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用书》助我扎实开展教学研究

2019-04-26 12:31曾桂华
教育界·下旬 2019年3期
关键词:课堂教学

曾桂华

【摘要】通过研读《教师教学用书》,能更全面深入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对每学年教学内容的分布做到全面把握;能准确把握大纲对具体知识、技能要求学生掌握的程度,从而合理分配教学时间,有效突破重难点;受到专家们教学理念的引领熏陶,教学更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养的提高,专业水平因此得到长足的发展与提升。

【关键词】《教师教学用书》;课堂教学;专业提升

下面是我在《教师教学用书》的引领下,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积极尝试,供大家交流研讨。

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之前,我认真研读了五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中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也详细解读了《教师教学用书》中该单元每一个知识点具体内容的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更明确了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在立体图形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它是学生系统学习立体图形的重要开始,也是学生从二维空间向三维空间学习的起始。让学生理解好表面积、体积、容积的概念,参与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探究能力,能为他们更好地学习其他立体图形的相关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这种学习探究的能力必须在学习的一开始就夯实。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解读,我借鉴了《教师教学用书》里的教学建议,确立了教学时应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经历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思路,也树立了把想象能力和将空间观念的培养贯穿整个单元教学始终的教学理念。

一、重视学生的操作体验,构建表面积概念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为了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愿望和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上课的前两天,我就提前布置学生预习: 什么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个知识点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并让他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找来多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纸盒或实物进行数据测量,自主进行探索研究。

上课伊始,我首先让学生汇报:谁能举例说明什么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让学生手举收集来的实物,边摸边指出哪些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使學生对表面的概念有了比较清晰的理解,从而顺利概括出表面积的含义: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作它的表面积。而且还可以进一步拓展表面积的概念,任何几何体外表面的面积之和就是它的表面积,建立表面积的一般意义,为学生后续学习立体图形的表面积打下基础。

接着我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究算法。对于学生来说,长方体和正方体每个面面积的计算已不是难点,难在如何从立体图形中找到每个面所对应的长方体的长、宽、高。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设计了如下的操作环节:把长方体纸盒沿着棱剪开并展开,在展开图上标明“上、下、前、后、左、右”6个面,观察长方体展开图,并讨论回答以下问题:(1)哪些面的面积相等?有几组相等的面?(2)上下、前后、左右各个面的长和宽分别是原长方体的什么?每个面的面积可以怎样计算?学生在小组讨论过程中通过反复的折叠与展开,动眼、动手、动口、动脑,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然后教师适时对这个过程进行动画展示,很好地为学生提供沟通二维与三维空间的表象支撑,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展开图与原长方体各个面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至此,就可以得出:“上下面的面积=长×宽,前后面的面积=长×高,左右面的面积=宽×高,长方体表面积=长×宽×2+长×高×2+宽×高×2或(长×宽+长×高+宽×高)×2”,为学生计算长方体表面积铺平了道路。在明确了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之后,放手让学生独立去探索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总结出“正方体表面积=棱长×棱长×6”。

二、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学生学到的数学知识通过应用才能体现它的价值,并促进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初步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我的做法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的知识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什么样的生活问题?学生经过课前的准备,胸有成竹,纷纷踊跃发言:“可以算出生活中很多的包装盒需要用多少纸皮做成;可以算出装修房子要粉刷的墙壁面积有多少,要准备的涂料和瓷砖需要多少。”“还可以算出要制作金鱼缸需要多少玻璃。”……这一环节,需要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是在学“有用的数学”,从而大大提高了其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了让学生扎实地掌握好表面积的相关知识,学以致用,我设计了有梯度的四类练习题。

(一)基础练习

在总结出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公式的基础之上,以书本中的例1(做一个微波炉包装箱至少需要多少平方米硬纸板?)、例2(求制作一个棱长6.5厘米的墨水盒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和计算自己带来的其中一个纸盒的表面积共3小题让学生“小试牛刀”,加深了学生对公式的理解,使学生收获了成功的体验,具有初步的应用能力。

(二)巩固提高

在实际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不需要算出长方体或正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的题目。我又及时通过两道求5个面面积的练习题进行了巩固提高。如课本24页“做一做”:“给简易衣柜换布罩,至少需要用布多少平方米?”课本26页第8题:“求制作一个上面没盖,棱长3分米的鱼缸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的玻璃?”这两道题既让学生巩固了新知,又在新知的基础上有所发展,题目考查了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应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

(三)突破难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的难点是:根据生活实际,准确判断需要算哪几个面的面积?怎样算?这也是本单元的难点。如何突破这一难点呢?编大量习题让学生反复做,从而形成技能,还是列举一些生活情境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要算哪些面就行呢?我选择了后者。我要的不是练习的数量,而是练习的质量,方法的掌握无疑是关键,能做到收益最大化。因此,我出了几道典型的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要算哪几个面面积的口答题:(1)要给长方体的游泳池贴上瓷片,一共需要贴多少平方米?(2)要粉刷教室,除门窗外,一共要粉刷多少平方米?(3)要做一个长方体铁皮邮箱,至少需要多少铁皮?(4)围着长方体饼干盒贴一圈商标纸,这张商标纸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学生的回答踊跃积极,思路清晰。这样既避免了繁杂的计算过程,省时省力,又能真正集中“火力”攻破难点。在上述基础上,我又出了一题:(5)做一个底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通风管需要多少铁皮?计算这道题要会根据实际来判断算哪几个面,而且这个通风管形状的特殊还能训练学生一题多解、优化计算的能力,提高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水平。

(四)拓展延伸(挑战题)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掌握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根据学生接受能力的差异,我又选了一道拓展延伸题作为挑战题,供学生选做:“请你当一名设计师,为礼品公司设计一款能装下4盒长10厘米,宽7厘米,高18厘米的礼品盒套装的外包装盒,你能有几种设计方案?哪种方案最节省材料,成本更低?”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以四人小组来进行合作交流,最后请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这题的设计方案有多种,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学生们积极思考,充分讨论,在合作交流中,思路相互碰撞,相互启发,既体验到学以致用的乐趣,又锻炼了克服困难的意志,还发展了空间想象能力,把学生的思维训练推上一个新的台阶,一举多得。

回想以前,在没有充分请教《教师教学用书》这个“无声的老师”之前,我的教学往往是凭借多年的教学经验、凭着感觉走的。对教材的编写意图理解不全面,不到位;对一些练习题的作用考虑欠周密,造成习题的利用效率低下,对学生的思维培养不到位;教学理念也比较陈旧保守,特别是不舍得花时间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导致学生对某些知识点的理解囫囵吞枣,一遇到比较灵活的题目就“死伤一片”“惨不忍睹”。后来,在教育部门反复倡导的“用好教材,用好教参”学习活动中,我才幡然醒悟,及时改进。现在,我能将《教师教学用书》中的教材分析和教法建议等巧妙地加以提取和利用,特别是舍得花时间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实践告诉我,在《教师教学用书》的引领下设计出来的这个教学设计,能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学得易,学得活。學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理解清晰,对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各个面的面积计算数据选择正确,能联系生活实际情况正确地计算物体的表面积,学以致用,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重视对《教师教学用书》细心研读,做到利用“教参”,升华“教参”,指导自己顺利开展日常教学和教研工作,不断吸收新的教学理念精华,进一步促使自己专业水平走向成熟,走向深入。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五年级下册数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2]王光明,范文贵.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小学数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课堂教学
从“会读”到“会写”的课堂教学策略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高校课堂教学探讨
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高效课堂教学中的活与实
课堂教学中示范应注意避免的四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