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本位 强化过程 认准思路

2019-05-15 10:44杨扣进
赢未来 2019年1期
关键词:思路优化过程

杨扣进

摘要:语文教学效率不高,原因固然很多,但最根本的还在于缺乏本位思想,淡化教学过程,教学设计脱离学生主体。语文教学要达到整体优化,就要有动态的“语文教学”而非静态的“语文学”的本位思想,强化朗读、教学内化与外显的过程,遵循教材、文本、学生思路。

关键词:优化;本位;过程;思路

语文教学“耗时长”、“效率低”,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如何让语文教学走出困境,教学效率达到最优化,结合语文教学的性质、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教师教学设计的依据等,应着力抓好这三个方面:明确区分三个本位,精心编排三段过程,准确把握三个思路。

一、明确区分三个本位

(一)要有正确的教学本位观念,这是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遵循的共性原则,关乎到两个对象: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决定着两个动态过程:教(激活、帮助及维持学生自我学习及自我实现)与学(个体获得经验及行为发生稳定性变化)的过程[1],“学”是主体,是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体现者;“教”为主导,即“善于引导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叶圣陶语)。语文教学同样必须明确“教”(主导)与“学”(主体)这个教学本位思想,否则就会使教学的“劳”与“得”形成反差,无法消除低效学习、无效学习乃至负效学习的现象。

(二)区分语文本位和语文教学本位。语文本位,是指语文学科自身的性质特征——静态的语文学研究,即以言语和语言为形态,分析语言和言语现象,研究语言和言语的多项组合与多元表达,概括语言、言语组合与表达的规律与艺术,是静态的一维性的单向研究。而中小学的语文教学是动态的多维性的教学过程,即阅读和积累语言、言语材料,通过感悟和领会,达到熟练运用的目的,包括三个层面:感知、储存丰富的语言和言语材料;揣摩、感悟语言和言语的组合、表达的规律与技巧;通过语言、言语的组合、表达训练,形成语(口头表达)、文(书面表达)的能力。语文教学效率不高,就在于没有将静态的语文学与动态的语文教学区别开来,混淆了语文学和语文教学这两个本位观念,重视“语文”而轻视语文教学。正因为如此,才会出现把一篇篇精美的课文肢解得支离破碎而架空分析的畸形现象,才会出现以死记硬背的知识灌输、识记和机械的纯技巧训练取代学生自身学习语文的潜能导引和开发等偏离中小学语文教学性质的教学行为。

二、精心编排三段过程

(一)文本朗读过程的编排。朗读是语文教学的第一教学法,只有重视朗读,才能重身受、入其境、品其味;才能体悟情、领悟美、领会旨。要让朗读取得预期效果,就要重视三个阶段的安排:第一阶段,诵读。即声情并茂地朗读,读出文情、文趣、文意,激起情感流动,获得感性形象;第二阶段,美读,进入作者胸中的那个境界,对作者的情感、理趣闻于耳而铭于心,达到耳染其音、心醉其情、意感其美的效果,深切感受诗文的音韵美、形象美、文质美;第三阶段,品读。即品味语言、言语运用的妙处,感悟语言、言语表达文趣、文情、文旨的精妙与神奇,进入到对文情、文旨、文质整体的深层的把握。

(二)学习内化过程的编排。学生学习的内化,是指学生依照一定的学习心向,依靠自身的智力去领悟、去发现、去获取知识的内在发展形式。要让学生学习达到最佳效果,就要精心编排好由感知到感化、由感化到融化、由融化到深化这三个阶段的“内化”过程。感知到感化,就是了解文本内容,把握文本基调,体会文本情感,心染其情而意感其美,进入“主体”角色;感化到融化,就是揣摩文本思路,品味精词妙语,感悟文本意图,发挥“主体”作用;融化到深化,就是运用储备积淀的语言、言语材料和逐步形成的技能,进行评价阅读、探究学习和自主运用训练,培养应用能力。

(三)教学外显过程的编排。教学外显过程是学生学习内化、教与学协调配合的外在表现,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外在表现形式,诸如预习、导入、质疑、讨论、探究等。外显过程是一个动态的教学流程,核心是为学生的学习内化服务,有效地配合学生学习的内化。总体上也应有三大阶段:①定向组织:预习,朗读,整体感知。②适时点拨:质疑、解疑,加强理解和巩固,发展智力。③相机引导:评价和探究,形成技巧和技能,并灵活运用。

三、准确把握三个思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活动的根本宗旨就是如何引导学生自觉地、积极地、最大限度地掌握教材,其关键在于教师对教材的最优化处理。现在,许多语文教师仍存在着“教”教材的现象,即抛开学生真实需要,只是“解释”并且“忠实”地向学生灌输教材内容,学生的主体作用很难得到发挥。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例子”作用,就要有正确的教材观——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只有‘用教材教的思路,才能正确地表述教学过程中教材的各种性能”[2]如何“用教材教”?应把握好三个思路:教材编排思路、文本思路、学生思路。

现行教材是按教学单元编排的,即以课文为主体,把阅读训练、写作训练、语文知识等综合编排成若干个单元,这若干个单元不是简单的“文选”排列组合,而是体现着语文教材编排的整体性、有序性、扩展性。在教学中,教师要认真揣摩教材的这个编排意图和思路,既要宏观把握教学单元之间的联系点,还要从课程标准、教材体系中分析这一单元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独特位置和作用,发现这一单元的特有教学功能,找准单元内各课之间的内容及联系,以此来确定单元及单元内课文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及教学的方法和程序,从而克服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文本思路是作者经过反复构思后形成的、表现在文本中的指向表达效果的思维轨迹,文本的语段组合、遣词造句、风格情调等无一不是顺遵于这条思维轨迹的。把握文本思路,是理解文本的枢纽,是形成阅读和理解能力的一项重要技能,对教学目标的达成,起着关键性作用,只有理清文本思路,才能体验文本所表达的真实情感,领会文本的写作意图。教师在组织学生充分感受、体味、积累和运用语言的同时,应引导学生揣摩文本(课文)思路,引导学生理解和领会如何围绕中心组织材料,如何安排层次,如何布局谋篇等,弄清文本词、句、段、篇如何相互联系,如何组合成整体文本,体验文本所表达的真实情感,领会文本的写作意图,从而体会文本(作者)怎样有效地表达主旨以及布局谋篇的内在逻辑,逐步形成自己的构思能力。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教师还要遵从学生思路,注意、分析、把握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领悟轨迹和学习意象,要保持教师教的思路和学生学的思路的和谐统一,杜绝出现教师只遵循教的思路、学生只遵循学的思路这样“各自为政”的“两张皮”现象。要牢牢把握学生思路这个核心,分析、研究学生按照什么思路学习、学习的思路会经历哪几个阶段、与教师预设的教学思路会产生哪些矛盾、当教的思路与学的思路出现分岔时怎样应对以及如何填补学生学习思路中的思维空白、如何有效沟通学习内容在教与学之间的传递渠道等等诸多问题,不断调整自己的思路以适应学生的思路,以更好地设计教学方案、规范教学过程。

综上所述,要实现语文教學的最优化,就要回归动态的语文教学这个本位,有效促进教学过程中“内化”与“外显”的和谐统一,充分把握“内化”的结果与教学目标的差异以调节教学行为,使语文教学更好地适应学生学力的形成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郑燕祥.新世纪教育改革的三重化[J].教学与管理,2001,(1):36

[2]钟启泉.现代学科教育学论析[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猜你喜欢
思路优化过程
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优化思考
不同思路解答
一道优化题的几何解法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拓展思路 一词多造
换个思路巧填数
思路一变 轻松赚钱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圆满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