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分析法在小学课堂师生行为评析中的应用

2019-05-17 06:19郝丽雪李玉华
基础教育参考 2019年5期
关键词:质性研究课堂观察

郝丽雪 李玉华

[摘 要]传统的听课、评课以观察者的主观评价为主,缺少客观性和科学性。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视频被用来开展课堂观察与评价。S-T分析法是一种将课堂中复杂的教学行为转换为编码并进行统计分析的量化研究方法。采用S-T分析法对一节小学公开课中的师生行为分别进行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以期对课堂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提供参考。

[关键词]S-T分析法;课堂观察;量化研究;质性研究

一、引言

课堂教学过程的复杂性和即时性,使教学评价成为课堂教学研究的难点。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视频分析作为研究教学过程的新方法和新技术,由于其能够为课堂教学研究提供客观的实证数据,而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国际比较、教学改进、学习环境设计、教学理论建构、教师教育等多个领域[1]。结合视频并应用先进的方法来评价课堂教学已成为一种趋势,应用视频资源进行课堂教学评价的方法越来越多。S-T分析法作为对教学过程中的师生行为进行量化评价的一种方法,是通过视频资源和分析软件的客观编码计算出课堂教学中师生行为的时长,通过师生行为时长变化分析教学模式。

二、研究方法

以视频为研究资料。选取“百节名师风采课小学语文名师说课及教学观摩”中的一节小学五年级语文课视频——《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http://tingkew.com/video/video-49051.html),对其中课堂教学部分(约36分钟)30名学生的学习行为和1名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研究。

用S-T分析法分析师生行为。S-T分析法即Student-Teacher分析法,主要应用于教学过程的定量评价。通过观察教学过程,以一定的时间间隔(一般为30秒,可根據视频的长短或研究需要调整)对观察对象进行采样、记录,然后根据教学过程中T行为所占比例和T行为与S行为的转换情况分析其教学模式。四种教学模式分别为练习型、讲授型、对话型和综合型[2]。

在研究中,将教师的解说、示范、板书、多媒体展示、点名提问、评价反馈等行为都归为T行为;将学生的发言、思考计算、记笔记、作业、沉默等归为S行为(见表1)。为了细致分析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研究将时间间隔设定为10秒,以每10秒的最后一秒为间隔点标记师生行为。然后利用北京会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课堂e观察”软件对所记录的原始数据进行整理,并绘制出师生行为互动时间分析图(见图1),统计出教师行为占有率Rt、学生行为占有率Rs,计算出行为转换率Ch并绘制教学模式分析图,即Rt-Ch图(见图2)。对于这节时长为36分钟的公开课,累计采集行为样本216个(T为109,S为107)。

三、研究结果分析

结合教学视频的具体内容,采用S-T分析法量化研究师生行为所占时长并判断教学模式,通过教师的发起、学生的发言以及教师的反馈这三种最常见的课堂师生行为展开质性研究。

1.基于S-T分析法的师生行为量化研究

一是师生行为时长分析。由图1可知,在36分钟的公开课中,教师行为累积时长为18.17分钟,学生行为累计时长为17.83分钟,师生行为占比基本持平(教师略高)。与传统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相比,学生行为所占时间较多。

二是教学模式分析。由图2可知,本节课的教师行为占有率Rt为0.5,师生行为转换率Ch为0.47。将其与教学模式的标准条件(见表2)进行对照可知,这节课属于对话型教学。课堂特点表现为师生活动比例相当,且师生活动交互程度较高。

2.基于教学视频的师生行为质性研究

(1)教师提问行为

提问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行为。新课改以来,师生互动的育人价值已经被众多教师认同,教学实践中有更多教师开始采用提问方式促进师生交流。在视频中,教师的讲话次数为80次,其中67次使用了问句。教师以提问的方式促进学生思考并鼓励学生发言。从视频中可以看出,教师开放性的提问方式促进了学生积极发言,对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挥了一定作用。教师提问的例子如:“那么读到这儿,你有没有思考过什么?”“那么由这句话你想到了什呢?”“好,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行吗?作者第一次来到德国。看到怎样奇丽的景色?谁愿意说?”

(2)学生发言行为

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是评价其学习态度、学习效果和思维参与程度的主要依据。新课改强调“以学促教”和“以学评教”,学生在课堂中的发言行为更成为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在视频中,教师给予了学生较多的发言机会,多数学生能够通过发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如学生发言:“作者之所以感到吃惊是因为他在四五十年前,在德国留学的时候发现德国人那种奇特的、与众不同的养花之道,而他又为那种美丽的景色感到惊叹。这美丽的景色既包括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花的样子,也包括‘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这种人情关怀境界。最后作者之所以感到叹服是因为他对永恒中绽放美,这种一代代传承下去的民风民俗由衷的赞美。”

(3)教师反馈行为

不同的反馈方式会对学生的学习或情绪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4]。传统课堂以“一问一答”的互动形式为主,教师往往以“对错”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有的教师甚至不提供回应,这种反馈方式不利于改进师生关系和促进学生发展。在本节公开课视频中,教师在学生发言后给予了积极的反馈,促进了师生互动行为。

从情感角度看,教师的反馈具有接纳性和包容性,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如教师回应:“你也是慧眼,马上发现作者在运用这几个词语时,不是简单的罗列,也是独具匠心呐!”从反馈方式看,教师的反馈以积极肯定为主,能够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客观、合理的评价。如教师回应:“真聪明!说出了花的美丽。”从反馈内容看,基于学生想法并给予肯定或接纳的反馈较多。如教师回应:“你概括得真精彩!委婉地表达了一种可肯定的意思,在开篇与作者进行交流,让你觉得读者和作者之间的感情非常融洽。”教师还会肯定和表扬学生特长或好习惯,如教师对全体学生说:“她很会读书。找到了作者看到这奇丽景象的感受……”可见,教师应以客观、开放、多元的评价理念进行丰富而全面的反馈,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学习习惯,获得良好情绪体验并建立自我效能感。

四、问题及建议

1.研究方法的问题

单一应用S-T编码方式可能存在偏差。S-T分析法是一种量化研究方法,要将课堂上的师生行为转换成编码进行统计分析,在操作和统计上较为便捷。但课堂教学具有动态性和生成性,机械地对单位时间内的师生行为进行编码和统计可能会遗漏或割裂一些关键行为和信息。

S-T分析法通过研究教师行为(S)和学生行为(T)以及两大类行为之间的时间比例、分布等关系,可大致判定教师的教学模式。尽管明确界定了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基本行为,但在统计分析数据时还不能实证真实情景下这些行为所蕴含的意义。因此,应用S-T分析法进行课堂教学评价时,还需以质性分析提供支撑,如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否则将无从知晓数据所对应的具体行为的意义。

2.研究建议

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应进一步改进S-T分析法并进行推广,如果未来的相关软件能够对视频内容进行质性分析,将师生的具体行为通过统计分析后进行直观呈现,将更有利于客观评价课堂师生行为。这样就可以通过数据分析评价教学模式,还能依据质性材料探讨数据背后的教学情境及所蕴含的育人价值,更好地发挥课堂教学评价工具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郑太年,仝玉婷.课堂视频分析:理论进路、方法与应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3):126-133,172-173.

[2]傅德荣,章慧敏,刘清堂.教育信息处理(第2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王鉴.课堂观察方法与技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吴夏莉,郑东辉.课堂反馈有效性的探讨——以小学语文为例[J].当代教育科学,2014(8):46-48,60.

(责任编辑 郭向和)

猜你喜欢
质性研究课堂观察
关于高职学生自我规划与管理能力的质性研究
高职教学“课堂观察”方法的有效性探究
高中数学“课堂观察”教学有效性初探
教师提问有效性的课堂观察探析
高中英语课堂中教师提问的有效性观察研究
大学生网上订餐意愿的定性研究
沙盘游戏疗法提升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质性研究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课堂观察例谈
青年女性对军人形象认知的质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