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高等教育领域“双元制”培养模式的发展及借鉴意义

2019-05-05 10:44
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双元制德国大学

徐 刚

(合肥学院 经济系,合肥 230601)

0 引 言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德文为Duale Berufs-ausbildung)的一些基本模式在我国广为人知,并成为很多中等及高等职业院校进行改革的参考。过去,人们认为德国的“双元制”只是在中等或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中进行,然而,实际上,在德国高等教育领域,设置“双元制”专业(Dualer Studiengang)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无论是高等职业学院(Berufsakademie, 简称BA)、还是应用科学大学(Fachhochschule或Hochschule,简称FH或HS)或者综合性大学(Universität,简称UNI)都设置有“双元制”专业。德国“双元制”高等教育(Duales Studium)开创了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新途径,这对推动我国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发展和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 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的基本特点

“双元制(德文为Dualsystem)”是指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培养人才的一种教育模式,其最初起源于德国的职业教育。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就是由企业和职业学校在两个教学场地共同负责职业教育的一种模式,其特点是:企业与学员(Auszubildende)签订合同,按照计划安排开展职业培训,在培训过程中由职业学校(或职业教育中心)提供配套理论课程的教学活动。 企业为“一元”,职业学校为另“一元”,教学分别在企业和职业学校里交替进行,学员在企业里以“学徒”身份、在职业学校则以“学生”身份接受完整、正规的职业教育。[1]

在这种培养模式下,企业招聘学员,双方签订培训合同,对培训时间、培训内容、解除合同条件、试用期限和培训期间生活补贴等做出详细的规定。在整个培训期间,学员主要在企业完成培训任务,期间也在职业学校集中进行必要的理论学习。培训结束时,学员将参加由工商行会(Industrie-und Handelskammer,简称IHK)组织的结业考试,通过以后,可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可成为企业的正式员工。若其中有人继续参加更高层次职业培训,并考取了“师傅(Meister)”资格, 则可成为企业或车间负责人,也可独立开业。

需要指出的是,德国“双元制”教育体系在一开始并不涵盖高等教育,是一种主要以专业技术工人为培养目标的中等职业教育体系。由于这种学习模式很好地结合了企业需求,学生就业率高,所以广受欢迎,发展迅速。也正是这种独具特色的教育模式为德国的工业制造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最广泛的高质量劳动力保障,保证着“德国制造”在全世界的名牌效应。可以说,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是促进德国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为了统一能力水平(Niveaus von Kompetenzen)的认定,德国政府根据“德国职业资格框架(Deutsch-er Qualifikationsrahmen,简称DQR)”[2],将全部职业分为8个水平等级,并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在各个级别上相互对应,说明不同教育领域之间的能力标准具有一致性,这样可为不同教育领域之间的学习结果互认提供了基础。其中,4级水平的职业教育资格证,可等效于德国文理中学毕业证书及各类德国高校入学资格;就是说,学生在职业培训结束后,如果不是留在企业工作的话,可以继续申请上大学。达到6级水平所获得的“师傅(Meister)”资格,则等效于学士学位。因此,在德国,“师傅(Meister)” 的职业资格等同于大学本科的学历教育。

2 德国高等教育领域“双元制”培养模式的引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变化,德国的“双元制”培养模式也在发生变革,“双元制”职业教育开始转向高等教育领域,出现了学术化(Akademisierung)趋势。究其原因,主要是:社会各界要求从业者具备更高的能力水平,而高等学历就是最直接的证明。数据表明,在失业者当中,没有职业资质的占20%,有职业资质的占5%,有高校毕业及学位证书的约为2%。可见,高校毕业生的失业率比仅受过职业教育的工人要低。另外,拥有高级教育证书(高校毕业及学位证书和“师傅资格证”)的群体,在步入中年以后,与未接受过高等教育者的收入相比差距不断拉大,高出后者74%,拥有明显优势。[3]但另一方面,企业界又报怨大学毕业生在初入职场时的实践技能又不如仅受过职业教育培训的员工。

于是,德国教育界和企业界就对这一状况进行反思并积极应对,考虑如何解决这一瓶颈问题。在经济较为发达、工业基础较雄厚的一些联邦州,开始尝试教育模式的变革,即,将“双元制”培养模式引入到高等教育领域。

1974年10月1日,德国第一所双元制高校——巴符州双元制大学( Duale Hochschule Baden-Wüerttemberg ,简称 DHBW )在巴登符腾堡州(简称巴符州)斯图加特市建立,其教学点分布在巴符州多个城市。这所双元制高校的设立,就是为巴符州培养应用型工程师人才,服务于当地制造业企业的发展。其教学形式是学校与当地企业紧密合作,集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为一体,将职业化的应用型教学内容融入高等教育专业领域的课程中,即“双元制大学学习模式(Duales Studium)”。

DHBW是德国的第一所高等职业学院(Berufs-akademie 简称 BA )。其特点主要体现在:(1)入学资格,学生需要与一个企业签署“教育合同”,再通过企业申请进入高校的入学资格;(2)学习时间,在企业的工作实践和在学校的理论课的学习交替进行;(3)学习内容,学校的理论课与企业的实践内容紧密相连;(4)结业证明,学生完成全部学业后,可获得学士学位,同时取得职业资格证。[4]

随后,高等职业学院的这种形式的教育模式在德国各州纷纷兴起。

实际上,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德国,随着产业界对高水平工程技术人员需求的不断增长,提高工程技术人员培养层次的呼声越来越高。联邦德国各州州长于1968年10月讨论并通过了《联邦共和国各州统一高等学校协定》,将原有的工程师学校、社会教育类、社会工作类、经济类、设计类与农业类等不同类别的高等专业学校合并,成立了一种新类型的高校——Fachhochschule(简称FH,最初在我国被译为高等专科学校),以培养工程师为主要教育目标。因其属性为高等学校,英文为“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故理应被称为“应用科学大学”。应用科学大学的主要特点是以应用与实践为导向,大学学习与实践相融合,并以其“应用导向(anwendungsorientiert)”的标志划分与传统综合性大学的界线,培养的学生很好地满足了社会各界的需要。因此,应用科学大学迅速发展起来,现已成为德国高等教育领域的生力军。基于其“与实践紧密相连(praxisnah)”的教学组织,并受到高等职业学院教学模式的启发,应用科学大学也积极引入“双元制”大学学习模式(Duales Studium),开设“双元制”专业(Dualer Studiengang),逐渐成为推广“双元制”高等教育的主力军。

受到这种教育变革趋势的影响,德国传统的综合性大学(Universität)也开始设置“双元制”专业,与其他学术性研究型的教育培养模式并行。

根据“德国联邦职教所(Bundesinstitut für Berufsbildung,简称BIBB)”的统计数据,德国不同类型高等院校开设的“双元制”专业数以及在这些高校中就读的大学生(Studierende,有别于参加职业教育的学员Auszubildende)人数情况如下表1、表2所示。因DHBW是德国第一所引入“双元制”模式的高校,故在统计时单列。

表1 德国高校开设“双元制”专业数量汇总表

数据来源:德国联邦职教所BIBB 的培训+数据库(AusbildungPlus-Datenbank) (2017年元月更新)。

数据来源:德国联邦职教所BIBB 的培训+数据库(AusbildungPlus-Datenbank) (2017年元月更新)。

可见,截止2016年底,在德国的不同类型高校中开设的“双元制”专业已有1 592个(其中在公办高校中有1 228个,私立高校中有362个),在“双元制”专业学习的学生人数已达100 739人(其中在公办高校中有72 522人,私立高校中有28 217人)。上述数据还表明,现在在德国高等教育领域开设“双元制”专业的主体是应用科学大学,其所设“双元制”专业数占全部“双元制”专业总数的69%,其在“双元制”专业学习的学生人数占全部“双元制”专业学生总人数的47%;巴符州双元制大学和其他高等职业学院所设“双元制”专业数占全部“双元制”专业总数的25%,学生人数占学生总人数也是47%;综合性大学所设“双元制”专业数占全部“双元制”专业总数的4%,学生人数占学生总人数是3%。同时,截止2016年底,参与“双元制”高等教育的合作企业数已达47 458家。[5]

德国高校中的“双元制”专业主要设置在工程学、经济学和信息学这三个学科门类之下,其余分布在社会福利、教育、健康等领域,具体情况是,工程学类“双元制”专业占全部“双元制”专业的比例为38%,经济学类占比为34%,社会福利类占比为12%,教育、健康与护理类占比为10%,其他6%。[6]

3 德国高等教育领域“双元制”培养模式的基本特点

3.1 德国高等教育领域“双元制”培养模式的主要形式

双元制大学学习模式(Duales Studium)是一种将职业教育及企业实践环节融合在高校教学中的学习模式,它与传统高等教育的区别就在于它被强化的实践特征,以及整个教学是在学校与企业等两个以上教学地点完成。[7]高校和其实践合作伙伴以“啮合(Verzahnung)”的方式开展合作,以培养具有与职业实践相关联的科学能力的人才。这种模式的双元性不仅是指学校与企业等两个以上教学地点之间达成的一种共识,同时,在课程领域范围内也是多层面的双元。高等“双元制”专业偏重于应用研究,坚持职业能力与科研能力并重的人才培养策略,在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间搭建了共融的新平台。

德国现行的高等教育领域“双元制”培养模式如下表3所示。

表3 高校教学组织形式分类表[8]

第一教育(非继续教育)形式中的职业教育嵌入式(ausbildungsintegrierend)“双元制”专业的特点是,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安排有一个完整的职业教育计划,在高校和合作企业(或其他实践机构)之间设立一个啮合机构,学生所完成的职业教育被认可为整个大学学业成绩的一部分,此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如同在“双元制”职业教育下,学生要与企业签订“职业培训合同”。

第一教育和继续教育形式中的实习嵌入式(praxisintegrierend)“双元制”专业的特点是,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将实践部分作为必修的实习(Praxis)列入,并通过高校与企业啮合完成,实习成绩计入学业成绩。大约有50%的双元制专业采用这种形式。

继续教育形式中的职业工作嵌入式(berufsintegrierend)“双元制”专业的特点是,学生根据所从事职业工作,选取相关专业,采用全日制或非全日制的形式参加学习,学生需向所在企业报备,企业定期与学员沟通学习内容。

在现有的1 592个“双元制”专业(截止2016年底)中,有805个采用的是实习嵌入式(praxisintegrierend)的,有565个采用的是职业教育嵌入式(ausbildungsintergrierend)的,另有222个采用是混合式(Mischformen)的。这些混合式专业学习的学生或许与企业签订“培训协议”、或许并无与确定的企业有固定关系而仅参加职业培训结束后由工商行会(IHK)组织的外部考试。[9]

此外,在德国高等教育领域“双元制”中还有一种所谓的“三级双元制”专业(Triale Studiengänge),这种专业采用的是职业教育嵌入式“双元制”,即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包含一个完整的职业教育计划,其特别之处主要在于,职业教育里又包括两个层级的培训——普通职业培训和提高职业培训,如果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并通过由工商行会(IHK)组织的相应考试的话,可获得行业协会颁发的“职业资格证”和“师傅(Meister)资格证”,同时,在完成高校的全部学业后还可获得高校颁发的学士学位。一般的,这种“三级双元制” 专业的学习时长为4年半至5年。[10]这种高等教育领域里开设的专业可直接培养出具有“师傅(Meister)资格”的高级专业人才的尝试,目前在德国已引起人们较大的关注。

3.2 德国高校“双元制”专业的计划学期数

在“双元制”培养模式下,不论采取哪种教学形式,学生均要完成在学校与企业等两个以上教学地点的理论学习和职业培训的任务。因为不同专业和所涉及的职业培训的特点不尽相同,所以德国各高校现有“双元制”专业的规定学习时长(Regelstudiendauer,计划学期数)也是长短各异,基本情况汇总如下表4。

表4 不同形式“双元制”专业数及计划学期数汇总表(单位个)

数据来源:德国联邦职教所BIBB 的培训+数据库(AusbildungPlus-Datenbank) (2017年元月更新),另外,汇总数据中不包括混合形式的专业,另有142个专业未提供该数据。

从上表可见,在721个实习嵌入式(praxisintegrierend)“双元制”专业中,有486个专业的规定学习时长为6个学期,占该类型“双元制”专业总数的67%,还有212个专业的规定学习时长为7个学期,占该类型“双元制”专业总数的29%;而在507个职业教育嵌入式(ausbi-ldungsintegrierend)“双元制”专业中,有158个专业的规定学习时长为9个学期,占该类型“双元制”专业总数的31%,有154个专业的规定学习时长为8个学期,占该类型“双元制”专业总数的30%,还有104个专业的规定学习时长为7个学期,占该类型“双元制”专业总数的21%。这说明,采用实习嵌入式(praxisintegrierend)“双元制”专业与普通专业的规定学习时长大体相同,为六七个学期,而采用职业教育嵌入式(ausbil-dungsintegrierend)“双元制”专业,因加入了专门的职业教育培训,所以规定学习时长相应增加,为八九个学期,甚至还有专业的规定学习时长达到10个学期。

4 德国高等教育领域“双元制”专业的质量保障体系

在《德国联邦公报(Bundesanzeiger)》2017年7月18日所发布的德国联邦职教所(BIBB)关于双元制大学学习模式(Duales Studium)报告中,对德国高等教育领域“双元制”专业的质量保障体系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11]在此,简要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4.1 啮合组织机构的构建

由学校和合作企业共同建立一个组织机构,该机构要有明确的办公场所和设施,并安排有专人负责联络、咨询,保证校企之间的教学、实践活动的无缝对接。这种啮合组织机构的人员主要是由学校和企业分别安排的管理人员,他们分别在学校和企业开展工作。

4.2 理论-实践的啮合

校内和校外学习场所的合作基础是校企协商确定好的教学方案,理论与实践环节要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相啮合,即,在内容上和时间上都能紧密衔接,这些要在模块描述(在模块化教学组织中对教学内容、方法等做的简要说明)中予以明确并以学分(ECTS)进行衡量;在企业的学习及工作必须严格按照“双元制”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来实施,并以合适的方式记录,对于职业教育嵌入式(ausbildungsintegrierend)“双元制”专业,更要有详尽的培训时间和内容计划,学生也有义务对其完整性和合理性做出反馈。

4.3 协议基础

高校和企业及其他合作伙伴通过签署合作协议的方式规范各自的权利和义务。通常,协议中应包括:参与合作各方的权利与义务,协议终止的条件和方式,安排学生的人数,高校负责专业教学方案的制定和实施,高校与企业共同制定选拔学生的标准和程序等;同时,根据“双元制”专业的形式不同,企业与学生签订协议也不完全一样,但一般应涉及:参与方的权利与义务,薪酬补贴,实施职业培训必需的资源,免责条款,休假权,工作时间,协议时间,保密条款,试用时间,协议终止时间,职业资格证书,可能承担学生学费的规定等。

4.4 专业认证

高校及“双元制”专业的参与者要为获得专业认证机构的批准而共同努力,实践合作伙伴要支持高校的“专业认证(Akkreditierung)”,高校要制定一个跨越学习场所的、各方认可的质量保证和发展方案。在职业培训方面所涉及的专业上的广泛度要得到保证,即,要充分考虑将来可能的就业领域。此外,企业实践教学的场所对学生的具体安排及管理等情况也要被评估。高校所新设置的专业(包括“双元制”专业)获得独立的第三方机构认证以后,就可以正式招生并开展教学活动。一般一个新开设的专业在执行完第一轮教学计划之后,还要由专业认证机构进行一次“专业再认证(Reakkredi-tierung)”,以检查该专业的教学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5 德国高等教育领域“双元制”专业教学进程

德国高校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所设立的“双元制”专业,各具特点,形式各异,但就其教学运行组织来说,还是大体相同。高等教育领域“双元制”专业是在保持高校专业特点的同时,融入了职业教育要素。

下面选取一所高校——下莱茵应用科学大学(Hochschule Niederrhein)的“双元制”电子技术专业教学进程作为示例(见图1)。这是一个职业教育嵌入式(ausbildungsintegrierend)“双元制”专业。

图1 下莱茵应用科学大学电子技术本科专业(双元制)教学进程示意图[12]

从这个示意图可见,在前4个学期里,学生要在企业和学校里交替完成职业培训和理论学习任务,但在第一年中,参加职业培训的时间为3天/周,在学校学习时间为2天/周,而在第二年中,这个时间刚好颠倒过来。第4学期结束后,学生要参加由工商行会(IHK)组织的职业资格考试,结束职业教育,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在接下来的4个学期里,学生在学校里参加全日制的学习,在第九学期,学生要在企业里(或赴国外)完成实习任务,并撰写毕业论文。完成全部学习任务后,才能顺利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6 德国高等教育领域“双元制”培养模式的借鉴意义

6.1 办学层次

德国高等教育领域开展的“双元制”教育是职业教育向高等教育的渗透,需要明确的是,德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双元制”培养模式不是培养蓝领工人的职业教育,它是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结合的产物。德国的“双元制”高等教育培养模式是指,在高等院校(包括传统综合性大学Universität、应用科学大学Fachhochschule以及职业学院Berufsakademie)里,在开展高等教育的过程中融入职业教育或者企业实践活动的一种模式。作为一种特殊的高等教育培养模式,德国“双元制”高等教育开创了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新途径,这对于我国当前大力提倡加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实现高校分类发展、特色发展,推动我国应用型高校的发展、完善应用型高等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6.2 职业能力水平认定

在德国,由政府层面制定的“德国职业资格框架(Deutscher Qualifikationsrahmen)”,依照能力标准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对应,说明不同教育领域之间的能力标准具有一致性,从而使得不同教育领域之间学习结果得到互认。这种制度上的规定,为多层次、全方位开展“双元制”教育提供了基础保障,它是与德国整体教育体制相辅相成,这种制度既为所有人提供根据自身禀赋条件接受不同类型教育的途径,也为各类群体的职业发展提供公平又合理的基础。这种制度设计的思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因为这种统一的“职业能力水平”的划分,可以为人们提供清晰明了的个人职业发展的决策标准,可以逐渐改变目前我国现实社会中大多数人的观念,即,几乎所有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去上大学,而培养蓝领工人或专业技师的职业教育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同时,这种“职业资格框架”还可以为开展和推广“双元制”高等教育提供社会认可的基础。

6.3 校企合作的啮合方式

德国高等教育领域“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是建立在高校和企业及其他合作伙伴紧密合作的基础之上的,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将职业教育或实践部分嵌入其中,在内容上和时间上紧密衔接、周密安排,并由校企共同设立专门机构,安排专人负责,以啮合的方式将理论与实践联系在一起,实现了能力培养的高效率。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一般也安排有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环节,也大力提倡并不断加强校企合作,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其实际执行情况以及理论实践相互联系的成效,还是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下校企之间的啮合合作方式还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学习的。

6.4 专业认证制度

德国高校包括“双元制”专业在内的所有专业均要获得独立认证机构的“专业认证”,认证机构除了要对高校的办学条件和教学组织、各种教学资源等进行严格审查评估,也要将参与“双元制”的企业的合作态度及其对学生实施职业教育培训的情况纳入评估范围。这种“专业认证”制度现在在我国高校中已经逐渐地开展起来,德国业已存在并较为成熟的专业认证制度、标准、经验和方法还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猜你喜欢
双元制德国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我们在德国怎么扔垃圾
德国弃煤的烦恼
“梦梦”“娇庆”德国行
德国高等教育的“双元制”理念及对高校转型发展的启示
德国工匠精神的文化基因分析
“双元制”模式在导游专业学生顶岗实习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