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时代教研体系建设的三点思考

2019-05-20 15:05刘合荣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19年12期
关键词:教研研究教育

刘合荣

在新中国的基础教育中,教研是一个建设教学新秩序、培育教师专业队伍、促进课程与教学改革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制度保障体系,在不同历史时期都贡献了相应的业绩。曾有人民教育杂志社的社评文章提出“教研强则教育强”的观点,既充分肯定了教研工作的历史经验,也对教研体系要支撑教改的新时代使命寄予了殷切期待。《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提出了必须深化关键领域改革的一系列重要内容,要求从重视教研体系的基础建設和建立服务指导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机制入手,并且将其作为关键核心领域的改革发展任务之一,切实加强和改进教研工作。

切实加强教研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加强教研体系建设的最基础的建设任务当然是教研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从人员队伍的数量规模上看,专职、兼职需要结合起来,学校层面也应该设置专兼职教研队伍,以便与各级教研工作对接,并组织和开展有效的符合新时代教改要求的校本教研工作,让校本教研不是分散的教师个体的教研,而成为各级教研体系的合作、指导和服务对象。从专业化程度看,要建立教研员准入资格制度,严格把握素质关,建立教研工作从规划设计到过程和结果的科学评价与监测制度。只有这两方面的基础建设跟上了,方可走上指导和服务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的正轨。

教研队伍的专业化建设需要针对新时代素质教育实践的改革和发展任务来展开。在课程教学改革、教师专业化、招生考试制度和教育评价等领域的改革实践中,教育价值取向从教书和应试已经转向全方位育人,国家和社会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期望很高,学校层面的校本化改革和教师专业化步伐也在加快,教研转型和教研队伍专业化的步伐不能滞后。以往时代,我们对教研人员提出的基本素养要求,不外乎是人格魅力、职业道德、团结协作精神、躬身于教学实践的态度、教学工作经验、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和一定的科研能力等,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基本素质,但是过于基本,而且是一些比较经验性的罗列,后面还可以补充罗列出很多,缺乏提出的科学依据。而今,教育过程的理性含量提高了,对教研队伍提出了基本素质要求,既要强调继承基本的成分,更要强调时代特征,要提出一个比较具有时代高度的、有科学依据的专业素质要求。

依笔者个人观点,这个新时代高度的要求就是素质教育实践的要求,就是做学校、教师和学生发展的顾问和高参的要求,不是辅助“有效教书”的要求,而是做指导“科学育人”、学校特色发展和教师专业化的导师的要求。具体而言,对于国家有关素质教育的大政方针和系统工程,我们的整体领悟水平就必须远远高于以往“吃透某学科教材教法”的要求,也高于领悟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对于学校特色发展、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校本研修内容和形式设计、教学模式更新改造、教育评价体系建设,对于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反思、教材使用和素材处理、三维课程目标的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领会,对于学生的厌学苦学、学习方式和策略、心理困惑、生涯定向等问题,我们都必须深切关注和关怀。显然,这些方面的研究、指导和服务能力要求远远高于昔日的听课评课和命题制卷、组织考试以及阅卷计分的素质要求。能不能站到这个时代要求的高度,一方面与我们追求的工作目标有关,另一方面又取决于我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学习态度的优劣和使命感的强弱。

提出对教研队伍专业化新要求的科学依据是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学者申继亮等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师素质结构的研究结论,即教师的“学科”专业素质达到一定的程度之后,其教学工作质量的高低则主要是取决于教育科学素养,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素养。对于直接在课堂上执行教学任务的教师而言情况如此,那么对于教研人员来说,作为教师的教师,教育科学素养的高低基本上可以说是我们是否有资格开口指导别人的头等关键的问题。一个缺乏教育科学素养的教研人员,没法运用、检验、提升和建构教育理论,既不能够为教育理论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又不能够利用理论提供的悟性、眼光去解释和透视教育实践中的困惑和难题。一个知识观和课程观落后的教研人员,或者一个对教学的本质和基本规律没有领悟的教研人员,绝对不会引导教师去关心和关怀学生的健康和谐发展,而是只顾一味地强调“有效教书”和给学生施加、转嫁学业负担。教研人员若是对智育、德育、美育和体育之间的相互支撑、渗透和融合的关系缺乏认识,他就不会认为中小学各门科目的教学目标任务是相通的,就不理解三维目标和核心素养是怎样提出来的,就不会关注其他科目的课程教学状态和资源价值,更不会提炼出各门课程在协调育人的系统工程中的共同要素和共通原理。所以,笔者认为,当今教研人员比较理想的专业素质结构至少应该是一个具有比较丰富的教育教学工作经验(特级教师当然最好!)的教育硕士层次以上的专业结构,让教育科学素养在专业工作中发挥中枢制导作用,像发达国家的教育学专业是管总的专业一样,让语文、数学、外语等所谓的“学科”(其实应该叫中小学课程科目才对,它们都是从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学科体系中甄选出来的便于中小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统统归附于教育专业,如此一来,国家或教育主管部门就很有必要对教研队伍加强这样的专业结构改造,使其转变成为一个视野开阔、学术层次较高、能够胜任新的历史时期教研工作转型要求的专业队伍。

创新教研工作管理方式和运作机制

教研体系发挥指导服务作用的机制要通过教研内容和形式的创新途径来解决,尤其是要落实到教研工作管理方式和运作机制的开拓创新上面来。首先,学术化管理必须取代模拟的行政管理。无论怎么说,教研室的职能不能定位在管理上,研究、指导和服务才是教研室真正应该努力做的工作。没有了研究,便失去了指导人家的基本资格,如果丧失了这个资格,哪怕是最殷勤的服务也不会有人问津。管理是计划经济时代我们自封的或者行政赋予的有限职能,叫教学业务管理,事实上用今天的话说仍然是教学服务。迷恋于“管理”职能的教研人员通常是那些不做深入的教育教学研究的人,他们巴不得教研室变成教育局。教研室内部管理模拟行政的工作方式而不是学术管理的工作方式绝对是误入歧途,年复一年地处理杂务,却不静下心来专心研究基础教育改革背景下的现实问题本身,不钻进去研究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和共通规律,拿不出一个课题或问题研究指南或目录,拿不出一套或一个系列化的研究成果来证明学术声望,怎么叫作研究机构呢?作为我们的服务对象的中小学校长和教师会怎样看待这样的研究机构呢?高等学校和真正的教育科研机构的同仁和领导怎么看呢?

学术化其实不应该是很神秘的事,凡是教育研究都应该在问题发现和提炼上讲求一些方法范式的,经验总结、教改试验、行动研究和叙事研究等都是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大家很熟悉的,也都是学术化的研究。教研室的学术化管理也需要形成一个相应的机制,至少要有一个名副其实的学术管理体系或机制对全省、全市的教研工作把脉,这个组织也可以在现行的教研管理体制中产生,可以在全省全市范围里面用严格的学术标准来遴选大中小学教师和科研人员三结合的组成人员,将他们作为教研体系里面的“院士”和“专家共同体”,行使学术研究活动的决定权和学术水平的裁决权,牵头组织代表尖端前沿水平的基础教育学术研究,生产出一流的教研成果并在条件具备的示范区内广泛示范推广应用,使最先进的教研转化为教育教学生产力。我们相信,如果调过头来,真正调动这个组织和群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创造教研系统的学术环境,并重视业务的氛围,那么必将对教研创新、转型和教研队伍的专业化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应地还必须推行教研工作机制社会化,甚至市场化,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的,让所有教研人员像其他科研人员一样都走出“机关”办公室,到学校一线去找业务指导和服务的订单,同时也是去接受教育市场的检验和锤炼。教研水平有多高?课题研究成果是否受欢迎?让市场说了算。医院实行挂牌门诊,社会上的老中医开诊所,科研部门走市场找工程项目订单,同理,教研部门也不妨将自己的研究、指导和服务力量有计划、分步骤地推向教育市场。一些教研机构内部存在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的严重问题,干好干坏都一样,甚至黑白颠倒,让潜心研究并对教研室学术建设有贡献者边缘化,看来都可以借助这个市场化机制来解决一些问题,这样有助于改进教研工作过程和结果的监测与评价的根本问题,有益于逐步形成一个相对完善的制度体系,一个创新改革与发展的新导向。

改造教研体系内部结构

教研体系里面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内部结构设置的问题。沿用90年代以前的学科课程体系,设置中学语文、小学语文、中学数学、小学数学、中学外语、小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体育、音乐、美术等诸多小之又小的部门,是非常落后的小作坊式的教研管理模式,应该按照新课程体系改造更新之,可考虑设置教育教学理论研究、核心的学科课程研究、综合课程研究等相应的中心或团队,重新规划工作职责和研究领域,依靠重点课题项目和中心工作以项目形式牵动协作分工研究,不然的话,课程整体协作育人的根本功能首先就被我们的传统的教研职责划分方式示范性地肢解了,难于研究出大学问,难于形成拳头产品和教研队伍的综合实力,难于引领学校内外的整体协作育人的事业。

所谓教研通常指的是教学研究,“教育科研”则通常是指包含了教学研究的所有教育问题的研究,在人们印象中,后者更宏观、更高深、更学术化。当然,在省级以下的基础教育研究中二者之间其实是合二为一的,不仅机构和人员队伍基本上是一体化的,而且从所研究的内容和方式方法等方面看,大部分也是重疊的,比较优秀的教学研究人员实际上也是在从事针对教学问题的教育科研。以当前的教育研究发展趋势看,应该提倡两者之间的融合与互动,提倡大学和科研机构的教育科研介入中小学教研。这样不仅是对教育科研的丰富和加强,也是对教研的提高和优化,更是一种教研运行机制的创新,会激发多方面的活力。

教学改革是教育改革的关键领域和核心领域。回顾几十年来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教学改革经验,会发现改革主题在逐步深化、内容越来越复杂,并趋于整体化和综合化,教学改革的价值方向越来越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伴随这个进程的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而且这个进步和深化的进程呈现出加速度的趋势。教研人员是教师的教师,教研体系应该是教育决策和教育改革实践的参谋智囊,对建设这个体系的紧迫任务需要更加重视,而置身于其中的领导者和教研人员则应该增强使命感,具有深刻的清醒的认识,时刻警醒自己,在素质教育实践的关键领域,在教学改革的决战中,必须不辱使命。

(作者单位: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鄢志勇

猜你喜欢
教研研究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题解教育『三问』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