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任务驱动的大班探究式美术区域活动的实践研究

2019-05-05 02:45牛敬娟
早期教育(美术教育) 2019年2期
关键词:大班驱动美术

牛敬娟

在以往的美术区域活动中,存在着追求美观而忽视教育功能的形式主义,存在着教师动手动脑多、幼儿动手动脑少等问题。由于这种美术区域创设是从成人的角度出发的,很少考虑到幼儿的兴趣、需要和现有发展水平,因而降低了幼儿对区域探究的动力。那么在区域中,什么样的任务才能更好地驱动大班幼儿主动探究?如何使区域探究活动更持续、更有挑战性,使幼儿的学习品质得到更好的发展?基于以上问题,我园教师开展了基于任务驱动的大班探究式美术区域活动的课题研究。

一、开展任务驱动的大班探究式美术区域活动的意义

基于任务驱动的大班探究式美术区域活动是指在师生共同创设的美术区域环境中,以任务为驱动,以教师适宜的引导为支撑,以促进幼儿与环境、材料、同伴的有效互动为核心,从而达到主动探究、自主合作、建构经验为目的的活动。开展任务驱动的探究式美术区域活动的意义具体如下:

1. 帮助幼儿养成积极主动、敢于探究的学习品质

任务驱动的探究式美术区域活动是以大班幼儿为学习主体,以幼儿的生活为背景,以幼儿的探索性活动、主动学习为途径,充分尊重幼儿的年龄特征、个性以及经历。在活动中,教师采用支持性策略,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敢于探究、乐于创造的学习品质。

2. 针对个体的差异性,引发幼儿的不同探究主题

任务驱动的探究式美术区域活动以生活实践为问题来源,将幼儿丰富多彩的生活经验与区域活动经验联系起来,在师幼共同创设的区域环境中进行有趣的创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不同年龄、不同生活经历的幼儿,根据各自感兴趣的事物,都能引发不同的探究主题。

3. 在问题冲突中引申新的内容,促成幼儿经验的建构

任务驱动的探究式美术区域活动注重幼儿自主探究,教师需要提供适宜的区域活动环境与材料。在探究过程中,幼儿会不时产生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断出现冲突的情境,进而需要不断引申出新的活动内容。在解决问题中,幼儿运用观察、讨论等方法积累生活经验,在与同伴共同探究过程中真正实现自我经验的建构。

二、任务驱动的大班探究式美术区域活动的目标、内容以及基本路径

在文献检索及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我运用调查法、观察法、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经过对两届大班幼儿开展的研究,从观察幼儿活动情况出发,采取相应的策略,给孩子提供解决问题和获取知识的支持,实现了其在教学过程中角色地位的转换。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和幼儿感兴趣的话题,秉承美术活动中重视学习品质培养而非技能传授,重视表达而非结果呈现的原则,我们整理出符合我园大班实际情况的探究式美术区域活动的目标与内容。(如表1所示)

研究中,我们运用对比观察,案例研究的方式了解幼儿的学习状态,记录、分析、加以评估,并通过活动案例的收集整理,形成了开展大班探究式美术区域活动的基本路径:从《指南》目标和幼儿感兴趣的话题引发任务。以教师和幼儿共同收集的材料为中心,教师将学习的目标和内容以任务单的方式呈现。通过参观调查、共同收集材料等环节创设趣味性、探索性的区域活动环境。教师将任务内容物化为幼儿可以操作的环境和材料,切实从“教会”幼儿转变到通过准备适当的环境和材料引发幼儿的兴趣,并引导幼儿在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在操作材料的过程中主动和同伴分工合作,创意表达。

三、任务驱动的大班探究式美术区域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1. 材料介入,引发任务兴趣

儿童的经验是通过和材料的有效互动获取的。材料蕴含了一定的线索,能引发活动的任务。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带着任务完成自己的作品,根据任务需要提供符合幼儿发展需求的、内容丰富、灵活有效的材料,满足幼儿持续深入的探究。例如大班幼儿在表演童话剧“三只小猪”时,舞台表演道具需要三座不一樣的房子,这个任务驱动了幼儿动手创作。他们充分利用投放在美术区域中的多种材料,经过尝试、探究、比较、再尝试等一系列操作,最终选择了树枝、纸箱、稻草等材料,与同伴合作完成了符合表演需要的三座房子。

2. 任务单介入,明确任务目的

任务单的提供,是通过图示、照片或简单的文字告诉幼儿探究活动需要达成的任务目标,帮助幼儿明确任务,在任务驱动下激发幼儿主动参与探究活动。在探究式美术区域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共享资源、自主合作学习,利用任务单的介入,让每位幼儿获得最大限度发展。如大班美术区域活动“创意机器人”,幼儿在参观科技馆的过程中对机器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生成了以“机器人”为主题的项目活动。通过调查访问、分享交流后,幼儿了解了不同机器人的特点,引发制作“创意机器人”的任务,并在家长的协助下收集各种废旧材料,投放在美术区域中。接着幼儿通过自主设计任务单、小组合作动手制作出不同的“创意机器人”。

3. 同伴互助,解决任务问题

探究式美术区域活动中,幼儿会表现出同伴间的合作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同伴互助发展了幼儿间的交往与合作能力,有助于幼儿学会相互协调,共同完成任务。如在“我是家居设计师”的项目活动中,幼儿在运用纸箱等材料制作家居的过程时,会遇到很多细节问题:如在裁剪纸箱、固定连接或加高造型时,幼儿一个人尝试无法完成,以往总会寻求教师的帮助,而在探究式美术区域中,教师则建议幼儿邀请同伴帮忙。幼儿在与同伴的互动中,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相互借鉴经验,多次尝试后完成家居创作任务。

4. 教师间接干预,等待儿童成长

蒙特梭利提出“间接干预、等待成长”,也就是说教师要给幼儿充分尝试失败和成功的时间。教师所采用的最高效的教育策略取决于他们对所教儿童的观察和对儿童需要的敏感性。教师需要分清什么情境下利用幼儿主导的学习经验,什么情境下利用教师主导的学习经验,给予幼儿适当的支持和指导。在开展大班探究式美术区域活动时,我们常常会看到有的孩子操作方法是错误的,或是屡屡不成功,或是作品不够完美……有时便会忍不住上前提醒或是“出手相助”。其实我们不妨多一份等待,在孩子全神贯注地从事任务探究活动时,通常是不喜欢别人打扰的,好奇心会促使他不断尝试,进而从失败转向成功。在他实在觉得困难的时候,可能会主动寻求帮助,这时教师适当介入,充当协助者的身份,点到为止,效果往往会事半功倍。

猜你喜欢
大班驱动美术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驱动防滑仿真系统分析
认知风格与大班幼儿阅读理解能力的关系研究
屈宏斌:未来五年,双轮驱动,砥砺前行
创意美术
轨旁ATC系统门控柜接收/驱动板改造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有爱的地方就有家——大班绘本阅读活动《想要一个家》
我是一颗闪亮的小星星——大班绘本阅读活动《高个子皮皮》
从大班阅读活动“七只瞎老鼠”说说课堂提问这点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