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板块实训结合讨论式教学在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2019-05-20 03:48李康妮
卫生职业教育 2019年10期
关键词:读图心电图板块

李康妮 ,张 莹 ,刘 燃

(1.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云南 昆明 650032;2.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云南 昆明 650101)

心电图应用广泛,是临床工作中必不可少的检查手段。快速准确地判读心电图是成为一名合格临床医师的必备条件[1],同时心电图教学也是医学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一。笔者在长期的临床实习带教中发现,虽然已接受过心电图理论授课和见习,但很多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后还是看不懂病人的心电图,这就影响了学生对相关疾病更深入的理解和学习。实习学生阅读心电图的水平较低,主要原因有:(1)心电图内容被安排在诊断学教学进度中靠后的阶段,临近期末学生开始忙于备战各类考试,学习精力有所分散,不太重视该内容的学习,造成学生的基本功打得不够牢固。(2)就教材而言,心电图理论知识主要以介绍一些结论性的内容为主,对其形成的原理及形成过程讲述较少[2]。多数教师没能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深层含义,只是就教材的内容讲授,使教学过程成了照本宣科,内容缺乏生动性,而学生只会照搬书本学习,缺乏灵活性。(3)由于课时的限制,在基础课中给学生的实践机会较少,无形中限制了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3]。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对在心内科实习的学生试行心电图技能的强化培训,从提高实际应用能力入手,对教学方法、内容等进行改进,在提高技能实践能力、建立临床思维等方面收到较好效果。

1 对象和方法

1.1 教学对象

选取昆明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2013级的本科临床专业学生共 112 人,其中男 58 名,女 54 名,年龄(21.37±0.99)岁。依照学院总体的实习教学安排,以8人为单位,分次进入心内科实习,期间分别对每批学生进行心电图技能强化训练。每次课为2个学时,分4次课完成。

1.2 教学方法

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结合临床,将知识点以波或段变化为原则划分为若干单元板块分次教学,具体如下。

1.2.1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典型的心电图资料,依照教学板块将其归类整理成册,并预设一些有关心电图判读的问题提前发给学生做课前准备。

1.2.2 教学过程 教学实施中先由教师讲授与本次知识板块相关的理论,如心电图某一波或段的形成原理及观察要点;然后以课前的心电图及预设问题为基础,引导学生就本次板块的内容展开讨论,教师在其中作为辅助,指引学生结合理论知识对心电图做出诊断、得出结论;接着选取正在住院病人的心电图进行讨论分析;教师做最后的点评及总结。

1.3 评价指标

1.3.1 考核成绩 用出科考核的方式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在规定时间内让学生对5份心电图做出诊断,教师按评分要点打分,满分为100分。将考核成绩分为3个等级,≥70分归为优良,60~69分为及格,60分以下为不及格,通过率=(优良人数+及格人数)/总人数×100%。

1.3.2 问卷调查 以不记名的形式调查,共2次,分别于教学开始前及结束时完成。内容包括学生对各部分理论的掌握程度,对实际读图能力的提高、临床思维的建立、学习的困难程度等方面的调查,对前后两次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比较。以上问卷均以“明显”“轻微”“不明显”或“掌握”“基本掌握”“未掌握”表达,认可度=(明显人数+轻微人数)/总人数×100%,掌握程度=(掌握人数+基本掌握人数)/总人数×100%[4]。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成绩考核

学生考核平均成绩为(62.13±19.19)分,其中成绩优良 48人,及格22人,通过率为63%,见表1。

表1 出科考核情况

2.2 理论知识的掌握

对培训前后心电图理论掌握程度调查问卷的对比统计显示,培训后的学生对各个知识点掌握程度均高于培训前(P<0.05),见表 2。

2.3 教学认可度的评价

培训后学生心电图阅读能力、临床思维的建立较培训前有所提高(P<0.05);学习的困难程度培训后较培训前有所下降(P<0.05),见表 3。

表2 培训前后学生对心电图相关知识点掌握情况的比较

3 讨论

3.1 重组教学内容,适应实习需要

以往的实习教学是在日常工作中遇到什么典型图形就讲什么知识点,由于学生前期的心电图基础较差,因此进入实习期后很难适应临床的这种教学方式,教师讲得费力,学生学得困难,最终还是看不懂心电图,大大削弱了学生的工作积极性和学习信心,所以在实习期进行针对性的心电图技能强化训练是非常必要的。心电图的实践性很强,需要经历不断读图实践的过程[1]。在教学中我们把模块式的读图作为教学的主导思路,不以教材中的心房、心室肥大,房性早搏,室性早搏为单位学习,而将各类心电图以异常波或段的变化为原则划分教学板块,如可将心房肥大、房性早搏、房扑、房颤这些以P波的异常变化为主的心电图划分为一个知识板块来学习。教学中先让学生从心电图形成原理的角度观察P波,而后将板块中的心电图与正常P波相对比进行观察读图,在对比分析图形中对心电图相关理论逐层展开。问卷调查显示:培训后的学生对各个知识点掌握程度均高于培训前(P<0.05)。诊断一份心电图需要掌握的理论数据繁多,将心电图分板块教学可把每次的读图分析集中于单个波或段,从而使学习更有针对性,同时用正常与异常心电图相对比的方法实施教学,学生可以很容易发现问题,使学习目标更明确,经过实践,提升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强化了记忆,同时读图能力得到提高。

3.2 讨论式实训激发学习动力

以往实习教学多采用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模式,以教师讲课为中心的教学使学生参与教学的机会较少,没有经历自主探索思考的过程,造成知识的吸收及产出效率降低[4]。讨论式教学将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转变为师生的互动交流[5]。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这样学生就有更多机会参与到教学中,学习由主动变为被动,激发了学习动力。另外,在分析讨论过程中可暴露学生自身知识缺陷和错误观点,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不断纠正错误,弥补不足,进而搭建起完善的知识构架,为知识的运用奠定良好基础。临床工作中病人的心电图变化多样,有的与教学示范的心电图相去甚远,若仅教会分析心电图的方法而不结合实际进行强化训练[6],脱离了实际教学,就无法达到使学生适应临床工作需要的教学目的。因此,在每一个教学板块完成时,我们随机选取与本教学相关的住院病人的心电图进行讨论分析,通过总结发言可明显看出学生对心电图相关知识点掌握情况好于培训前(P<0.05)。同时,很多学生还提出了相关疾病诊疗的问题及看法。统计显示,培训后学生的心电图阅读能力、临床思维的建立较培训前提高(P<0.05);对学习的困难程度较培训前有所下降(P<0.05),说明学生对该教学方法有较高的认可度。

综上所述,在临床实习阶段进行心电图技能强化有一定的必要性,对技能强化教学的思路、内容安排、教学实施细节方面做一些改良整合,对提高教学效果、提升实际操作能力、培养临床思维方面有一定促进作用。

猜你喜欢
读图心电图板块
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应用
心电图机检定方法分析及简化
《思考心电图之176》
《思考心电图之174》
板块无常 法有常——板块模型中的临界问题
本周热点板块表现个股
读图
读图
读图
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