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假于“物” 拒绝分“心”

2019-04-30 11:12陆婷娜
文理导航 2019年15期
关键词:低段数学学具注意力

陆婷娜

【摘 要】低年段的学生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课堂上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因此,教师要利用学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低段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合理使用学具提升学生的注意力呢?本文从以下三方面谈谈做法:1.学具的选择简洁多样,吸引注意力;2.学具的呈现时机恰当,集中注意力;3.学具的使用方式有序,分配注意力。

【关键词】低段数学;学具;注意力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数学学习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也就是说,数学课堂要立足学生,鼓励学生通过操作、实践等获得数学经验,而数学学具作为操作的重要依托,应在数学课堂上充分应用,从而吸引学的生注意力,并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性高效地学习。

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对自己行为的约束较差,在课上很容易分散注意力,静下心思考的时间不长,他们好玩好动,喜欢个性体验,学具的使用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在适当时机分配、转移学生的注意力。那么,教师在低段数学课堂应怎样合理使用学具提升学生的注意力呢?笔者结合自己的一些教学案例谈谈实践所得。

1.学具的选择简洁多样,吸引注意力

小学数学学具多样,主要有实物图片、几何图形卡片、塑料片、小棒、彩条、计数器等。《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也指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学具的选择或者使用要符合学生不同的需求,因此学具的使用应该让学生自我选择,或者即使是同一个学具,学生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操作。而另一方面,学具不是玩具,不应该过多的花哨,否则很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使学具沦为学生的“玩具”。因此,学具的选择应该多样,操作方式也应该多样,考虑各个层次学生的需要,同时又要精炼简洁,切合教材的需要,便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活动中。

例如,在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线段”中,教师展示实物图片导入,让学生将生活中的各种线进行分类。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的学具是实物图片,图片内容多样,有跳绳、数据线等,同时,由于实物图片的颜色、粗细、用途等特性,虽然内容丰富,但笔者观察到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颜色、粗细等与数学无关的特性。因此第二次教学时,我将实物图片线的格式设置为同样粗细、同样颜色,以此明了清晰,使学生关注线的形状特征,注意力集中到线的“数学味”上。

生活中的线多种多样,教师展示了生活中常见的线,注重学具素材的丰富性。学具的设置简洁突出,可让学生关注生活中各种线的对比,舍弃线的物质属性,如长度、大小、颜色等,而仅从它的形状是弯还是直的这两个特征来抽象概括。可见,学具的选择能够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关注数学的本质,抛弃非数学的表象。

2.学具的呈现时机恰当,集中注意力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教师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学具的呈现,应考虑到学生的思维状态,在学生思维受阻时予以呈现,或是在教材的重难点处予以学具操作,这样才真正有了需要。在恰当时机呈现学具,能鼓励学生主动思考,为学生发挥主动性提供空间和支架,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始终牢牢集中在数学课堂上。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动手做“四连方拼图”的过程中,体会分类列举、有序排列的思想是教学难点所在。在第一次教学时,我将俄罗斯方块的5个基本样式作为学具分发到学生手中,让他们完成以下操作要求:活动一:用同一种四连方拼成4×4的正方形;活动二:从Z、T、L这三种字型中,任选不用的四连方,拼成4×4的正方形。活动三:选择俄罗斯方块将没拼完的图补充完整。三个活动由易到难,但整体上学生的思维难度较大,学生不能一下就采用分类列举的思想解决问题,有些同学也就在左顾右盼、窃窃私语,注意力相对不集中了。因此在第二次教学时,我增加了一个活动热身,将4个相同的小正方形泡沫片作为学具,让学生将四个相同的小正方形拼成不同的图形,有了这个铺垫,学生经历了俄罗斯方块组成的过程,也体会了分类的思想:最下面一层摆4个只有一种,最下面一层摆3个想第二层摆一个,位置分别是左、中、右,还有最下面一层摆2个,最下面一层摆1个。适时地增加四个小正方形,还原俄罗斯方块的形成过程,在此基础上呈现四连方的学具,这时既突出了重点:有序排列能够不重复、不遗漏,又化解了难点:分类思考是有效的方法,既充当了学生学习的拐杖,又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数学学习过程中。

学具的呈现必须合时,当学生欲思而不通、欲达而不能时,学具操作才是真正的需要;而且,重难点的突破也需要借助学具,将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让学生始终将注意力集中在数学活动过程中。作为教师,首先要把握好教材的重难点,预知学具操作的时机,从而使学具操作更有针对性、更有效。

3.学具的操作方式有序,分配注意力。

“课伊始,趣已生;课进行,趣正浓;课结束,趣犹存。”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对学具有序、有目的的操作方式分配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选择、感知、记忆、思考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活动过程,忽视与课堂无关的事物。在教学开始时,激发学生对新知的探索欲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课中呈现、维持学生的注意力并将注意力转移到知识的重难点上。另外,学生能力层次不同,知识接受程度不同,教师要循序渐进、由难到易地进行教学,将教学的内容分解为各个层次、各个步骤、各个活动,学具的操作也是如此,依照教师的教学目标,有序地完成各个板块的内容,在每个过程中都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孩子从低层次发展到相对高层次的思维。

例如,在教授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认识元角分”时,我以人民币样币为学具,将人民币的认识分成了不同的操作方式:(1)同桌合作,利用手中的人民币样币,初步认识各种面值、币值的特征。(2)教师集中认识人民币,并按照教师的要求,找出不同面值的人民币样币,比如拿出人民币1元。(3)将自己手中的人民币样币进行分类。(4)教师模拟公交情境,投一元可以怎么投?(5)换钱游戏:2个5分的硬币,你准备怎么换?用你的人民币换一换。10个一角呢,可以怎么换?(6)小青的储蓄猪:第一次放进5角,1角,1角,1角,第二次放进1元,两次一共放了多少?让学生操作,并算一算。小红第二次放了5角,5角,是不是比小青多?(7)模拟购物情境:买1元2角的邮票,怎么付钱?

各种人民币的面值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是肤浅的,他们对元、角、分之间的进率的掌握仍存在困难,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设置了很多情境与活动,难度层层递进。先基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起点,认一认人民币,在此基础上,通过按要求拿钱、人民币分类的活动,集中认识人民币的面值、币值特征,之后的换钱、储蓄罐钱的计算以及比较、模拟购物环境,都能够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认识人民币币值之间的进率,真正体会到学有所用的乐趣。因此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具的操作方式服务于教师的教学目标,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水平,使学生从学具的操作专注于思维的发展,运用自己的注意力进行思考、记忆。

低段数学课堂学生注意力的培养是数学课堂高效的基本要求,教师要善于运用学具,选择简洁多樣又有数学味的学具,并采用多样的学具操作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重难点处及学生思维受阻处,通过学具操作帮助学生建立支架,并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序、有目的地开展操作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学具的不同操作方式,从低层次的思维发展到相对高层次的思维,从而提升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更加灵动。

猜你喜欢
低段数学学具注意力
让注意力“飞”回来
以低成本学具助力初中生物学教学
让儿歌之美在低段数学中大放异彩
利用学具构造一道几何反例图形
A Beautiful Way Of Looking At Things
数学课堂错例:用智慧挖掘缘由,借策略巧破症结
将“数”苗栽进孩子心田
阅读理解两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