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师院校教育实习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19-04-29 03:54史亚亚陶武辉王翔
新西部·中旬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教育实习高师院校师范生

史亚亚 陶武辉 王翔

【摘 要】 文章从教育实习时间、形式、成绩评定、组织、实习效果等方面,对师范生的教育实习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了地方高师院校师范生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提高师范生实习效果的建议:适当延长教育实习时间,严把自主实习关,适当追加教育实习经费,加强与实习学校的联系与交流,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关键词】 教育实习;高师院校;师范生;建议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高等教育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虽然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很大了进步,但一系列问题也随之而来。如实践实习环节的脚步跟不上学校发展的脚步。2010年7月底发布的《国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培养模式,增强实习实践环节”。[1]对于师范生而言,教育实习是师范生在教师指导下,将所学专业知识、学科教学理论和教育基本技能等综合运用于中学教育的教学实践,是师范教育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实现培养目标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是师范类专业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训练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培养职业情感、锻炼学生独立从事教育教学事业的基础,也是促成师范生从学生到教师角色转变的一项重要措施。[2]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方式,重点探讨教育实习时间、形式、成绩评定、组织、实习效果等方面,并针对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对师范院校及学生提出合理化建议。深入了解这些问题,对有效提高师范生的实习效果、人才培养质量及高师课程的改革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调查样本与调查分析

对分配至咸阳师范学院2014级的80名师范类专业实习生进行调查,发放调查问卷80份,有效调查问卷80份,全部回收。为保证调查结果能更准确地反映出教育实习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还结合个别访谈的形式进行了调查。

1、教育实习时间

对“你认为最合适的教育实习持续时间是多长?”的调查结果显示:62.5%的同学选择“一学期”,25%的同学选择“三个月”,选择“两个月”占8.75%,选择“一个月”的同学占3.75%。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两个月的教育实习时间不能满足绝大部分学生的需求,实习时间应适当予以延长。

2、教育实习成绩评定

对“你认为教育实习成绩该如何评定?”的调查结果显示:95%的同学选择“由带队教师、实习学校、学院三方共同评定”,调查结果显示目前的成绩评定方式能得到绝大部分同学的认可,同学较为满意。

3、教育实习工作组织

对“如果可以选择,你选择自主实习还是集中实习?”的调查结果显示:62.5%的同学选择“集中实习”,27.5%的同学选择“自主实习”,选择“其他”的同学占10%。调查结果显示目前采用的集中实习的模式尚不能满足37.5%的学生的需求,实习模式需要多样化。

4、教育实习效果

对“你总的实习效果如果?”的调查结果显示:75%的同学选择“非常好”,24%的同学选择“一般”,选择“不好”和“很不好”同学各占1%。调查结果显示目前还存在25%的同学对实习效果不甚满意,1%的同学不满意甚至很不满意,教育实习效果还有待提高。

5、实习学校对教育实习的态度

“你所在实习学校的领导及老师对教育实习的态度如何”的调查结果表明:有55%学生选择“非常支持”,有42.5%学生选择“还可以”,还有2.5%学生选择“敷衍了事”。此项结果表明实习学校对教育实习的态度并不是很乐观。

二、师范高校教育实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学校每年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开展教育实习工作,并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绩,但由于条件制约,仍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实习时间较短

咸阳师范学院的教育时间分为两次,分别为第六学期和第八学期。第六学期学校集中组织,第八学期为自主实习(基本流于形式)。第六学期的教育实习计划上是前八周,但由于实习中学刚开学,需要在教学秩序正常化之后才方便安排实习,所以基本上真正的时间不到七周,时间短而集中,许多同学刚进入角色实习就已经要结束了,未能真正体会到人民教师的意义。

2、自主实习缺失

咸阳师范学院目前采用教务处统一管理、二级学院协助安排的集中实习,原则上不允许自主实习。集中实习虽然有利于实习生之间相互交流、学校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实习成绩的评定,实习效果和学生安全也有一定的保证,但学生不能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实习学校,学生独立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能得到充分锻炼。[3]

3、实习经费不足

咸阳师范学院是一所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省属本科院校,经费来源为省上拨款和学费收入两部分组成,无任何下属营利性机构予以支持,社会捐赠微乎其微,经费来源实在有限。再加上近年来高校扩招,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剧增,教育实习经费投入率赶不上在校学生增长率,上述种种因素造成教育实习经费相对不足。

4、实习学校选择较少

通过调查发现,由于无有效政策支持、升学率压力、实习生教学实践能力不成熟、安全问题、影响日常教学秩序等原因,有近半数实习学校不情愿接受实习生,且实习学校多为城镇中学,县级、市级学校较少,省重点中学几乎没有。因无有效的政策支持,实习学校多是靠朋友、亲戚、同学等私人关系得以维持,学校人员调动,实习学校的稳定性也会受到较大影响。

5、部分学生综合素质不足

由于高校扩招,教育方式由原来的“精英教育”转变为现在的“大众教育”,学生综合素质较原来有所下降,特别表现在粉笔字书写、板书设计等方面,再加上在校学生多为独生子女,或多或少都有些娇生惯养,性格张扬,不受约束,甚至个别实习生在实习基地不遵守实习学校的教学、生活秩序,实习学校反映强烈。

三、提升学生教育实习质量建议与措施

1、适当延长教育实习时间

《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中提到要全面落实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加强实践教学管理,其中师范类学生教育实践不少于一个学期。学院应合理安排教学计划,协调好各方面因素,克服资金不足等困难,保证最基本的教育实习时间,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体验一個完整的教学过程,完成由学生到人民教师的身份转变。

2、严把自主实习关,集中实习和自主实习相结合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相结合的实习模式相结合已成为教育实习的必然趋势。对于自主实习,实习前应严把申请关,确认核实资料,和实习学校做好沟通,严格要实习生;实习过程中,学院应以电话形式随时掌握实习生的情况,保证集中实习效果。集中实习和自主实习相结合,既可以缓解教育实习资金不足、指导教师不足的问题,又给予一定的自主性,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如就业意向选择自己中意实习学校,实习生能力也得到全面的锻炼。

3、适当追加教育实习经费,保证教育实习工作顺利进行

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关系是一切关系的基础。一方面,实习学校对实习生的组织与管理、实习学校指导教师对实习生的指导都不包含于正常的教学工作和教学任务中,学校应予以一定的补助,以提高实习学校和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学校应予以政策扶持,开源节流,根据经济发展逐年追加教育实习专项经费,保证教育实习工作顺利进行。

4、加强与实习学校的联系与交流,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建设

目前,教育实习往往是高校单方的工作,“一厢情愿”进行起来当然困难重重。应想办法加强双方业务往来,如实习基地为高校提供实习机会的同时,高校亦为中小学的创新教学、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等提供新观点、新知识等服务与指导,也可利用高校优越的教育资源,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再培训、再教育,从而与中小学建立长期稳定和广泛的合作关系,建立平等互利的关系,达到“双赢”的目的。[4]

5、提升教学技能,全面提高师范生综合素质

提高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和综合素质,不能仅依靠短短几个月的下点实习阶段,在日常教学管理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对于教学技能的平时积累也很重要。比如,定期组织学生去中小学见习,观摩经验丰富教师的公开课、示范课;利用业余时间开展讲课、说课等活动,营造良好示范院校氛围,并在平时的思想教育工作中穿插规则教育,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让学生认识到“无规矩不成方圆”“人民教师教书育人的天职”,逐渐提高师范生的综合素质。

教育实习作为地方高师院校师范生的一门必修课和重要的教学实践活动,是学校必须高度重视的重要工作。学校应充分发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原有优势,以教育改革为契机,积极主动探索和改革,不断完善,开创高师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新局面,更好地为国家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师范生。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中国教育报,2010-7-30.

[2] 吴建琴.师范院校教育实习中存在的问题与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2001.9(27)254-255.

[3] 惠萍.物理教育实习模式的改革和探讨[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5(25)1-5.

[4] 吴春雷,金晓棠,贾相华等.影响地方高师院校教育实习效果的问题分析与改革建议[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6(130)80-81.

【作者简介】

史亚亚(1984—)女,陕西乾县人,南昌大学硕士研究生,讲师,咸阳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学院办公室主任,从事教育教学管理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教育实习高师院校师范生
“寻访身边的好老师”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论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下的课程整合探析
实习教师自我效能与职业认同的相关性研究
高师院校非师外语专业实习实践基地创建研究
结合学科定位谈高师院校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优化
实习日记在师范生专业成长中的应用
高师院校大学文化建设现状调查分析
中国高师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