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宣簪笔侍承明: 试论高树《金銮琐记》

2019-04-26 13:38刘路路
文教资料 2019年5期
关键词:高树

刘路路

摘    要: 晚清民国诗人高树《金銮琐记》以纪事诗记述了清末政情及宫廷情况,包括其任清政府军机章京时的所见闻,其中包括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以及袁世凯的活动等时事诗;抒发人际遭遇的遣怀诗、书画作品等兴致诗,记述当时的社会风情、人文活动,史料与文学价值较高。

关键词: 高树    《金銮琐记》    时事诗    遣怀诗    兴致诗

高树,字蔚然,号珠岩山人,四川泸州人,光绪乙亥恩科举人,光绪己丑科与弟高楠同榜进士,曾任清政府兵部郎中、军机章京、江南道御史、奉天候补道员等职务,故而其对清廷事物较为了解。高树的性格恬静,不仅善诗文,而且工于书画,矜慎自贵,非其人不与。进入民国后,高树隐居燕京,民国十八年(1929年)归故里,未几卒。其作《金銮琐记》《鸰原录》《思子轩传奇》被称为“珠岩山人三种”,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诗钞流传于世。《金銮琐记》今由钟碧容据1925年石印本整理,收入中华书局出版的《近代史料笔记丛刊》。

“‘戎部分曹重本兵,传宣簪笔侍承明。邓翁笑索金銮记,颦笑成都胡砚生。注‘老友邓守瑕曰:胡砚生有长安宫词,君独无金銮记耶。予乃随笔追记,以资谈柄。师丹(西汉大臣、政治家)老而善忘,遗漏多矣”(《金銮琐记》第一首)。又乙丑年(1925年)三月十七日,高树自叙:“癸亥冬,病中无聊。信手作俚句,记录往事,加以小注。至乙丑三月,命内侄与钟儿写出,又删汰之。合计有绝句百三十余首,或劝排印,以就正四方朋友,名之曰《金銮琐记》云。”①时年已七十八。《金銮琐记》的每首诗并无标题,但诗后注解较为详细,便于读者了解诗中内容,这与以往有题无注的诗歌形式存在差距。“《金銮琐记》以纪事诗体裁记述了清末宫廷的情况。书中共有纪事诗137首,每首加注说明。作者以军机章京的身份,接近清政府的枢机大臣和部院大臣,了解清末政情,熟悉宫廷内幕。所记系耳闻目睹和亲身经历,史实较为可靠。其中记载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以及袁世凯的活动等,为一般史料所少见,史料价值较高”②。

纪事诗,简单地说便是以诗记事件。中国诗歌中的记事,来源于诗史不分的古代传统,又因文人诗歌的自传纪实性质而得到加强。……屈原之后的文人抒情诗,只要稍具规模,或多或少都包含了与史有关的自传性、纪实性因素,都继承了诗的记事功能;而所记之“事”又分为两方面:社会“时事”和作者个人身世”③。

一、以诗言史:时事诗

“人之有诗,犹国之有史。国虽板荡,不可无史;人虽流离,不可无诗”(沈瑜庆《题崦楼遗稿》。高树经历了咸丰、同治、光绪及民国这几个时期,并曾在清政府任过多职,可谓是经历了时代变迁的历史风云人物。加之,其作《金銮琐记》时已七十八,到了古稀之年,对生活及生命等都有了较为通透的见解,对历史事件更是站在见证者的高度去审视与评判。

首先,高树经历了庚子事变,书中对其描写达二十多首(第三十五至第四十首,第四十三至第四十八首,第五十首,第五十六首,第六十九首,第七十三首,第八十五首,第一百一十六首,第一百一十八首,第一百三十七首)。从不同的视角对义和团及八国联军进行了描写。可谓是以“吟讽”为手段,真实地反映和大胆地针砭社会问题④。十九世纪末,中国社会处于极度动荡之中。上至文武百官,下至平民百姓,都处于不安的状态,每天都在无法预测的恐慌中度過。如诗曰:“明明狂寇似黄巾,竟说中兴好义民。诵罢新诗忙避乱,短衣负担出京城。”(第三十八首)

另外,义和团成员构成极其复杂,既有农民、手工业者及其他基层的劳动群众,又有一些军官、富绅甚至王公贵族,后期也混杂了流氓无赖。加之,当时中国缺乏先进的思想武器,人们常用落后的迷信思想解释外国侵略者的入侵、国家的灾难。在义和团运动过程中,不免有愚昧、荒唐的事件发生。例如:“汉宫络绎召神巫,八阵纷陈元武湖。昨遇瑶池青鸟使,宣传阿母受灵符。”(第三十五首)此诗写的是李莲英召集义和团入宫,列八卦阵,太后拜受灵符。再如:“八十高年徐太师,伧言俚语信偏痴。谁言避炮猩红染,瞽说无根豫席之。”(第四十三首)瞎叟豫师言樊教主以妇女猩红染额,炮不能中,徐相信之。如此荒诞的言论,偏偏有人相信。由此,我们对清王朝的衰落乃至灭亡,就不难增加一点理解。

其次,戊戌变法乃清末一次具有爱国救亡意义的变法维新运动,高树从见证者的角度对其进行了记载。如:“收殓忠骸胆战兢,古贤侠气竟难能。西川仅有李铁老,浙省群推钱幹丞。”(第六十一首)记载了戊戌之祸,戊戌六君子英勇牺牲,但其尸骨却只是被简单的收殓,何等凄惨。另“兵扼湖园妄语传,退之相告我瞿然。同人若允珠岩策,二友杨刘或保全”(第六十二首)及“误认康君是贾生,圣慈传诏选群英。杨刘本属枢廷择,祸肇衔加四品卿”(第六十三首)等,则对戊戌之变的过程进行了较为直接具体的描述。

再者,书中记述了李莲英、慈禧太后、袁世凯、张之洞、荣禄等人的历史事件。例如:“榜示煌煌御翰排,世宗严谕记吾侪。庆王奉命同商议,屡请张公不上阶。”(第七十六首)记载了张之洞在军机处议事,不上台阶的事情。第八十六至八十八首,第九十七首,第一百一是一首,第一百二十二首,第一百二十九首则描写了袁世凯在清王朝及其称帝时的情景,细致生动,如在眼前。这些人都是作者直接接触的,所以较真实可信。

其实,由古至今,唯歌生民病,以诗写史的作品很多,如杜甫。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中央集权制越来越严重,特别是到清中叶,文字狱使得文人墨客不敢抒写现实,反映社会问题。“有清一代,……以言夫诗,真可谓衰落已极”⑤。在此情形下,高树这类文人及其作品便显得尤为重要。它意味着进步诗人对死寂诗坛的冲击,意味着现实主义传统的回归,意味着一代新诗风的诞生⑥。其中有些诗歌所叙写的内容是正史所不载,可以补正史的不足。

总之,高树通过时事诗把当时清末民初社会的千疮百孔更直观地表现出来,可谓以诗言史、吟讽时事。

二、以诗言情:遣怀诗

《金銮琐记》虽是纪事诗,但作者并没有一味写事,在描写客观事物的同时,也表达了主观情感。高树一生宦海沉浮,《金銮琐记》在记载与描写社会时事的同时,也表达了对官场的洞察和无奈。在多年的为官生涯中,其目睹了无数的官场黑暗,可谓“世味炎凉已饱谙”。亦如陈三立曰:“天下之变盖已纷然杂出矣。学术之升降,政法之隆污。君子小人之消长,人心风俗之否泰,夷狄寇盗之旁伺而窃发。”⑦“诗人在严峻的外部现实下搦管为诗,遣闷抒怀。”⑧故高树在其《金銮琐记》中有一部分抒发自己人际遭遇的自遣诗,以吟咏性情。

首先,高树针砭时弊,以诗揭露清末官场的腐败和吏治的败坏,展现了其忧国忧民之情。如“黑水分藩忽建牙,舆夫煊赫众咨嗟。早朝卧傍明光殿,谁识当年王夜叉”(第二首)描写了车夫因得太厚宠爱而做官。“百寮贿赂饱奸顽,姒幄收存不赐还。可笑邓通无福享,宫中平地涌铜山”(第二十二首)则写了李莲英的赃私积存。“祈年殿火帝忧心,巨款重修又蚀侵。共许清廉徐相国,委员分润各千金”(第二十四首)则记载了重修祈年殿时,负责人员的中饱私囊令高树痛心疾首。较为有趣的是,小注中写道:此次较为公道,平日皆四程到共。这是对贪污腐败人员的强烈讽刺,而与此形成强烈对比的是,“部僚不识孰愚贤,跸路工程拜托坚。乔叟自辞力推荐,珠岩未蚀一文钱”(第二十五首)。高树被委托跸路工程,其约束工匠,不要以修祈年殿为标准,而应勤政廉洁,为清王朝节省费用不止百万。

其次,高树常以讽刺的手法,幽默地写出日常经历,表达世风日下的苦闷与忧愤。例如“宁寿宫中拜御筵,随班称祝贺新年。绣囊银镙邀天赐,伪遇刘义攫在先”(第五首)是写高树初到军机之年,所得的赏赐被军机的厨夫偷去。其在小注中讽刺道:“‘遇赏赐时,汝来充章京,我来充厨夫,可乎?同人皆粲然。”从中可看出高树的忿怒及无奈。而“圣慈移跸早传呼,将上金舆左右扶。扶掖内官容易辨,孙郎秀美李魁梧”(第八首)。高树把孙太监比喻为女子,李莲英如一伟丈夫,很直白地表达了对李莲英的厌恶与嘲讽。面对行将就木的政权和一潭死水的黑暗政局,高树难免有疲倦的心态,想逃离这一切。如“宝相园中丝竹闻,天潢雁序久离群。楼开花萼重相见,玉树歌残酒半熏”(第七十二首)。

另外,高树亦以诗寄托对亲人的思念与关心。“昌平寓舍冷如冰,扈跸西巡憾未能。儿辈趋承太夫子,扶舆游遍十三陵”(第六十首)。注中曰:“砚儿殁,余痛之。”可感高树对其儿之思。“典试回京到近畿,孪生争认貌依稀。涞阳令岂临邛令,拱候相如驷马归”(第一百一十四)描写了高树八、九弟见面时的情景。第九十三首和一百一十三首则分别写了对八弟高柟和五兄高棠的关心。

综上所述,高树即使抒发己怀,吟咏性情,亦“诗歌者,描写人生者也。诗之为道,即以描写人生为事,而人生者,非孤立生活,而在家族、国家及社会生活中之生活也”(王国维《屈子文学之精神》)。

三、以诗言趣:兴致诗

“以诗言趣”即以诗表达自己的兴趣。“用古诗、律诗、绝句等传统的形式,不断创作大量诗歌的最后时期,是旧中国最后一个王朝的清朝末年”⑨。从诗的题材上看,《金銮琐记》反映较多的是社会问题,具有可靠的史料价值。但作为一部诗歌集,面对当时社会矛盾的复杂尖锐,此书只是高树用艺术的表达方式记载下来的社会现实。其在记载个人及历史事件的同时,也对一些文人政客、书画作品进行了刻画,这和高树本人的兴致有关。

首先,前面讲到其善书画,“早朝退值入砖庐,禁籞萧闲一事无。宫监知予清睡醒,潜来请作扇头书”(第三首)可证。另“倾筐倒箧玉阶心,见字如仇忿怒深。偏有群阉知爱惜,一时抢得似黄金”(第五十四首)。这几句在强调高树书画受欢迎的同时,也表现了李莲英的气焰娇贵,不可一世,从而反映出清宫廷混乱,宦官专权、管理松散等情况。

其次,高树对书画作品亦有心研究。例如“永兴书法作模型,只有长戈确肖形。寺里石碑称御笔,精神姿态是华亭”(第十九首)。唐太宗学习永兴书,魏征于戈法外知其深浅。清高宗学张华亭书,山人于筋骨中别其真伪。万寿寺高宗御书碑,怀疑是得天代笔。再如“一团和气榜枢堂,水火调停鄂与张。常熟携归谢恭邸,双钩笔势仰先皇”(第三十四首)。此诗说明宪宗的书法是学习米芾,极有精神,高宗是无法比拟的。又如“懿亲传谕到书房,御笔须教字字庄。楷写硃批千万本,不曾行草学先皇”(第七十七首)。诗中可知,德宗批阅奏折都用楷书。

“上清画帧近臣题,御笔霜花墨彩飞。为友捉刀今记否,篱边开到旧朝衣”(第九十一首)。主要是讲,太后让如意馆代笔画菊赐给臣僚,马叙请高树等人为其题诗。但高树所题,已经没有存稿,只留有二句云:近日天家多雨露,篱边开到旧朝衣。在宫中,会有很多机会接触较为经典的文学作品。“四世孙儿刻板翻,颍滨遗集宋朝存。禁中曾读西游记,邱祖专摩郦道元”(第三十首)。即是说,颍滨文集的流传情况及邱长春西游记的残本。由此可见,高树虽是官员,但对文学作品的研究甚是感兴趣。同时,为我们考查历史作品提供了参考文献。

由以上探究可知,高树作为晚清民国的诗人、官员,不仅对中国诗歌史做出了贡献,而且为晚清民初的历史研究提供了价值。本文在深层解读作品的基础上,对高树及其所在的时代的历史活动、宫廷事物、文化现象有了更加全面、系统的认识。尽管《金銮琐记》的本质是文学,但它主要是以当时社会环境为背景进行的文学创作,所以它是一本以诗言史、以诗言情、以诗言趣的诗集,具有很大的历史、文学价值。

注释:

①②欧阳红.近代史料笔记丛刊·乐斋漫笔·崇陵传信录(外二种)[M].北京:中华书局,2007:125,123.

③谢思炜.杜诗叙事艺术探微[J].文学遗产,1994(3).

④⑥连燕堂.鸦片战争时期诗人张履的诗论与记事诗[J].文学遗产,1995(3).

⑤梁启超.清代學术概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⑦陈三立.梁节庵诗序.散原精舍诗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825.

⑧戴鸿飞.沈瑜庆诗歌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5:43.

⑨[日]吉川幸次郎,著.章培恒,骆玉明,译.中国诗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316.

猜你喜欢
高树
秋殇
高树增
高树标 《仙台》 190cmX290cm 纸本水墨
高树标 暮色苍茫看劲松纸本水墨 140cmX280cm
立 秋(1)
小满
《秋色寄高树》中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