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在阅读中一起成长

2019-04-24 02:31
小学生优秀作文(高年级) 2019年5期
关键词:诗书节选自国民

王 娜

【话题导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5年起,将每年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

【相关链接一】

全球两个国家读书最多,一个是以色列,另一个是匈牙利。以色列人一年平均每人读书64本。匈牙利平均每500人就有一座图书馆,我国是每45.9万人才拥有一座图书馆。

为了综合反映我国国民阅读总体情况,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首次发布我国阅读指数,并公布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6本,人均每天读书20.38分钟。10.2%的国民年均阅读10本及以上纸质图书,还有5.4%的国民年均阅读10本及以上电子书。

【相关链接二】

深圳图书馆2018年度“个人阅读账单”出炉。这一年,深圳图书馆共接待到馆读者425.8万人次,日均进馆达1.36万人次,各类文献外借470.26万册次,其中,借阅量最大的读者借了1211册各类书刊,荣登借阅榜榜首。

《2018掌阅数字阅读报告》显示,00后APP用户每天平均阅读时长52分钟,超过了全年龄的平均阅读时长。电子书阅读器的使用用户比例虽然不高,但每天阅读时长更长,并且更关注文学作品。

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进行纸质阅读和数字阅读呢?

【相关链接三】

《朗读者》《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类电视节目,邀请各个领域具有影响力的嘉宾、全国各地的文学爱好者来到现场分享、演绎、挑战文学经典,让广大观众真切地感受文学之美、情感之美和生命之美。

全民阅读,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社评之声】

阅读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实现的过程。不读书,接触到的世界就和纸一样单薄;多读书,学识、阅历乃至生命体验会随着页码的递增而不断累积。“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时间的改变可能是静悄悄的,但阅读对气质的塑造终究会显露出来。正是在日复一日的博览群书中,我们感受到“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体悟出“不迁怒,不贰过”的修身奥秘,即便处身失落失望甚至失掉所有方向之时,也能看见“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

——节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4月20日04版

《因为阅读而平视世界》

几年前,就有人惊呼,我们已经进入读屏时代,青少年成为被电子屏夺走的一代;更有人简单地将读屏与碎片化的浅阅读画上等号,呼吁多读书、少读屏。事实上,无须将读屏和读书割裂,乃至对立起来,不同的人群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无可非议。“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有人在纸质书中嗅到了书香,感受到了阅读审美;也有人将视野浓缩于方寸之间,在手指翻飞的滑屏中获取信息,同样找到了阅读的乐趣。在互联网时代,却非要固守黄卷青灯不可,未免显得有些迂腐。

对于那些互联网原住民来说,他们选择读屏,拥抱更简捷的阅读方式,实则属于阅读本能。而一些人爱读纸质书报刊,也多与阅读习惯有关。双方不妨少一些“洁癖”,多一些接纳。两种阅读方式并存,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多元化的阅读时代。无论读屏还是读书,要义在读。与其纠结于读屏与读书之间的轩轾,不如反身自问:今天我阅读了吗?有人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阅读史。读书也好,读屏也罢,唯有热爱阅读,精神才能挺立,深切理解“再卑微的骨头里也有江河”;把阅读当成生活方式,才能腹有诗书气自华。每个人的心怀都是一道河水,多阅读多吸收,方能心灵丰沛,奔流向前。

——节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4月24日05版

《从“读书好”走向“读好书”》

猜你喜欢
诗书节选自国民
中国民协在京召开《白胜文集》出版座谈会
陈冲 腹有诗书气自华
上学啦
莲 藕
无情岁月增中减,有味诗书苦后甜
似水流年
十月
名家写夏天
数学潜能知识月月赛
“国民”与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