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2019-05-17 00:00孙文静
赢未来 2019年1期
关键词:消极心理学思政

孙文静

摘要: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教育理念偏窄,重问题轻优势”、“教育方法单一,多灌输少引导”、“教育环境消极,重个体轻组织”的现实问题。要破解这一困境,可以引入和借鉴积极心理学的思想:由“问题取向”转变为“发展取向”,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由“消极评价”转变为“正面引导”,以积极情緒体验的教育方式培养积极人格;由“单一环境”转变为“系统支持”,营造积极的社会支持教育环境。

关键字:积极心理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用

20世纪末,美国当地著名心理学家,前世界心理学会主席赛里格曼(SeligemM.E)将“积极心理学”界定为“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1],在西方心理学界掀起了一股新的研究热潮,堪称心理学研究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积极心理学以发展人性的优点、帮助人们获得幸福、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为宗旨,以快乐的生活、投入的生活以及有意义的生活为三大支柱。这一研究取向和教育诉求与中国当前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构建和谐社会以及提升人们幸福感的目标十分契合,也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要求相一致,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方法运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破解当前工作困境,增强其有工作效性的一种有益的尝试。

一、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思想

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引发了心理学研究领域的变革,其核心思想从关注人类的疾病和弱点转向关注人类的潜能开发和优秀品质培养,并以人类幸福为主旨,主张积极情感体验[2]。概况起来,主要表现以下两个方面:

(一)倡导心理学的价值平衡

积极心理学研究者认为,“二战”以来的心理学总体上来说是一种消极心理学,偏向于对于焦虑,抑郁,强迫、心理创伤等心理疾病的关注和治疗,在这种研究取向对人或社会中存在的问题的给予了极大关注,导致人们形成了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而消极的心理状态又导致了一种消极的社会文化氛围,让人们对社会失去信心,使人缺乏足够的安全感。此外,传统消极心理学研究侧重观察个体自身存在的问题,研究的重点在于对心理问题的矫治和功能的修补。这就导致心理学的研究价值不能有效满足人的发展和获得幸福的需要。而积极心理学倡导积极的人性论,把增强人的积极情感体验和培育人的积极品质作为研究目标,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将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幸福感获得的这一心理学功能和使命重新定位,实现了心理学价值的平衡。

(二)关注自我决定的积极力量

积极心理学的自我决定理论提出,人的生命系统不是由问题构成。个体在发展过程中,会有自我的内心冲突,同时也拥有自我完善的内在能力,其自我的决定性和开放性是人自身发展的动力,自我决定性也会决定人最终的发展方向。在此理论下,积极心理学以更加开发的和欣赏的眼光看人,提倡积极人性论,主张要对于人所拥有的积极力量进行研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三个维度:一是积极情绪和体验研究。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主观情绪体验,如满足、满意、自豪、成就感、愉快、主观幸福感、希望、乐观、自信等是个人获得心理平衡的重要元素,人类最终的发展目标是要获得主观幸福体验,所以对主观幸福的研究成为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二是积极人格研究。积极心理学将人格特质分为两类:即乐观型解释风格和悲观型解释风格,不同的解释风格会造成人的情绪体验的差异。人要获得幸福感,应该更多的采用乐观型解释风格。对于美德和积极的力量的研究成为积极心理学人格研究的重点。三是积极社会组织的研究。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积极人格的形成和积极情绪体验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等社会环境的系统支持,这些环境的营造一定要以人获得积极情绪体验和幸福感为出发点,最终的目标是要发展人的积极力量,培养积极品质。

二、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理念偏窄,重问题轻优势,缺乏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精神

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偏重关注学生问题,忽视学生优势和潜能开发的现象日益严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通常被忽视,没有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精神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遇到的最大挑战。在当前高校扩招的大背景下,大学生的数量急剧上升,学生出现各种问题成为一种常态,当前的思政教育工作者,往往疲于应对解决学生的各种突发状况,逐渐引发出一种思维倾向,“学生总是问题的根源”,导致一些教师看学生就像看病人一样,总想着去寻找他们思想和行为上的不足,而在处置某些问题时,往往采用指责、批评和压制等消极的教育方式,这直接导致了高校思政教育中师生关系的恶化,学生的消极体验。以“问题为导向”的思政教育模式,不符合积极心理教育的精神,会导致学生内在潜能和美德挖掘的忽略,最终会影响学生良好品德和积极品质的培养和形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旨和培养目标相违背。

(二)教育方法单一,多灌输少引导,缺乏对学生积极情绪体验的培育和积极人格的培养

过多的形式主义一直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回避的问题,单一理论灌输式的教育方式以发现自己的问题,认识不足为切入点,往往忽视了对学生自身优势的引导。这种以“纠偏”为导向的教育方式给学生带来了更多的消极情绪体验,造成了人格塑造的悲观性,影响了个体的发展。在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重成绩轻素质的现象在高等教育阶段仍然存在,这也直接导致了学生产生过重的学业压力,甚至出现消极厌学情绪,难以接受教师的教育和引导。学生积极人格的形成需要积极的情感体验,当前把学生的思想道德培养与专业教育割裂开来的思政教育模式,不但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缺失,还使得学生专业发展和职业素养发展缺乏“心理推动力”,造成幸福感缺失,这样也直接影响了教育的实效性。

(三)教育环境消极,重个体轻组织,缺乏对学生成长积极环境的营造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往往以个体发展为主线,普遍缺乏针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系统的积极环境建设。从社会环境来说,目前网络和其他传播媒体充斥着大量消极的、负面的信息,缺乏合理引导。在市场经济的运行下,整个社会的功利主义倾向还诱发部分大学生产生了诸如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消极价值观。学生成长的教育环境十分消极;从学校环境来说,由于大学的不断扩招,生师比扩大,学校考核管理模式的改变,很多学校无暇顾及更内涵的环境建设,造成校园文化缺失,学生学习满意度下降;从家庭环境来说,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已经成年了,进入大学学习后更多依靠学校培养或学生自我的发展,对孩子的关注度减少,这也导致很多学生在出现问题时,缺乏必要的家庭支持。

三、以积极心理学理念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

积极心理学重视积极心态的引导、心理潜能的激发、积极体验的实践以及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能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将积极心理的学的理念和方法运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改进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由“问题取向”转变为“发展取向”,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

针对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重问题轻优势、缺乏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精神的困境,高校在思政教育工作中,应当借鉴积极心理学所提倡的以人为本的人性论,由“问题取向”转变为“发展取向”,更新教育理念,把培育人的积极品质作为研究目标,改变以往传统心理学只注重对心理问题、心理损失的治疗与修复的教育模式。用肯定的、开放的和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潜能、动机和能力问题,通过对人的幸福感、满意感、快乐感的探讨,增强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使学生形成乐观主义的生活态度,培育其积极的人格特质,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融洽和谐的教学关系,使学生成为发展的主体。

(二)由“消极评价”转变为“正面引导”,以积极情绪体验的教育方式培养积极人格

针对当前高校思政教育方法单一,多灌输少引导的现实问题,作为高校思政教育者,应借鉴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理念,以欣赏肯定的眼光對待学生、接纳学生,改变以往“消极评价”模式,转变为“正面引导”。要以培养大学生的优秀品质,塑造积极人格为主要目标,挖掘和培育现代大学生的正能量,建立基于大学生自觉性和主动性的积极教育教学方法和活动机制。如通过理想信念教育、榜样示范教育、社会实践、体验式教学等新的思政教育的载体和方式,增加学生阅历,增进学生积极乐观的情绪体验,注重培养大学生的意志力、自信心、情绪管理、团队合作等积极心理品质,激发大学生内在的积极取向,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和成长成才需要,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

(三)由“单一环境”转变为“系统支持”,营造积极的社会支持教育环境

要改变以往只关注“单一环境”建设的教育模式,转变为“系统支持”,开展社会、家庭和学校积极环境建设。首先要优化网络教育环境,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注重新媒体环境下对大学生的正面引导。在社会上以中国梦为引领,不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导和树立文明新风尚,打造和谐社会,为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不断提供正能量的社会环境。其次要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包括优化校园环境,建立健全合理的教育制度,充分贯彻“德育为先”的教育思想,在高校人才的培养的各环节,全方位贯彻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育人理念。再次,在家庭环境建设上,思政教育者要通过各种方式与学生家长保持良好互动,引导学生主动与家长沟通,帮助家长与学生间建立良好亲子关系,创建积极正向的家庭文化氛围,让学生得到更多家庭支持。当然,更重要的是通过社会、学校与家庭的良性互动,形成积极的联动环境,给予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系统支持”。

参考文献:

[1]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陈银平.积极心理学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高教探索,2015,(7):32-34.

猜你喜欢
消极心理学思政
从消极隐私保护到积极隐私保护:元宇宙中的隐私风险及其治理进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家庭教育:你种的是积极树还是消极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