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国家公布的经典名方剖析

2019-05-18 06:34车宏伟杨海宁张宇佳郑稳生
亚太传统医药 2019年4期
关键词:名方药方半夏

车宏伟,侯 飞,杨海宁,张宇佳,郑稳生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 药物传输技术及新型制剂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50)

1 中医药发展渊源

中医药伴随着人类活动而产生,在中国已有将近5 000年历史。早在远古时代,人们通过咀、尝、嚼等方式食用了某些动、植物后,发现有些具有减轻或消除病痛的功效,从此就有了中药的雏形。随着人类的进步,开始有目的地寻找防治疾病的药物和方法,所谓“神农尝百草”就是当时识药和试药的真实写照。

春秋战国时期,中医鼻祖扁鹊在总结前人“用药行医”经验的基础上,高度总结出“望、闻、问、切”四诊方法,应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理论基础。

秦汉时期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问世,到秦汉后期,出现了我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创造性地提出了“治未病、养生”的观念,更是总结了汉代以前人们了解的药物知识,载药365种,按照药物的性味分为上、中、下三等及有毒、无毒之分,说明最早人们已经注意到药物的毒性了。

东汉时期,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后世又将此书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实收药方269首,基本上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被誉为“方书之祖”。东汉末年,“外科鼻祖”华佗发明了麻醉剂“麻沸散”,开创了将麻醉药用于外科手术的先河,较西医的麻醉药早了1 600多年,据考证“麻沸散”中含有中药洋金花。

唐代孙思邈著有《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其中《千金要方》合方论5 300首;《千金翼方》载方2 571首。金元时期著名的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朱震亨等分别具有各自鲜明的中医药思想特色。宋朝官方有计划地对历代重要医籍进行了搜集、整理、考证和校勘,完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明清时期,医家李时珍历时27年写成《本草纲目》,收载药物1 892种,附方10 000多首。还有张景岳著有《景岳全书》等。清代医家王清任所著《医林改错》修正了古代医书在人体解剖方面的一些错误,强调了解剖知识对医者的重要性,并发展了瘀血致病理论与治疗方法。

2008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发布了《关于印发中药注册管理补充规定的通知》,通知要求“来源于古代经典名方的中药复方制剂,可仅提供非临床安全性研究资料,并直接申报生产”,2016年此项通知的内容以法律形式被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2015年5月,首个中医药健康服务领域的专项发展规划《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出台;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疗法获2015年诺贝尔奖,为中药的发展提供了启示性思维。2016年2月《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出台,明确了未来十五年我国中医药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把中医药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屠呦呦获诺贝尔奖是受到了中医药经典著作《肘后备急方》的启发,全国自此开始了一轮发掘中医药医学宝库的新浪潮。国家更是将古籍名方开发上升到法律的高度,从2017年7月1日首部《中医药法》正式实施,到2017年10月9日CFDA发布中药经典名方复方制剂简化注册审批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及申报资料要求(征求意见稿),为进一步促进经典名方的开发量身定制了相关政策,为经典名方的开发提供了法律保障。

2 经典名方目录来源及统计

为了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推动古代经典名方的中药复方制剂的开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制定了《古代经典名方(第一批)》目录,并于2018年4月12日公开发布,首批总计100首经典名方。

从目录分析可知,引用的古籍名著有《伤寒论》《金匮要略》《千金翼方》《备急千金要方》《普济本事方》《严氏济生方》《妇人大全良方》《小儿药证直诀》《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脾胃论》《兰室秘藏》《内外伤辨惑论》《黄帝素问宣明论方》《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医学统旨》《景岳全书》《外科正宗》《寿世保元》《万病回春》《证治准绳》《普济方》《简明医彀》《瘟疫论》《医学衷中参西录》《温病条辨》《医学心悟》《医原》《伤寒瘟疫条辨》《医方絜度》《傅青主女科》《验方新编》《医林改错》《医宗金鉴》《妇科冰鉴》《辨证录》《医门法律》《外科大成》等37种,其中:汉代2种,唐代2种,宋代5种,金代5种,明代9种,清代14种;引用药方个数:汉代28个占28%,唐代5个占5%,宋代11个占11%,金代11个占11%,明代17个占17%,清代28个占28%;涉及剂型有汤剂(73个)、散剂(3个)、煮散(23个)、膏剂(1个)4种。见表1和图1。

3 药方解析

3.1 含附子药方

根据《经典名方复方制剂简化注册规定》处方中不得含有“剧毒”“大毒”“有毒”及现代毒理学证明有毒性的药味,根据国家规定,我国毒性中药为27 种[1],其中附子、川乌、草乌、天南星等在临床中被认为含有大毒[2]。

附子属温里药,临床上用于补火助阳、温通经脉、回阳救逆、益气固脱,治疗阳衰脉绝之证,临床常用量为3~15 g,用量宜慎重斟酌,其中毒性表现有心脏毒性、神经毒性、胚胎毒性及肾毒性等[3]。杨雪等[4]统计临床508例附子不良反应的报道,其中中毒最快发作时间为10 min,表现为上腹胀痛、恶心、呕吐、汗出、四肢乏力、头晕等症状。

据统计首批经典名方中含有附子的药方有:真武汤、附子汤、桂枝芍药知母汤、温脾汤、小续命汤、实脾散、乌药汤、地黄饮子,共计8个,后期开发应注意避开。见图1。

3.2 含半夏药方

半夏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功效,古人认为“半夏戟人咽喉,得以姜汁制之”。现代研究发现,半夏具有肝、肾、肠及神经毒性,以及刺激毒性,致突变、致畸毒性,生殖毒性,组织黏膜接触炎症反应等,能引起母体阴道出血、胚胎早期死亡等不良反应[5]。

首批经典名方中含有半夏的药方有:旋覆代赭汤、竹叶石膏汤、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黄连汤、半夏厚朴汤、瓜蒌薤白半夏汤、麦门冬汤、厚朴麻黄汤、温胆汤、竹茹汤、升阳益胃汤、桑白皮汤、金水六君煎、养胃汤、半夏白术天麻汤、藿朴夏苓汤,共计17个。

表1 首批经典名方来源统计

3.3 含细辛药方

中医有“细辛不过钱,过钱赛人言”的说法,说明细辛过量时毒性很大,研究表明细辛毒性不仅跟日服用量有关而且跟用药剂型有关,细辛中毒主要是肾脏急性中毒,其中含有肾毒性的药物有:泽泻、补骨脂、大黄、雷公藤、益母草等[6]。牛卉等[7]通过统计研究认为,细辛散剂用量应控制在3 g/d以下,汤剂常规剂量为5~15 g。缪燕琴[8]认为方中大剂量细辛的应用应该煎煮40 min以上。王雪等[9]研究表明用碱炮制过的细辛毒性明显降低。

本批经典名方目录中当归四逆汤、厚朴麻黄汤、辛夷散、三痹汤、大秦艽汤、清上蠲痛汤,这6个药方均含有细辛。

3.4 含何首乌药方

《本草汇言》认为何首乌“生用气寒,性敛,有毒;制熟气温,无毒”,现代研究发现,制首乌经炮制后的肝毒性低于生首乌[10]。经典名方“当归饮子”中使用的是生首乌,因此在开发应用中应该慎重处理。

3.5 含孕妇慎用药

孕妇是一类特殊群体,历来在对其用药方面慎之又慎,本批经典名方中有桃核承气汤、身痛逐瘀汤、桃红四物汤、温经汤、玉女煎、济川煎、清肝止淋汤、小承气汤、厚朴七物汤、厚朴温中汤、大建中汤、甘姜苓术汤、三化汤、枳实薤白桂枝汤、温胆汤,该15个方中含有孕妇慎用的桃仁、红花、牛膝、大黄、枳实、干姜等药。

4 讨论

经典名方的开发是穿越千年跟古人的一种对话,返璞归真、溯本清源是开发经典名方的基本思路,为了用药安全,根据法律法规目前经典名方的开发原则上不涉及急症、危重症、传染病,不涉及孕妇、婴幼儿等特殊用药人群。

经典名方的开发涉及药用植物学、中药资源学、中药学、中药炮制学、中药方剂学等多种学科,需要核实古籍出处以及临床应用资料,采用指纹图谱或特征图谱技术、DNA条码检测技术,建立药材-饮片-标准煎液的相关检测方法;还需要提供药材基源鉴定报告、药材资源评估报告等,建立饮片一致性评价标准,弄清药材-饮片-标准煎液的量值传递关系,评价经典名方的急性毒性、长期毒性、特殊毒性等毒理作用。

中药毒性跟用药方法、剂型、用量、炮制、复方等有很大关系,笔者认为不能以偏概全,不因经典名方含有有毒中药就舍弃整方,经典名方的开发更应该建立在上述标准的基础上,建立“标准煎液”统一制法,再评价药理作用,开展临床研究。总之,经典名方的开发不仅促进了中药的多样化,更是赋予了古籍第二次生命,让古典名方焕发了青春和活力。

图1 经典名方统计情况

猜你喜欢
名方药方半夏
不同温度对半夏倒苗的影响
经典名方温胆汤的研究进展
张老师的“药方”
逍遥散系列经典名方防治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进展
抗衰老名方“金匮肾气丸”的妙用
瘟疫苦难中走出的名医名方
重楼:梁春宏的脱贫“药方”
弩药方提取工艺的优化
花开半夏 Let the flower blooming anywhere
给企业家腐败现象开“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