“文革”中遭受凌辱后发疯、投河自尽,王爱国、钟潮、梁文道、婆婆等人也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人们丧失良知(谐音“梁知”)与良心(谐音“梁新”)后,对美好(谐音“梅好”)的摧残和凌辱,使小说的悲剧意味尤其浓厚。试问,谁是局外人,谁是清白者?

最后,小说 “剥洋葱”式的叙事方法类似于“侦探小说”的结构,谜底在故事将要结束时才最终揭晓。不同当事者对同一事件的不同叙述互相证实和证伪,每一个当事者想极力掩盖的罪行,渐次被揭露出来,真相一步步浮出水面。因此,小说的可读性非常强。而正文中插入的“编者注”和“碎片”部分,使得小说形式耳目一新。“编者注”和“碎片”对方言和历史词汇的注解、对人物心理的补充描写等,也在不同程度上强化了主题。尤其是“编者注”所引的发表于《黄河文化报》2004年5月8日第十二版的一篇文章《這土壤的成分到底如何》(P359),乃画龙点睛之笔,读来意味深长。

二、《多湾》:小说结构“断裂”抑或现代人的精神破碎

《多湾》是女作家周瑄璞2015年推出的一部长篇小说。从第十八章起,小说似乎可以分为内容、风格基本互相独立的前后两个部分。如果这一“断裂”不是写作过程中结构把握出了问题的话,那似乎是作者有意为之。或者说,即使作者是无意的,但这断裂在我看来客观上至少可以做以下理解。

小说第十八章以前,叙写的内容大概是从奶奶季瓷十八岁(民国20年,1931)出嫁到八十多岁(20世纪90年代)去世的這六十余年的家族历史。而十八章以后的内容主要是90年代后孙女西芳个人的感情生活。前半部分,民国时期的混乱、灾荒,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各场政治运动,土地改革、三年困难时期、“文化大革命”、以及改革开放等,都作为故事展开的一个广阔背景。小说即在这种广阔的历史背景中慢慢叙述了季瓷的一生和家族几代人的命运变迁。而灾难、贫穷、饥饿、痛苦和死亡似乎成为家族历史的代名词。小说十八章以后,故事已经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季瓷已经去世,而父亲章柿、叔叔章楝都已步入老年,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正是西平、西芳和津平等一代人年轻人。此时,改革开放进行了十几年,中国社会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城市的发展,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互联网的兴起,都迅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情感方式。小说后半部分与前半部分的断裂,毫无疑问具有历史真实性。也正因为如此,长达47万字的家族小说《多湾》有着明显的历史厚重感。因而,这种断裂在时间链条中自然而然呈现为时代(代际)的断裂。

表面上看,几代人之间生存方式的断裂是代与代之间的。爷爷章守信和奶奶季瓷从旧中国到新社会,一直生活在多湾这个地方,生活的艰苦和磨难,以及命运的无常在他们的一生中占主要部分。但他们却与命运和环境抗争,勇敢而坚韧。章柿、胡爱花,章楝、罗北京通过努力,从农村来到城市,起初生活虽然艰难,但他们仍勤劳、节俭、热情。而到了长期在城市成长和生活的西芳、津平他们一代,空虚、迷茫、不安、敏感、脆弱却成为他们生命和精神的普遍症候。进一步说,这种断裂却又是农村文明与城市文明的差异和断裂。西芳、津平小时候跟着爷爷奶奶在农村成长,后来又进入城市跟父母生活。物质条件的极大丰富,刺激着人们的欲望迅速膨胀,个体生命和灵魂也变得得脆弱和空虚。就拿西芳的“感情”而言,她身边虽然从未缺少过异性,文武斌、唐可田、转朱阁、刘红明、冯主任、past,但她似乎也从未拥有过真正的爱情。在瞬息万变的现代都市生活中,她迷茫、空虚而脆弱。公务员身份的津平在北京过着灯红酒绿的都市生活,但却总难以获取内心的片刻安宁。现代人面临的普遍精神困境,不正如小说十八章之后出现的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所寓言的那样吗?因而,这种断裂又体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后,人们生命/生存状态的断裂,尤其是现代人灵魂和精神的碎片化。

因而,小说的断裂不简单是表面的结构断裂,它所折射出的无疑是历史时代的断裂和现代文明中人们精神或灵魂的破碎。当然,这断裂也必然给小说阅读造成负面影响。而且不得不说,小说后半部分季瓷的出现多少显得“多余”。作者试图以季瓷的一生作为重要线索贯穿整部小说,但却因为后半部分的故事内容和季瓷这一人物的关联性不大,反而使得季瓷在小说后半部分的出现似乎有作者主观意愿的强加之嫌。由于小说篇幅巨大,而作者力图展现的生活内涵和生命意蕴又广袤无边,因而叙述上多少显得笔力不足。此外,在现实生活内容与小说艺术形式间的关系上,某种程度上也没有得到更为适度的处理,导致文学审美上存在一定缺陷。但这些都不影响《多湾》这部长篇力作所带给我们的阅读快感和人性叩问,我们期待女作家周瑄璞将会有更为优秀的作品面世。

责任编辑:井 慧

猜你喜欢
小说
比照联想:小说教学中理解感悟的新探索
谜地(小说)
错过了,就是一辈子(小说三题)
How to read a novel 如何阅读小说
报刊小说选目
倾斜(小说)
识“心”术
文学小说
不在小说中陷落
致亲爱的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