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尖上的中国风

2019-05-08 03:30郭璐蕾
求学·素材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蜀绣绣品苏绣

郭璐蕾

“芙蓉城三月雨纷纷/四月绣花针/羽毛扇遥指千军阵/锦缎裁几寸/看铁马踏冰河/丝线缝韶华/红尘千帐灯/山水一程风雪再一程”

——《蜀绣》

一首《蜀绣》,唱出了“四大名绣” (苏绣、粤绣、湘绣、蜀绣)之一的蜀绣所蕴含的美与意蕴。事实上,中国的刺绣工艺远非一首歌能够全然唱尽,刺绣工艺所衍生出的刺绣文化同样也颇为丰富。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一代代能工巧匠用他们的双手绣出了中国独有的文化符号,也让刺绣工艺在中华文化、经济、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素有“丝绸之国”的美誉,丝绸有着颇为久远的历史,与丝绸相伴相生的刺绣也同样源远流长——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已开始用文身、纹面作为装饰。而麻布以及其他纺织品出现后,人们便尝试在衣服上绣部落图腾等纹样。据《尚书》记载,四千余年前,人们已对服饰的装饰方式有了明确规定,即“衣画而裳绣”,足可见刺绣起源之早。先秦文献则表明刺绣工艺及相关的晕染工艺均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有“素衣朱绣”“衮衣绣裳”“黻衣绣裳”等文字记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刺绣,是湖南长沙楚墓中出土的两件战国时期的绣品。该绣品配色清雅,线条流畅,所绣的游龙舞凤、猛虎瑞兽很是生动自然。这一文物足以说明我国早期刺绣工艺的卓然成就。

汉代以来,刺绣工艺逐渐普及,刺绣亦越发追求艺术与美感。动荡后的汉朝,百废俱兴,织造业应运发展。加之政府休养生息,国家经济逐步恢复,为刺绣产品提供了可观的购买力。在此背景下,刺绣成为民间崇尚且广用的工艺,所谓“齐郡世刺绣,恒女无不能”,便反映了当时刺绣技艺的普及,刺绣已成为民间妇女的普遍劳动之一。与此同时,刺绣制作也进而迈向了专业化。当前发现的汉代绣品大多繁美缛丽,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刺绣残片,其在地下埋藏数千年却仍精美绝伦。

与刺绣工艺日渐成熟相伴的,是刺绣的使用逐渐“等级化”。刺绣虽是劳动人民制作,但绝大部分普通劳动人民不具备享用高档刺绣丝织品的经济实力,只能在生活中用简单的刺绣工艺来点缀服饰、鞋帽。

有唐一代,刺绣工艺与刺绣文化同时发展,精美的绣品与文化的意蕴均成佳话。唐代刺绣方法进一步发展。做工精巧、色彩华美的刺绣作品为文人墨客提供了独特的灵感,成为其笔下的常客,如李白诗云“翡翠黄金缕,绣成歌舞衣”;白居易诗云“红楼富家女,金缕绣罗襦”等。

唐宋刺绣的应用范围也有所扩大,刺绣已不仅用于服饰,也出现了纯欣赏性的刺绣画等。而另一用途则为宗教所用,例如,绣制的佛经和佛像也在唐代得到发展与推广。宋代手工制造业兴盛,刺绣工艺也不例外。宋代的刺绣品质堪称空前,而在绣品审美及艺术造诣方面,则堪称绝后。手工刺绣如此发达,与当时朝廷的奖励提倡不无关系。宋徽宗就曾设绣画专科,将绣画系统性地细分为山水、楼阁、人物、花鸟。名绣工的相继辈出,政府与民间的相辅相成,为刺绣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机,造就了宋代刺绣工艺的巅峰之作。宋代绣品讲求与书画艺术结合,因此形成了艺术上的别样趣致和境界。

谈及刺绣工艺,不少人会想到“四大名绣”“五大名绣”,这两种说法均形成于明清时期。其中,“四大名绣”指的是苏绣、湘绣、粤绣以及文章开篇提到的蜀绣。“四大名绣”之称形成于十九世纪中叶,这一称谓的产生既反映了明清时期刺绣艺术特点的地区差异化,也表明了绣品的商业化——由于市场需求和刺绣产地的不同,作为商品的刺绣工艺品逐渐形成了各自的地方特色,而其中尤以苏、蜀、粤、湘四个地方的刺绣产品销路最广,影响最大,故得“四大名绣”之称。而“五大名绣”则是在“四大名绣”的基础之上加一种陇绣,陇绣亦是地方特色刺绣之一。

除汉民族多样的刺绣工艺外,少数民族的刺绣工艺同样别具风格。水族的马尾绣是最古老的刺绣艺术之一,顾名思义,其独有之处就在于以马尾作为重要原材料。由于原材料的特殊性,故绣品具有一定的浮雕感。除此之外,苗绣也是少数民族刺绣中的代表工艺。苗族服饰至今仍保留着本民族的传统风格,这与其精美绝伦的刺绣技艺息息相关。苗绣的图案在形制和造型方面,大量采用各种变形和夸张的手法来表现苗族的神话传说,故而形成了苗绣独有的艺术风格和刺绣特色。

值得一提的是,在织绣工艺方面,有几个概念应当厘清:刺绣、织锦、缂丝。单单从成品效果来看,三种工艺的作品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但事实上,三者的制作方法有很大的不同。简单来说,本文所介绍的刺绣,是指用绣针穿引彩色丝线,将设计好的花纹绣在纺织品上,以绣迹构成花纹图案。织锦是指用染好颜色的彩色经纬线,经提花、织造工艺在纺织阶段直接织出图案。《我在故宫修文物》中提到的织绣作品“出门见喜春条”,所使用的工艺则为缂丝。缂丝(刻丝)作品只见纬线不见经线,独具雕刻的立体感,其名称也由此而来。相较于织锦、刺绣等工艺,缂丝在日常生活中的知名度较低,因其制作工艺很是烦琐耗时,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说。缂丝的使用者大多非富即貴,如皇帝龙袍所使用的工艺即缂丝,而非刺绣。

在数千年的发展中,刺绣不仅仅是中国的一项传统工艺,同时也在使用与普及中被赋予了文化意涵,其中,最为明显的例证之一便是官服的“补子”。补子是补缀于官服前胸后背之上的一块织物,因此别称就是“胸背”。制作补子所使用的工艺包括前文提及的织锦、刺绣与缂丝三种。补子的源头可以上溯至蒙元时代——元代墓葬中已发现具有“方补”形式的织物。代表官位的官服补子定型于明代,明代文官补子均用双禽,相伴而飞;武官则用单兽,或立或蹲。到清代时,文官补子改用单只立禽,随官员品级有所区别。通常文官为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雀,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黄鹂,九品鹌鹑;武官则为一品麒麟,二品狮子,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八品犀牛、九品海马(与马相似,但立于海上,非海洋生物“海马”)。作为识别官员等级的标识,补子的使用有着严格的等级限制。补子随官职存在,且制作数量受到朝廷的严格管控,不可大量制作,也因此具有了极高的工艺价值与历史价值。

“五陵公子怜文彩,画与佳人刺绣衣。”亭台楼阁,灵巧玉手,一针一线缝制出不同的心境。时间积淀后的传统工艺,自有秀美存其中。

“四大名绣”, 一针一线中的秀与美

“四大名绣”之称形成于十九世纪中叶,它的产生除本身的艺术特点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绣品商业化。由于市场需求和刺绣产地的不同,刺绣工艺品作为一种商品开始形成了各自的地方特色。而其中苏、蜀、湘、粤四个地方的刺绣产品销路尤广,影响尤大,故有“四大名绣”之称。

苏绣

苏绣,是以江苏苏州为中心包括江苏地区刺绣产品的总称。苏州地处江南,苏绣的发源地在苏州吴县一带,滨临太湖,气候温和,盛产丝绸。因此,素有妇女擅长绣花的传统习惯。优越的地理环境,绚丽丰富的锦缎,五光十色的花线,為苏绣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清代是苏绣的全盛时期。以前皇室享用的大量刺绣品,几乎全出于苏绣艺人之手。绣品种类齐全:按品种分,有双面绣、单面绣;按体积造型分,有台屏、墙屏、地屏和大型组合屏风;按表现内容分,有人物、宠物、花鸟、风景、特色建筑物……

苏绣的技艺特色,大致可用 “平(绣面平伏)、齐(针脚整齐)、细(绣线纤细)、密(排丝紧密)、和(色彩调和)、顺(丝缕畅顺)、光(色泽光艳)、匀(皮头均匀)”八字来概括,有别于国内其他地区的绣品。

苏绣是一项手工极强的传统艺术品,因此,在如今的市场上,苏绣没有真伪之分,只有优劣之辨。一件好的苏绣艺术品是工艺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作品凝结的艺术效果也就成为鉴别苏绣工艺品和艺术品的重要标准。

蜀绣

蜀绣又名“川绣”,是在丝绸或其他织物上采用蚕丝线绣出花纹图案的中国传统工艺,主要指以四川成都为中心的川西平原一带的刺绣。蜀绣最早见于西汉的记载,当时的工艺已相当成熟,同时传承了图案配色鲜艳、常用红绿颜色的特点。

蜀绣的技艺特点有线法平顺光亮、针脚整齐、施针严谨、掺色柔和、车拧自如、劲气生动、虚实得体,任何一件蜀绣都淋漓地展示了这些独到的技艺。

蜀绣常用晕针来表现绣物的质感,体现绣物的光、色、形,把绣物绣得惟妙惟肖。如鲤鱼的灵动、金丝猴的敏捷、人物的秀美、山川的壮丽、花鸟的多姿、熊猫的憨态等。北京人民大会堂四川厅的巨幅芙蓉鲤鱼座屏和蜀绣名品蜀宫乐女演乐图挂屏、双面异色的水草鲤鱼座屏、大小熊猫座屏,就是蜀绣中的代表作。

湘绣

湘绣是以湖南长沙为中心的带有鲜明湘楚文化特色的湖南刺绣产品的总称,是勤劳智慧的湖南当地劳动人民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精心创造的一种具有湘楚文化特色的民间工艺。湘绣擅长以丝绒线绣花,绣品绒面的花形具有真实感,曾有“绣花能生香,绣鸟能听声,绣虎能奔跑,绣人能传神”的美誉。

湘绣的代表作是“狮虎”,苏绣的代表作为“猫”,有“苏猫湘虎”之说。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表现猛虎皮毛的质感,湖南刺绣艺人在毛针的基础上创制了鬅毛针。

这种绣法是,丝线排列成聚散状撑开,一端粗疏、松散,一端细密,使之如同真毛一样,一端入肉,一端鬅起。经过艺人层层加绣后,所绣制的虎毛,刚劲竖立,力贯毫端,毛色斑斓,生动逼真。

湘绣以中国画为基础,运用七十多种针法和一百多种颜色的绣线,充分发挥针法的表现力,精细入微地刻画物象外形内质的特点,绣品具有构图章法严谨,形象生动逼真,色彩鲜明,质感强烈,形神兼备,生机勃勃,远观气势宏伟,近看出神入化的艺术效果。

粤绣

粤绣是以广东省潮州市和广州市为生产中心的手工丝线刺绣的总称,包括潮绣和广绣两大分支。粤绣之一的广绣最初创始于少数民族――黎族,古时绣工大多是潮州、广州男子,为世所罕见。

粤绣在明朝中后期形成特色。其特色有:

一是用线多样,除丝线、绒线外,也用孔誉毛捻楼作线,或用马尾缠绒作线。

二是用色明快,对比强烈,讲求华丽效果。

三是多用金线作刺绣花纹的轮廓线。

四是装饰花纹繁缛丰满,热闹欢快。

五是绣工多为男工所任。绣品品种丰富,有被面、枕套、床楣、披巾、头巾、绣服、鞋帽、戏衣等,也有镜屏,挂幛、条幅等。

书中介绍明末清初的粤绣说:“铺针细于毫芒,下笔不忘规矩,其法用马尾于轮廓处施以缀绣,且每一图上必绣有所谓间道风的飞白花纹,所以成品花纹自然工整。”

中国“四大名绣”,一针针,一线线,千万条彩线轻盈穿梭,绣工以针为笔,以线为颜料,绣出了风景人物,绣出了花鸟鱼虫。千百年来,刺绣流派不断繁衍,名手层出不穷,绣出了中国独有的绚烂。

猜你喜欢
蜀绣绣品苏绣
十指春风,落针苏绣如画
浅谈绣品中的戏曲文化
浅谈我国苏绣工艺的特点与传承
传统苏绣艺术特色研究
传承非遗汉绣绘出美好生活
从鉴赏到实践:刺绣的文化底蕴与“生活世界”传承
把传统文化精髓和中国女性之美展现给世界
拾针捻彩画春风 情针意线盼传承
蜀绣传承人郝淑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