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思维型课堂的教学新思考

2019-05-04 13:56雷声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19年3期
关键词:认知冲突核心问题

摘   要:文章论述了课堂教学的三种分类及发展顺序,即从知识型课堂到理解型课堂再到思维型课堂,并针对现实的课堂教学,分析了思维教学存在的特点,着重阐述了如何设计思维型课堂,探讨了创设“认知冲突”和设计“核心问题”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思维型课堂;认知冲突;核心问题

作者简介:雷声,广东省深圳市科学高中教师,校教学处副主任,广东省特级教师,南粤优秀教师。(广东  深圳  518000)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07-0010-03

课堂教学是一种目标明确、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结合的双边活动过程,是达成教育教学目标的主要方式。在新高考与新课改提倡教学要注重思维性的背景下,课堂教学的理念与形式也应进行调整以与之适应。课堂教学何去何从,其旨归又在哪里呢?

一、关于课堂的分类

探究课堂教学这个话题,笔者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的一段经历:1997年10月,我在四川省简阳中学实习。我上的第一节课是《庖丁解牛》这篇文言文,指导老师范老师在听了我的第一节课后,就让我带她的两个班。从那天起,指导老师就忙于其他工作,没时间来听我的课。有了自己的讲台,我很有成就感,想把所学的东西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上了近两个月课,我回到学校,再问简阳中学的学生:范老师现在上新的单元了吗?学生告诉我:范老师把我上的课文全部重新上了一遍,尤其强调了语法。这个结果出乎意外,我倍受打击。仔细一想,为什么呢?因为她认为我没有教给学生应有的知识。

课堂教学可以分为三个类型:知识型课堂、理解型课堂和思维型课堂。1997年我的课堂什么都不是,或者勉强算是知识型的课堂。现在,有经验的老师的课堂,已经超越了知识型课堂,在向理解型课堂、思维型课堂迈进。知识型课堂的重心为讲知识,让学生记住一些基本的事实和概念。对这类课堂我们不能一概否定,要适当运用,加以改进。理解型课堂的重心为讲问题,它把学生不懂的问题讲明白,再按照法则进行训练、巩固以及运用。相較于知识型课堂,理解型课堂教学更加进步,但也有局限,它把学生往一条路上引,束缚思维,不利于创造。从形式上来看,思维型课堂也是讲问题,但其更侧重从学生的角度,结合教师的深度理解去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评价问题解决的过程和结果,并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什么是思维型课堂呢?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核心,思维是智力和能力的核心,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核心活动。[1]我认为,思维型课堂是指以培养学生学科思维能力为核心目标的课堂。

二、新课改下思维的重要性

发展学生思维有那么重要吗?《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和因材施教。其中,学思结合的本质是: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构建思维型课堂教学体系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而新一轮高中课改的目标和理念是体现学科价值,培养学科素养。什么是学科素养呢?我们以历史学科为例,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主要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我们从这个定义中不难发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建立在促进学生形成历史学科思维的基础之上的。

从知识到能力,从能力到思维,我们可以看到课堂教学发展的清晰脉络。在现代社会,在一个知识和记忆可以移植的预期下,还有什么比培养思维更重要的呢?

三、如何看待现实的课堂教学

有学者认为,课堂教学的评价集中在两个维度,一是教师维度,二是学生维度。在学生维度中,又分为浅层表现和深层表现。[2]具体如表1:

思维的深度、广度、创新度是衡量学生学习和课堂效能的核心指标,学生表现中的深层观察集中在对思维状态的观察上。从这个评价角度来说,现在很多中学的课堂教学已经有别于传统的教师单向灌输的课堂,已经体现出了一些思维型课堂的特点。

1. 思维以知识为基础。思维是以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对客观事物进行的间接的反应。知识经验是进行思维的基础,缺少知识经验这一基础,思维就无法进行。知识对于任何一种思维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没有知识,一个人无法思维;反之,没有思维,知识又是空洞的,是没有活力的。[3]因此,课堂教学要兼顾传授知识和培养思维。例如,有高中教师在讲诗歌《春江花月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通过对月的意象的梳理与解析,对月与民族情感心理的知识进行介绍,就是为学生搭建诗歌鉴赏的思维基础。

2. 能在教学中提出适合学生思维水平的问题。问题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问题适合学生的思维水平,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形成一个更好的学生思考过程。例如,有地理教师讲地形地貌这一知识点时,以当地某地貌形成的原因来引导学生从地、水、风等角度来思考流水作用。这个问题既切合了学生的社会实践,又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这种由具体问题引发的课堂互动,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 思维引导能联系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实践。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是思维活动的基础,在教学中引入已有知识和生活实践,往往能推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触发思考。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学生建构知识,促进其思维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例如,高中历史“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一课,教师设计了校服的前后对比、清代服装的展示等活动,将知识与实践相联系,在生活情境中诱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4. 能够较好地体现师生的“双主体”作用。思维型课堂教学理论强调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同时重视教师和学生的作用,这是一种“双主体”的师生关系。由于教学活动中教的活动和学的活动是不能分离而独立存在的,教是为了学,学则需要教,二者互为条件,失去了任何一方,教学活动都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因此,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都是能动的角色和要素,他们互为主体,互相依存,互相配合。正是师生这种统一的关系,推动着教学过程的向前发展。例如,地理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完流水侵蚀、搬运、沉积等作用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后,引导学生画出思维导图,再与教师所画的思维导图进行对比,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体现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此过程中,师生思维碰撞、情感交融,互为课堂主体。

四、从核心问题迈向思维型课堂

思维型课堂是我们当前课堂教学变革的方向,而对于思维型课堂,我们还有诸多的疑问。例如,每一个学科的学科思维到底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学科知识、学科习惯(能力)、学科思维的关系及在教学中的关系及体现是怎样的?思维型课堂的结构与表现是怎样的?思维型课堂的评价维度与实施是怎样的?在现阶段,我们或许还没有完整而准确的答案,尤其是在现实的操作层面。但可以肯定的是,思维型课堂要实现有思考的力度,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很关键。课堂教学内容具有思辨性,能成为真问题,并在真问题的基础上驱动教学进程,是思维课堂不同于其他类型课堂的特征之一。而形成真问题的关键,在心理学家看来,就是制造“认知冲突”。

认知冲突,是指认知发展过程中原有认知结构与现实情境不相符时在心理上所产生的矛盾或冲突。问题教学是思维型课堂的主要载体,能激发深刻思考的问题产生于认知冲突。我们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目标,抓住教学重点,联系已有经验,设计一些能够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的“两难情境”。如果我们把这样的“认知冲突”认定为一节课中的教学核心,那么,这个认知冲突是如何形成的呢?它的形成具有这样的过程:了解学生的认知现状→掌握教材重点难点→设定学生认知冲突→显现为核心问题(任务)。从心理学上的“认知冲突”演变为学科教学中的“核心问题”,这就是我们思维型课堂教学的设计重点。那么,什么是核心问题呢?

核心问题,是指能激发和推进学生主体活动,能整合现行教材中的重点内容,能与学生生活实际和思维水平密切关联,能贯穿全节课的问题或者任務。[4]在这个定义中,核心问题是一种问题或者任务,它所具备的特征中有一个至关重要,那就是能贯穿整节课。基于核心问题的问题组就是在这统一目标之下给核心问题(任务)解决搭设的“扶手架”,它可以构成课堂教学的环节。问题组应该具有如下特征:第一,问题组围绕核心问题而设置,目标集中,纲举目张。第二,问题由3-5个构成,采用层递式,由浅及深、环环相扣。第三,问题为激发思维推动活动而设置,形成认知冲突,促思激疑。例如,高中语文《游褒禅山记》一文,这篇文章作为游记来说,是很特殊的,写景不美、叙述平实、文笔简淡、情感不浓,没有什么好讲的。但有位教师在教学时从语言层面入手,通过语言的揣摩咀嚼,深入文风的探究,再深入到作者性格的探究,由浅及深,环环相扣,教学流畅自然。其中的关键,就是创设了一个学生的认知冲突,请看这位老师找出的语言材料:

悲夫古碑之不存(老师语)

悲夫古书之不存(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此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老师语)

此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今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老师的设问是:一字之改,老师语有何不可?文中为什么多“所谓”?能删除吗?

这个基于语言揣摩的核心问题具有很好地激发思维功能。老师讲的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抓住用词准确的特点和看似普通而又常常被忽视的一个词“所谓”而深发开去,由文字层面的探究咀嚼深入到王安石不迷信前人、质疑一切、独立思考精神的理解把握,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学生思维顺势而动,清晰流畅。我们应该发现问题教学的课堂优势,这就是课堂里的诸多思维个体以及这些个体之间通过对话而形成脑风暴并最终将会带来的无穷的方法空间。[5]

从知识到能力,再到思维,是教学目标设定的不同,也必将带来课堂教学环节架构的不同,而以核心问题来设计和架构思维型课堂,应该说具有便捷、紧凑、高效的特点。

参考文献:

[1] 林崇德,胡卫平.思维型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9-36.

[2] 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 (美)斯滕伯格,史渥林.思维教学——培养聪明的学习者[M].赵海燕,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4] 周光岑.基于缄默知识的核心问题教学模式实践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29):280-285.

[5] 陈礼林.问题教学法是语文教学中的母法[J].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7,(9):19.

责任编辑   黄   晶

猜你喜欢
认知冲突核心问题
巧设悬念, 激发兴趣,建构概念
巧用认知冲突 打造有效课堂
浅谈高中数学核心问题的思考
以“核心问题”为引领的课堂教学应做到“五让”
挖掘文本教学价值,搞好语言实践活动设计
设计“陷阱”,引起质疑,构建化学生态课堂
加油站管理核心问题与管理系统建设研究
国内各大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比研究
巧设认知冲突发展数学思维探究
让语言思维向更深处漫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