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段语文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与实践

2019-04-26 10:06许琴
教育界·上旬 2019年1期
关键词:质疑问难以学生为主体语文教学

许琴

【摘要】“学贵有疑”,疑是探究知识的起点,有疑才会深入探究,才会转化为行动。在教学实践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从教学流程、课文内容、字词细节等处入手,鼓励引导学生主动质疑,自主解惑,才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让《新课标》的理念落到实处,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创新的天地。

【关键词】质疑问难;以学生为主体;语文教学

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培养全体學生的主动精神、自主意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第二学段学生提出了“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收集资料,共同讨论”的要求。质疑问难可以使教学动机和学习动机得以统一,确保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教真正有效地为学服务。教师应尽“教给方法、唤醒意识”之责,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主动思考,并在课堂上给足学生问的时间、答的自由,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精心备课,巧设导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认真听讲,圈点勾画,老老实实地回答教师的提问,但最终效果不佳。教师激情四射,学生却不领情,所有的理解感受都出自教师的预设,学生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受、自己的困惑呢?因此,笔者以小学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课文为例,对学生进行质疑能力的培养与实践。相关策略与实践如图1所示:

一、习惯的养成:学生质疑兴趣培养策略

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质疑兴趣培养开始,逐步使学生养成质疑习惯,教师在其中应积极示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同时充分利用课前、课中、课后,给学生充分的质疑时间和空间。

(一)提供支持背景,养成质疑习惯

1.适时引导,多元渗透。“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任何思都是从疑开始的,疑问是获得知识的前提条件,有了疑问,才有进一步深入学习的需要,也才可能获得新知。每一名小学语文教师都应告诉学生敢于质疑的好处和重要性,经常性地进行宣传和引导,鼓励他们大胆质疑。

例如,在新学期的开学第一课上,笔者向所任教的三年级学生提出一个要求:将爱因斯坦的一句名言“在科学研究中提出问题要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意义也大”认认真真地写在课本的扉页上提醒自己。同时,笔者也会在语文的课堂上反复强调与申明:老师最喜欢的学生类型是那些在课堂上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和发问、积极发言的学生。也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告诫所任教班级的学生,学习过程中还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了解自己是否可以解决,自己不能解决是否有必要请教老师或其他同学帮助解决。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会对那些敢于质疑的学生给予奖励,加以宣传和表扬。时间一久,平时胆子小的学生开始敢于主动举手回答教师的提问,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甚至敢于对老师质疑了,而未被表扬的学生也不甘落后,表现出跃跃欲试的态势,试图体验被表扬的成功感和存在感。

2.适时鼓励,激活动源。小学生具有心思单纯、幼稚的心理特点,对于教师的评价非常在意。有时,教师的一句肯定或表扬的话就会让一个本不怎么积极主动的学生变得积极主动;相反,教师的一句批评或者严厉的话也可能让学生由积极转变为不积极。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适时鼓励,从而激活动源。

例如,笔者曾在班级中开展了“智慧星”的评比活动,即谁提的问题多,提得有价值,谁就能被评为“智慧星”。当学生提出很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时,笔者就大张旗鼓地给予表扬,表扬他会动脑筋,会思考,是个会学习的好学生,并颁发“表扬信”,拍照晒在家长微信群里,告知所有的学生和家长,有时候还会在作业单上进行表扬。这样,学生从教师这里收到的信号便是“要多提问题”,他们就会绞尽脑汁地去寻找问题。对于那些提出问题相对较少或提出的问题不具有什么价值的学生,也要从敢于提问的勇气等方面予以表扬,增强后续提问参与的持久力。当然,提问有一定的技巧。在教学实践中,对于简单的问题,会请其他学生来帮助解答;对于那些提得不对的问题,会及时修正并给予提问者再次提问的机会和建议。实践证明,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间的一问一答,学生的自我表现欲望得到了有效的激发,积极性得到了有效的维持,和谐的课堂气氛得到了有效的营造。

3.适时示弱,培育自信。教学相长,学生是学习者,教师也是学习者。当学生的问题把教师难住时,学生会觉得自己的提问很有水平,产生挑战“权威”的成功感,于是更乐于质疑。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有一定的教学应变能力,而且要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科学态度。

作为一线教师,笔者经常会争分夺秒地利用课间十分钟在教室里批改作业,此时总会有好学的学生在旁围观,也常有学生帮我指出我还没发现的错误。于是笔者便在“班级奖励办法”中增加了纠错加分的条款,即找到教师的一处错误的学生可以加10分,帮助同学纠错的可以加5分,所得分数与中队长、小队长评选直接挂钩。此举大大增强了学生纠错的兴趣,同时也将“质疑”的意识带给学生,引导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判断、思考、质疑,鼓励他们大胆质疑。

(二)展开学习过程,浓厚质疑兴趣

1.课前预习,自主质疑。语文课要因学设教,就必须让学生先自己学。学生将在自学的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在课堂上提出来,教师再做有的放矢的引导,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习成就感、自信心将得到不断增强。

在教学新课前,笔者都会布置预习的家庭作业,并要求学生通过多次阅读课文,把自己不理解、有疑问的地方(包括字、词、句、篇、修辞手法、表达方法、文章结构、中心思想等)记录下来,并打上问号,以备跟其他同学探讨或听老师讲解。上课伊始,教师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提出疑难,然后跟着学生的问题走,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深入学习课文,教师则寓导其中,推进全班共读共议。这样,在预习中记录的问题一旦在课堂上得到解决,留在学生脑中的印象会是非常深刻的。

2.紧扣课题,因势质疑。课题浓缩了整篇课文的精华,是文章的“眼睛”,而“眼睛”又是“心灵的窗户”。经常推敲课题,可以帮助和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利于提高把握文章中心和结构的能力。

如在学习《女娲补天》这一课时,出示课题后,笔者先让学生一起读课题,接着问学生:“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学生听后,纷纷提问——女娲为什么要补天?女娲是怎样补天的?结果怎样?孩子们实在太会提问了,这三个问题也就是文章的重点和难点,也是笔者原先预设的几个知识点,在学生共同讨论中得到了落实。教师只要抓住这三个问题展开教学,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能使教学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因此,对题目的质疑问难往往是打开分析文章的窗户,能激活学生学习的思维,是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可忽视的环节。这样导读,比教师按照自己的主观预设进行推进,学生跟随教师亦步亦趋,效果好很多。

3.课外延伸,想疑会问。我们深知语文课堂教学所能够传授给学生的知识量是有限的,而课堂以外的生活是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是培养小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源头活水。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积极主动地引导小学生由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博大的知识领域中去,让小学生得以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实践证明,只有重视课内外结合,才能为学生的认知活动、语言活动、思维活动、情感活动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源泉。

如教学《南辕北辙》一课时,班级中有三个孩子都很好奇文章中的主人公是楚国人吗?这时,我们班的“小博士”煜斌跃跃欲试了,马上给我们讲解了寓言背后的故事:“这个人是魏国人,他是个卖布的生意人。有一次他到集市上去卖布,有个楚国人把他的布全部买走了,他大赚了一笔,非常开心。他决定去楚国发展他的生意,于是就有了这个故事。”这个故事选自《战国策》,笔者引导感兴趣的学生课后阅读相关的书籍。这样,学生的求知欲得到了满足,也获得了更丰富的知识。

二、问题的生成,学生质疑能力培养策略

课堂上教师自身应具备问题意识,要充分利用文本培养学生质疑能力,使学生能够针对文本,从课文故事情节、语言形式等细节入手提出问题,进行探究,并作出判断,最后寻找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使语文课堂实现“高阶思维”教学。

(一)关注故事情节,培养质疑能力

1.留白入手,合理推理。“学而不思则罔”,要发现问题,就必须一边读一边想,一边领会一边揣摩。否则读了之后脑子里只有一片空白,发现不了问题。只有做到了边读边思,读后才有收获。

在教学《翠鸟》一课时,俞熹小朋友质疑:“课文第4自然段中‘我们真想捉一只翠鸟来饲养,老渔翁怎么知道我们想捉一只翠鸟?”子戌小朋友说:“老渔翁一定是从我们的眼神中看出我们很喜欢翠鸟,他很有可能听到我们几个小伙伴在一起的聊天了。”这些都是文本中没有的内容,是孩子根据文本产生的想象和推理。教师因势利导:“从哪里可以看出我们很喜欢翠鸟?”这就促使学生深入学习文章的重点。有的学生说:“课文的第1自然段,作者運用拟人的写法,细致地描写了翠鸟从上到下每一个部位的颜色和特点,观察那么仔细,描写那么生动,足可以看出对翠鸟的喜爱。”有的学生说:“课文2、3自然段对翠鸟捕鱼速度迅速敏捷的描写,无一不透露出对翠鸟的喜爱之情。”教师:“那我们几个小伙伴们又会讨论些什么呢?四人小组的小伙伴们说说看。” 及时将个体引向集体,便可营造出热烈讨论的课堂氛围。

根据学生的问题,教师关注并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留白之处,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提高文学鉴赏水平,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2.矛盾入手,展开想象。有的文章只写了人物的表情、动作、语言等,却没有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如果学生无法理解,矛盾便随之产生。我们要通过引导学生想象人物的内心活动来透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揣摩人物内心思想。

如在教学《妈妈的账单》一课时,读完账单后,于欣小朋友质疑:“课文第7自然段中‘小彼得读着读着,感到羞愧万分,妈妈的账单这么短小,我们一目了然,为什么小彼得要读那么长时间呢?”这个问题刚好补白了小彼得的内心活动,于是笔者马上让学生拿出《小练笔》写写小彼得一边读一边在想些什么。学生想象的翅膀打开了,有的写道:“小彼得边读边想,妈妈为我付出了那么多,却不要我任何报酬。”有的写:“小彼得边读边想,当我生病时,妈妈不仅为我做各种好吃的,还时刻在我身边照顾我。”有的写:“小彼得边读边想,每天早上,妈妈总是早早起床,为我准备好丰盛的早餐才叫我起床。”……让学生通过小练笔,学习课文的重点段,很自然地就揭示了文章的中心。

3.文眼入手,理清文脉。“文眼”即文章中提挈全篇的关键性笔墨。学生若质疑“文眼”,教师应趁机引导学生弄清它与全篇文章的关系,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使学习更有效,更有针对性。

如在教学《月球之谜》时,一出示课题,就有学生质疑:“‘谜是什么意思?”“课文写了月球的哪些没有解开的谜?”整篇文章正是围绕“月球有哪些没有解开的谜?”来写的。学生产生疑问的同时,学习探究的兴趣也得以提高。教师顺势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解决自己的问题,找到文章中月球还未解开的谜,文章的重难点也都解决了,真正实现了高效的课堂。

(二)深究语言形式,提高质疑效度

1.咬文嚼字,善于质疑。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最初可以引导学生从不理解的字词入手开始,逐步向词语运用方面进行质疑问难。交流回答时,把“答”的机会留给学生,让其他同学“当老师”,教师稍作补充和引导,更能让学生理解和接受。

如在教学《燕子》这一课时,奕霏小朋友质疑:“‘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中,小燕子为什么是‘赶来的而不是‘飞来的呢?”教师不急着回答问题,而是让同学们展开思考。有的学生说:“‘赶来是拟人的写法,这样写使文章更生动。”有的学生说‘赶来写出了燕子急匆匆地来。”又有一学生说:“赶来写出了燕子迫不及待。”还有一学生说:“因为这里的春天太美了,所以燕子要急匆匆地赶来,来欣赏这美丽的春天。”

在同一课中,一凡小朋友质疑:“文中‘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这里的‘柳丝应该用‘柳枝更正确吧?”其他学生听到质疑后纷纷表达自己的理解。一学生说:“‘柳丝更能写出柳枝的细长柔软像丝带。”另一学生说:“用‘柳丝才能跟句子中的‘微风‘吹拂‘才相呼应起来。”学生的思维完全超乎想象,精彩的回答让教师也为之鼓掌。

2.注重标点,细处质疑。“边读边想”是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也是一种良好的阅读方法,可促使孩子在读书的过程中,脑子转起来,思维活起来。小小的标点很少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因此教师在指引学生从何处质疑时,可以提示他们从标点符号处开始质疑。

同是《燕子》这一课,雨晗小朋友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课文第3自然段‘在微风中,在阳光中,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唧唧地叫着,有的由这边的稻田上,一转眼飞到了那边的柳树下边;有的横掠过湖面,剪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就看到波纹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中,‘唧唧地叫着的后面为什么不用分号或者句号?”看着下面的学生一个个皱着眉头不知怎么解答,笔者心里也没有正确的答案,于是如实对学生进行说明,要求带回去与其他教师探讨后再来回答。下课后,经过同事们的讨论,形成了两种意见:一是第3自然段分号是燕子“斜掠过”和“横掠过”两种姿势的区分;二是句式前面为总写,后面的分号是对两个“有的”的间隔。第二节课,笔者把问题抛给了学生,让学生说哪种理解更有道理。结果学生比较倾向后一种解释。这样,问题由学生提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更清楚地明白了逗号、分号、句号的运用,把握了文章结构。

3.关注修辞,巧妙质疑。小学语文人教版三下“语文园地三”教参中只要求学生积累句子,了解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并不要求学生运用修辞方法。而在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时,教师可凭借修辞方法的使用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提前教育。

在学习“语文园地三”日积月累的“读读记记”时,文博小朋友提出:“最后一句‘挑着满满一担水,走在林中的石板路上,我泼洒了多少珍珠啊!这一句为什么没有比喻词?” 雨晗小朋友说:“这句话里把‘水比作‘珍珠,它也应该是比喻句。”文倩小朋友说:“没有比喻词的比喻句叫暗喻。”当孩子们探讨到这里时,笔者发现一个问题,“读读记记”里的五句话(如图2):

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

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

二月春风似剪刀。

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

我挑着满满的一担水,走在林中的石板路上,我泼洒了多少珍珠啊!

学生把这五句话都当成了比喻句,特别是前面四句,還都有比喻词。根据学生的反馈,教师很有必要引导他们正确判断比喻句和拟人句。于是笔者点拨道:“比喻句必须要有把(什么)比作(什么),也就是本体和喻体有相似之处。孩子们,你们看看这五句话里,你都能找到本体和喻体吗?”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然而第一句却怎么也找不到本体和喻体,于是我便点出这句是拟人句,“赶集”是人所拥有的动作,并顺势对拟人修辞方法进行了讲解。

综上所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为学生提出“惑”的过程中,教师不能“越俎代庖”,更不能粗暴处理,应该因势利导,发挥引导者、帮助者、服务者的作用。我们常说的“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就是把“学”的困惑和疑虑作为“教”和“导”的起点和着力点。“教学”不再是单边的“教师教、学生学”,而应该以“学生学”为中心,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地学,自发地学,自觉地学,并落实于实践中,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

【参考文献】

[1]赵宗刚.谈语文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J].现代教育,2013(Z2):84-85.

[2]陈平.培养质疑能力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30(19):157,159.

[3]方晓敏.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方式探讨[J].教育评论,2017(02):145-147.

[4]康建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J].教育观察,2018,7(12):104-105.

[5]胡仟镜.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培养策略探讨[J].基础教育研究,2018(12):39-40.

[6]孙世梅.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成因及解决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8(20):50-52.

[7]段雅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生语文质疑能力的培养[J].文学教育(下),2018(07):24-25.

[8]胡仟镜.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培养策略探讨[J].基础教育研究,2018(12):39-40.

[9]罗玉屏.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C]//教育教学研究——教育理论研究(2018年版第一辑).广州:广东晨越教育发展有限公司,2018:3.

[10]林世勇.小议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策略[J].汉字文化,2018(10):98-99.

[11]刘恒英.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策略研究[C]//十三五规划科研成果汇编(第四卷).北京:十三五规划科研管理办公室,2018:5.

[12]刘丽萍,郭艳艳,潘爱玲,等.小学生语文质疑能力的培养实践探索[C]//《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九卷).北京:《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总课题组,2017:4.

猜你喜欢
质疑问难以学生为主体语文教学
浅谈“以学生为主体”的中职学校班级管理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让数学教学因生成而精彩
让问题意识走进数学课堂的重要性
谈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策略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以学生为主体”在中职护理专业《生理学》教学中的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