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X线与CT诊断肠梗阻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

2019-04-30 04:31黄雅莉谭一清
人人健康 2019年4期
关键词:肠梗阻诊断临床效果

黄雅莉 谭一清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腹部X线与CT在临床诊断肠梗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抽取我院2015年7月~2018年12月内接收的96肠梗阻患者分为对照组(X线)和观察组(CT),对比分析两种技术下两组肠梗阻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梗阻诊断准确率93.8%,明显较对照组78.7%高,P<0.05。观察组梗阻部位准确率83.6%,明顯较对照组61.7%高,P<0.05。观察组肠绞窄检出率89.7%,明显较对照组68.0%高,P<0.05。观察组梗阻原因检出率97 9%,明显较对照组78.7%高,P<0.05。结论:临床诊断肠梗阻患者,实施腹部CT扫描诊断效果显著,其诊断准确率较高,并且能准确判断梗阻原因、类型及具体部位,值得推广。

【关键词】肠梗阻;诊断;腹部X线;CT;临床效果

肠梗阻属于临床普外科常见急腹症,临床研究证明肠痉挛、肠内异物堵塞等均会导致肠梗阻,恶心呕吐、腹痛、排便排气停止等均为患者主要临床症状;若治疗措施不及时或经久不愈,则会导致患者不适症状加剧,进而出现毒血症、休克、死亡等一系列严重后果,从而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因此临床治疗措施至关重要。腹部X线片和多层螺旋CT(MSCT)是目前临床评估肠梗阻情况常用的两项技术,本文旨在对比腹部X线片和多层螺旋CT(MSCT)在临床诊断肠梗阻疾病方面的实际价值,特选取我院96肠梗阻患者展开研究,现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我院2015年7月~2018年12月内接收的96肠梗阻患者分为2组,其中观察组观察组(n=49):男/女(25:24),年龄52~68岁,平均(60.56±5.48)岁。对照组(n=47):男/女(23:24),年龄52~69岁,平均(60.98±5.88)岁。

对比分析96例患者基线资料,P>0.05。

1.2方法

对照组:腹部X线:站立位,用飞利浦DR实施X线平片照射;必要情况取平卧位辅以X线照射。

观察组:CT扫描:设备为GE公司64排螺旋CT机;扫描范围为膈面到直至耻骨联合平面;胸部平扫层厚和为层距均为6mm,重建时层厚1mm,层距0.7mm。

1.3观察指标

腹部X线平片诊断标准:①肠管扩张:梗阻部位以上肠管出现扩张,小肠内径>2.5cm,结肠内径宽>6cm。②肠梗阻:小肠排列异常、肠内无肠液、腹腔出现积液征。

CT扫描诊断标准:①肠系膜异常强化:肠壁出现环形增厚水肿2mm(对称性分布)。②狭窄性肠梗阻:肠系膜密度增大(云雾状)、肠系膜血管内存在腹水和血栓征、肠壁存在迟强化或不强化表现。③闭袢性肠梗阻:肠袢(或系膜)扭转呈漩涡征、U形肠袢。

1.4统计学

此研究用SPSS系统,计量资料以(x±s)体现,采用“t”值统计分析并做检验;计数资料均以n(%)体现,采用“X2”统计分析并做检验;组间比值以P<0.05认为具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对比两种技术下两组肠梗阻检查结果结果显示,观察组各项检查结果明显较对照好,P<0.05。见表1。

3讨论

肠梗阻属于临床急腹症,致病因素较多,加之病情发展速度快,所以若治疗措施不及时,则会导致其出现生命危险。临床根据梗阻部位又可分为低位、高位、结肠梗阻。

临床传统诊断措施主要为X线片,但经研究证明X线片存在局限性,所以会导致诊断结果出现误差或遗漏现象;随着目前我国医疗水平和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CT技术现已被临床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诊断中;尤其是螺旋CT,该技术在临床肠梗阻诊断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经临床证明:螺旋CT技术具有扫描快、立体化、成像高、准确率高等特点,可以直接且准确的分辨患者肠道结构,通过高质量的成像技术可以更加清晰的让医师观察到解剖结构,从而准确判断肠梗阻患者致病因素以及具体发病部位;不仅如此,CT扫描技术重建层厚薄,所以分辨率较高,横断面结构影像一般情况下不会出现重叠,所以可以较为清晰的的显示患者肠管内径、肿块、腹腔内肿块等情况,辅助医师更为直观的了解患者腹腔内真实情况,从而为临床后续治疗措施提供依据。

综上,临床诊断肠梗阻患者,建议使用螺旋CT扫描,更有利于医师诊断疾病并制定科学治疗方案。

猜你喜欢
肠梗阻诊断临床效果
粘连性肠梗阻,你了解多少
窄带成像联合放大内镜在胃黏膜早期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兰索拉唑联合抗生素三联疗法治疗胃溃疡的临床疗效观察
替米沙坦不同给药时间治疗高血压的疗效分析研究
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
成人腹腔镜疝修补术92例临床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粘连性肠梗阻36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与护理肠梗阻2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