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于飞清代五次皇帝大婚与其背后的故事

2019-04-25 08:08橘玄雅满族以清史和满学为研究对象的自由学者著有清朝穿越指南喵王府的生活
紫禁城 2019年4期
关键词:同治满洲慈禧太后

橘玄雅 满族,以清史和满学为研究对象的自由学者。著有《清朝穿越指南》、《喵王府的生活》

清代入关前后共有十二帝,其配偶中拥有或曾经拥有皇后名位的约有四十位,而真正有幸按照「大婚礼」所娶入的只有五位。这五位经过正式「大婚礼」娶入的皇后,有着不同的身世背景,也是在不同的情况之下入宫成婚的— 或为满蒙联姻,或为权臣结盟,或是势力的争夺与制衡。清代帝后大婚的背后,都有着非常复杂的政治因素。

清代「大婚礼」,指的是皇帝按照「纳采」、「大征」、「册立」等一系列规定步骤迎娶中宫皇后的典礼。清代入关前后共有十二帝,其配偶中拥有或曾经拥有皇后名位的约有四十位。但是其中真正按照「大婚礼」所娶入的只有五位,分别是世祖顺治皇帝的原配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继配的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圣祖康熙皇帝的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穆宗同治皇帝的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以及德宗光绪皇帝的孝定景皇后叶赫那拉氏。这五位经过「大婚礼」娶入的皇后,有着不同的身世背景,也是在不同的情况之下入宫成婚的,分别介绍如下。

满蒙联姻:顺治皇帝的两个博尔济吉特氏

清世祖顺治皇帝名福临,是太宗文皇帝皇太极的第九子,也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顺治皇帝在顺治八年(一六五一年)第一次举行了大婚典礼,这也就成为清代皇帝大婚礼的肇始。在顺治皇帝大婚的时候,挑选八旗秀女的制度还未完善,所以其大婚的对象并不是通过挑选八旗秀女选出的,而是由宫中的决策人孝庄文皇后和宫外摄政的和硕睿忠亲王多尔衮共同商议,定为蒙古科尔沁部卓礼克图亲王吴克善之女。

早在建州女真崛起的时候,蒙古诸部就参与了相关活动抑制其发展,并作为九部联军之一与之作战(即九部联军之战,或称古勒山之战)。在这次战争失败之后,以科尔沁部为首的蒙古东部部落便逐步倒向清廷一方,并且在形势的变化影响之下,不断地与清廷联姻以加固同盟。据统计,在入关前,清廷与科尔沁部的联姻多达三十三次,形成了极其复杂的姻亲关系。(参见杜家骥《清朝满蒙联姻研究》)从谱系上来讲,科尔沁左翼旗的始祖纳穆赛生三子,即莽古斯、明

安、孔果尔,太祖的两位侧妃分别是明安和孔果尔的女儿。太宗文皇帝皇太极

的「崇德五宫」(崇德元年清太宗在盛京称帝时册封的五宫后妃,也称五大福晋。五人均来自蒙古,且都姓博尔济吉特氏)中,中宫皇后哲哲(孝端文皇后)为莽古斯之女,与太祖的两位侧妃是堂姐妹的关系;关雎宫宸妃海兰珠(敏惠恭和元妃)和永福宫庄妃本布泰(孝庄文皇后)均是孝端文皇后的兄弟斋桑的女儿,也就是孝端文皇后的亲侄女。斋桑还生有四子,其长子即吴克善,也就是世祖顺治皇帝原配皇后之父。第四子名满珠习礼,原娶和硕礼烈亲王代善的孙女为妻,后继娶广略贝勒褚英的第二女为妻。除此之外,和硕英亲王阿济格、和硕睿忠亲王多尔衮、和硕豫通亲王多铎、和硕武肃亲王豪格,他们的嫡福晋都是科尔沁部出身,这种错综复杂的婚姻关系,是清初清廷与科尔沁部坚固盟约的重要保证。

吴克善至少生有三子二女,三子之中,第一子名图纳赫,娶了太祖的曾孙女为妻,第二子名弼尔塔哈尔,娶了太宗的第四女固伦雍穆长公主为妻,固伦雍穆长公主是孝庄文皇后所出。吴克善已知的两个女儿里,一位嫁与和硕英亲王阿济格之子傅勒赫为妻,另一位即是世祖顺治皇帝的原配皇后,名叫额尔德尼布木巴。(日本京都大学藏,康熙初修本《世祖章皇帝实录》卷五九,顺治八年八月戊午条,皇后册文:「咨尔额尔德尼布木巴,乃科尔沁国卓礼克图亲王吴克善之女也。」)不过这位原配皇后嫁给顺治皇帝之后,据说相处十分不和睦。根据顺治皇帝后来回忆,这位原配皇后「容止足称佳丽,亦极巧慧。乃处心弗端,且嫉刻甚。见容少妍者,即憎恶欲置之死。虽朕一举动,靡不猜防。朕故别居,不与接见。且朕素慕简朴,废后则僻嗜奢侈,凡诸服御,莫不以珠玉绮秀缀饰,无益暴殄,少不知惜。尝膳时,有一器非金者,辄怫然不悦,废后之性若是。」(《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行状》)即言这位原配皇后善妒而且奢侈,所以在成婚两年之后的顺治十年八月,就将其废后降为静妃,改居侧宫。

在废掉了原配皇后之后,中宫之位空悬,孝庄文皇后再次为顺治皇帝决定了新的大婚对象,是同出自蒙古科尔沁部的多罗贝勒绰尔济的女儿,也就是后来的孝惠章皇后。多罗贝勒绰尔济是斋桑的第二子察罕的儿子,换句话说,孝惠章皇后是孝庄文皇后的侄孙女、世祖原配皇后亲叔父的孙女。这种不讲究女方行辈的情况,也是清初满蒙联姻的一大特点。后来,顺治皇帝与孝惠章皇后的大婚礼在顺治十一年举行,这也就是顺治皇帝的第二次大婚。

结亲辅臣:赫舍里氏族的巅峰

清圣祖康熙皇帝名玄烨,是世祖顺治皇帝的第三子。康熙朝挑选八旗秀女的制度已经初步形成,但是在大婚对象的选择上,康熙皇帝仍与其父顺治皇帝一样,是由宫中的决策人孝庄文皇后进行选定的。

圣祖大婚对象的选定过程,大致是先由宫廷挑选勋旧旗人的适龄之女,并且初步决定了选择辅政大臣之首索尼的孙女为皇后。当时这个决定曾被一些大臣反对,如另外三位辅政大臣苏克萨哈、鳌拜、遏必隆即对此表示了不满。鳌拜指出:「立皇后时,苏克萨哈嗔怒年庚不对。」遏必隆则指出:「鳌拜借指苏克萨哈曾说『若将噶布喇(索尼长子)之女立为皇后,必动刀枪,满洲下人之女,岂有立为皇后之理。』」而在苏克萨哈、鳌拜、遏必隆等人与孝庄文皇后争论时,她说道:「满洲属人之女,为何立不得皇后?我意已定,不必再议。」(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清史料·丁编》)由此正式确定了迎娶索尼孙女(即孝诚仁皇后)的旨意。

孝诚仁皇后出身都英额地方赫舍里氏,其始祖名叫穆瑚禄都督。穆瑚禄都督生有八个儿子,其中第七子名叫特赫讷,生子瑚什穆巴颜。瑚什穆巴颜生有二子,长子名硕色,次子名希福,都是当时颇有学识之人,被尊称为「巴克什」(蒙古语中对有学识的人的称谓,皇太极之后改称为「笔帖式」)。后来硕色和希福都被编入满洲正黄旗。硕色之子名索尼,是清初知名的大臣,在圣祖登基之前,他已经具有一等伯、内大臣、议政大臣、总管内务府大臣的身份,后来又成为康熙皇帝的四位辅政大臣之首。索尼生有六子,孝诚仁皇后的父亲噶布喇是长子,后来康熙朝知名权臣索额图则是索尼的第三子,也就是孝诚仁皇后的三叔父。另外,已知孝诚仁皇后至少有两位姐妹,一位同嫁给康熙皇帝,后追封为平妃;另一位则嫁给了遏必隆之子一等公法喀。

后位的角逐:慈禧太后与慈安太后的较量

清穆宗同治皇帝名载淳,是文宗咸丰皇帝的第一子,因其异母弟多罗悯郡王夭折,所以事实上也是咸丰皇帝的独子。同治皇帝生于咸丰六年(一八五六年),在咸丰十一年便继承帝位,因其年纪尚小,所以由其嫡母孝贞显皇后(慈安太后)和生母孝钦显皇后(慈禧太后)一起垂帘听政。

按照清代挑选八旗秀女的年届来推算,同治朝第一次挑选八旗秀女应该是在同治三年(一八六四年),第二次则是在同治六年,但是这两次选秀均因同治皇帝年幼而作罢。在同治六年时,宫中传出懿旨— 同治皇帝会在同治七年进行「特别选秀」。这次选秀是专为大婚而进行的,所以也可以称之为「大婚选秀」。两宫皇太后的原本意向似乎是希望在一年之内挑选出皇后人选,在第二年就进行大婚典礼。而事实上,这一次选秀从同治七年开始,一直挑选到了同治十一年。在长达五年的时间里,一共进行了大小选看二十次,成为了清代流程最复杂的一次选秀。

参加大婚选秀的秀女前后共有二百余名,每一次选看都会淘汰一些人选。如同治七年二月初四日是第一次选看,地点是御花园,共有八旗秀女一百零八位参选。经过选看,有二十位被记名。同月初十日,这二十位记名秀女再次被选看,又淘汰八位,剩下十二位继续记名。到了同治八年,新的及岁秀女又报上,加上之前记名的十二位一起再选。就这样,在最终选出皇后之前,即同治十年下半年,记名的秀女还有十六位。这剩下的最后十六位秀女除了后来的「一后一妃二嫔一贵人」五位之外,已知的还有裕诚之女、长善之女、德馨之女、福善之女、萨善之女等十一位。(整理自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内务府来文》)

根据民间普遍说法,在这次角逐皇后的过程之中,主要矛盾集中在崇绮之女阿鲁特氏和凤秀之女富察氏之间。一般认为,崇绮之女阿鲁特氏的背后支持者是慈安太后,而凤秀之女的背后支持者是慈禧太后,也就是穆宗同治皇帝的嫡母和生母之间的矛盾。不过这种矛盾存在是否属实,我们是无法从档案中得知的。档案内只记载同治十一年二月初三日,清廷下达上谕,崇绮之女阿鲁特氏立为皇后,凤秀之女富察氏被封为慧妃。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凤秀之女富察氏只得到了妃位,但实际上她享受了贵妃位分的待遇,似乎是一种未封后的「补偿」。

被选中的这位阿鲁特氏,也就是后来的孝哲毅皇后,她出身正蓝旗蒙古,其姓氏可能与蒙古阿鲁剌惕部有关。根据其家族谱牒显示,其家入旗的始祖名曰伯尔特依,由喀喇沁投入八旗,被编入正蓝旗蒙古(后来因孝哲毅皇后抬到镶黄旗满洲)。从伯尔特依往下到第七代,有一位名叫景辉的人在嘉庆七年(一八〇二年)考中翻译举人,仕至四品道员,从普通旗人家庭跻身到官宦人家之列。景辉的两个儿子也都是翻译举人,还分别是嘉庆二十一年(一八一六年)和道光五年(一八二五年)的翻译解元,尤其是长子赛尚阿,让阿鲁特氏家族走向了第一个高峰。赛尚阿在嘉庆二十一年由翻译解元挑补(挑选补官)理藩院笔帖式入仕,道光年间历任理藩院侍郎、理藩院尚书、工部尚书、户部尚书,入军机处。后来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受到重视,升任协办大学士,是当时十分得势的中枢重臣。咸丰元年(一八五一年),赛尚阿升任文华殿大学士,受命镇压太平军,却在咸丰二年失败而归,咸丰皇帝大怒,将赛尚阿革职抄家,本人发往军台效力,三子均虢职,一朝宰相突然倒台。咸丰十年,赛尚阿被释放回京,任副都统,但是不久就因老病而免职。

赛尚阿生有八子五女,其中以第三子崇绮最为知名。崇绮生于道光九年(一八二九年),道光二十九年考中文举人入仕,任六品主事,因其父赛尚阿获罪而被虢职。在此期间,崇绮努力攻读,之后在同治四年(一八六五年)竟然考中状元,破了满汉同科时「满不点元」的旧例,成了「二百年来第一人」。这在清代推崇「状元公」的社会环境下,无疑重振了阿鲁特氏的门庭。崇绮先后共有三位嫡妻,孝哲毅皇后是其第三女,生母是崇绮的原配、和硕郑亲王端华的女儿。值得注意的是,孝哲毅皇后的生母是和硕郑亲王端华的嫡次女,和硕郑亲王端华的嫡福晋钮祜禄氏是慈安太后的亲姑姑,所以孝哲毅皇后在谱系上是慈安太后姑表姐妹的女儿。这很可能是慈安太后属意她的原因之一。

最终抉择:光绪皇帝的失意

清德宗光绪皇帝名载湉,原为道光皇帝第七子和硕醇贤亲王奕譞的第二子,后来在穆宗崩逝之后,过继与文宗咸丰皇帝为嗣。光绪皇帝生于同治十年(一八七一年),在同治十三年的时候继承帝位,依然由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一起垂帘听政。光绪七年(一八八一年)慈安太后崩逝后,改由慈禧太后独自垂帘听政。

按照清代挑选八旗秀女的年届来计算,光绪朝第一次挑选八旗秀女应该是在光绪二年,之后依次应为光绪五年、光绪八年、光绪十一年,但是这四次选秀均因光绪皇帝年幼而作罢。光绪十一年时,宫廷内传出懿旨,要在光绪十二年(一八八六年)进行大婚选秀。这次选秀历时也很长,一直持续到光绪十四年才结束。

从已知的档案来看,这次大婚选秀一共进行了六次挑选。第一次挑选是光绪十二年二月十九日,一共有备选秀女九十三名,结果有三十六名均给予记名再看。半年之后的八月二十一日,进行了第二次挑选,将记名的秀女从三十六名减为十四名。光绪十三年二月十七日,进行了第三次挑选,这次参选的是新及岁的秀女,一共二十五名,结果是记名十五名。又过了一年,光绪十四年九月二十四日,之前记名的二十九名秀女以及两名外官(地方官)之女一起进宫进行了一次决选,结果是十五名被继续记名。最终,这十五名秀女在同年十月初五日再次入宫决选,选出了「一后二嫔」,即孝定景皇后、温靖皇贵妃和恪顺皇贵妃。其中,孝定景皇后和温靖皇贵妃是从第一次挑选便参加的,恪顺皇贵妃是在第三次挑选时参加的。(整理自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内务府来文》、许妍《清代「选秀女」制度研究》、于善浦《光绪皇帝的珍妃》)关于这次最终决选,根据清宫太监唐冠卿所述,光绪皇帝原本钟意的是巡抚德馨的两个女儿,但是后来在慈禧太后的压力之下,才定桂祥和长叙之女。

阅读链接

光绪皇帝大婚选秀最终记名的十五名秀女

◎ 镶黄旗满洲副都统桂祥之女。辰年,二十一岁。叶赫那拉氏。(后来的孝定景皇后,即隆裕皇太后)

◎ 镶黄旗满洲头等侍卫佛佑之女。子年,十三岁。叶赫那拉氏。(孝定景皇后的堂妹)

◎ 镶黄旗满洲凤秀之女。亥年,十四岁。富察氏。(穆宗淑慎皇贵妃的妹妹)

◎ 正白旗满洲员外郎铭彝之女。午年,十九岁。叶赫那拉氏。(文宗璹嫔、玉嫔的侄女)

◎ 镶黄旗汉军道员绍荣之女。酉年,十六岁。马佳氏。

◎ 镶黄旗汉军侯爵英俊之女。午年,十九岁。马佳氏。

◎ 正白旗满洲原候补道荫禄之女。申年,十七岁。瓜尔佳氏。

◎ 正红旗汉军参领德山之女。子年,十三岁。郑氏。◎ 镶红旗满洲帮办大臣常绩之女。亥年,十四岁。钮祜禄氏。

◎ 镶红旗满洲帮办大臣常绩之女。子年,十三岁。钮祜禄氏。

◎ 镶红旗满洲原侍郎长叙之女。戌年,十五岁。他他拉氏。(后来的温靖皇贵妃,即瑾妃)

◎ 镶红旗满洲原侍郎长叙之女。子年,十三岁。他他拉氏。(后来的恪顺皇贵妃,即珍妃)

◎ 镶红旗满洲巡抚德馨之女。申年,十七岁。富察氏。

◎ 镶红旗满洲巡抚德馨之女。未年,十八岁。富察氏。

◎ 正蓝旗满洲副使志颜之女。午年,十九岁。费莫氏。

孝定景皇后叶赫那拉氏,是慈禧太后的亲侄女,其祖先是清初的二等子喀山。喀山下传四代,有一名叫喀英阿的生有二子,长子名叫扎郎阿,承袭了爵位;次子名叫吉郎阿,仕至户部员外郎,这位吉郎阿就是慈禧太后的曾祖父、孝定景皇后的高祖父。吉郎阿生子景瑞,景瑞曾任刑部郎中,娶妻瓜尔佳氏,生子惠徵、惠春。惠徵生有三子四女,三子依次为照祥、桂祥、佛佑,四女中长女不明,慈禧太后即为次女,孝定景皇后则是桂祥的长女。

清宫太监唐冠卿所说的选秀矛盾是否是事实我们并不清楚,但是孝定景皇后为慈禧太后的亲侄女,背后有慈禧太后的力量应为可信。正是在慈禧太后的影响之下,其本家兄弟照祥、桂祥、佛佑的女儿基本均被指婚给了近派宗支为妻,可能是想要通过这种方法确保有朝一日如果德宗乏嗣,依然可以从近派宗支之中找到有本家血脉的后裔来继承皇位。

清代四位皇帝的五次大婚礼,其实都有复杂的政治背景。顺治皇帝的两次大婚礼,其背后体现的是以孝庄文皇后为首的宫廷长辈希望延续入关前满蒙联姻格局的意愿。康熙皇帝的大婚,其背后体现的是入关之后八旗勋旧大臣的抬头,以及当时四位辅政大臣之间的矛盾。同治皇帝的大婚,其背后则有其嫡母慈安太后和生母慈禧太后意见上的一些矛盾。至于光绪皇帝的大婚,主要体现的是当时已经独掌大权的慈禧太后的个人意志。

贰「穿越」大婚现场

清代皇帝大婚典礼流程繁复、场面恢宏,实际上是在延续古代婚礼流程「六礼」的基础上,对满、汉婚礼文化进行了融合和创新。那么这些礼仪意味着什么?在哪里进行?又如何进行?如今,我们可以借助各式档案、图像资料「穿越」到当时的情景之中,再现皇家大婚之境,一睹清代皇帝大婚典礼的空前盛况。

猜你喜欢
同治满洲慈禧太后
便秘、痔疮要“同治”
Painting the Buddha
毓庆宫在乾隆、嘉庆、同治三帝心中掀起的波澜
荒唐同治讲信义
浅谈在满朝鲜作家玄卿俊作品的主题意识的变化
《竹叶亭杂记》中的满洲萨满遗风
京剧武生的机敏
横田文子“在满”期间的创作
“满洲”文学与作家探究
论清末三帝无嗣之真实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