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绿色发展新模式

2019-04-27 08:41黄丹雯
环境 2019年12期
关键词:污染文明绿色

黄丹雯

今年,中国生态文明论坛年会以“生态文明和谐共生——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深入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径新模式,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年会同时举办14个专题平行分论坛,聚焦污染防治攻坚、生态法治、土壤修复等生态文明建设热点难点问题。

开幕式上,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会长陈宗兴指出,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高质量发展,要强化制度保障,进一步完善和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把生态文明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强化制度执行,使制度行得通、真管用、有效率。

生态环境部部长李干杰则在会上强调,要牢固树立和践行“两山”理念,重在实践、贵在创新、成在转化,以生态优先统筹规划产业布局、规模和结构,按照自然规律推动生态要素向生产要素、生态财富向物质财富转变,同时提高生态产品的生产能力,全面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要突出区域协调,推动形成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以法护航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法治

分论坛之一的“以法护航·生态法治”论坛,以“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法治推动高质量绿色发展”为主题,与会专家、学者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法治、环境保护法治、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立法研讨”“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与高校法学研究合作共建生态文明建设法治研究智库”三大议题展开研讨。

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最高人民检察院原副检察长姜建初:

在我国现行法律体制下,环境纠纷的解决方式包括当事人自行协商解决、行政调解和訴讼等方式。面对不断增多的环境纠纷,传统的诉讼制度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审判实践的需要,环境纠纷解决的现状令人堪忧。有关部门应稳步探索对行政违法行为的法律监督,早日出台环境公益诉讼法,推动环境公益讼诉不断发展。

生态环境部法规与标准司司长别涛:

近年来,我国环境法治建设力度前所未有,环境立法成就巨大。已经出台的法律法规和生态改革举措,关键在真抓,靠的是严管。同时,党内法规具有补充、促进、引领、转化、保障五大作用,希望进一步完善党内环保法规体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执行副会长李庆瑞:

建设生态文明法律体系,是以法律的形式确认改革成果,确保生态文明持续稳定推进的必要举措,是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要,是实现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内容。应该尽快对现行法律法规进行生态化改造,起草制定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综合性法律,适度实现环境法律法典化,不断配套完善生态环境资源法律体系。

保卫净土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

“保卫净土·土壤修复”论坛的主题为“扎实推进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与会人员围绕“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的保障机制”“污染责任人认定”“污染地块修复实践(技术、方案与应用)”三个议题,就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管理与技术体系现状,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目前存在问题,场地污染的成因、治理修复策略,场地环境调查的不确定性,受污染地块如何进行从源头清理、过程收集和终端处理等方面进行深入交流和研讨。

生态环境部土壤生态环境司副司长钟斌:

近年来,生态环境部会同各地区各部门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取得积极进展。在农业用地方面,深入推进大气和水污染防治攻坚战,会同农业农村部等部门部署开展了涉镉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三年排查整治行动,严厉打击非法排污,切断污染物进入农田的链条。在建设用地方面,全国已发布共计约1万家土壤环境重点监管企业名单,各地建立建设用地土壤污染调查评估制度、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制度。

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土壤环境研究中心主任温勇:

地球物理探勘是通过非破坏性的方式,对地底下的填埋物和地层构造进行测量,除了无需钻孔的特点外,还能通过大范围的测量得到连续性的剖面数据。因此,在全球土壤修复问题中,地球物理探勘必须得到普及。通过前期测量地下填埋物和构造,从而分析出适宜的土壤修复办法。

广东省中山市生态环境局局长杜敏:

中山近年来陆续开展了土壤污染调查、土壤修复技术研究、污染土壤管理模式研究等工作,为了更好掌握重点行业企业土壤环境信息、加强土壤环境管理,开展了一系列的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提前摸清家底。开展青溪路90号地块污染场地环境修复工程等污染场地修复试点示范,积累管理经验。大力开展污染场地环境管理相关政策研究,并于2018年底印发《中山市污染地块环境管理试点工作方案》,探索了污染地块日常监管、环境调查评估与备案、用地流转等过程联动管理、并联审批,基本上形成了中山市的污染地块环境监管模式。

实践探索合理利用处置危废垃圾

“实践探索·危废产业”分论坛的主题是“危废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与会专家围绕“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和指标体系解读,对危险废物利用处置相关政策与技术、危险废物处置行业现状及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探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

2019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对我国“无废城市”的推进起重要作用。《方案》实施必须要坚持科学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在建设试点时,应坚持安全第一,试点城市建设必须坚持系统论,全面布局,应当打持久战。

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副院长王琦:

我国危废处置面临的问题有危废处置能力区域不平衡、产能利用率低、危废行业监管难等,必须强化环境监管能力、处置能力和防范能力,出台相应的危废规划。

系统治理生态修复诠释完美山水城

“系统治理·生态保护”修复论坛围绕“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主题,就“生态保护红线与生物多样性”“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修复”两个议题展开深入交流,共同探讨生态保护修复的新方法、新技术、新模式,为提高我国生态保护修复建言献策。中国工程院院士武强等6位专家分别从“我国矿山环境问题与特征分析”“功能恢复:生态修复的目标和方向”“长江中上游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几点思考”“美丽山水城市创建的时代意义与发展之路”“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优化国土空间保护开发格局”“生态补偿:差异性和突破路径的思考”6个方面作主题演讲。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总规划师张义丰:

美丽的中国必然有美丽的城市,美丽城市体现在城市的经济和文化的繁荣,体现在健康养生,体现在多元活力的共生城市,体现在真山真水,原汁原昧,体现在人地的和谐,自然与人文共生的至高境界。

互联互通高质量共建绿色“一带一路”

“互联互通·‘一带一路”国际论坛的主题是“聚焦互联互通,共建绿色‘一带一路”。与会人员围绕“聚焦互联互通,深化绿色务实合作的探索途径”“社会组织搭建桥梁,助推‘民心相通的实践创新”“各方多元互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经验与案例分享”三个议题进行交流与探讨。

与会人员认为,应强化生态文明国际合作,将生态文明作为国际合作的重要领域,拓展合作范围、深化合作内容、搭建合作平台,建议构建绿色发展国际合作伙伴关系与网络,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共谋全球生态文明之路;加强绿色规则、标准的制定和对接,为绿色发展提供规则,指引探索制定生态环保服务政策、措施和工具,促进绿色发展理念的落地,如绿色金融政策和工具、生态影响评价制度、绿色项目管理机制;进一步推动绿色技术的创新和共享,发挥绿色经济的驱动力。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涂瑞和:

中国多年来坚持在努力解决自身环境问题的同时,以切实行动支持区域和全球环境保护,已经从参与者、贡献者身份逐渐转变为引领者的角色。目前,环境署正在积极研究审议参与“一带一路”的角色和定位,考虑如何在职责授权范围内更好地服务于成员国,服务于促进2030年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世界资源研究所能源项目主任苗红:

在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方面,国有企业更多投放在煤电、天然气和火电领域,非国有企业更多着眼于可再生能源。中国在全球光伏领域已经做的非常成功,我们将光伏的建设和运营经验传递给“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极大支持了当地的发展。

猜你喜欢
污染文明绿色
漫说文明
文明过春节
哪个罐子里的药被污染了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追踪绿色的秘密
你是污染链的第一环吗
再造绿色
洗手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