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乡村战略下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痛点与对策研究
——以辽西为例

2019-05-20 07:02
时代金融 2019年12期
关键词:辽西痛点电子商务

● 李 想 王 越 王 蓉

一、乡村振兴战略及辽西经济现状

习主席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要将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辽宁西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体制落后,农业结构单一,本地农民互联网思维缺乏,人才严重流失,与外界联系并不密切。因此在此背景下,如何振兴辽西部农村经济,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其与外界的密切联系成为燃眉之急。辽西地区多处于传统的农业经济阶段,农民的思维落后,缺乏商品经济意识,农产多用于自给自足,严重的制约辽西农村经济的发展、制度体系也仍有待完善。

(一)种、养殖产品产销信息不对称是辽西农村电商发展的根本性痛点

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壮大经济新业态来实现农民脱贫致富。对于农民来说,促进其发展的关键点在于如何生产出产销对路的农、养殖产品。[1]追求产销对路就必须从技术和销路这两个部分下手。首先,就生产端来说,辽西农村村民现所掌握的生产技术、生产方式还比较落后,生产环节比较分散,产品品质和数量都得不到有效升级,很难满足现代电子商务流通需求。这与县域、地级政府,农业合作社在农村农业种、养殖技术帮助、资金扶持、监管系统的缺位在一定程度上有较大关系。其次,就流通环节来说,辽西农村的封闭性导致了农民盲种从而发生滞销的可能性。辽西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入城市,农活大多落在老一辈人的身上。他们受知识、眼界的局限往往不知道该种什么、种多少,往往是依据往年经验来种地。农产品也都是由仅有固定的农贩来收,农产品流通方式单一、落后,市场监管长期缺位。近年来,村庄基本实现宽带网络全覆盖,但大多数农民通过邻里乡亲来获取市场需求信息,老一辈的农民很少会选择去上网获取相关农销信息。产源与销流很难实现深度沟通。各大农业生产网站或是各大门户网站的涉农窗口建设虽也初见规模,如中国农业网、中国农产品网等,但从总体上看,农业信息占比还是比较小的,而其内容传统陈旧,宣传力度不够也很难引起农民的上网兴趣。因此现其获取农副产品的市场需求的信息的能力力有未逮,途径寥寥无几。由此,辽西农村种、养殖产品产销信息不对称成为其发展电商的根本性痛点。

(二)物流基础设施及服务落后是辽西农村电商发展的基础性痛点

能否使农产品“走出去”和“走进来”是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基础性条件。国务院办公厅接踵出台对于大力发展农村物流的文件,使农村物流迅速发展。但总体来看,村庄物流发展还较为迟缓,与城市物流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就目前来看,辽西农村物流基本只在县域和少数乡镇物流节点上运用其枢纽功能,而设立在乡镇、村的网点屈指可数,并未形成以县-乡镇-村为路径的三级物流结构。在辽西农村,道路交通,网络通讯条件差成为乡村物流发展的窒碍,必将出现物流成本高、服务质量差、效率低等情况。基础设施的落后也会阻碍物流信息平台建设,使其以现代化信息手段运营物流的能力较弱。对于农村发展电商的物流痛点更多地在于现其不具备使农产品走出去的初始条件,即在集配、分装、保鲜、储存、配送的技术缺陷。[2]而人才资源的不足也使农村物流发展失去了强有力的支撑,减缓了农村物流向现代化发展的步伐。

(三)电商精英缺乏是农村电商发展的主观性痛点

电子商务以商品流量转化率来实现其交易活动,要经营电子商铺必然需要运营管理、战略规划、技术支持、实地操作以及客户服务等相关技术性人才来带领。在农村从事电商通常由两类人构成:一是来自高校电子商务相关专业的理论性人才;二是来自农村有意向的潜力实操人才。在城市,无论是教育资源还是工作前景都成为了发展城市电商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在村里,电商初步发展缓慢,人才资源极度缺乏,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城市高校电商专业人才下乡难;村民多数缺乏互联网意识,墨守成规。在国务院办公厅大力指导下,从全国来看农村电子商务各工作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各项目也正加快步伐建成,但以辽西为例,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盲点。首先人们对电子商务相关专业认可度低,学习此专业人数并不多。而学成的专业人才大多因农村基础设施环境差、工资待遇、前景等问题不愿下乡。所以,电商人才源头环节是落后于农村电商的发展的。其次,农民受知识水平和所处环境的限制,通常缺乏互联网意识,不敢也不愿接受新事物。并且极少数具有基本理论知识。但因其对农村环境、农业、农产品及人脉资源等非常了解,具有实践操作经验,所以现其成为“新农人”必须经过大量的电商专业理论知识培训。农村电商人才是辽西发展农村电商的稀缺资源,所以组建专业的电商人才宣传、培养、实操团队是必不可少的。

二、痛点问题对策研究

(一)搭建“产源——销流”深度对接平台解决种、养殖产品产销信息不对称的根本性痛点

解决产销信息流动性差首先需要激发农民的互联网意识以及提高其信息获取能力和信息技术素质。只有提高产出源头主体的活动性,才能使平台搭建初期具有驱动力。其次,整合流通主体,构建信息收集、分析和运用机制,搭建“产源——销流”深度对接平台。(平台运作路径:村级信息站点收集一手农供信息,将收集到的信息及时、全面地上报到县级信息站点,由其进行分类,将整合后的信息上传到市级信息中心,其直接与社会供需对接。实现产销信息高流动。)并将“互联网+”、农业生产以及市场流通渠道充分结合,发展信息化农品源流信息平台,使农销信息更优质、准确、及时。各县域、地级政府需要发挥其组织、带领、创新作用,给予所属乡镇农村以资金、技术、人才、服务等支持,定期收集种、养信息,并开展农业各层次展销推介会等。[3]

图1 为“产源——销流”深度对接平台流程图

(二)完善农村物流体系建设解决物流基础设施及服务落后的基础性痛点

“最后一公里”问题对策的首要是完善市—县—乡三级物流网点及中心配送站的建设。[4](首先发挥县级快递服务中心配送、分拣等枢纽功能;其次加强乡、村终端公共快递投放站的收发功能)因农村物流成本高、服务效率低等问题,应建立健全公共服务网点,与村中各小卖店、娱乐中心等村民熟知常去的公共场所合作设立快递投放点,从而提高村级末端网点覆盖率。农村快递网络的建设需政府发力,改善交通道路环境,更新村庄土路马路。并且,应提高农村物流的现代化及信息化水平,缩短城乡物流差距。政府也应为此发力,制定专门的农村物流监管制度,统筹农村物流各主体部门协同合作。

(三)建立“孔雀下乡+名师高徒”电商人才培养模式解决电商人才缺乏的主观性痛点

关于村庄要发展新形经济形态—电子商务来说,凭空杜撰或是因循守旧都是不可取的。所以,怎样吸引人才及农人自身提高相关知识水平都是非常重要的。要解决农村电商人才缺乏这一问题需要从两个方面来入手:外来人才与自有人才首先政府需要建立青年创新创业鼓励机制,鼓励电商专业高校人才下乡创业,在充分了解农产品特点、农种技术等实践知识后,教授农人电商经营、美工、技术、客户服务等经营知识。其次,要建立专门农村电商人才培养管理团队,建立人才实训基地,开设讲座、实际指导研讨会、网络教学、长短期集中班等各种形式的培训,使农民扎实掌握利用现代化信息进行商务交易的技术。

三、结语

本文研究结果说明了农村的产销信息不对称,物流基础设施落后以及电商人才缺乏是制约辽西农村物流的发展的重中之重。基于辽西地区的经济现状解决以上三个痛点问题是促进辽西地区物流发展的关键。通过现代互联网搭建信息沟通交流平台,政府助力地区物流产业发展。最重要的是,引进相关人才回乡,带回新技术新思维。“孔雀”下乡的重要因素是为青年人才减轻住房等强大生活压力,需政府在合理的情况下出台相关政策。

猜你喜欢
辽西痛点电子商务
聚焦学前教育 破解民生“痛点”
《电子商务法》如何助力直销
直击“走出去”痛点
电子商务
解决痛点
长白松在辽西地区引种试验
黑果枸杞在辽西地区的栽培技术
关于加快制定电子商务法的议案
解决食材配送痛点
围攻锦州 会战辽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