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灌肠治疗寒湿凝滞型慢性盆腔炎30例※

2019-04-25 09:00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9年8期
关键词:盆腔炎药液灌肠

李 鴳

(枣庄市中医医院针灸一科,山东 枣庄 277100)

慢性盆腔炎(CPID)是临床常见病,近年来,女性感染性盆腔疾病的发病率逐渐增高,以寒湿凝滞型慢性盆腔炎为主,因为本病迁延难愈的特点,极大的影响了女性患者的身心健康[1-3]。笔者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采用中药灌肠的方法治疗本病 30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来自针灸科和妇产科门诊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年龄23~45岁,平均31.11岁;病程最短6.1个月,最长5年,平均 (2.59±0.63) 年;孕次 1~3 次,平均 (1.51±0.33) 次;产次 0~3次,平均 (1.96±0.15) 次。 对照组年龄 22~45岁,平均31.28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4.9年,平均 (2.47±0.65) 年;孕次 1~3次,平均 (1.55±0.31) 次;产次 0~3次,平均(1.92±0.16)次。2组在年龄、病程,及病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纳入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4]制定。(1)症状:腰骶部胀痛,或有下腹坠胀疼痛,常在劳累、月经前后、甚或性交后加重,月经量多或经期延长,白带增多,或伴有精神不振、疲乏、低热、失眠等。(2)体征:子宫B超检查常呈后倾后屈位,活动受限或粘连固定。患有宫肌炎时子宫可有压痛感;输卵管炎时子宫的一侧或两侧可触及条索状的增粗输卵管,伴有压痛;盆腔结缔组织炎时,子宫的一侧或两侧能扪及片状增厚、压痛,或有宫骶韧带增粗、变硬、触痛。(3)B超检查提示有卵巢囊肿或混合性包块、盆腔积液。(4)中医诊断标准参考2002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和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及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拟定。

寒湿凝滞型:小腹冷痛,痛处不移,得温痛减,带下量多,色白质稀,形寒肢冷,面色青白。舌淡,苔白腻,脉沉紧。

1.3 排除标准 ①未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者;②妊娠期或近期准备妊娠妇女、哺乳期妇女;③有妇科肿瘤者;④合并有严重的肝、心、肾,或糖尿病等其他重要器官的器质性疾病者;⑤不能配合者、不能坚持治疗者。

1.4 治疗方法

1.4.1 治疗组 中药灌肠的药物组成:败酱草15 g,板蓝根 6 g,老鹳草 60 g,丝瓜络 6 g,茯苓 10 g,鸡血藤20 g,桃仁 3 g,当归 10 g,赤芍 10 g,红花 3 g,蒲公英 10 g,鱼腥草 6 g,白花蛇舌草 6 g,桂枝 3 g,炙甘草 6 g。煎药:按常规煎药方法,先将所有药物用1000~1500 mL的冷水浸泡于砂锅(或搪瓷锅亦可,不能用铁制容器)中约30 min,然后武火加热煮沸,再改用文火慢煎,使药液浓缩到300 mL左右备用。灌肠准备:等药液温度冷却到42℃左右时,即可用灌肠带将药液装入,然后吊于输液架上,使其距离患者肛门约30 cm;患者在灌肠之前需排空大小便。灌肠操作:嘱患者取左侧卧位,将肛管插入肛门内15 cm左右,然后调整滴数70滴/min,30 min内滴完为宜。灌肠操作一般在睡前0.5 h进行,灌肠结束后嘱患者平卧10 min以上,注意患者有无异常反应,并且灌肠操作之前要注意避开月经期。

1.4.2 对照组 少腹逐瘀汤加减:小茴香(炒)7粒,干姜(炒) 0.6 g,延胡索 3 g,没药(研) 6 g,当归 9 g,川芎 6 g,官桂 3 g,赤芍 6 g,蒲黄 9 g,五灵脂(炒)6 g,苍术 9 g,茯苓 9 g。

以上治疗每日1次,12次为1个疗程,疗程之间间隔2 d,连续治疗2个疗程观察指标。

1.5 观察指标 疼痛的评分采用国际通用的、公认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分别测量治疗前后患者所标识的疼痛分数,从而计算出治疗后疼痛减轻的程度,公式如下:[(治疗前疼痛分数-治疗后疼痛分数)/治疗前疼痛分数]×100%=疼痛减缓百分比(%)。

1.6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5]拟定。治愈:疼痛的缓解率>80%,症状和体征消失,子宫附件B超检查未见异常,恢复正常的工作生活;显效:疼痛的缓解率60%~80%,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或有明显减轻,B超检查盆腔炎性包块有明显缩小,劳累后有轻度不适;有效:疼痛的缓解率21%~59%,症状和体征部分消失或减轻,B超检查盆腔炎性包块缩小但不明显;无效:疼痛的缓解率在<20%,症状和体征无改善,B超检查盆腔炎性包块仍存在,附件压痛呈阳性。愈显率=(痊愈+显效)例数/总例数×100%。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计量资料均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方差不齐时用秩和检验),两两比较用P检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疗效计数资料用х2检验。

2 结果

2.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2组慢性盆腔炎患者疗效比较 (例)

2组愈显率比较经统计学处理(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2.2 2 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VAS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2组慢性盆腔炎患者治疗前后疼痛VAS评分比较,例)

表2 2组慢性盆腔炎患者治疗前后疼痛VAS评分比较,例)

?

2组治疗前后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评分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引起慢性盆腔炎的病原体主要为淋球菌、葡萄球菌等常见需氧菌、厌氧菌混合感染[6],西医治疗一般采用抗生素甲硝唑联合头孢菌素类治疗,但用药剂量大,治疗时间长,产生的不良反应较大,且反复使用抗生素治疗使得耐药现象严重[7]。在中医学中,无“慢性盆腔炎”之名,多将其归属于“妇人腹痛”“带下病”等疾病。中医认为该病常因湿邪乘虚入侵胞宫久治不愈而形成,在其辨证分型中以寒湿凝滞型最为多见。

中医学在治疗本病方面独具特色,中药灌肠主要是通过肠黏膜的渗透作用,使药液有效成分直达病所,在病灶局部起到温经散寒除湿、活血化瘀的作用。有研究发现,中药具有的活血化瘀功能可以降低血液的黏稠度,并能提高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进一步促进炎症的吸收、转化和消散[8],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9]。方中桂枝、茯苓、甘草功在温阳除湿,桃仁、赤芍、红花、鸡血藤、当归、丝瓜络能活血化瘀,板蓝根、蒲公英、白花蛇舌草、老鹳草、败酱草、鱼腥草可清热解毒除湿,诸药合用,共奏温阳散寒除湿、活血化瘀之功。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可以使中药药液在细胞外保持较长时间的高浓度效应,并通过直肠与盆腔相邻的生理结构位置,使药液中的高效成分通过肠黏膜静脉丛和淋巴系统为机体所吸收;其中约50%~70%的药液有效成分能通过直肠的上静脉和门静脉,在肝脏代谢后而参与机体内的循环,剩余的药液则进入淋巴循环,其对肝脏和胃消化酶的影响比较轻微,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可能对胃肠道造成的刺激[10],而且药液直达病所,能改善盆腔局部的血液循环,软化粘连的结缔组织,从而达到消炎消包块的目的。

中药灌肠治疗CPID操作简便、无痛,临床使用时疗效显著,并且能缩短治疗疗程,其复发率也较低,同时避免了抗生素的副作用,能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猜你喜欢
盆腔炎药液灌肠
药液匀速滴落的原理
针灸配合易罐运动对慢性盆腔炎疗效及预后观察
灌巢法毒杀红火蚁
治斑秃
治慢性支气管炎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观察
中医治疗48例反复发作性盆腔炎的临床效果观察
灌肠方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效果
慢性盆腔炎与女性不孕不育的相关性探析
不同温度退黄灌肠液治疗肝胆湿热型黄疸9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