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审小麦新品种新麦32的选育及推广应用

2019-05-14 08:59朱红彩范永胜张素平王玲燕马海涛窦士树马华平蒋志凯
安徽农业科学 2019年1期
关键词:品种选育稳产高产

朱红彩 范永胜 张素平 王玲燕 马海涛 窦士树 马华平 蒋志凯

摘要新麦32是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小麦所利用矮抗58为母本、周麦22为父本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的。该品种已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申请品种权保护。该品种产量高、稳定性好,在2年区试试验中平均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达到极显著,在2016—2017年度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8 679 kg/hm2,比对照周麦18号增产5.71%,增产点率100%,小组位次第2。介绍了该品种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及主要栽培技术要点等内容,为黄淮南片冬麦区进一步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支持。

关键词高产;稳产;新麦32;品种选育;品种特性

中图分类号S51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1(2019)01-0028-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19.01.010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新麦32是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小麦所综合应用常规育种、生理定向育种、人工接菌和混合病圃鉴定抗病性[1]、多年多点连续鉴定筛选等选择技术选育而成。该品种于2015年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权保护申请公告(公告号:CNA013724E),2017年8月已完成国家黄淮冬麦区南片生产试验程序推荐报审,2018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麦20180013。新麦32在黄海南区域试验及示范推广过程中均表现出高产稳产、多抗广适等优点。鉴于此,笔者对新麦32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进行总结,为新麦32进一步大面积推广应用及促进其增产增收提供理论依据。

1品种来源及选育经过

1.1育种目标

“新麦系列”小麦区在河南中北部,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天严寒,年平均气温13.0~16.7 ℃,无霜期平均为190~230 d,育种目标为半冬性品种,中熟,分蘖力强,成穗高,冬季抗寒性较好,春季耐倒春寒。在试验推广过程中表现高产稳产,产量三因素协调,综合抗性好,适应性广,品质达中筋小麦以上标准;抗病性注重品种的水平抗性,要求对条锈、白粉等病害达到中抗或中感以上。

1.2亲本来源

新麦32母本是选用生产上推广面积较大、综合抗性较好的矮抗58,该品种属半冬性中熟品种。新麦32抗冻性强,春季生长稳健,株高70 cm左右,高抗倒伏,產量三要素协调,高抗白粉病、条锈病、叶枯病,中抗纹枯病,成熟落黄好。父本是周麦22,系周口农科院选育的周麦系列品种,半冬性中熟,株高80 cm左右,穗较大,结实性较好,春季起身拔节迟,两极分化快,抽穗迟。新麦32耐后期高温,耐旱性较好,熟相较好。充分利用2个品种的优势基因,达到父母本互补,因此选育出超高产稳产多抗广适大穗型小麦新品种新麦32。

1.3选育过程

2008年5月以矮抗58为母本,周麦16号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后代采用系谱法选育,当年组合代号为新麦2008010;F1代表现苗势壮,株型较紧凑,抗病,成穗多,粒重高,中熟,单株选择,入选单株混收; F2代种植株系,整体表现长势繁茂,经田间选择、室内考种,选留综合性状好、饱满度好的单株50个;F3代选择优良株系; F4代选出3个品系;F5代进入品系比较试验;2013—2014年度以2008010参加黄淮南片多点比较试验,综合性状优良。2014—2016年度连续两年参加国家黄淮南片区域试验,2016—2017年度参加国家黄淮南片生产试验。新麦32的系谱选育程序[2]见表1。

2特征特性[3]2.1农艺性状

从表2可以看出,新麦32全生育期229.6 d,成熟期比对照周麦18早0.5 d,属半冬性中熟品系。株高79.2 cm,较对照周麦18矮,茎秆弹性好,较抗倒伏,倒伏程度≤3级,或倒伏面积≤40%的试点率,2015年为89.5%,2016年为91.3%;倒伏程度≥4级,倒伏面积≥40%的试点率2015年为0、2016年为4.3%。新麦32成穗率为571.5万穗/hm2,较对照周麦18高,分蘖力较强,穗数适中。新麦32成穗率、每穗粒数及千粒重与对照周麦18相当,分蘖成穗率中等。

2.2产量表现

2.2.1区试试验。

从表3可以看出,2014—2015年度参加国家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1组区试,平均产量8 109 kg/hm2,比对照周麦18增产4.19%,差异极显著,增产点率84.2%,位居16个参试品种的第11位。2015—2016年度参加国家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1组区试,平均产量8 085 kg/hm2,比对照周麦18增产5.55%,差异极显著,增产点率95.7%,位居17个参试品种的第6位。2年区试平均产量8 097 kg/hm2,比对照周麦18增产4.87%,增产点率90%。

2.2.2生产试验。

2016—2017年度参加国家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1组生产试验,平均产量8 679 kg/hm2,比对照周麦18号增产5.71%,增产点率100%,位居7个参试品种的第2位。3年3组次参加国家黄淮冬麦区南片64点次区域试验,60点次增产,增产点率94.0%,豫、苏、皖、陕4省汇总均增产,新麦32高产性突出、稳产性好。

2.3抗病抗逆性

从表4可以看出,新麦32田间自然发病情况为感白粉病、赤霉病、纹枯病,中抗条锈病和叶锈病。新麦32幼苗半匍匐,苗势壮,叶片窄短,叶色浓绿,冬季抗寒性较好;春季起身拔节早,两极分化较快,耐倒春寒能力较强。株叶型好,株型松紧适中,蜡质层厚,旗叶细长上冲,穗层厚,穗大穗匀,结实性较好;中后期耐旱性好,根系活力较强,叶功能持续期长,熟相好。

2.4品质指标

2014—2016年经农作物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对区试抽混合样测定,新麦32的2年平均结果如表4所示。由表4可知,新表32容重800 g/L、蛋白质(干基)15.2%、湿面筋32.5%、沉降值34.1 mL、吸水量57.5 mL、稳定时间3.8 min、4.1 min,最大抗延阻力148 E.U、拉伸面积36 cm2、延伸性167 mm、硬度指数60,属于优质中筋小麦标准。

3栽培技术要点

3.1适宜地区

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省驻马店及以北地区、安徽省北部、江苏省北部、陕西省关中地区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

3.2播期播量

该品种适宜播期是10月8—25日,最佳播期10月10—15日,高肥力地块播量135~150 kg/hm2,中低肥力150~180 kg/hm2,按照播期早晚、墒情好坏,适当增减7.5 kg/hm2播量为宜。基本苗控制在240万~330万/hm2,穗数控制在600万~675万穗/hm2为宜。

3.3科学肥水管理

精细整地,重施底肥,早施追肥。底肥占70%~80%,追肥20%~30% 。在中等土壤肥力条件下,施纯氮180~225 kg/hm2[4] 。在返青期或拔节期结合灌水,追施尿素150 kg/hm2。抽穗扬花期可以使用瑞士先正达公司的“爱苗”,结合“一喷三防”喷施叶面肥1~2次,预防干热风,延长灌浆时间,提高籽粒饱满度和光泽度。

3.4病虫害防治

根据病虫害发生情况,做好白粉病[5]、纹枯病、赤霉病[6]、蚜虫等病虫害防治,应在返青起身期用20%三唑酮乳油1 500 mL/hm2对水750 kg/hm2,朝茎基部均匀喷雾防治纹枯病。在扬花初期若天气预报有降雨时,注意在雨前防治小麦赤霉病和蚜虫,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 200~1 500 g/hm2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600~900 g/hm2和10%吡虫啉600 g/hm2对水750 kg/hm2对准穗部均匀喷雾防治[7]。

3.5适时收获

一般在蜡熟末期(当穗下节间全部呈黄色、籽粒已全部转黄,内部成蜡质状时)根据天气情况抢睛天及时收获,以确保品种纯度和商品性,达到颗粒归仓,实现丰产丰收[8]。

参考文献

[1] 张海泉.小麦抗白粉病分子育种研究进展[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8,16(4):1060-1066.

[2] 潘家驹.作物育种学总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65-68.

[3] 赵红,王西成.2016~2017年度国家冬小麦品种试验黄淮南片水地组生产试验总结[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7-76.

[4] 朱紅彩,范永胜,赵娟,等.国审小麦新品种新麦21的选育[J].河南农业科学,2011,40(2):54-56.

[5] 张春云,吴庭友,张桥,等.不同药剂对小麦白粉病重发时的防治效果[J].安徽农业科学,2018,46(24):130-131,164.

[6] 周仁先.小麦赤霉病菌对常用杀菌剂的抗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8,46(21):152-154,174.

[7] 王绍中,田云峰,郭天财,等.河南小麦栽培学[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19-228.

[8] 吴忠梁,沈卫青,江银楼,等.不同收割时期对小麦产量及千粒重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6,44(3):46-47.

猜你喜欢
品种选育稳产高产
建湖县供电公司护航“菜篮子”稳产保供
巴陵石化硫酸铵稳产稳销 确保春耕化肥供应
排涝抢收多措并举 确保秋粮稳产增产
玉米早熟品种赛德9号丰产稳产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探讨
秋茬蔬菜高产有妙招
鄂西多花木蓝的栽培利用及推广
南丰蜜桔高糖优株“ZZL—03”及未来品种选育方向
超级杂交稻广两优1128高产栽培技术
无公害大葱高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