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雄蚕新品种 茧质优良效益高
——淳安县雄蚕历年推广情况

2019-04-29 01:20潘玮瑄邵国庆章朝凯方小友姚仙岭黄月水方新华柯红成张姣萍
蚕桑通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蚕期春蚕蚕农

潘玮瑄,邵国庆,章朝凯,方 正,方小友,姚仙岭,黄月水,方新华,柯红成,张姣萍

(1.杭州市蚕桑技术推广总站,浙江 杭州 310020; 2.淳安县蚕桑管理总站,浙江 淳安 311700;3.淳安县茧丝绸有限公司,浙江 淳安 311700; 4.淳安县威坪镇农业服务中心,浙江 淳安 311713;5.淳安县姜家镇农业服务中心,浙江 淳安 311722; 6.淳安县梓桐镇农业服务中心,浙江 淳安 311711;)

雄蚕好养、食桑省、桑叶利用效率高,能节约养蚕成本,且雄蚕产丝量多,茧层率和出丝率均比雌蚕高。雄蚕丝纤度细、偏差小,利于缫制高档生丝,符合丝绸制品向高档化发展的需求。还有试验表明雄蚕丝织造的绸缎制品,抗撕破强力、断裂强力强于对照,可开发特种丝绸产品。因而作为缫制高品位丝的雄蚕茧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专养雄蚕技术是20世纪末蚕业科技上的一项重大突破,对于改造、提升传统蚕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2004年开始,淳安县开始引进雄蚕新品种试养,试养结果表明雄蚕品种的茧丝长、解舒丝长、毛茧出丝率、清洁、洁净等指标均优于常规品种,充分表现了雄蚕强健好养、茧层厚、出丝多、丝质优、品位高等优良特性。

1 基本情况

1.1 推广数量

淳安县2004年春期、早中秋蚕期在中桐茧站范围开始饲养养雄蚕品种,当年饲养量295张;2005年春期扩大到800张,早中秋开始达上千张,全年达5810张;从2006年开始大面积推广至近9000张;2007年以来每年均在2万张左右,其中2008年和2009年达4.2万张以上,至今已累计推广31.26万张(图1)。

1.2 推广品种

饲养(试养)的品种有7对,其中“秋华×平30”、“秋丰×平28”、“限7×平48”、“华菁×平72”、“浙凤2号(雌35×平28)”已通过审定,“雌29×平30”、“菁云×平28·平30”为试验示范。通过多年比较,“秋华×平30”综合性状最好,累计饲养了25.5万张,占所有雄蚕的82.3%(图2)。

1.3 饲养期别

2007年全年5期均进行了试养,其它年份以春蚕和晚中秋为主,通过几年的饲养比较,以晚中秋和春蚕期为适宜,最为适宜的为晚中秋,晚中秋总饲养量达15.25万张,占49.2%,其次为春蚕8.2万张,占26.6%,晚秋4.6万张,占14.9%,其它仅占9.3%。其中2007年全县为五期布局,2008年、2010~2012年四年南片为五期布局,北片为四期布局(图3)。

1.4 庄口分布

图1 2004~2018年淳安县中桐茧站范围雄蚕饲养品种数量

图2 淳安县中桐茧站范围雄蚕饲养品种占比

全县各庄口均饲养过雄蚕,饲养期数最多的为中桐(含外桐)15年中共饲养了32期次,然后依次是南赋、里桐、郭村、双源、浪川、汾口、姜家、叶家、横沿、唐村、妙石、方宅、界首、虹桥头、横双。饲养量最多的为浪川茧站,共饲养4.08万张;其次为郭村茧站,共饲养3.7万张;中桐(含外桐)茧站,共饲养3.62万张;然后依次是里桐、汾口、唐村、双源、南赋、方宅、姜家、界首、横双、叶家、虹桥头、横沿、妙石(图4)。

2 推广成效

2.1 农民增收

通过多年对农户饲养成绩调查显示,蚕农经济效益显著。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体现在茧价上。雄蚕由于干壳量较高,一般比常规品种高2个等级以上,按现行的计价办法,蚕农在茧价上每50公斤可增收50元左右。31.26万张蚕种可增加蚕农收入1563万元。

图3 淳安县中桐茧站范围雄蚕饲养期别占比

图4 淳安县各庄口雄蚕饲养量

表1 雄蚕张收与收购价对比情况

二是体现单产上。雄蚕由于体质强健好养不易发病,与常规品种相比单产较为稳定,且张种卵量较足,叶丝转化率高,张种产茧量提高1.5kg以上,蚕农增收85元左右,因而在养蚕效益上占有比较优势,特别在晚中秋蚕期,优势更为突出;相对而言,在正常的气候条件下,春、夏、早秋蚕期优势就不明显。31.26万张蚕种可多产蚕茧66.9万kg,累计为蚕农增收2657万元。

三是雄蚕种由于孵化率仅为50%左右,张种装卵量是常规品种的1倍以上,才能维持正常的张产,因而张种种款比普通种高。但高出的种款差价均由县茧丝绸公司承担,蚕农仍按普通种支付。31.26万张蚕种蚕农少付种款1125万元。

以上三项蚕农共增收节支5345万元。

2.2 茧、丝质情况

2.2.1 全年饲养情况对比

由于气候原因,不同年份各项指标略有差异,2007年是唯一全年各期都有饲养的一年,从全年的饲养情况看,雄蚕在干茧茧层率上优势比较明显,春蚕50.16%,增1.95个百分点;夏蚕49.75%,增2.13个百分点;早秋49.84%,增2.35个百分点;中秋52.59%,增2.48个百分点;晚秋48.45%,增0.69个百分点。其中以夏蚕、早秋和中秋较为显著,均比全县平均高2个百分点以上。

茧丝长,春蚕、晚秋雄蚕品种较全县平均数低,夏蚕、早秋、中秋三期分别比全县长126.1 m、180.2 m、24.8 m,特别是早秋优势较为明显。解舒率,雄蚕品种与对照品种相比稍有降低,但从晚秋的情况看,较全县平均高5.57个百分点,特别是外桐庄口高达88.88%。毛茧出丝率,雄蚕品种与对照品种相比略高,全年各期分别为36.68%、34.59%、34.76%、39.24%、35.83%,分别高0.05、0.66、0.90、1.34、1.00个百分点。尤以中秋、晚秋蚕期表现较好。毛折,雄蚕品种表现较好。春蚕为272.7 kg,除比对照品种高2.9个百分点外,其它各期分别为289.2 kg、287.9 kg、254.9 kg、279.4 kg,分别比对照品种低6.4 kg、8.6 kg、9.3 kg、8.3 kg。洁净,雄蚕品种与对照品种相比略有优势,以春蚕最为显著,为94.65分,比对照品种高1.24分。茧丝纤度,雄蚕细于同期对照种,春蚕2.400 D,夏蚕2.208 D,早秋1.950 D,中秋2.229 D,晚秋2.616 D,分别比全县平均低0.138 D、0.293 D、0.431 D、0.129 D、0.151 D,其中早秋的茧丝纤度仅为1.950 D,稍偏细(详见表2)。

表2 2007年雄蚕茧质对比情况表

2.2.2 春茧饲养茧质对比分析

对2015年至2018年4年的情况进行了分析,表3显示春期饲养雄蚕主要表现为:一是成本优势明显。雄蚕叶丝转化率高,出丝率高,四年平均雄蚕比对照品种“菁松×皓月”烘折低7.1 kg、毛折低8.6 kg、吨丝成本低400 kg茧,按42万成本测,成本低212元/50 kg。二是适宜缫制优质丝。洁净好,四年平均为94.5分,大部分为6A的原料,比对照种高0.49分;纤度细,四年平均为2.404 D,适宜做小纤度偏差,比对照种细0.18 D。三是上蔟环境恶劣抵抗力差。表现在解舒、上车茧率、万吊均比对照种差,尤其是2015年和2018年春茧上蔟环境较为恶劣,解舒比菁松分别低12.56%、16.68%。

2.2.3 晚中秋茧饲养茧质对比分析

表我们对2015年至2017年3年的情况进行了分析,由表4显示晚中秋期饲养雄蚕主要表现为:一是吨丝成本优势明显。三年平均雄蚕比对照品种“菁松×皓月”烘折低4.3 kg、毛折低14.8 kg、吨丝成本低465 kg茧,按42万成本测,成本低249元/50 kg。二是丝质好但优势不大。洁净基本与菁松相同,三年平均为94.63分,大部分为6A的原料;优势明显的还是纤度为2.293 D,比菁松低0.24 D,利于做小纤度偏差。

综上所述,雄蚕种均优于常规品种,但夏蚕和早中秋(早秋)的纤度太细,春蚕虽然各项指标都非常好,但通过多年饲养与“菁松×皓月”对比,张产、一茧丝长及解舒优势不大,因此雄蚕宜在晚中秋时大量推广。

表3 2015~2018年春期雄蚕茧质对比表

表4 2015~2017年晚中秋茧雄蚕茧质对比表

2.3 经营效益

雄蚕茧丝质好、净度优,是缫制高品位6A级以上生丝的理想原料茧。由于茧、丝品质的提高,不但缫制出的白厂丝比普通茧高二级,且节约了各种费用支出,按每吨厂丝增收1.5万元计算,实现增效300多万元左右。同时,雄蚕销售茧本比菁松×皓月高2万元,增收168元/担,雄蚕丝质优的优势初步得到体现。多年来,雄蚕茧干茧销售价格与普通蚕茧相比每吨均价高3000~5000元。随着市场上高低品位生丝价差的逐渐拉大,雄蚕丝质优的优势将会得到更大的体现。

2.4 丝厂效益

由于雄蚕单纤度、洁净等综合指标较好,是缫制6A级高品位生丝的优质原料,价格优势比较突出,近两年6A、5A和4A级生丝价格差逐渐拉大,更有利于丝厂获取较好的经济效益;同时雄蚕茧层率高,缫折低,降低了生丝成本,雄蚕白厂丝每吨可增收2万元。雄蚕丝织物弹性好、绸面挺括、滑糯、手感厚实,产品更是受到了市场的青睐,深受丝绸加工企业的欢迎。

3 主要工作措施

3.1 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为使推广工作每年都能落到实处,原茧丝绸总公司和有限公司领导每年都要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下属各部门各施其责,抓具体实施和各项技术的贯彻落实,数据和材料的调查、整理。

3.2 重视对比试验,奠定推广基础

针对全年每期蚕的不同气候环境,认真做好各期蚕的对照饲养试验,尽早尽快掌握好雄蚕品种在我县饲养的适宜性,这是规模化推广饲养雄蚕品种的重要前提。因此,在省农科院引进优质雄蚕品种的基础上,公司安排好饲养点,落实好试验户,先是按全年五期的养蚕布局,把雄蚕品种分期别与“菁松×皓月”、“秋丰×白玉”、“薪杭×白云”及不同雄蚕品种之间相互对照进行试验比较,通过对比确定每年的推广期别和推广量。

3.3 总结经验教训,制定技术标准

通过前几年的示范推广,我们充分掌握了雄蚕品种的饲养特性,在多次调研和召开蚕农座谈会的基础上,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规范技术总结经验,初步制定了雄蚕品种饲养技术标准,严格消毒防病工作措施,改进了不良的传统养蚕陋习,形成了切合生产实际,为广大蚕农易明白、易掌握的高产技术创新模式。

3.4 强化服务功能,增加技术含量

雄蚕的品种特性和饲养特点与常规品种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为此,我们充分发挥所有技术力量优势,利用进村入户、面对面的形式组织开展内容具体、实际实用的技术专题培训,加深了蚕农对雄蚕品种特性的认识,提高了蚕农的思想水平和技术水平,推动了广大蚕农掌握雄蚕品种饲养管理特点,确保各项技术措施落实到位,为示范推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历年来,积极为饲养雄蚕品种的乡镇、村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召开现场会,发放雄蚕技术资料,切实提高了蚕农的思想认识和饲养水平。

3.5 出台扶持政策,增强生产能力

雄蚕品种的蚕种价格较常规种要高,差价不足部份全部由公司补助。这一补助政策的实施,大大提高了蚕农饲养雄蚕品种的信心和积极性,加快了雄蚕品种示范推广工作的节奏和步伐。另外对雄蚕茧收购实行奖励,在全面实行“公司+农户”和“合同蚕业”体制的基础上,对雄蚕饲养户,公司根据其茧层厚、干壳量高的特点,坚持仪评原则,从不压级压价,让蚕农充分享受到雄蚕茧的质量优势,切实保护好蚕农利益,使得雄蚕饲养户个个热心养、户户效益好。同时加大力度扶持“十天养蚕法”、大棚养蚕、方格簇营茧等实用技术的推广。

4 主要技术措施

4.1 规范催青与补催青,提高一日孵化率

雄蚕品种到催青室时胚子一般稍快,应与普通种分室放置催青。催青时要严格按催青技术规范操作,前期可按标准温湿度保护,后期则应加强观察蚕卵胚子发育程度,不同品种间视具体胚子的发育情况而决定合理温湿度。据我们观察,如与春用种同期催青,雄蚕品种后期所需温度要比春用种偏低0.5℃左右;如与秋用种同期催青,可用基本相同温湿度保护。需提醒的是,雄蚕品种盒装卵量以2张折算为1张,蚕农摊种面积应为普通种的2~2.5倍。发种当天蚕室温度掌握24℃,干湿差1.5℃,第2天早上升至25℃~26℃,干湿差1℃,孵化前湿度一定要偏高些,有利提高一日孵化率。经催青室多次孵化试验和农村孵化实地调查,雄蚕种通常有超过50%以上、甚至高达70%以上的孵化率现象,因此有部分蚕在2龄前后会陆续死亡,这属于正常现象,应及早告知蚕农。

4.2 实行配套服务,严格消毒防病

雄蚕虽然具有强健好养,发育齐一的特性,但也不能马虎。公司每年都在三秋蚕期为蚕桑重点村免费提供大环境消毒所需的新鲜石灰、消特灵和漂白粉等消毒药品,为“合同蚕业”户赠送亚迪欣等消毒药品,严格要求广大蚕农做好养蚕前蚕室蚕具两次消毒及回山消毒工作。雄蚕品种对血液型脓病较敏感,要特别重视抓好病毒病防治工作,应做好各龄眠起时的蚕体蚕座消毒、叶面消毒及养蚕前、中、后的全程消毒工作。雄蚕对农药污染同样较敏感,要严防农药污染和中毒现象的发生。

4.3 提倡小蚕专育,精心饲养管理

小蚕期按十天眠三眠要求,掌握饲育温度比常规蚕品种偏高0.5℃~1℃为好;小蚕要求全部进入“十天养蚕法”示范点饲养,采用电子温湿自动控制器、空调等控温控湿安全性能较好的设施。在食性方面,小蚕期对叶质要求高,选叶要新鲜、适熟一致;大蚕期则表现出食桑旺、吃叶净、不踏叶、不费叶现象,对叶质要求不是很高,老嫩虫叶都吃得很干净,要增大饲养面积,充分饱食,以弥补蚕体偏小的品种缺点。

4.4 加强眠起处理,促进体质强健

雄蚕发育较快,小蚕期趋密性强,每次给桑前应做好扩座匀座工作。要加强饲养管理,特别是注意提青分批工作,以提高蚕儿发育整齐度和强健度。大蚕期一定要给予充足的蚕座面积(比常规品种增大饲养面积10 m2),做到充分稀放饱食。

4.5 适时合理上簇,加强簇中管理

雄性杂交种性别单一,发育齐,老熟涌,要及早做好上簇准备,适时上簇。簇具应使用纸板方格簇,每张蚕种使用方格簇260片(比普通种多40片左右),避免上簇过密;熟蚕上簇时,行动平稳,向上爬现象不多见,不需翻动簇具;雄蚕熟蚕尿量偏多,上簇后有一个明显的高湿时段,再加上雄蚕茧层厚,抗高温、闷热性能弱,对湿度比较敏感,所以簇中要特别强调通风排湿工作,上簇24 h后及时抬高簇具,清扫蚕沙,开门开窗,通风排湿。

5 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5.1 要抓好上蔟和蔟中管理工作

一要防高温。雄蚕品种,在夏蚕、早中秋蚕期黄斑茧有增多现象。出现这种情况可能与雄蚕对持续高温天气适应性较差,因此在上蔟的前三天也要注意防高温,否则会出现纤度过细现象,纤度太细不利于缫高品位丝。二要充分做好准备,适熟偏早上簇,要比普通种多准备20~30片方格蔟。三要特别重视蔟中管理,及时清理簇室场地,开门开窗、加强通风排湿。

5.2 要重视孵化率偏高现象

雄蚕种理论孵化率是高为50%,但生产上往往高于50%以上,这是因为有部分雌蚕孵化,但这部分雌蚕在1~2龄自然死亡,与蚕种质量无关,不会影响蚕茧产量,但一定要做好宣传和蚕座消毒工作。

5.3 要合理布局

春蚕期气候适宜,饲养多丝量品种产量高质量好,雄蚕单产优势不明显;同时由于夏蚕、早中秋蚕期蔟中温度相对较高,对雄蚕的茧丝纤度和上茧率有较大的影响,茧质优势不明显。为扬长避短,充分发挥雄蚕的品种优势,建议在春蚕期适当饲养,夏蚕和早中秋时饲养其它中丝量品种,晚中秋蚕期大量推广。

猜你喜欢
蚕期春蚕蚕农
宁南县正秋蚕期饲养雄蚕品种“秋华×平30”调查
云南晚晚秋蚕期蚕病发生原因及防控对策
躲雨
渔歌子·咏春蚕
春蚕
始兴首批春茧鸣锣开收
春蚕
蚕品种银丰×玉珠
江苏省 2009年蚕病发生情况调查
蚕农侯大国诗作(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