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培训的教学特征分析与教学方式转型研究
——基于30个培训课堂的教学行为分析

2019-04-30 06:20季春晓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9年5期
关键词:培训者师生教学方式

杨 玖,季春晓

(华中师范大学终身教育研究所,湖北 武汉 430079)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总目标。《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教师〔2011〕1号)强调:“教师培训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是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可见,教师培训应发挥积极的示范引领作用,从教学理念、教学活动等各个方面影响参训教师,为他们树立一个良好的借鉴模仿对象。那么,教师培训的教学现状究竟如何?本研究试图基于文献分析、教学行为分析等方法回应上述问题,以期为教师培训的质量保证和教学方式的变革提供合理建议。

一、问题提出

近年来,中小学教师培训受到各级部门的高度关注,教师培训工作也在我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一方面,教师培训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需要。教师培训是教师形成其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及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贯穿教师职业生涯的全过程。同时,教师的专业发展呈现出明显的特殊性、阶段性和连续性。[1]因此,教师培训需要为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提供相适应的培训方案和培训方式。另一方面,教师培训是促进中小学课堂转型的必要手段。我国在世纪之交启动了声势浩大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其中《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提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与此同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承担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的高等学校和机构,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应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核心内容。2013年,《教育部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 全面提升培训质量的指导意见》(教师〔2013〕6号)进一步指出:“教师培训需要改革传统讲授方式,强化学员互动参与,增强培训吸引力、感染力。”由此可见,教师培训通过教师进而影响课程改革成效,聚焦教学既是课程改革的应有之义,也是教师培训发挥引导作用的着力点。

然而,目前教师培训的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黄一璜教授根据自身多年的实践经验发现,培训方式简单化是当前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突出问题之一。[2]傅岳新等人通过反思培训的课程设置及培训模式认为,教师培训的不足之处在于师生互动形式化、学员缺乏真正的思考等。[3]也有研究者认为,传统的培训模式基于行为主义理论,只注重教师的理论授课,不强调学员的学习参与,学习者本人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培训活动中。[4]总之,众多学者指出教师培训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过于注重知识讲授和传递。而学员参与度较低的课堂,尤其培训者的“一言堂”,忽视了成人的内在学习规律及主体地位,严重影响培训效果:既无法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又难以启发学员开展教学变革与课堂转型。

但教师培训教学的评价大多基于研究者的主观感受,缺少客观数据的支撑。因此,本研究深入教师培训的真实课堂,探究培训的教学特征与教学方式,旨在引发人们从教学本质与培训功能的视角审视教师培训的现状,找出关键问题所在。尤其在教师培训覆盖面和影响力不断扩大和提升的情况下,对培训教学进行研究,对提高教师培训的实效性至关重要。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近年来,中部地区某高校承办了大量教师培训项目,教师培训服务已经在行业内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本研究从该机构承担的项目中,按照分层随机抽样法选取30个教学视频作为研究对象,样本覆盖“国培”“省培”“地培”等不同层次类型。从培训者的角度来分析,男性培训者18名、女性培训者12名;高校教师17名、中小学一线教师或教研员13名。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主要采用课堂教学行为分析框架(CT⁃BAS)[5]等工具,收集教师培训课堂的各项一手数据。CTBAS 参考与借鉴了弗兰德斯分析系统(FIAS)[6]、基于信息技术的互动分析系统(ITIAS)[7]、S-T教学分析法[8]等经典编码框架,并且结合了研究者长期的课堂观察实践,符合我国课堂教学具体情境。考虑到操作的准确性和便捷性,本研究按照教学行为转换点进行切片采样。另外,参照借鉴何克抗对教学策略的研究[9],以及谢幼如对教学策略的性质分类[10],结合教师培训课堂教学的特点,本文将教学策略分为“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两大类,前者包括“示范—模仿”先行组织者、“情感—陶冶”等策略,后者包括启发式教学、情境教学、课堂讨论、探究教学、竞争和协同等策略。

(三)分析方法

30 节培训课堂均有完整录像,每个视频时长0.5—2 小时不等。首先,利用CTBAS 分析系统对每节课堂的教学行为进行切片,计算每种教学活动的占比,进而得出师生活动的整体分布状况,分析变量包括:培训者活动率Rt、学员活动率Rsl、课堂互动率Rci等。其次,根据教师培训课堂教学的特点以及本研究的采样方法,将CTBAS课堂教学模式及教学控制做出一些调整(如表1所示)。最后,观看分析30个教学视频,判断每节课所采取的教学策略种类,了解整体上教学策略的应用水平。

表1 教学模式及课堂类型的判断条件

三、教师培训课堂教学行为与教学模式分析

(一)教学活动分析

30 个培训课堂的教学活动分布情况如表2所示。培训者活动、学员活动、沉寂或混乱分别占比96.03%、3.64%、0.33%,所占比率排名前三的教学活动分别是:知识讲授77.78%、演示或示范9.33%、激发动机4.07%。数据分析发现:(1)培训者知识讲授所占比重大,并且远远超过其他活动类型。(2)每位培训者花费近3分钟来激发学员动机,约7分钟进行演示或示范,而在课堂管理、组织教学活动所花费时间较少。(3)学员活动中缺乏展示与自主学习环节,讨论与合作活动严重不足,仅占0.02%。

表2 教师培训的教学活动整体分析结果

(二)师生互动分析

互动率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所开展互动交流活动占用总教学时长的比率,包括培训者提问、学员应答与自主提问、培训者评价与反馈等环节。各课堂互动率如表3所示,30 个教师培训课堂的平均互动率Rci仅为4.33%,互动时间较短、互动频率较低。另有7节课师生互动率为0,即这些课堂师生之间没有直接的语言交互。分析不同性别、不同职称培训者的课堂平均互动率得知:(1)女性培训者的课堂互动率高于男性培训者。女性培训者课堂平均互动率为7.15%,而男性培训者的课堂平均互动率仅为2.49%。(2)一线教师或教研员平均互动率高于高校教师。前者互动率均值为6.43%,后者平均互动率仅为2.09%。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一线教师或教研员与学员有着相似的工作环境和经历,更能预测和理解学员遇到的问题以及引起学员的共鸣,而高校教师虽专业理论素质较强,但相对远离中小学课堂,培训内容与教学方式易与学员的工作情境脱离。

表3 各个课堂的教学行为变量与教学模式分析结果

(三)教学模式分析

按照CTBAS分析框架的教学模式及课堂类型判断条件,各节课的教学行为变量、教学模式及课堂控制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分析发现:(1)培训者平均活动率Rt=95.05%>0.7,教学模式属于培训者讲授型,教学活动由培训者控制。(2)在30个培训课堂中,不存在互动型课堂;混合型课堂仅有1 节,占比3.33%;讲授型课堂有29节,占比96.67%。另外,没有学员控制的课堂,双方共同控制的课堂仅有1节,其余课堂均为培训者控制。而在29 节讲授型课堂中,只有两个课堂的培训者活动率在85%左右,其他都在90%以上,甚至存在一门课全程是培训者讲授。(3)在学员活动中,学员平均活动率Rs=4.14%,学员平均语言率Rsl=1.37%,学员讨论合作与提问等活动比例很低,学员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可见,教师讲授是教师培训的主要教学模式,课堂由培训者高度控制。另外,分析30个教师培训课堂的教学策略发现:(1)使用频率较高的教学策略主要有:示范模仿策略22次、启发式教学策略19次、情境教学策略15 次、先行组织者策略13 次、情感陶冶策略10次。(2)支架式教学策略、抛锚式教学策略、探究教学策略、竞争策略、协同策略等以学为主的教学策略并没有被广泛应用到教学。

四、教师培训课堂教学行为特征分析

(一)培训者角色单一

教师培训者角色是指培训者作为一名专业人员在教师培训中所必备的功能,是培训者在培训过程中社会关系的具体体现。[11]根据教师培训的性质可知,培训者在参与培训项目过程中所承担的角色应该是多元丰富的,主要有授课者、指导者、研究者、服务者和课程开发者等。然而分析30 个教师培训课堂发现,大多数培训者仅承担了授课者单一的角色,能够合理地融合各种角色的培训者非常少,这样极易导致培训内容深度与学员的认知不相匹配:培训者“侃侃而谈”,而学员“不知所措”。例如,在《高中数学教师的PCK》培训专题中,培训者作为授课者角色考虑到通过抛出问题而引起学员的兴趣和思考,但每次都以沉寂收场。而如果从指导者和研究者角度出发,培训者应当提前了解学员的认知结构和学习能力。在学员们的认知里,可能知道PCK是教师的教学经验、学科知识及教育学知识的整合,但学员刚接触到这个专业概念,对于它的认识还处于陌生的状态,无法基于新概念进行交流。

(二)学员参与度不高

学员是教师培训的对象,理应是培训的主体,然而课堂中却是培训者主宰课堂,学员的参与性不强。在30个培训课堂中,培训者活动率、教师语言率及教师讲授率的均值分别为95.05%、94.55%、77.78%,而相应的学员活动率和学员语言率只有4.14%、1.37%,比例差距悬殊。在所有教学活动中培训者讲授的比例为77.78%,并且远大于其他各类活动的总和,甚至有些课堂成了培训者的一言堂。学员未能充分参与培训活动,极易感觉受到冷落而弱化学习动力,无法产生与培训者间的共鸣,最终影响培训效果。30个课堂中,有6个课堂的学员活动率均为零,学员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理解培训者表达的内容和理念,但缺少思想、观点的交流和碰撞,培训者没有真正地引导学员进入课堂、参与课堂、把握课堂。总之,师生课堂地位不平等,培训者讲授比例过高,学员的课堂参与度不高,是当前教师培训工作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

(三)教学策略以教为主

通过对教师培训课堂教学策略的分析发现,示范模仿、先行组织者等以教为主的教学策略应用较多。有22节课即73.33%的课堂用到了示范模仿策略,说明培训者擅长通过教学媒体或者个人展示等帮助学员理解、掌握、内化知识;另外有19节课即63.33%的课堂应用了启发式教学策略,培训者有意识地驱动学员积极思考,诱导学员主动学习。然而,从教师个体情况来看,教学策略的应用尚不理想,有1/3的课堂仅用1—2种策略,部分培训者并没有综合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例如《数学教学的艺术》这个培训专题中,培训者大部分时间在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和创新之处,通过亲身示范引导学员观察模仿,但学员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均不高,课堂教学沉闷、程序简单僵化。但如果该培训者能够进一步应用竞争策略,为学员搭建一个展示平台,鼓励学员的积极发言,更能激发学员思考。

(四)教学互动意识薄弱

学员只有通过与培训者积极高效的互动,才能形成师生对话、观点碰撞、共同反思的循环圈,内化培训者传达的教育观念,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然而,在30个培训教学视频中,培训者提问占1.10%,学员应答占1.26%,培训者的反馈与评价占1.85%,讨论与合作占0.02%,师生之间平均互动率仅为4.33%,教学互动意识比较薄弱。分析发现,互动率低的主要原因如下:(1)培训者提问次数偏少。培训者处于传授者的角色,主要是将个人见解和前沿动态传递给学员,并没有把学员看作是需要深入交流并为其解答实践问题的成人。(2)学员思考间歇太短。可能是时间紧迫或者为了避免尴尬,培训者抛出问题后,若没有学员在短时间做出回答,培训者则自行解答所提问题。(3)互动形式较为单一。除传统的“培训者问—学员答—培训者反馈”外,几乎没有师生之间的深层次互动,生生互动环节活跃性也不高。

五、促进教师培训教学方式转型的策略

(一)实施培训者培训:角色融合

培训者担任着培训项目的“转化中枢”,他们需要将笼统上位的培训理念转化成学员可接受的信息,并以学员可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一个项目的培训更需要专家间的合力协作、相互呼应。然而,这种转化和合作能力并不是培训者自带的,也并不是所有的培训者都具备的。目前,我国教师培训的培训者主要由高校教师、一线优秀教师或资深教研员、各级教育行政机构的管理人员等三类人员组成,他们或远离中小学课堂,或缺乏理论知识,或缺乏培训技巧等,尚不具备理想培训者的能力素质,培训者需要根据自身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参与培训者培训,从而组建知识深厚、技巧得力、互相配合的教师培训团队。

(二)更新教学理念:学员为本

有研究表明,在教师培训过程中,学员的主体意识和主体价值的体现是影响培训效果的重要因素。[12]培训者要充分考虑学员作为成人的学习特点和实践经验,始终以学员为本,而不是上演培训者自己的独角戏。其一,教师培训需要唤起学员对教育的自觉责任。培训是学员学习训练和自我培养的机会,而不是强制性的义务,学员需要避免“现场听着很感动,想起回忆很激动,一线课堂却不动”的情况。其二,学员不是培训的“旁观者”,而是“参与主体”,组织者和培训者等需要充分尊重学员的主体地位,促进学员积极参与课堂,激发和保护他们的自主能动性。其三,教师培训应从学员的实际出发,最终回归到教育实践。培训者不仅需要传授具体的知识和技能,更要关注教师个人修养的提升,促进其专业素养的可持续发展。总之,厘清培训者与学员的角色,立足于学员的专业素质发展,致力于学员实际需求的满足,这既是教师培训以学员为本的实质内涵,也是构建新时期教师队伍的迫切需要。

(三)变革教学方式:学教并重

教学方式是教与学的方法和形式,包括观念性的方式和物质性的方式,是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的综合。[13]根据陈佑清教授的研究,相对于单纯的知识讲授,调动学习者的能动性、师生间的交流互动等行为更能促进有效教学的达成[14],课堂中“学”和“教”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传统讲授式的教学方式更适合系统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等,但不利于学习者的主动探究、创新能力等的培养,与终身学习的要求背道而驰。教师培训必须发挥示范作用,引领一线教师进行教学方式的逐步变革。首先,培训者设计教学时,应充分考虑学员的内在需求及一线教师的身份,通过设计高质量的情境、问题和任务,促进学员充分参与课堂活动。其次,培训者在教学过程中时刻谨记“转化中枢”的要求,根据课堂情况灵活选择教学方式,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和表现欲望,为学员提供可操作的课堂改革示范。最后,在进行课堂总结时,培训者有必要针对问题发起专门的讨论,学员基于各自的实践经验各抒己见,在观念的碰撞和融合中领略教学方式的择取原则。

(四)增强师生交互:凝聚共同体

在培训项目中,培训者与学员形成了一个暂时的共同体,师生以共同目标为纽带,旨在通过彼此的通力合作,促进知识不断获取和转化。[15]培训效果的达成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离不开培训者和学员的相互吸引和互相作用。一方面,培训者应积极主动靠近学员。一般而言,同一批的学员在参加培训前并不相识,他们来自不同学科、年级,甚至不同地区,每个学员都处于陌生的课堂环境,他们羞于发言,缺乏互动,甚至产生抵触心理。此时培训者需要主动抛出问题,组织师生、生生深层次互动活动,这时,培训者亲切耐心的态度显得尤为重要。另一方面,学员需要积极回应培训者。教师培训的目的是学员知识的深层建构、理念的及时更新、技能的熟练内化等,总归是以学员的发展为最终目标,然而通过分析视频发现,部分学员不知如何面对培训者,甚至把培训者放在不可反驳的权威位置,不敢表达自己的所想所思。师生共同体不是指师生在形式上的同时“在场”,而是个体心理和情感的“在场”,表现为群体共同学习、充满活力、深入互动。换句话说,师生共同体需要通过师生两方面的深度交互凝聚而成,缺一不可。▲

猜你喜欢
培训者师生教学方式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优化教学方式 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灵活采用教学方式 提升语文教学效率
以“问题化教学”为导向 有效转变物理教学方式
云端 落地 花开——山东省乡村教师培训者培训学习后记
从教师到培训者
教师培训者:从专业性到实践性
教师培训要有“场”
麻辣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