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背景下的西盟佤族民歌探究

2019-05-15 10:44毋应迪
赢未来 2019年1期
关键词:中国梦民歌

毋应迪

摘要:“中国梦”是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总目标,也是整个中华民族近百年来的殷切愿望。本文将从“中国梦”的背景下来阐述西盟佤族民歌的形式,提出新时代里佤族民歌的发展前景与途径,旨在分析出当今“新时代”下民歌传承规律与解决方案,为今后相关领域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国梦;西盟佤族;民歌

一、前言

自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后,中国的发展就进入了新局面,面对当前的形势,西盟佤族民歌当下的状况也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2018年12月,笔者在佤族参访学者娜响老师的陪同下,来到了西盟佤族自治县,对这里进行了相关的了解与调研,本文笔者就此来分析“中国梦”背景下的西盟佤族民歌状况及其特点。

二、传承理念与创作理念突破

西盟佤族民歌因其历史上原来没有文字[1]自古以来都是以口耳相传的方式来进行的,同时也是跟他们平时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如,他们有大型创世纪史诗《司岗里》[2]、盖房歌、拉木鼓歌、饮酒歌、砍头歌等。这些伴随着佤族同胞的生产生活,而且西盟佤族同胞的生活区域相对封闭,因此长期存在。而当今时代,“中国梦”的提出,使得西盟佤族同胞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其民歌形态也会随着其而发生变化。

在传承理念上,当今“中国梦”新时代下的科技更新换代使得西盟地区的“封闭”状态被打破,人们不再固有使用过去“口耳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承,民间老艺人的地位因此受到许多冲击,同时也面临着很大的机遇。传承理念方面正在进行相对的“过渡”阶段。许多民间老艺人开始使用“抖音”、“微信公众号”、“喜马拉雅FM”等新型的传播工具对民歌进行传承上的“改造”,“互联网+”的形式不仅新颖,同时传播面广泛,为“新时代”下西盟佤族民歌的发展找到了较为合理的传承路径,也为西盟佤族民歌的传承年轻化提供了相应的方式和连接点。

在创作理念上,“中国梦”下的“社会主义文化繁荣”为西盟佤族民歌的原始单一注入了较为新鲜的“血液”。西盟佤族民歌不仅仅拥有曾经的民歌形式,还在创作上形成了新的突破,例如笔者曾经和西盟县歌舞团副团长李杰(化名)进行过较为深入的交谈,他指出,我们2014年在国家大剧院上演了大型歌舞剧《佤部落》,后来又在全国11个城市进行演出,我们的民歌已经不再仅仅是“光秃秃”的形式了,已经越来越与当今的现代化舞台融合、越来越和歌舞进行融合、越来越与当今时代进行融合了!在创作上,我们也要进行新时代下反映我们佤族新面貌的“歌曲”或“歌舞”,将自己本民族中这么好的音乐文化与当今时代主题结合,不仅能够适应当今“新时代”下的文化要求,同时也能为我们佤族民歌的发展提供新的机遇与出路。另外,我们已经在筹备我们西盟佤族的另一个大型歌舞创作——《阿佤人民再唱新歌》[3]。

三、实现人才培养的创新突破

人才对一个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成了当下所有民族共同关注的问题。西盟佤族地区的民歌人才培养模式较为特殊,其并非通过传统的学校教育,也不完全是民间艺人的口耳相传方式,当今西盟县在当地政府的鼓励下大力发展旅游业,旅游舞台化表演为当地的旅游发展贡献了巨大的力量。因此,当前民间艺人与专业歌舞团体的结合显得十分重要,不仅能够借此来适应当今的舞台化表演形式,改变过去只是“生活化”的民歌演唱,还能将民间老艺人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使得其民歌文化在广大的旅游者面前大放异彩的同时彰显特色。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也收获其文化价值,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相对有特色的区域显得更加机动灵活并且效果显著。除此之外,国家提出2020年的全面脱贫,为西盟地区的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机遇,扶贫要“扶智”也要“扶志”。曾经的西盟佤族同胞,对于本民族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感,但是在文化的学习上,却有欠缺,往往中小学毕业就外出打工。对此,当地政府采用了一些列措施,令其能够自主学习,形成人才培养,除了加大宣传力度外,还积极鼓励当地与省、国家乃至国外的文化交流,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碰撞,使得西盟佤族同胞更加的关注自己本民族的文化特征,并不自觉的进行相关的学习与探究,在不断的交流中也为当地进行了相应的宣传,使得大批的人流来到此地,形成了学习+宣传——人流——物流——资本流的良性闭环,资本的投入使得当地人民越来越富裕,也对本民族的文化产生了更加强烈的信心,以此来形成较为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当地经济政治文化的共同发展带来了新动力。

四、实现民歌文化特色的传统与现代化结合

西盟佤族号称“最接近人类童年”的民族,在新中国成立前还保留着原始社会公社的残余,以及部分奴隶制度,因此其音乐文化自然保留着很强的原始性。当今的西盟地区在“中国梦”的伟大号召下,各种文化交流频繁,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新局面,但是,西盟佤族民歌的“原始性”给当今时代无疑注入了一股“清流”,人們在讲求发展的同时,也要适时的回头看看自己的“本来面目”,因此,西盟佤族民歌一经演唱,就受到了广大人民的喜爱与赞叹,人们在欣赏惯了当今流行乐的“自由”与西方古典乐的典雅之后,感受来自“原始”的音乐文化,无疑会给大众的内心打上深深的情感烙印;其次,西盟佤族民歌也能借此机会利用当今的舞台与技术,对于其原始民歌进行“现代化”改造,在保留其音乐原始性的同时适时的加入现代元素,达已到“在变革中把握其本真”的局面,不仅可以使其音乐内部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与创新,也使得其原始演唱在舞台上形成当前形式的“活化”,为其今后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与道路。

以上即是笔者对于西盟佤族民歌在当今“中国梦”下所形成的形态研判,对于其民歌未来的发展,笔者建议如下:

(一)注重文化本体研究

“中国梦”下的时代是一个“文化交锋”的时代,各民族都在为自己的文化发展谋求出路。但是,文化的发展并不完全都是经济促使的,适时的对其文化根本进行把控,是可以反推其经济的发展的,正所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是也。只有在对自己民族文化把握的大前提下,才有可能代表着自己所宣称的“民族性”或“个性”,因此,西盟佤族同胞在发展自己民族文化的同时,一定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孤独,将自己的音乐文化本体进行细致的研究,这样,在发掘了自身文化的同时,就有足够的勇气和力量来接受他族乃至西方的先进文化而不被“同化”,否则,则可能出现越发展越形成“空架子”的局面,这样的局面好比“无根之木”,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

(二)注重学校民歌传承

笔者发现,西盟地区的佤族同胞不太愿意接受学校的教育,虽然政府做了大量的努力与方便,但是学校的民歌音乐传承始终没有长足的进展,这就需要我们佤族同胞自身提高对于学校教育传承的自觉性认识。因为学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任何一个民族的发展都离不开当今学校的教育,就笔者的了解,学校教育的不重视导致民族的音乐研究精英数量不足,许多本民族的音乐文化必须借助于外族同胞进行帮助,而外族同胞对于本民族的文化不可能做到如自身一般的贴切,因此,这样往往也会造成大量民族音乐文化的错误或流失。

五、总结

综上所述,以上是笔者对于西盟佤族民歌在“中国梦”背景下的分析与思考,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参与西盟佤族民歌的传承与发展而尽自己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1957年国家帮助佤族同胞创立佤文。

[2]讲述佤族同胞“开天辟地”、“衣食住行”、“文明迁徙”、万物起源等神话故事。

[3]《阿佤人民再唱新歌》名称来源于佤族著名的民歌《阿瓦人民唱新歌》,这首歌曲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佤族人民的新面貌,故而借用“再唱新歌”来反映“新时代”下佤族同胞的新面貌。

猜你喜欢
中国梦民歌
畲族民歌
藤县水上民歌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十送红军》不是纯粹的民歌
穿花衣 唱民歌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