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杯蕈新品系“T212”关键栽培技术研究

2019-05-14 08:59邱春锦林俊扬陈政明张祖堂李碧琼卢翠香郑永德邹勇谦
安徽农业科学 2019年1期
关键词:栽培模式温度

邱春锦 林俊扬 陈政明 张祖堂 李碧琼 卢翠香 郑永德 邹勇谦

摘要对大杯蕈新菌株T212在栽培过程中的培养基配方、温控范围、栽培模式、覆土厚度等进行优化。结果表明:采用最佳培养基配方:棉籽壳38%、木屑38%、麸皮18%、石灰3%、轻质碳酸钙3%,含水量65%;子实体发育最佳温度范围为25~30 ℃;覆土厚度为3.0 cm效果最佳;袋栽出菇,生物学效率最高,达71.0%。

关键词T212;新品系;培养基配方;温度;栽培模式;覆土厚度

中图分类号S64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1(2019)01-0042-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19.01.014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在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常太镇发现1株野生菌,经过多年驯化获得出菇,原名为“中柄侧耳”[1-3]。经福建省品种认定委员会认定,品种名为“莆蕈1号”(认定编号:闽认菌2015001)。杂交育种是通过杂交或将双亲的优点结合在一起,或是利用一个亲本的优良性状去克服另一亲本的缺点,即可通过菌丝体的无性繁殖来固定杂种优势[4]。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自行选育了很多优良品种,如香菇的香九[5]。平菇的宁杂1号[6]等杂交品种[7],推出具自主知识产权的高产优质双孢蘑菇杂交新菌株AS2796[4]。“T212”是莆田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大杯蕈品种“莆蕈1号”的多孢杂交后代,其具有独特的海鲜风味,口感细腻,菌柄食用无渣。该新品系具有产量高、品质好的推广前景,为了获得该菌株的高效栽培关键技术,需要进行培养基配方优化,筛选出子实体分化和发育最佳温度,弄清最佳栽培模式和覆土厚度。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对T212栽培配方中棉籽壳和木屑不同比例、不同栽培温度范围、不同栽培模式、有无覆土及覆土厚度对产量的影响4个方面进行试验研究。力求摸清T212高效栽培的关键因素,为该品系的大规模推广应用提供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1.1供试的菌株。供试的大杯蕈新品系T212來源于福建省莆田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大杯蕈品种“莆蕈1号”多孢杂交后代,并保藏在4 ℃冰箱中。

1.1.2母种培养基配方。PDA培养基[8]。

1.1.3菌种的原种、栽培种培养基配方。原种、栽培种培养基配方:木屑76%、麸皮18%、石灰3%、轻质碳酸钙3%,含水量为65%[3]。

1.2试验设计

1.2.1培养基配方优化。试验中木屑和棉子壳占培养料总干料重量比的76%;其他辅料重量比为24%,配方为:3%石灰、3%轻质碳酸钙和18%的麦麸。试验设6个处理,木屑与棉籽壳的干料重量比值分别为①1∶3;②3∶5;③1∶1;④5∶3;⑤3∶1;⑥7∶1;对照CK为全木屑。以上所有处理培养料含水量为65%。菌丝培养阶段温度控制在25℃,出菇温度范围控制在25~30 ℃。每个处理50袋,重复3次。观察菌丝满袋时间、菌丝走势及菌丝产量、生物学效率并记录。用DPS数据处理系统进行方差分析。

1.2.2不同子实体发育温度对产量的影响。培养基采用1.2.1优化后的配方,采用YD-1打包机制包,菌袋规格采用18 cm×35 cm,菌包干料控制在0.5 kg/包。设置4个温度范围梯度,分别为CK:18~20 ℃、处理A:20~25 ℃、处理B:25~30 ℃、处理C:30~35 ℃,菌丝培养阶段温度控制在25 ℃,每个处理50袋,重复3次。观察每一潮菇的产量表现、生物学效率指标,记录并用DPS数据处理系统整理进行方差分析。

1.2.3

覆土厚度对产量的影响。覆土材料选用肥沃的菜园地下10.0 cm的土层,挖出后在阳光下暴晒1周,过50目筛备用。加入10%灭菌后的杏鲍菇废料干物质,加1%石灰水进行预湿,水分控制在每个颗粒中部没有白心,且不滴水,用塑料薄膜覆盖土堆保湿,具体做法为将塑料薄膜边缘塞进土堆外围土层底部,这样做既避免了湿气流失,又可以防止大风吹开塑料薄膜,导致失水,处理48 h备用。设置4个处理,处理a:覆土1.0 cm、处理b:覆土2.0 cm、处理c:覆土3.0 cm、处理d:覆土4.0 cm,对照CK为不覆土。每个处理50袋,重复3次。分别记录第一潮菇、第二潮菇和第二潮后的产量表现以及现蕾所需时间、平均朵数等,用DPS数据处理系统进行方差分析。

1.2.4不同栽培模式对产量和朵型的影响。试验培养基采用1.2.1筛选出来的最佳配方。设置3个处理,处理1:床栽,长宽高为800 cm×150 cm×20 cm;处理2:框栽,长宽高为30 cm×40 cm×20 cm;处理3:袋栽,长宽高为18 cm×35 cm×20 cm。每个模式用干培养料100 kg,密度为0.46 kg/L,每个处理重复3次。菌丝培养阶段温度控制在25 ℃,子实体生长阶段温度控制在25~30 ℃。菌丝长满3~5 d后进行统一覆土。观察第一潮、第二潮和第二潮后的产量表现、朵型等指标,记录并用DPS数据处理系统进行方差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培养基配方优化对产量的影响

由表1可看出,不同培养基配方对大杯蕈新品系T212的产量等性状有显著的影响。处理①、②、③满袋时间和菌丝长势及生物学效率没有显著差异。棉子壳与木屑含量超过1∶1,产量较高。处理①、②、③之间的生物学效率无显著差异。但从经济角度考虑,木屑的价格为300~500元/t远比棉子壳1 800~2 400元/t便宜,故在不影响产量的情况下,应尽量减少棉子壳的使用量。综上所述,最佳培养基配方为处理③:棉籽壳38%、木屑38%、麸皮18%、石灰3%、轻质碳酸钙3%,含水量为65%。

2.2不同子实体发育温度范围对产量的影响

由表2可看出,不同子实体发育温度范围对平均产量影响达到显著水平,处理A和处理B生物学效率分别为70.4%和72.8%,明显好于处理C和对照CK的63.8%和44.4%。处理B子实体朵型较大且主要产量在第一潮和第二潮,占总产量的77.5%。处理C的很多菌袋不出菇,虽然有菇蕾形成,但未长出土面就枯死,最后导致绝收。处理A朵型较小,从菇蕾到采收需要40~96 d,采收不集中,无形中增加了采收成本。综上所述,大杯蕈新品系属中高温型食用菌,子实体发育最佳温度范围为25~30 ℃。

2.3不同覆土厚度对产量的影响

由表3可看出,处理c:覆土厚度3.0 cm效果最好,所需的现蕾时间为3~7 d,生物学效率最高,达78.7%,菇蕾数1~2朵,效果好。处理d:覆土厚度4 cm次之,现蕾时间需要6~9 d,菇蕾数3~4朵。对照CK不覆土也可以出菇,但需要34~43 d才能出菇,生物學效率为46.8%。综上所述,覆土有利于T212的出菇,可以刺激出菇,提前出菇;覆土厚度为3.0 cm,生物学效率,比对照提高31.9个百分点,产量达到最大,且主要产量集中在第一、二潮,有利于推广应用。

2.4不同栽培模式对生物学效率和朵型的影响

由表4可看出,袋栽的生物学效率达到71.0%,最高;其次是框栽,床栽最差。3个处理的第一潮菇生物学效率都是最高的,最后一潮都最差,说明该菌的产量主要集中在第一、二潮。袋栽的朵型在3种处理中最小,直径范围为7.0~18.0 cm,每袋的朵数都为1~2朵,一般3~15 d内可全部出完。床栽的朵型大,直径范围为16.0~34.2 cm,最大可以达到34.2 cm,每潮菇的出菇时间都最长,需要45 d才能全部采收完毕,且很多部位不出菇。袋栽生物学效率达到71.0%,比框栽生物学效率高16.8个百分点,比床栽生物学效率高出28.0个百分点,达到极显著水平。

3结论与讨论

3.1讨论

通过研究木屑与棉籽壳的比例对产量的影响来获得最佳栽培培养基配方,笔者优化培养基的目的主要从经济角度出发,提高投入产出比,因为棉籽壳与木屑价格相差6倍之多,并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

笔者对子实体发育温度的筛选不把温度设定为一个点,而是一个范围,原因是在食用菌实际生产过程中,菇房温度一般只能控制在某个范围内,很难做到完全控制在一个温度点上,用温度范围更能接近于生产现状,有利于指导生产,还因为,温度范围更有利于栽培季节的选择。该菌子实体不管是变温还是恒温都可以正常现蕾,初步判断为恒温结实,不需要温差刺激即可出菇。

笔者通过栽培模式研究,发现袋栽是最理想的模式,同时也注意到框栽可以获取更大的子实体,子实体大多在200.0 g/朵以上。由于框栽和床栽都存在出大菇朵多,朵数少,转潮慢,框栽和床栽可以用来获得大朵菇体。由此可见,袋栽中只出小朵菇与栽培袋的营养成分积累不足有一定的关系,这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覆土处理可以在3~5 d后开始现蕾,并长出子实体,不覆土经过较长时间的后熟仍可以出菇,由此可以猜测,该菌并不是利用覆土中的微生物或其他物质来刺激出菇,更有可能是覆土提供了良好的湿度条件,有利于幼蕾的形成。该菌如能实现不覆土出菇,可以使菇房不要因为覆土而污染出菇房,并且减少土传病害等,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3.2结论

笔者通过优化培养基配方,确定子实体发育最佳温度范围、最佳栽培模式、最佳覆土厚度,探索出一套T212高产栽培关键技术模式。最佳培养基配方:棉籽壳38%、木屑38%、麸皮18%、石灰3%、轻质碳酸钙3%,含水量为65%;子实体发育最佳温度范围为25~30 ℃;覆土厚度为3.0 cm效果最佳;袋栽的生物学效率最高,达71.0%。

参考文献

[1] 陈政明,彭建平,卢翠香,等.中国侧耳属一个新种和新记录种[J].福建农业学报,2013,28(2):192-193.

[2] 陈政明,彭建平,卢翠香,等.中柄侧耳生物学特性研究[J].福建农业学报,2013,28(6):561-565.

[3] 陈政明,彭建平,卢翠香,等.猪肚菇新种中柄侧耳人工驯化栽培技术研究[J].热带作物学报,2013,34(12):2358-2362.

[4] 杨新美.中国食用菌栽培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8:53-61,113-115.

[5] 张金霞.我国食用菌育种、菌种现状及分析[J].中国食用菌,2000,19(S1):36-37.

[6] 王泽生.中国双孢蘑菇栽培与品种改良[J].中国食用菌,2000,19(S1):33-35.

[7] 付立忠,吴学谦,魏海龙,等.我国食用菌育种技术应用研究现状与展望[J].食用菌学报,2005,12(3):63-68.

[8] 方仲达.植病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152.

安徽农业科学,J.Anhui Agric.Sci. 2019,47(1):45-46,59

猜你喜欢
栽培模式温度
一张票的温度
停留在心的温度
铁皮石斛人工栽培模式
测个温度再盖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