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影像特征分析

2019-05-14 09:23聂国军原成都军区机关第一门诊部放射科四川成都610000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9年8期
关键词:上皮内皮影像学

聂国军 原成都军区机关第一门诊部放射科 (四川 成都 610000)

内容提要: 目的:探析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影像特征情况。方法:将2016年5月~2018年2月作为研究时段,对本院接收的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者8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经分别对被选对象病理学、MRI和CT资料搜集整理,对其影像学征象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结果:通过对肝脏周边区行CT平扫检查得到病灶呈类圆形低密度灶,边界显示明了清晰,病灶呈边缘条状钙化灶为3例患者,临床通过行CT平扫能对清晰可见,肝包膜呈内缩情况,且未出现膨隆情况。对动脉期病灶行增强扫描后发现,病灶强化程度是以周边向中心增强的形式进行,经延迟后对比剂于肿瘤实质部分进入未出现显著变化情况,同时中央低密度区未出现任何强化情况。肝内类圆形病灶经MRI检查发现呈多个,T1WI作为低信号,在中央区域有更低信号可见;T2WI为高信号病灶伴边缘低信号晕环,其病灶分布多在肝脏边缘;经对动脉期病灶进行增强扫描发现其病灶化边缘强化,对瘤体实质部分行静脉期扫描和延迟扫描发现,未出现任何强化情况。结论: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有些特征性的影像学特点,MRI与CT检查均能对鉴别诊断和临床诊断工作的开展提供数据支持。

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是在组织学与临床上介于血管瘤及血管肉瘤间的肿瘤,能对人体多个器官损带来损害,如骨和肺、软组织和肝等。虽然现下临床尚不明确疾病病发诱因,但病情发作后,患者病变处会出现结节或丘疹等症状[1]。针对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症,有研究表明,诊断检查工作的及早开展,便于临床合理选择治疗方式,避免治疗时机受延误。故本文以本院接收的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者8例为研究对象,经对影像学资料搜集,对影像学检查特征情况进行总结。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将2016年5月~2018年2月作为研究时段,对本院接收的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者8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例,女5例;年龄21~59岁,平均(35.7±2.4)岁。

1.2 方法

行手术治疗前,予以被选对象CT III期增强扫描与平扫,其中行CT平扫时,应用医疗专用双螺旋CT机对患者上腹部进行CT检查,层距7mm,层厚7mm。行III期增强扫描时,应用高压注射器,将80~100mL的对比剂碘普胺以每秒1.5~2.0mL的流速注射于患者体内,注射后分别于延迟期(90s)、门脉期(60s)和动脉期(25s)开展III期增强扫描。而在所有患者中,有6例同时开展MRI动态增强扫描与平扫,所应用的MR扫描仪为医疗专用设备,其型号为GE Signa 1.5T超导型,腹部相控阵线圈,层间距是3mm,层厚是7mm。快速扰相梯度回波序列和横轴面FSE序列动态增强扫描与平扫,实施Gd-DTPA对比剂,30mL为对比剂应用剂量,每秒2mL为注射流率,扫描延迟时间了参照CT扫描。

1.3 影像学分析

选择2名有肝脏影像学诊断经验丰富的医师进行阅片,观察经动态增强扫描和平扫后MRI与CT检查病灶强化程度和数目、信号或密度和大小、心态和部位等特征情况。

1.4 随访

实施门诊影像学检查随访,对患者病灶变化情况进行观察,随访时间至2019年1月。

2.结果

在本研究所有患者中,对象均行CT扫描发现,多发病灶7例,单发病灶1例;行在MRI扫描6例患者中,被选对象均是多发病灶。通过对肝脏周边区行CT平扫检查得到病灶呈类圆形低密度灶,边界显示明了清晰,病灶呈边缘条状钙化灶为3例患者,临床通过行CT平扫能对清晰可见,肝包膜呈内缩情况,且未出现膨隆情况。对动脉期病灶行增强扫描后发现,病灶强化程度是以周边向中心增强的形式进行,经延迟后对比剂于肿瘤实质部分进入未出现显著变化情况,同时中央低密度区未出现任何强化情况,具体详情见图1。肝内类圆形病灶经MRI检查发现呈多个,T1WI作为低信号,在中央区域有更低信号可见;T2WI为高信号病灶伴边缘低信号晕环,其病灶分布多在肝脏边缘;经对动脉期病灶进行增强扫描发现其病灶化边缘强化,对瘤体实质部分行静脉期扫描和延迟扫描发现,未出现任何强化情况,具体详情见图2。通过开展B超检查得出,有多个低回声包块出现于肝内,肝外形肿大,能呈现出清晰的边界,周边呈“牛眼征”低回声晕圈,病灶分布呈弥漫状。CD34(+)与疫组化因Ⅷ相关抗原。病理诊断得出上皮样血管内皮瘤,具体详情见图3。

3.讨论

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是临床并不多见的血管源性肿瘤,其中女性病发和避孕药口服具有一定关联性,虽然无显著临床表现,但仍会使患者出现上腹不适、隐痛等症状表现。在组织学上,肿瘤的组成包括上皮样与树枝状细胞,常包含表示细胞内腔的空泡,基质的构成主要为是纤维,有玻璃样变区域[2]。免疫组化最低需要对1种内皮标记物呈阳性反应。对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予以诊断的关键是对因子Ⅷ相关抗原存在于细胞内进行证明。

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在影像学上有一定的特征出现:在肝脏周边区域肿瘤发生偏多,肝包膜未出现膨隆情况,肝包膜因病灶纤维间质牵拉影响易出现皱缩或内缩情况。经实施CT平扫发现所呈现的密度相对较低,而更低的密度则是出现在中央区域,部分病灶还易呈现出钙化情况。当增强CT扫描后,对病灶边缘区加以强化为动脉期主要表现,对比剂在肿瘤实质部分延迟后其进入无显著情况,而且对于密度更低的中央区也未出现强化情况[3]。除钙化外,经行MRI检查发现,有清晰的肿瘤结构,肿瘤在T1WI上呈低信号状态,而在T2WI上肿瘤则是呈现出高信号伴低信号晕圈情况。含水丰富区表明高信号,而散在出血、钙化和凝固坏死则是低信号。肝动脉血管造影检查得出肿瘤血供丰富,肝包膜下病灶染色呈“碗状”。

图1. 多发性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

图2. 多发性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

图3. 经镜下观察,癌细胞多以成巢状、梁索状分布排列,瘤细胞呈上皮样,且其体积成偏胖状态,有红细胞存在于血管腔隙或微小管腔,而且管腔明显。

以往临床认为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属于低度或中间型恶性肿瘤,相比肝细胞癌与血管内瘤其预后相对较好,但世界卫生组织认为,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并非交界性肿瘤,而是将其为恶性肿瘤进行明确。手术切除是临床治疗此疾病的常用手段,手术切除单发病灶能取得较好预后。然而大多数患者均以中心受损为主,无法将其完全切除,对肝功能受损严重者可给予肝移植,对患者生存期延长具有重要作用。

总之,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有些特征性的影像学特点,MRI与CT检查均能对鉴别诊断和临床诊断工作的开展提供数据支持。

猜你喜欢
上皮内皮影像学
G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影像学表现及随访研究
宫颈上皮样滋养细胞肿瘤1例并文献复习
不同浓度镁离子干预对妊娠糖尿病妇女内皮祖细胞的影响
miR-490-3p调控SW1990胰腺癌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特殊部位结核影像学表现
三七总皂苷对A549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的影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肺动脉高压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颅内原发性Rosai-Dorfman病1例影像学诊断
长期吸烟容易患肺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