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诗词诵读在建班育人实践中的运用探讨

2019-05-04 13:56欧淏璟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19年3期
关键词:古诗诗词育人

摘   要:文章根据学生德育的认知发展规律,以经典诗词诵读为建班育人的德育主题,通过“以诗启智,晓之以理”“以诗润心,动之以情”“以诗励行,导之以行”的建班育人实践,探讨“经典诗词诵读”的德育目的、作用、意义,以具体实施方法为重点,着重展示了通过经典诗词诵读提升建班育人品质的过程,以及取得的德育效果。

关键词:经典诗词诵读;建班育人

作者简介:欧淏璟,上海市嘉定区金鹤中学语文教师。(上海  200000)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07-0007-03

一、以诗启智,晓之以理——经典诗词诵读在建班育人实践中的实施前提

建班育人是班主任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務,而建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育人,因此,班主任在建班育人工作中要把培养学生的高尚品质作为终极目标。毫无疑问,高尚品质的重要内涵就是指一个人高尚的品德。

诸多国内外德育心理学专家的研究表明,儿童的德育认知是分阶段进行的,每个阶段都有着比较突出的特征,如果我们遵循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规律,把握其中的关键契机,在建班育人中就大有可为。例如,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在“道德发展阶段论”中提出道德发展与逻辑思维发展有关:即道德推理发展阶段不能超越逻辑思维发展的阶段。我国大量关于学生道德发展的研究也明确指出,在人的“知、情、意、行”品德构成中,“知”是一个人道德发展的首要因素和步骤。“知”就是道德观念,是关于是非对错的价值判断,是对于道德价值准则及执行的认识评判,也是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理解,它是形成道德观念的核心和基础。

古典诗词中有着大量关于道德教化的经典篇目,从内容角度而言,能够直观、生动、明确地告诫学生关于道德的基本命题以及行为准则。比如,《青青园中葵》表达了珍惜时间的可贵品质;孟郊的《游子吟》赞颂了母爱,表达了儿女的感恩之情;李绅的《悯农二首》表达了珍惜他人劳动,珍惜粮食的美好品质;屈原和陆游的大量诗作更是波澜壮阔、深情无悔地表达了伟大、壮烈的爱国主义情怀,这样辞情俱美的古诗浩如烟海。从形式角度而言,这些古诗大多篇幅短小、朗朗上口,文辞有的质朴无华,有的却壮采激昂,按照著名作家王安忆先生的话来说,中国的文字可俗可雅、可屈可伸、可简可繁、可华可朴,易于保存和携带,所以就很耐用,可流传很久很久。可见,古典诗词易于记诵,一旦记住,经久不忘,且必将受用一生。从初中学生的自身积累来看,笔者利用自身是一名语文教师之便,从教学入手,认真研究了学生小学五年的语文教材,发现他们在小学五年间诵读了一百多首古诗(必背75首,扩展80首),比起古文或是古典小说,经典诗词他们更为熟悉。因此,根据中学生德育发展的规律,再结合学生以及教学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经典诗词诵读在建班育人中具有以诗启智,晓之以理的德育作用。

二、以诗润心,动之以情——经典诗词诵读在建班育人实践中的实施策略

对于一位班主任而言,建班育人是一个循环且不断积累深化的漫长过程。在长期的诵读、学习古诗中,古人的智慧、古人的品格、古人的情怀会像水一般浸润学生的心灵,唤醒学生对于德行的要求。

1. 情是一张网,心有千千结——在积累中激发兴趣,在兴趣中不断积累。积累是经典诗词育人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经典诗词诵读要常态化、制度化,形成班集体的诵读经典氛围,形成特色班集体建设,使之成为语数英三科以外的第四门正科,它既依附于语文课,又是班集体建设的一项长期内容。

笔者认为,教师可依托学校的班会课、晨读课、阅读课进行专时专项的诵读、学习。每学期开学的第一节班会课,在完成学校要求的班会课内容之后,笔者就会进行这一学期古诗诵读的动员,让学生明确一学期的学习目标,包括背诵、鉴赏的诗歌数量和篇目(按照一天一首的进度进行背诵积累,一个学期以期中考试为界,前半学期背诵新诗,后半学期进行复习,数量在60首左右),布置期中和期末的诗词笔记,诗词后感等中长期的作业,以及期末的总结形式等。由此,让学生明确目标,制订计划,有目标、有步骤地去积累经典诗词,在积累经典诗词中激发诵读古诗的兴趣,在感受兴趣中继续积累。无论是经典诗词中的情感,还是学生对于经典诗词的情感,在刚开始时难免单薄、脆弱,学生腹中空空,心中自是落落,只有学得更多,懂得更多,兴味才会更加浓厚,浓厚的兴趣又会激励学生诵读更多的经典诗词。每天的积累就是让学生自己去编织心中的诗词情网,只有随着情网的不断编织、扩大,他们才能拥有中华民族古典诗歌的情结。

2. 情中含真意,欲辩已忘言——在无声中完成意象,在意象中体悟情感。关于诗歌的起源,大家都认可诗歌的产生是人们生产劳动和情感表达的需要,相较于其他德育方式和手段,经典诗词诵读培育人最大的特点和优势正在于此。

比如,杜甫在《春夜喜雨》中表达了对于春雨的欣喜,“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不仅是古往今来对于春雨最美的阐释,更是我们对于德育的永恒追求。我们期望短小的诗词里蕴藏着中华民族品德教育的内涵,通过每天不间断、长期地诵读、吟咏、记诵,达到情感上的认同。诗歌的完成需要诗人独特的情感和独特的意象,两相交融才可能产生优美的诗歌。而诗歌形象的完成,情感的领会更加需要每一位学生想象、体验的积极参与,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场”,这样的体验,很多时候我们没法检查,更不用说明确打分,这样的学习和感悟绝大多数时候是一种隐性学习,它的作用无法在此时此地表现出来,或许要等到久远的将来我们才能看到一些微不足道,却又意义重大的改变。

诗歌有时就是一颗种子,它的发芽直至开花结果需要一段过程,也需要其他契机的加入,但是在生命的最初有没有这颗种子的埋入,却是大不相同的。在唤醒体验的过程中,班主任可以利用班会课进行一些辅助教育,比如,在诵读了有关珍惜时间、珍惜粮食、诚信待人等经典诗词之后,就可以讲一些诗歌背后的故事,利用感人的音乐、视频等激发学生的情感,也可以让学生讲一讲诗歌中的德育故事,谈一谈自己读后的感想等。

3. 情是一座梯,更上一层楼——在循序渐进中理解情感,在情感中深化理解。虽然我们认可诗歌产生于生产劳动和情感表达的需要,但是我们应更加认可诗歌中蕴含的感情有深有浅,表达有精湛也有粗疏。因此,在古诗育人的实践中,一定要注重诗歌诵读、鉴赏的顺序,要遵循教育心理学的一般规律,也要考虑诗歌的学习规律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在实践中,从诗歌的诵读顺序上,我们一般按照篇幅由短到长,先绝句再律诗再排律、杂言等,先五言再七言的顺序;内容难度也由易到难;时代的顺序遵循先唐诗再宋词再到元曲,先秦魏晋明清;在数量的分配上,唐诗、宋词、元曲、先秦魏晋明清的比例大致按照4∶2∶1∶3分配(总数为一学期60首左右)。

经典诗词诵读实践,除了按照以上方式,我们还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往往先行一步。在六年级积累了一定数量的七言律诗后,适当增加诗歌的长度和难度,要求学生诵读一些组诗,并能够背诵一至两首较长的诗歌,如高适的《燕歌行》这样的排律诗。

在情感的深化上我们也遵循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循序渐进原则。比如,从学生一开始诵读李清照的《绝句》,到陆游的《示儿》再到高适的《燕歌行》,这三首诗的德育情感意义都可以简单归结为爱国主义情怀,但是无论是从形式上,从五言绝句到七言绝句再到排律长诗,还是内容上单纯鲜明强烈的爱国情怀再到高适既有抗击外族的爱国情怀,又夹杂着戍守边疆的思乡痛苦,将士和普通士兵苦乐不均的不满情绪,这里的爱国情感和不满怨恨是交织在一起的,这是一种非常矛盾的爱国情怀。在这期间,学生体验的感情是逐步深化的,他们不仅理解体悟了爱国主义情怀,还感受到了人类情感的复杂和精微。这比单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更有深度,更有效果,更加打动人心。

三、以诗励行,导之以行——经典诗词诵读在建班育人实践中的效果

无论何种形式的德育都应当避免空洞,“空口说白话”是德育的大忌,一定要有抓手,一定要开展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各种准则的意义,在活动中锻炼学生的品格,在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艰辛以及收获的喜悦。

比如,我们曾组织了一场诗词“晓”会,在此过程中,尽管并非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出口成诗”的“武亦姝”,但是在飞花令环节有一个男生说得出“花非花谢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有一些女生说得出《长恨歌》和《琵琶行》里的诗句,这对于六年级学生而言,无论是《长恨歌》还是《琵琶行》都是有相当难度的。在“沪教版”教材中,这些都是高中的学习篇目,而且并不在这学期诗词诵读的范围内。

经过长期的经典诗词诵读,学生经历了积累数量、联想意象、体悟情感等过程,在不断积累、循序渐进、温故知新的循环上升中,他们锻炼了记诵能力、应变能力,形成了不畏艰难的意志力。凡是有过背诗经历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背诗到了一定程度会遇到“瓶颈”,前后的诗歌会形成干扰,抑制大脑的兴奋,形成“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致使其背诗的积极性严重受挫。这时我们就利用经典诗词育人的集体优势,相互激励,相互竞争,以赛促学,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等种种办法,保留经典诗词育人的火种,不断激发学生诵读古诗的乐趣,收到了较好的德育效果。

让我们格外感动和振奋的是,无论是多么先进的背诗方法和团结上进的集体,就个体而言,要把诗歌记诵下来还是得依靠个人意志的坚持和努力。学生纷纷感受到,经典诗词育人的最大收获是一种意志和情感的收获,最终提升了一个人的精神境界。

班主任德育的最终目的不就是建班育人吗?教育的最终目的不就是让每一人都过上幸福的精神生活吗?在诵读经典诗词的过程中,我们以智为先,以情贯穿,以行观效,完成了建班育人的情智德行交融,也更让我们坚信经典诗词诵读对于建班育人的巨大作用,对于学生一生的发展都会产生深远影响。

四、以诗为伴,源远路长——经典诗词诵读在建班育人实践中的展望

建班育人是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核心内容,培养具有高尚品格的人是教育的主要目的,经典诗词诵读是此过程中的主要抓手和方法。笔者在实践探究中注重过程的记录,加强氛围的营造,专注情感的激发,从而引领学生在诗词诵读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完善自身的修养。

此外,校园外的文化大环境也不断激励着我们开展经典诗词诵读的实践活动,各种经典诗词诵读方法,如“表演法”“绘画法”“歌唱法”“古音吟诵法”“比较教学法”等也为我们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借鉴,但是却很少有人思考古诗的诵读、学习如何与班主任德育工作相结合,笔者真诚地期待更多的德育同仁分享更多、更新的经典诗词诵读与建班育人相结合的方式方法,以期提高我们建班育人的能力。

以诗为伴,源远路长,古人的诗风花雪月,今人的路昂首阔步,生逢文化复兴的伟大盛世,让我们共同努力,谱写美妙的诗词篇章!

参考文献:

[1] 张平仁.古诗理论与小学古诗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2] 孙绍振.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3] 汉语大字典编纂处.小学生必背古诗词[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13.

責任编辑   朱泽玲

猜你喜欢
古诗诗词育人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诗词书法作品
古诗教我珍惜时间
【诗词篇】
劳劳亭
背诗词的烦恼(下)
背诗词的烦恼(上)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