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密度对黑糯玉米秋季性状指标的影响

2019-05-14 08:59任四海阮龙左晓龙齐耀程钱益亮王俊张玮郭进
安徽农业科学 2019年1期

任四海 阮龙 左晓龙 齐耀程 钱益亮 王俊 张玮 郭进

摘要研究了在江淮地区,栽培密度对黑糯玉米秋季田间性状、产量及品质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栽培密度由45 000株/hm2提高到75 000株/hm2,果穗籽粒顏色由白色转为黑色的速率变慢,籽粒完全转为黑色所需时间约相差2 d;株高、穗位表现为先逐步提高后趋于稳定;单果穗的重量在授粉后18~30 d内先快速增加后缓慢降低,单果穗重量的峰值随栽培密度的增加在时间上向后推移;鲜果穗产量随栽培密度的提高先增加后降低,以60 000株/hm2的栽培密度产量最高;鲜果穗的感官品质在栽培密度达到67 500株/hm2后,品质变差,综合品尝总分随栽培密度的提高先略有提高,后明显降低。

关键词黑糯玉米;栽培密度;籽粒颜色;田间性状;品尝指标

中图分类号S5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1(2019)01-0024-02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19.01.008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基金项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种子工程项目(17D0912);安徽省重点研究与开发计划项目(1704f0704069);安徽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1604a0702021);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808085QC87);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团队项目(18C0919)。

作者简介任四海(1974—),男,河南上蔡人,副研究员,硕士,从事农作物育种及加工研究。*通信作者,研究员,从事玉米育种研究。

收稿日期2018-08-13;修回日期2018-10-29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对健康的追求越来越科学,对身体营养的吸收越来越注重平衡。黑糯玉米以其独特的外观、丰富的营养和香、甜、糯的口感[1-3]以及富含具有抑制癌症发生功效的水溶性黑色素[4-5],成为人们餐桌上追求的新宠。

为更好地生产出优质、高产的黑糯鲜食玉米,解决江淮地区鲜食玉米一年种两季,秋季产量低,采摘时间不好把握的问题,项目组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凤阳基地开展了不同栽培密度对黑糯鲜食玉米产量、品质影响的研究,厘清了黑糯鲜食玉米9—10月份授粉后果穗产量及籽粒颜色的变化规律,明确了鲜食果穗适宜采收日期,为江淮地区鲜食玉米大面积推广提供了理论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选育黑糯鲜食玉米新品种——珍珠糯8号(母本:皖糯自HNA8001;父本:皖糯自HNB3058),其成熟鲜果穗花青素含量(玉米籽粒11.81%;玉米芯9.51%)非常高。

1.2方法

1.2.1播种日期。7月15日。

1.2.2

栽培密度。试验设5种栽培密度,分别为45 000(A1)、52 500(A2)、60 000(A3)、67 500(A4)、75 000(A5)株/hm2;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16 m2,各小区统一栽培管理。

1.2.3

数据采集。每小区选中间行去除边株连续取样10株作为试验样本,测定农艺性状(株高、穗位)和经济性状(穗长、秃顶、行数、行粒数、穗粗、穗重)。

每个小区去除边行边株选50株长势基本一致的植株进行套袋,同一天授粉,并在授粉16 d后,每隔1 d取5个果穗测量重量,同时对果穗籽粒的颜色进行拍照和记载。

在授粉后第24天,每个小区选同一天授粉的果穗进行品尝打分,具体标准参照行业标准NY/T 524—2002。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栽培密度果穗授粉后籽粒颜色的变化

表1表明,随栽培密度的提高,果穗籽粒颜色由白色转黑色逐步推迟。即栽培密度越小,果穗籽粒上色越快,栽培密度越大,果穗籽粒转色越慢,A1处理(密度45 000 株/hm2)处理在授粉后24 d即显示黑色,A5处理(密度75 000 株/hm2)处理在授粉后26 d才显现黑色。

2.2不同栽培密度果穗授粉后果穗重量的变化

由图1可知,单果穗的重量在授粉后18~30 d,表现为先快速增加后缓慢降低;单果穗重量的峰值随栽培密度的增加在时间上向后推移,栽培密度为45 000(A1)株/hm2处理在授粉24~26 d,达到最大值,栽培密度为75 000(A5)株/hm2处理在授粉后26~28 d达到最大值。

2.3不同栽培密度对田间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由表2可知,随栽培密度的提高,株高、穗位逐步增加,鲜出籽率逐步降低;产量随栽培密度的提高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以A3处理(密度60 000株/hm2)处理产量最高。

2.4不同栽培密度对黑糯玉米果穗性状的影响

表3表明,随栽培密度的提高,穗粗、穗长略有降低,穗行数差异不大,但秃尖长度明显增加,行粒数逐步降低。

2.5不同栽培密度对黑糯玉米鲜食品尝指标的影响

由表4可知:随栽培密度的增加,综合评分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总体以52 500(A2)、60 000(A3)株/hm2处理表现最好。感官品质随栽培密度的增加而降低,而气味风味及色泽差异不大;糯性、柔嫩性、皮的薄厚随栽培密度的增加表现为先改善后变差。

3结论

(1)对于黑糯玉米,随着栽培密度的提高,果穗籽粒颜色由白转黑的速率变慢,栽培密度由45 000株/hm2提高到75 000株/hm2,果穗籽粒颜色由白色完全转变为黑色推迟约2 d。

(2)黑糯玉米在授粉后的18~30 d,果穗的重量变化表现为先快速增加后缓慢降低,其峰值的出现随着栽培密度的增加在时间上向后推移。

(3)栽培密度由45 000株/hm2提高到75 000株/hm2,株高、穗位表现为先提高,后趋于稳定;秃尖长度先表现为缓慢增加,后加速快速提高;鲜食产量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以60 000株/hm2的栽培密度产量最高,该结果与公茂迎[4]、沈雪芳[5]对黑糯玉米栽培技术的研究成果基本一致。

(4)随栽培密度的增加,黑糯玉米鲜果穗的感官品质开始表现较为稳定,栽培密度达到67 500株/hm2后,明显变差;按照现有的鲜食玉米品尝鉴定标准打分,随栽培密度的增加,分值表现为先略有提高,后明显降低,适宜的采收期应控制在授粉后24 d左右,比俞梅芳[6]等试验得出黑糯玉米春播适宜的采收期延长2~3 d,这可能是由于栽培季节、栽培地点及品种不同所致。

参考文献

[1] 马越,赵晓燕,徐亚民.黑玉米的营养价值与保健作用[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6,27(9):115-117.

[2]  王金亭.天然黑玉米色素研究与应用进展[J].粮食与油脂,2013(2):44-49.

[3] 孟俊文,高平,曲伏光.保健型黑糯玉米的营养价值及综合利用[J].农业科技通讯,2010(11):113-115.

[4]  冉颖霞,宫坤,周杨,等.超级黑糯玉米芯色素的抗肿瘤和体外抗氧化作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5(4):351-354,359.

[5] 保健型黑糯玉米的营养价值及其栽培技术[J].吉林蔬菜,2017(7):3-4.

[6]  公茂迎.黑玉米的利用价值及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安徽农业科学,2005,33(5):773.

[7]  沈雪芳,王义发,楼坚锋,等.种植方式与密度对糯玉米‘沪紫黑糯1号的影响[J].上海农业学报,2012,28(2):8-10.

[8]  俞梅芳,李丹,方群英,等.奉贤区“沪紫黑糯1号”玉米不同栽培方式及最佳采收期试验研究[J].上海农业科技,2009(4):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