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启蒙运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2019-04-30 11:11夏浚
智富时代 2019年3期
关键词:相互关系中国传统文化

夏浚

【摘 要】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中国近代历次思想文化运动都对其产生了不同程度影响。新启蒙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更是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代表了我国传统文化在适应时间和时代转型发展方面的新要求。在中国文化的建设过程之中,新启蒙运动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保证了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发展建设中的主导地位。此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及传统文化现代化两者内在的逻辑性与历史性在这时得到了统一,新启蒙运动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从新启蒙运动与我国的传统文化内在联系的角度进行分析,阐明此次运动对于文化现代化的影响。

【关键词】新启蒙运动;中国传统文化;相互关系

1930年左右,我国知识界开始了一场新启蒙运动,这次运动是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将五四精神很好地继承发扬了下去,追求的是“民族自觉性以及民族自信”。新启蒙运动的意义和价值在于,以理性和批判的眼光看待中国文化发展进程。来挽救面临危亡的中华民族。近期,我国知识界对此提出了解释,认为新启蒙运动史是一场较为成功的运动,于我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而言,新启蒙运动对其有增强作用,于我国文化精神主体性而言,对其也有加强作用。而新启蒙运动的成功归因于多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不仅根植于中国自身的传统,也借助了世界范围内的启蒙思潮。此外,部分研究者对新启蒙运动存在着怀疑以及批判,认为新启蒙运动未很好地抓住我国近代国情的实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自从清朝国门打开之后,西方现代文化进入了我国,并且给我国文化的造成了强烈冲击,我国传统文化因此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怀疑以及批判我国传统的文化的声音掺杂在学习西方文化的呼吁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否定的高峰期也正是五四的新文化运动那段时间。在之后的时间段内,我国学术界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不妥当的思想就是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目光,这种思想对当时社会产生了不小的影响。特殊的时代造就特殊的思想,时代以及社会的需要造就了新启蒙运动,其主要内容包括“团结救亡抵御外侮、向往自由、追求民主、解放民族”以适应时代需要。在新启蒙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上,前者的倡导者更加注重传统的价值,而且在中国新文化建设中,新启蒙运动中有着重要作用[1]。

陈伯达是新启蒙运动的发起人,提出了新启蒙运动的概念:“此次运动是当前文化上的重要救亡运动”,旨在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优秀之处,舍弃其不足之处,系统地批判中国传统思想以及宗教的老旧之处,宣扬过去中国最好的传统文化,要致力于保护中国优良传统文化。由此可以发现新启蒙运动和我国的文化兩者之间有着较大的联系。

1.以新启蒙运动兴起的文化背景作为视角。当时,国民党为了能够更好地控制思想文化,表面尊孔复古,实质是在很大程度上推行文化的专制主义。除此之外,同时还有日本在“满洲国”大力实行奴化国民的教育以及文化方面的政策,用传统儒家文化里的一些理论如“仁义道德”作为侵略的支撑。其两者共同地推动传统文化的走向绝路。在这种环境下,若没有一场新文化运动,我国的传统文化会面临一个巨大的挑战:无法解决自身生命力出现衰竭的情况。同时,陈伯达就有言论:启蒙思想是救中国的思想,启蒙运动是救国运动。张申府也说“此次运动就是中华人民为了反文化侵略的运动”、“中国想要变成新中国就要有一个新的文化以及文明,就一定要对文化上的奴化以及侵略进行反抗”。艾思奇也有相同的看法,其认为新启蒙运动发起的直接因素就是“有亡国的危险”,他也提出,“敌人不仅要毁灭我们国家,也千方百计想要毁灭我们的文化”[2]。由此可见,在民族的重大危机面前,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了顽强、不息的生命力。我国传统文化旺盛的活力同时还体现在传统文化的继承。就像一些学者的看法,我国文化是以“生命作为根本”的基本方法去看待自然万物,是把天地宇宙、自然万物看作类人的存在以及生命的存在的自觉性。也将“圣贤”看作了孝德伦理,前者代表了文化精神以及民族文化生命,后者蕴含了人关于文化之本,如此就包含了一种历史责任感,一种面对先贤而体悟到承续并且光大民族文化精的责任感。

除此之外,我国民族文化活力的旺盛于近代时期也有所表现。在近代,中国的传统文化遭受了来自西方的现代文化的重大冲击,在这危急关头,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文化的延续有着非常重要的延续作用,并且其将中国传统文化推向了现代化,这其中明显地表现出了民族文化精神中的自强不息以及刚健有为。在经过多次失败之后,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了中西文化具有差距的原因,其差距并不在于器物和制度方面,而死在于文化理念方面,从而,由批判和解构传统转向了重建现代化的中国文化。同样,新启蒙运动也是缘起于挽救民族灭亡危机的全国范围性的一场文化救国运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中国文化能够延绵以及发展,恰恰是具有生生不息以及刚健有为的特征的民族文化精神提供了原动力,而且其是新启蒙运动与我国文化具有内在关联性较为重要的依据[3]。

2.我国的马克思主义支持者具有对我国的文化进行现代化的理论自觉性。从学者的言论可以看出:“中国思想文化界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面临着‘中国文化去向的重要难题”,也正是因为论者的观点,引发了激烈的论战,后来出现了三大现代思潮,分别是保守主义、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有如此分化,在于文化取向之争,虽然有分歧,但是都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其中保守方有“中国本位”的论言,首要职责和主要的价值取向是对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保卫,章士钊以及梁漱溟就是其中代表人物,但不论是前者的“农国论”还是后者的乡村建设都遭到了现实的打击,可以看出,保守主义难以真正解决好中国文化发展道路的问题。胡适是自由方代表人物之一,其提出了“循序渐进改良”的方式,也给出了“好政府”以及“联省自治”的方案,但最后都失败了。由于理论修养的上升以及无产阶级队伍的扩大,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力主争夺文化的领导权,建构了马克思主义为中心的主体文化。受到共产国际民族战线问题的影响,马克思主义者看待文化问题的视角发生了转变,由“世界性”过渡到了“民族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和我国传统文化的融合。由此,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与新启蒙运动的发展有着内在的必然性[4]。

中国学界对新启蒙运动在思想界、学术界的意义有着较大的不同意见。可以说,新启蒙运动自身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这与运动是在一定的时代情境下发生的重要事件有着较大的关系。但从另个角度看,若不仅是注重新启蒙运动自身,也将运动看作我国文化现代重建的一个发展部分,对其意义进行研究,运动体现的两方面的积极意义比较明显。

1.新启蒙运动的主要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中国文化主体性精神的。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遭到了批判以及质疑,就连思想界、文化界以及学术界也没有足够重视文化精神的主体性,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而新气门运动有着批评和承接的态度,这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进行了再次解释,这对中国文化的现代重建有着较大的积极意义。

当传统文化再次面临危机关头时,新启蒙运动对中国新文化的建设所表现出的“民族诉求”在某种程度上恰恰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中国文化主体性精神听力的体现。在民族危机关头而诱发的民族意识,也正是缘起于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联的驱动力还有其本身较为特殊的精神特质,这种原动力是我国文化内在生命力所产生的。所以,可以看出,在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以及中国文化未来的发展两个方面,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以及意义。

2.在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路径方向方面,新启蒙运动对其有着确定作用。新启蒙运动是一场救国运动,也是一场我国的文化现代重建的运动,运动有着比较一般的方向,那就是对中国新文化进行建设,并且探索有效的中国新文化发展方向。站在文化的角度上,新文化应该具備民族文化和特色,这是新启蒙者的观点,在内容方面也需要具备民主、科学的精神[5]。

中国文化现代重建路径得到正视确认是在新启蒙运动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证之后。这体现在一下两个方面:一是运动质疑批评我国传统的文化糟粕成分时,也再次确定了其有效的价值;一马克思主义具有优势,其成为了新启蒙运动者的指导思想,这促进了中国主导文化的转换。可以认为,在新启蒙运动之中,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之中,马克思主义者奠定了传统文化现代化的理论以及现实基础。如若说在我国文化现代化的进程之中,主要进行的是重建现代化中国文化,那么新启蒙运动就是掌握了我国文化现代化历程的实现途径。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新启蒙运动探索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重建,正是这种将五四的新文化运动时代任务进行了接续,使我国文化以及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和中国化之间有着较为一致的联系。在我国的传统文化的进展历程中,新启蒙运动有着继往开来的历史承接性。就如诸多学者所说,在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进程之中,五四新文化运动是由“破”到“立”的历史重要转折点。从以上分析来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与新启蒙运动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新启蒙运动确立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演进路径,也可以看出在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时离不开新启蒙运动。

【参考文献】

[1]贾冀川. 20世纪80年代的新启蒙运动与第五代导演的创作[J].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17(3).:99-108.

[2]鲁力. 试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特质及其当代价值[J]. 知与行, 2018.:56-59.

[3]宋喜坤, 张华威. 论萧军对东北新启蒙运动的贡献[J]. 文艺争鸣, 2016(8):97-102.

[4]刘蓉[1]. 80年代新启蒙思潮与五四启蒙运动的关系探析[J].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7:291-298.

[5]王勤瑶. 晋察冀边区的文化启蒙与建设——以《晋察冀日报》社论为对象的考察[J]. 党的文献, 2016(4):114-120.

猜你喜欢
相互关系中国传统文化
农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和盈利能力关系研究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分工理论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