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走向“核心素养”下的中学课改研究

2019-05-14 07:59代小芳
关键词:素质

代小芳

(武汉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北 武汉 430072)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推进,“素养”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与素养相关的主题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热议”的话题。中学课程改革(以下简称“中学课改”)的主题也由昔日的“素质”逐渐进入了以“核心素养”为中心的时代。在从“素质”到“核心素养”的这一历史转变中,教育的目标指向更加明晰化和具体化,内涵也更加丰富和具有指导性及可操作性[1]。在这一教育变革背景下,始于上世纪80年代的中学教育改革进展如何?有何成就?获得了哪些经验与教训,未来又该如何走?对此,我们切合教育由“素质”不断转向“核心素养”这一改革背景,对中学课改做历史性回顾和未来展望。

一 中学课程改革回顾

中学课改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实施素质教育,走到今天,已历30余载。回顾这段改革历程,整体上不断前进,不断深入发展,在成就中夹杂困境与挑战,具体主要表现如下:

(一)中学课改成就

1.实践探索方面。

(1)招考制度得到改进。在近现代教育史上,招考制度一直都是指导和规范中学教育发展的“指挥棒”。为了削弱和矫正其带来的“应试”弊端,使中学教育切实沿着素质教育的轨道发展,中学的招考制度也相应作了多次调整,如从招考的形式看,经历了由“考试、推荐并行”到“考试”再到“考试和综合考评”、由“统招”到“统招与自主招生并行”再到“统考”的历史变革,考试科目、考试内容与加分项目等也几经调整[2]。在变革中过程,招考机制的制度理性不断增强,更加切合素质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机制的要求,人性关怀也更趋浓郁。

(2)课程与教材设置趋向科学。在课改中,各中学依据地方和校本情况,逐渐构建起比较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如对学校课程进行整合,形成“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三种类别课程体系,并对后两种进行地方化、校本化探索,构建出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体系,还开发出系列多样的配套校本教材,有效地指导各学校校本课程的实施与发展。

(3)课堂教学方式走向灵活多样。在中学,课堂教学的改革是人们关注较早较多的领域,有关的实践性研究与探索已经相对比较成熟,各地中学也普遍在探索与学习借鉴中形成了校本化教学模式、取得了丰富的学科教改经验,有不少地方甚至形成了具有地方性特色的课改经验,典型的如上海、浙江、江苏等地。

(4)教育理念渐趋人性化。由上可知,我们可以看到,从“素质”到“核心素养”,学校人才培养的教育目标更为明晰,教育理念更具人性化,在对学生的成长关怀中凸显学生主体性的回归,表现在课程设置、教材整合与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上,都更科学合理,更符合中学生的发展规律与成长特点。

(5)考评体制机制的改善。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离不开有效的考评体制机制。关于中学课改考评体制机制的建设与改进,已成为当下中学关注的一个热点;许多中学也通过不懈的努力找到实践研究与探索的方向,如“中学教师评价”“发展性评价”“教学评价”“学生评价”“学业评价”。

(6)中学课改还在地方教育模式以及校本教育模式的探索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涌现出了诸多教育改革的地方典型和学校典型,如山东杜郎口中学,上海青浦中学、江苏泰兴洋思中学,也形成了许多具有示范效应的教学模式,如“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青浦实验”“情境教学模式”“实践式生命成长课堂教学模式”等。

(7)对合作办学进行初步尝试。一是优势中学跨域合作办学,如2014年,由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海南省海南中学、青海省湟川中学、西北师大附属中学组成的“中国高中六校联盟”[3]。二是域内中学合作办学,如近十年来北京东城区一直探索的“教育学区”联合办学模式[4]。三是高校与中学合作,推进中学课改实践,如2013年8月,由华东师大牵手全国中学,推出的“C20幕课联盟”[5]。四是中学名校以办分校形式与落后或偏远中学合作办学[6],如北京十一中学与新疆克拉玛依市第一中学进行的合作办学。

此外,在现代管理理论科学的影响下,中学已经较普遍地形成了现代学校治理理念,达成治理共识,并进行了初步尝试。在寻求建立学校现代治理模式的过程中,在“管办评分离”理念指导下,中学在办什么样的中学、如何办学等问题上有了更大的话语权和自主权。

2.理论研究方面。中学与业内人士进行长期、大量创作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以1990年1月1日起至2018年6月23日中国知网所收录的文献为例,分别以“中学+素质”和“中学+素养”为主题词,进行文献检索,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

(1)研究成果数量大,种类多样(如表1所示):1990年迄今,素质方面有期刊文献6 909篇,硕博学位论文2 995篇,报纸文章983篇,会议文章434篇,其中硕博类和报纸类文章都集中在2000年之后;素养方面有期刊文献1 737篇,硕博士学位论文2 116篇,报纸文章148篇,会议文章134篇,其中期刊文献主要分布在2000年之后(含2000年)(1 693篇),尤其近10年(1 428篇),其他类别文献几乎都分布在2000年之后。

表1 素质、素养类文献数量分布统计 (单位: 篇)

①此处的文献总量除期刊类、硕博类、报纸类、会议类文献外,还包含其他各类相关文献,其与前述四类文献的数量总和并不等同。

研究内容丰富且趋向集中(如表2所示)。素质类文献中,期刊文章,涉及的关键词主要有“素质教育”(1 376篇,占比32.12%)、“中学”(321篇,占比7.49%)、“素质”(244篇,占比5.70%)、“体育教学”(178篇,占比4.15%)、“初中”(138篇,占比3.22%)、“高中”(130篇,占比3.03%)等;分布的学科主要是“中等教育”(5 175篇,占比70.39%)以及“外国语言文字”(347篇,占比4.72%)、“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395篇,占比5.37%)、“高等教育”(342篇,占比4.65%)、“体育”(314篇,占比4.27%)等。硕博学位论文,涉及的关键词主要有“学习过程”(313篇,占比8.16%)、“问卷调查”(349篇,占比9.10%)、“教学效果”(294篇,占比7.66%)、“中学教育”(244篇,占比6.36%)、“学校体育”(223篇,占比5.81%)、“教学观”(145篇,占比3.78%)等;分布的学科主要是“中等教育”(2319篇,占比72.22%)、“体育”(252篇,占比7.85%)、“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218篇,占比6.79%)、“高等教育”(96篇,占比2.99%)等。

素养类文献中,期刊文章,涉及的关键词主要有“核心素养”(115篇,占比10.00%)、“高中”(89篇,占比7.74%)、“信息素养”(67篇,占比5.83%)、“科学素养”(66篇,占比5.74%)、“初中”(57篇,占比4.96%)、“信息技术”(57篇,占比4.96%)、“中学”(56篇,占比4.87%)等;分布的学科主要是“中等教育”(1 502篇,占比78.89%)、“外国语言文字”(83篇,占比4.36%)、“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70篇,占比3.68%)等。硕博学位论文,涉及的关键词主要有“学习过程”(424篇,占比13.50%)、“问卷调查”(303篇,占比9.65%)、“教学效果”(215篇,占比6.84%)、“课堂教学”(147篇,占比4.68%)、“教学观”(145篇,占比4.62%)等;分布的学科主要是“中等教育”(1 917篇,占比83.64%)、“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145篇,占比6.33%)、“外国语言文字”(46篇,占比2.01%)、“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46篇,占比2.01%)等(见表2)。

表2 素质、素养类文献关键词、学科领域集中情况(以期刊类、硕博类文献为例)

(3)研究者主要是中学教师和高校硕博研究生。由上述文献数据统计与分析可明显看到,在关于中学领域的“素质”与“素养”主题的研究中,研究者主要是来自一线教学工作的中学教师和主要从事理论学习与研究的高校硕博研究生,此外还有高校从事基础教育教学研究的教师。

(二)中学课改当下之“困境”

在为上述成果感到欣慰时,我们还应理性地看到,中学课改在当下尚面临着以下诸多困境与挑战:

1.课程建设方面: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存在着不科学、不合理的地方,如跨学科性综合课程设置不多,学科间融合浅层化,艺体课程开展不足,地方中学缺乏课时保障。对于具体课程,“课程目标究竟是什么,课程形态、教材形态、教学形态如何实现多元并存等诸多问题一直未达成共识,有些一线教师甚至把对课程的理解等同于课程教材”,认为编造了一两本教材就是建立了一门校本课程[7]。

2.信息技术方面: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应用误区:一是“媒体主导”,过度依赖多媒体,每一节课甚至每一教学环节都使用多媒体,教师成为“幕后”操作者;二是“摒弃”多媒体,只为应付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的检查才使用多媒体;三是该用多媒体的课型与教学环节不用,不该用的乱用。信息技术在师生素养及学科素养建设中的引介与融合明显不够,有待深化。课改信息技术平台不高、不完备,其建设是当前及今后很长一段时期的一个重要发展点。

3.评价方面:课改应是一个有机联系,不断循环作用的系统,但在现实中却通常处于有联系而无循环的机械状态,原因就是人们常常把“评价”作为所谓的最后环节,存在着评价标准单一,过于强调成绩,使得“应试教育”的“阴霾”仍笼罩在中学教育的上空,左右着课改进展,阻碍后着课改的步伐,削弱了课改的成效。考评的指标体系设置不够科学合理、浅层化,较少触及实质性问题,难以充分发挥考评的应有功效。评价体系操作难度大,常常流于形式;评价结果的管理与使用不当,不仅信息反馈滞后,不利于问题解决,且缺乏有效激励措施,难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4.主体参与方面:社会参与乏力:一是家长参与明显不足、不到位;二是社区参与严重缺乏;三是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主体的参与。这些最终造成了中学课改常常囿于学校,社会支持力度不够,学校“孤军奋战”的状态,有时甚至会出现“5+2<0”的现象。中学教师尤其是地方中学教师,理念滞后,对于学科素养、专业素养、核心素养等的概念与内涵认识肤浅、模糊,对于“互联网+”中学师生及学科核心素养建设等存在着各种认识误区,如认为参与了网络教师素养建设就意味着教师学科素养的提升。

5.师资建设方面:中学教师尤其是地方中学教师普遍存在教育科研意识不高,科研能力较差的薄弱状态;中学教师发展的平台不高、空间有限,严重制约着中学师资水平与中学教师的职业发展;教师在职培训与培养活动中存在各种“乱象”、不规范现象,如各种级别类别培训的主题与内容大都是由相关机构和专家预设好的,教师处于被动状态,严重影响了培训知识向教学技能的迁移,削弱了培训效果[8]。

二 中学课程改革展望

鉴于中学课改在当下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在中学课改由“素质”走向“核心素养”的进程中,我们应着重做出以下努力:

1.加强中学校长课改领导力建设。“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9]。校长在一定意义上是决定中学课改成效的关键因素之一,其对待课改的态度及其自身的课改意识与能力将直接影响到中学教师的课改积极性和中学的各种课改举措。而所谓校长“课改领导力”是指在课程改革中,与其领导者的职务角色相适应,能有效推进课改发展的能力与素样等的简称,是课改素养与领导力的综合。对此,主要应做到以下:

(1)提升校长课改素养。课改素养是中学校长从事教育领导职务,指导教育改革的基础与前提。提高其课改素养,值得注意的有:一是提升校长的综合教育素养。校长是中学课改的“指路人”,理应深悉课改理念和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过程,洞悉学科建设与课程设置的规律及指导原则、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方式方法等,能够有效地甄别学校课改的本质,鉴别学校课改的发展需求,从而能够在学习、借鉴中因地因校引领学校课改实践。二是提高课改自信。在中学课改中,应当注重提升校长的教育自信、课改自信,从而带动教师自信、学校自信的建立,敢于和勤于拓新,促进中学课改的不断深入发展。

(2)加强校长领导力建设。在校长领导力建设中,除了关注校长的心理素质、道德品质、一般领导能力等的建设之外,还要强调两个方面:一是增强学习能力,不断“补短”。根据“木桶理论”,中学校长应该加强学习能力建设,不断提升理论视野和实践指导能力,在扬长避短的同时,加固和补修“短板”,提高整体性角色素养“能量”,减少课改实践中主体因素的限制作用。二是加强战略决策能力建设。“一个机构没有战略就好像一条船没有桅杆,只能原地转圈,它像一条船期不定的船不知往何处航行。”[10]要不断提升校长的战略决策能力,使中学校长在未来的教育改革中,能够“以环境分析为基础,结合自身的自由与能力,对中学教育的使命、目标以及价值等重大问题做出思考,战略性统整校内外可资利用的人力、物力等资源,科学制定学校发展战略规划。”[11]

2.不断加强师资队伍的素养建设。教育犹如“大鱼前导,小鱼尾随的从游活动”,其中教师的引导作用至关重要[12]。所以,中学教育永远都需要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重要战略位置,在课改中也同样如此。

(1)更新教职员的课改观念。在学校课改中,出现落后、退后以及反复等现象,其背后多是陈旧甚至迂腐的观念在作祟。因此,首当其冲的就是要不断更新中学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观念,以新的理念和思想武装头脑,开阔视野,提升课改认识。

(2)提升教师的学科素养。在中学核心素养建设阶段,教师的学科素养水平是决定课改深度和人才培养目标达成与否的主要因素。提升教师的学科素养,一是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建立各种平台,促进教师职业成长,如举办各种在职培训与专家讲座,开展区域教研活动。二是要加强学校图书馆等文化设施建设,打造和丰富教师素养成长的资源平台,浓郁教师成长的文化氛围。三是要建立各种激励措施,刺激教师的学习动机,唤醒教师的学习意识,增进学习能力。

(3)倡导中学教师的教育叙事研究。让中学教师在叙事的过程中,不断审视自我,反思自我,籍回顾、总结、评价自我在事件进行中的心路历程,唤醒教师的问题意识,增进教师的教育教学反思,提升教师的反思能力与科研能力[13]。

3.建立健全考评体制机制。科学引入多重评价标准,丰富评价指标体系,逐渐消弭“应试教育”对中学教育的阻滞。构建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评价指标体系,增进评价体系的适用性。加强评价中的监督与反馈机制建设,促进问题的即时发现与及时解决。加强评价结果的管理与使用,辅以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教职员工工作积极性,实现以评促效、以评促教、以评促发展的目的。

4.加强“互联网+”在课改建设中的功用。加强网络信息技术在学科素养、师生素养建设中的引介,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应用,促进“互联网+”与中学课改的深度融合。加强数字化资源库的建设,逐步推进课改资源的即时传递与在线沟通交流。在教师素养的网络研修平台建设中,需要注意研修坊主的选择与培养、研修主题的确立、讨论活动的组织等环节。

5.加强现代教育理念在中学课改中的引介和融合。借鉴和引入现代治理理念,创建多元主体参与中学治理的机制与途径,浓郁多元参与氛围,吸引、鼓励和引导学生、家长、社区等积极参与课改实践,形成多方参与中学课改的强大“合力”,促进课改的深度探索,改善中学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引入终身教育理念,明晰学习在人一生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师生的学习理念与意识,同时促使中学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育。引入组织学习理论,重视教师组织与团队学习的重要性,积极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年级、学科教师的专业成长。

猜你喜欢
素质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
THEBUSINESS OF BEING BORN
科技社团活动在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浅析当代中医编辑应具备的素质
环境卫生,靠整治更靠素质
关于音乐综合素质测评的探索与实践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用好“变”的态度
基于AHP的大学生体能素质模型及其应用
重大突发事件报道引发记者素质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