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文化设计课程,以课程担当未来

2019-05-10 03:31罗玲姚智慧
湖南教育·A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翰墨国学课程

罗玲 姚智慧

未来是个很美好的词语,它总是在远方散发出迷人的光和热,让我们心向往之。那今天的学校如何通向未来?石欧教授说,选择什么样的课程就选择了什么样的未来。这让我们豁然开朗:课程就是通往未来的基石。

一、文化,课程之所依

我校原为文庙,后为朗江书院、隽新小学,它们均是弘扬国学、开启民智之基。上世纪80年代,我校开设第二课堂兴趣小组,书法特色备受青睐,遂建成书法特色学校。新世纪初,学校回望来路,找到百年育人的隐形密码——“翰墨文化”。确认精神航标后,学校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办学理念“立字立人”。十多年来,在“立字立人”的指引下,我校将翰墨文化不断地发扬光大,在笔架城下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翰墨记忆。

时光流转,2016年,德景园校区建成。面对完全欧化建筑的新校区,我们在思考:该如何发展呢?遥想蔡元培当年引进德国经验改革北大,郭秉文引进美国经验创办东南大学,无一不是用翰墨精神涵养时代学子。我们是时候给“翰墨文化”更丰富的内涵了——它应该是在坚守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入丰富时代元素的辽阔“翰墨”,应该是承载起“育英人”生命价值和无限未来的深邃“翰墨”。

我们如何在坚守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入丰富的时代元素?翰墨文化又以何承载起“育英人”的生命价值和无限未来?近年来,我们几经思索探寻,终于理清思路,确立了学校未来的育人目标:培養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小公民。

这样的定位当然仍是来自学校文化的指引:翰墨大道,粗细强弱,险中求稳,知白守黑。这种既对立又统一的书法哲理,为我们学生的成长给予了丰富的启示:要处理好民族与世界的关系、知识积淀与社会适应的关系、群体与个体的关系。由此,我们的教育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的民族之心、社会之责、个性之美。民族之心、社会之责、个性之美又具体诠释了学校育人目标“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小公民”的深刻内涵。

二、课程:未来之所倚

我校在落实国家课程方案的基础上,从办学理念“立字立人”和育人目标“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小公民”出发,针对“民族之心、社会之责、个性之美”,构建起“三个主题”的核心课程,即:国学课程、社会课程、个性课程。

1.国学课程:以国学做底色,向民族经典求文化之根。

“1+2+3”长短课——为扎牢国学文化,我校创设了“1+2+3”长短课模式,即:一个“10分钟”,早自习前10分钟全班进行经典诵读;两个“20分钟”,每天坚持练字、阅读各20分钟,这20分钟必须专时专用,教导处进行检查记录;三个“40分钟”,语文阅读教学,课外阅读指导,书法研习课。这样的课程设计,也极大地拓展了语文学习的外延,将经典诵读、书法研习、课外阅读等自然而然地融进课堂,国学学习已经成为我校的常态。

“1+1>2”整合课——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学科课程,这其实也是进行课程综合的尝试。在我校的“传统文化月”中,音乐、美术、体育、书法课程集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每学年落实两个传统文化项目。如我们将“长城”这一元素融进美术课时,老师带领孩子诵读了有关长城的诗词,动手制作了长城模型,还让孩子们在楼梯间、草地上搭建了“万里长城”。这样的融合,孩子们就能对传统文化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就能全方位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爱上传统文化。

以此国学课程,我们正为孩子们沉淀一种文化素养,即传统底蕴;正为民族涵养一种能量,即文化自信。

2.社会课程:以实践为主色,向生活万象求社会之责。

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我们郑重设计了“社会课程”这一类别,它包括移动课堂、家长课堂、PBL项目式学习,以此培养学生社会意识,为其成为合格的社会人奠基。

社会课程没有教材,我们必须依托各类资源。陶行知说:“教育就像喂鸡,要叫鸡过来吃的话,必须放上它喜欢的食物。”在社会课程的开展中,基地资源、家长资源、社会资源等,凡能激发学生学习意愿的都是可利用的宝贵资源。在近年的探索实践中,我校社会课程的三个“课堂”已具雏形。

移动课堂——哈佛大学三百多年来唯一的一位女校长德鲁·吉尔平·福斯特说:“走出去了解整个世界是孩子们的必修课。”当我们看到世界大了,才能更加宽容,才能更加坦荡。学生学习的场所不再局限于教室,任何一处能发生学习的地方都将成为我们的课堂。自2016年下学期以来,我校的课堂已经尝试移到了校外:湖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蔬菜基地、湖南文理学院、常德市高职院、德山企业(恒安纸业、德山酒业、大汉汽车、三一重工)等。在这些多维的社会课堂里,孩子们见识了海量藏书的高校图书馆、见识到了天文教室、汽车生产线、3D打印流程等。在企业管理人员热情讲解的行程里,孩子们感受到了每一个集体或个体的社会责任;在工人高度集中的生产线,孩子们感受到了劳动的高贵和不易;在与他人沟通的过程中,他们提升了沟通能力。

家长课堂——100个学生就对应了100个家庭,家长是学校发展宝贵丰富的资源。家长不是教育的旁观者,与教师也不应是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他们应该是平等的合作关系。因此,家长既是父母,也是教者。我们评聘了“家乡特色、健康知识、安全常识、文明礼仪、国学课堂、科学达人、人文艺术、理财知识、自我保护、生活窍门”10类技艺特长的家长,邀请他们作为“家长课堂”授课老师。这样的课堂深受学生喜爱,学生的学习渠道和社会视角也得以极大拓宽。

PBL项目式学习——国外孩子在校内外大量运用了“项目式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这是一种知行合一的体验式和实践式的学习方法。我们所要做的是将PBL理念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个强有力支撑,我们这样调整课程实施策略:一是将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筛选的“近、小、实”原则变更为“寻找有挑战性的问题”。二是凸显学生的发言权及选择权,学生需要对项目有自己的发言权,包括做什么和怎么做。三是项目成果的公开展示,学生们需要向同学、老师以外的公众阐释、展示或者呈现他们的项目成果。

3.个性课程:以发展为亮色,向自我潜能求个性之美。

一如翰墨艺术中的“颜筋柳骨”“胡肥钟瘦”,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出:必须使人的多种多样的才能、天赋、意向、兴趣和爱好等个性特点得到充分发挥。

第一部分:通识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是学生学科课程外的基础教育,是人格发展的整合教育,它包括:全脑、财商、哲学、电影等,旨在以培养“不变”之能力应社会发展之“万变”。

全脑课程——激发间脑,启动右脑,开发大脑,深度挖掘孩子潜能,提高孩子记忆力、专注力、阅读力、思维力、空间力、观察力。我校已经从四年级开始试点,逐步铺开,希望全脑开发能为其他基础课程的学习助力。

财商课程——“月光族”“啃老族”的现象在如今的中国社会极为普遍,近期,大学生“校园贷”更是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我校尝试在数学课程中,比如在教孩子做数学题的时候加入一些模拟消费或者理财的场景,帮助孩子在生活中养成正确的金钱观。

哲学课程——台湾大学傅佩荣解释哲学很简朴,他说:“活着是一回事,但是要活得有意义是另外一回事。”哲学就是圍绕“意义”问题而展开的万花筒。他的《哲学与人生》第一章就谈“哲学就是培养智慧”。那么小学生需不需要培养这个智慧呢?特别需要。希望我们的哲学课能够引导孩子们对根本的人生问题有所思考,形成判断力,让内心丰盈,拥有真实的生活。我校哲学课程以图文并茂的绘本为入口,用一个个充满了哲理性的故事让孩子们学会理性的思考。

电影课程——电影通过真实可感的艺术形式可以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引发学生丰富的内心感受和体验,达到课堂共情的效果。我校电影课程从音乐、美术、思品三个维度引导学生增强审美能力,培养生活情趣,发挥儿童与生俱来的天赋、好奇心和创造力。

第二部分:选修课程。

顾明远先生说:“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给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最公平的教育。把选择权还给学生,让他们选择喜欢的东西。每个周三的下午都是孩子们翘首期盼的节日,因为这个下午是全校的社团课,每个孩子都能到自己喜欢的课堂去学习。目前,我校的社团课共开设69个。

三、校本,发展之生机

学校课程改革是一项整体的、复杂的、系统的工程,必须有历史考量、当代立场和科学视野。如何在宏观格局中做好微观的践行,即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做好自己的事”,我们有两个维度的思考。

一是国家课程校本化。

国家课程是面向全国所有地区的统一性课程。它不可能面面俱到,也不可能全面考虑到所有学校,这就决定了各个学校要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以自身所具有的特色与条件使国家课程校本化,其实它也是学校拥有的办学自主权。

权利伴随着责任,我校首先树立的是明确而独特的教育哲学观,即三个价值取向:1.忠实取向,即关注国家课程对于所有学生的共同要求;2.相互调试取向,关注现有教材与学生需求间的融合统一;3.创生取向,关注学校情境中的特殊情况,自主地创造和生成新的课程计划、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方式。

二是校本课程序列化。

每个课程都是实验地,我们正通过教学实践检验着课程的正确推进。

1.每一个课程项目都成立课程开发中心。鉴于课题研究有利于课程科学性、深入性推进,学校鼓励积极申报相关课题。目前,财商、国学课题分别在十三五省规划课题立项,电影课题市级规划课题立项,哲学课程也已进入了积极筹备中。我们相信在专家的指引下,在课题组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课题能够取得丰硕的成果。

2.每一个课程项目都加强课程内容和学习方式的科学筛选。依据年段上升的阶梯性,精选适合学生学习的基本内容。

3.每一个课程项目都实现规范而灵活的管理制度,并责任到人,确保课程有序、有效实施。

其实有关教育的问题,从来都没有“标准答案”或“完美方案”,更没有“一招致胜”“一劳永逸”的教育模式。我们此刻能做的便是冷静地以眺望未来的姿态,踏实地做当下之事,这也就是我校正在进行的:因文化设计课程,以课程担当未来。

(作者单位:常德市武陵区育英小学)

猜你喜欢
翰墨国学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垂”改成“掉”,好不好?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巴蜀文化翰墨第七届诗书画印艺术展作品
西安碑林
学书有感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翰墨闲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