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抗体筛查在多次输血的白血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19-05-09 08:45刘柱深蔡海燕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9年8期
关键词:白血病阳性率血小板

刘柱深 蔡海燕

临床常见的恶性血液病之一为白血病, 是一类造血干细胞出现恶性克隆性疾病, 其发病率及病死率均偏高。而白血病本身或化疗等会发生骨髓抑制, 使得患者机体外周血小板数量降低, 故患者需要接受输血治疗[1]。临床提高血小板数量的最便捷且直接的方式为输注血小板, 但频繁输注血制品包括血小板等会对免疫系统造成刺激, 进而使机体合成血小板特异抗体或其他特异性抗体, 进而使得输注无效。一般认为, 血小板输注作用和血小板特异抗体效价为反比关系, 即血小板抗体愈多, 输注效果越不理想。此次研究针对长期接受输血的白血病患者展开体内血小板抗体与输注效果的关系分析。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3月~2018年3月在本院接受反复输血的白血病患者60例设为观察组, 然后根据其输血次数分为A组25例(输血<3次)、B组18例(输血3~6次)、C组17例(输血≥7次);另选取同期在本院行健康体检的健康志愿者60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中男37例, 女23例,年龄37~65岁, 平均年龄(54.24±3.76)岁;观察组中男35例,女25例, 年龄35~68岁, 平均年龄(54.74±4.42)岁。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研究选用长春博德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血小板抗体检测试剂盒(固相凝集法, 批号20160908), 同时从该公司购置血小板抗体筛检细胞与血小板抗体检测用指示红细胞。应用TD-B型医用离心机进行离心操作, 并选用血站供给的与患者ABO同型供血者的血小板进行交叉配型。

血小板抗体检测方案[2]:研究对象于清晨空腹时, 抽取3~5 ml 的静脉血, 将离心机设置为3000 r/min 进行10 min 离心, 然后依据固相凝集法进行检测, 实际操作参考试剂盒使用说明书。当患者的机体血小板计数<20×109/L 时, 提供血小板输注。输血前, 进行ABO 血型交叉配血, 制备相同ABO血型血小板悬液。进行主次侧交叉配血试验时依据微量淋巴细胞毒法(MCLT)与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技术(SEPSA)开展。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比较各组血小板抗体阳性情况;输注血小板1 h和24 h后对观察组不同血小板抗体类型患者进行外周血小板计数检测, 并比较输液血小板1、24 h后CCI。疗效判定标准:以CCI作为效果评估依据, 无效:输注血小板24 h后CCI<4.5×109/L[3]。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

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研究对象的血小板抗体阳性情况比较 观察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观察组中三组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情况比较 C 组患者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A、B 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 组患者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高于A 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观察组不同血小板抗体类型输注血小板1、24 h后CCI及血小板输注效果比较 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输注血小板1、24 h 后CCI、有效率均显著低于血小板抗体阴性患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两组研究对象的血小板抗体阳性情况比较(n, %)

表2 观察组中三组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情况比较(n, %)

表3 观察组不同血小板抗体类型输注血小板1、24 h后CCI及血小板输注效果比较, %)

表3 观察组不同血小板抗体类型输注血小板1、24 h后CCI及血小板输注效果比较, %)

注:与血小板抗体阴性比较, aP<0.05

血小板抗体类型 例数 输注血小板1 h后CCI(×109/L) 输注血小板24 h后CCI(×109/L) 有效率阳性 19 6.21±1.87a 2.54±1.43a 21.05(4/19)a阴性 41 17.43±3.32 6.01±2.21 85.37(35/41)t/χ2 13.717 6.249 23.605 P <0.05 <0.05 <0.05

3 讨论

现今我国临床治疗白血病的首选、重要治疗方式为输注血小板。为了缓解化疗等导致的骨髓抑制、血小板数量降低等不良反应, 大部分白血病患者均接受过多次血小板输注治疗, 而在此情况下, 有少数患者会发生血小板数量不增反减,严重时会发生颅内出血、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并发症, 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4-6]。相关研究表明, 引发输血无效的原因有两类:①妊娠、频繁输血等使得机体合成分泌人类淋巴细胞抗原(HLA)抗体和(或)血小板抗体, 刺激免疫系统,最终引发输血无效;②其他非免疫原因, 包括发热、弥漫性溶血、出血、脾肿大等引发的输血无效[7]。相关文献阐述,有30%~70%的血液病多次输血患者(包含白血病)出现了输血无效现象, 其中致使输血无效的抗体中有17%的抗体为抗血小板特异抗体与抗人类白细胞抗原抗体[8]。反复输血可刺激机体合成抗血小板特异抗体与抗人类白细胞抗原抗体,同时发生血小板抗原抗体免疫反应。现今, 由于设备、经费限制及输血的急迫性, 我国大多数医院均进行ABO 同型输血, 这直接提高了存在抗血小板特异抗体的患者发生输血无效的几率[9,10]。

此次研究中观察组包含了60 例多次输血的白血病患者,而对照组患者则为60 例未经输血的健康体检者, 抽取两组研究对象的空腹静脉血进行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检测, 结果表明观察组中血小板抗体阳性率31.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为了更深程度了解血小板抗体合成与输血次数两者之间的关系, 研究中又依据输血次数不同将观察组患者分为A、B、C 三组, 发现C 组患者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64.71%显著高于A、B 组的16.00%、22.22%,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 组患者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高于A 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原因可能归结为研究样本过小, 需扩大样本数量。而普通健康者不会接受输血, 此次研究对观察组中血小板抗体阴性与阳性患者分别提供输血, 然后检测1、24 h 后的CCI, 结果表明, 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输注血小板1、24 h 后CCI 分别为(6.21±1.87)×109/L、(2.54±1.43)×109/L, 均显著低于血小板抗体阴性患者的(17.43±3.32)×109/L、(6.01±2.21)×109/L,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这两类患者进行分析, 发现血小板抗体阴性患者的输注有效率显著高于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多次输血会引发机体合成分泌血小板抗体,且合成几率随输血次数的增多而增加, 临床输血效果也越发不理想。因此要求临床加大对血小板特异抗体的筛查力度,进而有效避免发生输血无效的现象, 保证治疗有效性。

猜你喜欢
白血病阳性率血小板
白血病“造访”,人体会有哪些信号?
献血间隔期,您了解清楚了吗?
破伤风抗毒素复温时间对破伤风抗毒素皮试阳性率的影响
视频宣教结合回授法对肺结核患者病原学阳性率的影响
抗核抗体谱IgG 检测在自身免疫疾病中的应用分析
破伤风抗毒素复温时间对破伤风抗毒素皮试阳性率的影响
机采血小板和冰冻血小板临床输注效果的差异分析
外周血网织血小板百分比检测对血小板减少及输注无效的意义
不同方法调整血小板数量对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的影响
走进儿童白血病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