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民俗村”的民间手工艺保护和开发

2019-04-25 00:13田运科谢晓冬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田运科 谢晓冬

摘 要:伍家沟民间故事村在挖掘民间故事、民间歌谣中蕴藏的民俗文化时,注意对传统民间手工艺的保护和开发,是打造“武当民俗村”的重要内容。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有些民间手工艺逐渐失去了实用性和经济性,则主要以保存、保护和展示为主;有些仍具有一定实用性和艺术性,则主要以保存、保护、改进、开发为主。

关键词:武当民俗村;伍家沟村民间故事;民间手工艺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8153(2019)01-0038-04

传统民间手工艺是中华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手工艺所制作的产品,既是文化艺术品,又是日常生活用品,曾经与人们的传统生活息息相关。随着科技发展,机器日益减少了人们的手工劳动,民间手工艺受到很大冲击,有些在逐渐消失,有些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但在追求个性化的今天,很多民间手工艺品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手工制作的乐趣,仍然具有它存在的价值。因此,把伍家沟村的民间故事、民间歌谣和传统民间手工艺结合起来,从文化、技艺、产品、产业的角度进行开发,是建设“武当民俗村”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保护传统文化、发展乡村旅游、促进乡村建设等方面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一、伍家沟村民间故事和民间歌谣中的民间手工艺概述

《伍家沟村民间故事集》(共三集)中的许多民间故事,和《伍家沟村民间歌谣集》中《莲花落》的很多唱词集中描写了许多民间手工艺。尤其“莲花落”,是武当山地区,包括伍家沟村乞丐创作的口头艺术,是唱给有钱人听,给他们以好感,从而给钱、给物。据李征康在《武当丐帮与“莲花落”》一文中介绍,乞丐集体传承“莲花落”时,往往在古庙墙上挂着各类人家和各种铺面的挂图,乞丐师父口传“莲花落”词曲,徒弟则打着竹板,面图演唱。因此,“莲花落”中那些唱给民间手工艺铺面的唱词,往往比较精炼、准确,对该民间手工艺的特点有着较好的描述。

在故事集和歌谣集的篇目中比较集中描写到的民间手工艺有18种,其中木匠21篇,铁匠5篇,篾匠4篇,石匠4篇,榨油匠(油坊)4篇,织布匠(包括纺线)4篇,剃头匠3篇,砌匠(泥匠)3篇,漆匠2篇,豆腐匠2篇,染匠2篇,裁缝匠2篇,造船匠2篇,粉匠(做红薯粉)1篇,弹花匠1篇,打草鞋1篇,做灯笼1篇,纸扎1篇。

二、“武当民俗村”的民间手工艺保护和开发

民间手工艺的保护和开发,主要和该工艺的实用性、艺术性有关。尤其是在当代机器生产的冲击下,如何找到该民间手工艺存在的价值,非常关键。因此,有些民间手工艺失去了实用性,生产成本也高,可能就会逐渐消亡,因此主要以该手工艺文化、工具、工艺、产品的展示为主。有些民间手工艺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因此可以把展示与生产、销售结合起来,甚至让游客参与制作、体验。有些民间手工艺虽然实用性不强,但经过专家设计、改进,艺术性可以大大提升,因此也可以把展示、生产、体验、销售结合起来进行保护和开发。下面结合伍家沟民间故事、民间歌谣的内容,就几种该地区典型的民间手工艺谈谈它们的保護和开发。

1.木匠

木匠是百匠之首,以前在农村盖房子、做家具都离不开木匠,因此关于木匠的民间故事、歌谣最多。木匠的祖师爷是鲁班,一些民间故事是以鲁班为主人公,有的解释木匠一些特点的来历,如《木匠瞄线一只眼》《木匠为啥不完工不扫木场》;有的解释一些木制品的来历,如《坐席的来历》《鲁班造船》《先有门盏后有门》;有的讲述鲁班身上发生的一些故事,如鲁班和徒弟的故事,有《赵佬送灯台》《鲁班传艺》《鲁班的徒弟》《柿树解不开》,有的展示鲁班的高超技能,如《鲁班点化鱼抬梁》;有的讲述鲁班有眼无珠,如《姜维三只眼》;有的则具有武当山地方特色,如《鲁班盖紫霄大殿》等。

在歌谣集中,则对木匠的讲述更详细。如《木匠》唱到鲁班的家庭情况,“鲁班生在雪花山,三月清明甲寅年。吴氏夫人鲁班娘,所生儿女是一双。男孩名叫公输班,女儿秀英是姑娘。”还唱到鲁班的技艺,“长短方圆一根线,墨斗行车滴溜转。斧头砍,刨子刨,手艺精,榫口牢。百样家具做得巧,狮子麒麟都会雕。”《木工铺》则唱到鲁班的工具,“鲁班师父下山早,随身带来几件宝。钢斧铁锯两面锛,凿子一把开乾坤。”《木活》则唱到一些木匠工具的来历,“老君给把开山斧,刨子锯子终南山。杜篾原名叫班妻,墨斗原名叫班母。钉锤凿子有名堂,双手按住太极图。”还有一首《椅子匠》,则唱到椅子是如何做的,“松树柏树盅子粗,椅匠师父显身手。鲁班师父赐斧头,赐你南斗与北斗。锯子截木尺码够,凿子底下有榫口。钻子引出锥子路,雕花手艺师父做。”

在展示木匠手艺时,除了祖师爷鲁班、工具,和一些传统家具(如桌椅、柜子、床等)、房屋结构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游客对木匠手艺的参与。当前木艺培训和体验在国内虽属新兴市场,但市场需求趋旺,全国正在营业的木工坊有450多家。2017年11月首届全国木工坊交流大会在北京召开,参会的有全国各地的木工坊代表、出版社代表、林产木作相关协会代表、艺术院校代表、艺术家、全国木作大师和专业木作配套设备企业代表等。因此,伍家沟村木匠技艺的开发,木工坊可以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它将使木匠通过木工坊的形式,焕发新的活力。

当然,同时也可以设计、制作一些精致、有文化内涵的木制工艺品出售。

2.铁匠

铁匠很辛苦,但在农耕社会很重要,大大提高了生产力水平。铁匠的祖师爷传说是太上老君,也就是被道教奉为始祖的老子,铁匠的火炉也称作八卦烘炉。

铁匠主要是打造农具和兵器。民间故事《李闯王学打铁》就是讲述李自成学打刀枪准备造反的事。民间歌谣《铁匠》唱到,“太上老君供桌上”、“八卦烘炉摆中央”,“先打铁、后打钢,铁锤铁砧响叮当。文官请你打钢印,武官请你打刀枪。”歌谣《打铁》则描述了打铁的过程,如“小小风箱六块板,一对圆棍在中间。会打铁,掌住钳,不会打铁拉风杆。公鸡毛,母鸡毛,一来一往把风摇。”歌谣《铁活》既唱到了打铁和武当的关系,即“武当仙山炼仙丹,八卦炉中火冲天”,也唱到了铁匠的到高超手艺,“一打天上峨嵋月,二打梭罗花中眠。三打蛟龙天上困,四打九龙闹仙山。五打荷花水中生,六打天上一朵云。七打北斗对七星,八打八仙赏花灯。九打麒麟十打风,十八神仙都打动。”同时还警告有些东西不能打,“又打钉,又打绊,且莫打那滚滚钻。小偷拿去做了案,人坏良心天报怨。”

王占北先生在2008年对房县铁匠铺进行实地调查时,72岁的宋师傅以打制农具为主,他说,“年轻人能抓钱,做铁匠累人,又不赚钱,所以没有人愿意学了。”57岁的马师傅情况差不多,虽然他打制的农具质量好、耐用,而且使用比较舒服,但由于机制产品的冲击,所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日常生活维持在很低水平。即使从工艺品角度进行开发和保护,但难度也是非常大。

因此,铁匠技艺的保护,主要还是以展示铁匠文化、工具(火炉、炭火、铁砧、风箱、钳子、锤子等)、铁匠工艺和打制的铁制品为主。

3.篾匠

篾匠至少在殷商時代就出现了。篾匠主要是编席子、篮子、筐子、簸箕、晒席、筛子、蒸笼等生产用具和生活用品,但后来随着塑料制品的出现,篾制品几乎被淘汰。现在,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篾制品又有了一定的市场,篾制工艺品也比较受人们的欢迎。

篾匠的材料是竹子,工具主要是篾刀、篾锥、篾尺。

民间故事《坐席的来历》讲述鲁班和篾匠同桌吃饭争上席,由于没有桌子之前,人们是坐在篾匠编做的竹席上吃饭,因此鲁班让篾匠坐了上席,并形成了风俗。《篾匠肚子疼》的故事,则讲述一户人家的大嫂让篾匠编四样竹制品:“眼多不认人,鳖娃墙上爬,千篾不回头,鹞子翻身水里扎”,篾匠想不出则装肚子疼睡觉。这四样东西实际上是筛子、饭筐、竹刷、爪篱,在以前农村都比较常见,但大嫂说得比较形象。

民间歌谣《篾匠》唱到了做篾匠的时节,“阳春三月出竹笋,八月破竹正出门”,同时也唱到了篾匠的工艺过程,即“篾刀一把竹上犁,竹破两开篾千匹。青篾扯起黄篾刮,根根散篾头来扎”。还有篾制品,“一打篾筐二打筛,再打簸箕与蒸盖”。歌谣《篾货》则主要唱出了篾匠的主要使用工具,“篾匠师傅两大宝,怀抱篾刀和刮刀”。

当今时代,篾制品除了它仍具有一定实用性之外,它的工艺性还大有潜力可挖,既可以把实用性与工艺性结合起来,也可以更加突出它的工艺性。因此,篾匠的保护和传承,除了展示篾匠文化、篾匠工具、篾匠工艺、篾制品之外,还可以制作篾制的日常用具和工艺品出售,同时还可以和木匠一样,组织开展篾制品的体验活动。

4.石匠

随着武当山道教建筑的不断修建,武当山的石制品越来越多,尤其是明代朝廷大修武当,全国各地一些技艺高超的石匠也集中到了武当山。无论是用石头制作的牌坊、道观建筑构件、屃驮御碑,还是神道台阶、栏杆等,石匠的技艺和作用都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和展示。另外,民间也经常用到石磨、石碾等石制品。

民间故事《碫磨鸟》,讲述一个石匠使用“口功”(一种匠人用的害人法术)害人,被告到阎王,让他变成碫磨鸟去改过来。《羊子洲》、《玄岳门》则是典型的武当故事,前者讲述神仙把石匠们打的石头桌凳等变成羊子赶上武当山,后者讲述石匠们打好玄岳门后,神仙点化用围黄土地办法把它竖立起来。民间歌谣《石工》唱到,“錾青狮,錾白象,又錾孔雀与凤凰。錾石碾,錾石磨,錾石碑,盖祠堂。”可见石匠的制品是很丰富的。

石匠使用的工具主要是钝斧、錾子、雕刀。由于制作石制品需要石材,并且也需要技艺和力量,因此伍家沟村民间故事所讲述石匠技艺的保护,主要还是通过展示石匠文化、工具、工艺、石制品等方式进行,游客的参与性可能不是很强。

5.油匠

传统的手工榨油技艺,就是通过笨重的木制榨油机,从菜籽、芝麻、黄豆、花生等油料作物中提取食用油。现在主要是通过机器榨油。由于传统榨油手工锤榨出的油,香味浓、口感好,无异味、耐贮藏、色泽正,深受人们喜爱。传统的手工榨油工具,主要有灶台、铁锅、蒸桶、缸、木桶、铁圈百余个、石制碾盘和碾槽、油车、油锤、打油棒、榔头等,木楔大小不一约20根。工序大致可以分为烘干、碾末、蒸末包饼、榨油等三十多道。很多地方都把传统手工榨油技艺列为非物质遗产项目。

民间故事《八里川红薯——粗》讲述榨油坊的芝麻香饼成废土,栽的红薯长成几人高。《五爪老鼠精》则讲述54年剁了脚的老鼠成了精,指挥儿孙把油缸歪斜偷油吃。歌谣《油坊》则唱到了榨油的主要工具,“大师傅,油锤响,油锤一响分阴阳。一台油榨如山岗,两肩油盘过大江。”还有榨成的“百样油料”,如“木梓油,出清浆,喷喷香,棉籽油,花生油,桐籽价高用途广。春末夏初菜籽油,一桩更比一桩强。”歌谣《榨坊》则唱到“赤脚红娘才做饼,芝麻油彩讨替生。除了古怪和妖精,千变万化碎了身。白鹤先师下凡尘,传下阴阳一门生。”

榨油坊既有传统文化、传统工艺,古法榨出的油料也受人们欢迎。因此,油匠这门传统手工艺可以好好保护,大力传承和发扬。

其他一些民间手工艺,有些可以把传统文化、工艺展示与产品销售结合起来,如漆匠、粉匠(制作红薯粉)、豆腐匠、弹花匠、纸扎、制作灯笼等,有些则只是传统文化、工艺的展示,如剃头匠、砌匠、染匠、裁缝、织布(纺线)、打草鞋、造船等。

在武当民俗村的民间手工艺的展示和开发中,既要注意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也要善于从传统思维定式中走出来,融入现代审美情趣,融合当代流行工艺,打造出令消费者喜爱的好作品、好产品,从而真正把民间手工艺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