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简便计算错误成因分析及纠错对策

2019-05-08 03:25伍良玉
师道·教研 2019年4期
关键词:错例分配律式子

伍良玉

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错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指导学生。在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簡便计算” 的课堂教学中,笔者收集了一些典型错例,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教学对策,希望能对我们的数学教学有帮助。

一、对运算定律(性质)存在认知混淆

【错例呈现】32×25=(8×4)×25=(8×25)+(4×25)=200+100=300

【成因分析】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的形式基本停留在机械记忆的层面,缺乏一定的逻辑分析和理解能力,所以机械的记忆比理解的思维更加深刻和牢固,由于题目(8×4)×25的展现形式和(8+4)×25特别相似,给学生造成了视觉上的错误,把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混淆在一起,而导致出现了上述的错误。

【纠错对策】要纠正这个错误,教师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1)是通过式子的对比,从机械记忆这个层面巩固知识点,帮助学生加深对乘法分配律及乘法结合律这两个运算定律的记忆。(2)是加强对比的练习,让学生用不同的思路练习,通过对比练习(8×4)×25和(8+4)×25,加深对运算定律的理解。

二、逆向思维和应用存在认知偏差

【错例呈现】4733-(1733+650)=4733-1733+650=3000+650=3650

【成因分析】这是由于刚学习新知识、新方法,还没有达到熟练程度,没有形成技能、技巧而造成的上述错误,究其原因有两方面:(1)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小学生对感知的事物比含糊,思维通常停留在事物的表象, 这个表象就是式子中原来的“-1733”和“+650”)。(2)是小学生只知道在减法性质中“连续减去几个数,等于减去着几个数的和”,顺向思维比较清晰,却没有深刻的理解到减法性质中的“逆向”的应用,“一个数减去几个数的和,等于连续减去这几个数”。

【纠错对策】纠正这个错误,可以从下面三方面入手(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的结合生活经验,从而更好地引导出小学生理解减法的性质和连减的意义;(二)利用原有的字母式子a-b-c=a-(b+c)进行逆向的阐述a-(b+c)= a-b-c,并加以文字的叙述“减去两个(或者几个)数的和,等于连续减去这两个(或者几个)数”;(三)多设计更多的减法性质的练习题让学生加强练习。

三、过度强化“凑整”,忽视了原有的运算顺序

【错例呈现】882-152+148=882-(152+148)=882-300=582

【成因分析】这类错误的出现,一方面原因在于在我们教师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往往多度地强调“凑整”的细节,强化了“凑整意识”,并对“凑整”进行超强度的训练,让学生造成了学习的机械性。另一方面的原因,是“152+148”这样的数字对学生的思维确实也是造成了一定的干扰,使得学生断章取义,在运算过程中违背运算定律,第一意识“发现”了“凑整”,盲目地追求“凑整”并运用“凑整”的手段来进行计算。

【纠错对策】(1)加强学生对运算定律的认识和理解。(2)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在观察审题过程中,要着重引导学生对细节的观察和整体印象的相互补充。(3)重点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并让学生养成按运算顺序及估算进行验算的学习习惯。(4)要加强穿插对比练习,从而让学生更好的积累辨别经验。

四、思维特点影响对算式本意的理解

【错例呈现】(80+8)×125=80+8× 125=80+1000=1080

【成因分析】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他们更倾向于直观的思维,往往看见什么就是什么,看见什么就有什么,相对逻辑思维发展还不成熟,对乘法分配率的理解存在缺失。在他们的思维里,算式里面就只有一个“125”,加上学生的学习积累中有125×8=1000的存在,而忽视了乘法分配律中“分配”的本质。

【纠错对策】要纠正这个错误,一方面要帮助学生看清题目的本质,可以先按照运算顺序来计算,清楚认识到结果是有“88”个“125”。另一方面要加深学生对式子的理解,把这个式子的计算应用到生活实际中,把式子中的“125”换成☆,指导学生朗读式子的意义:(80+8)×☆表示80颗星星加上8颗星星。同样,(80+8)×125是表示“80个125”加上“8个125”,反复朗读,在朗读中理解式子的意义,加深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重要是的是结合到生活的实际,学生会更有学习的兴趣和解决困难的信心。

猜你喜欢
错例分配律式子
关于“角”的错例分析
乘法分配律的运用
活用根表示系数巧求多参数式子的取值范围
“多”与“少”错例分析
20以内退位减法四错例
除法中有“分配律”吗
除法也有分配律吗
活用乘法分配律
三九变九三
做好错例点评 强化正向引导:以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