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理解教育改革 切实转变育人方式

2019-05-20 15:05扈华唯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19年12期
关键词:学业课程标准考试

扈华唯

深化教育改革,发展素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目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手段、根本途径和终极目标。要正确深入理解深化教育改革,就必须从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的高度来认识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必须从整体的角度来理解核心素养、新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新教材等课程改革新要求,把握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新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举措以及由此产生的新动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实施新课程、新考试评价的过程中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正确理解新一轮课程改革

(一)正确理解新的课程方案

相较于之前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的变化和突破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以核心素养为纲,从“教书”向“育人”转变。新课程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完成人的社会化作为新时代教育目标。素质教育不是课程之外另加的,而是融合在各学科课程的内容之中以及学科课程实施和评价的行为之中。培养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正确的价值观、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的综合表现,素养是素质的具体化和细化,是素质的显性化表述,素养是可以通过后天教育和修炼来培养的。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纲,编制普通高中学科课程标准,将学科核心素养作为教学目标,重组教学内容,制定学业质量标准,指导教学实践,提出考试评价和教材编写建议。

寻找适合学生的教育,从“千人一面”到“多样可选”转变。多元智力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的智力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在数学上有优势,有的人在艺术上有潜力,我们不能用同样的目标和方法去教所有的孩子。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社会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教育必须为各行各业培养适合的人才,因此我们的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就要更有弹性,并且降低了必修学分要求,让高中学校更加多样、各具特色。

改变学习动力机制,从“外压”向“内生”转变。学生现有的学习动力主要来自外部,如父母、家庭、周边的人以及社会环境,外压带来的动力和诱惑是有限的、低能量的,难以维持高投入学习。新课程实行新制度,如生涯规划指导、选课走班,让学生自己选,促使学生知行合一,学生在选择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发现兴趣、找到潜能、学会担当、读懂自己。

推进教学方式改革,从“知识点”到“核心素养”转变。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转变教学方式,办不一样的学校,培养不一样的人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需要教师重新解构学科知识,将知识结构化,用大概念、大观念来统领学科知识,通过知识的学习、实践和探究培养价值观、品格、能力;需要教师能基于学生视野实施教学;需要教师将学习内容任务化,让学生去解决源自社会和生活实际的真实问题;需要教师增加实践环节,广泛开展课题研究、社团活动,志愿者服务、劳动等社会实践活动;需要教师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试错的机会;需要教师实施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评价,采用合适的方法,选择与教学内容和学业标准一致的检测和评价工具;需要学校和教师切实做好、做实综合素质评价,评价结果真实、简洁、有价值;需要学校和教师将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到学科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线上线下学习活动,开展自主学习,实施个别化教育;需要学校和教师开展跨学科整合研究,开设跨學科的校本课程。

(二)正确理解新的学科课程标准

新课标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各学科凝练了本学科的核心素养,明确了应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正确价值观,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

新课标明确了学业质量标准。以核心素养培养为主轴,用大观念统整课程内容,关注知识技能的结构化,凸显学科实践,强调思维方式和探究模式的渗透。这种理念下构建的学业质量标准,改变了当前以学科知识点为纲,以识记、理解和应用为质量水平的学业质量观。

新课标优化了课程内容。为实现新课程改革与新高考改革相互对接,依据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设置了可供选择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有个性地发展。各学科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以单元、任务群(主题)、模块等多种方式呈现学科内容,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活动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新课标增强了教学指导。本着为编写教材服务、为教学服务、为评价考试服务的原则,新课标突出课程标准的可操作性,切实加强对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评价考试的具体指导。文本通俗易懂,逻辑性更清晰,原则上每一个模块或主题由“内容标准”“教学提示”“学业要求”组成,大部分学科增加了教学与评价案例,同时依据学业质量要求细化评价目标,增强了对教学和评价的指导性。

(三)正确理解新教材

正确理解新教材,是教师在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前提保障。教师应理清新教材所蕴含的正确的政治思想观念,知悉新教材中结构化了的学科知识、关键能力和思想方法,领会新教材所提供的情境材料,让教学在真实的社会问题情境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正确理解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以下简称《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意见》)指出,我国现行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问题也是存在的,社会对有些问题反映是强烈的,如唯分数论影响学生全面发展,一考定终身使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等。目前基础教育评价亟须解决三个主要问题:一是厘清教育评价目的,教育评价不仅仅是用来甄别学生学习的优劣,为高一级学校选拔新生,它的诊断功能、激励功能更应该发挥其应有的育人作用。二是完善教育评价标准,尽快出台科学的学生发展质量、学校办学质量、区域教育发展质量评价标准,引导和规范教育教学评价行为。制定科学的教育评价标准,是教育评价改革的热点,也是难点。三是设计科学的评价工具,我们应校准因教育评价构念不符合课程标准而产生的偏差。在评价内容上,不仅要注重学科核心知识的考查,还应该增加学科思维方法、关键能力的考查;在评价方式上,更应该注重在真实的社会生活情境中,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评价形式上,不仅仅只有纸笔考试,还可以实验操作测评,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辅助的应用能力检测。

(一)教育评价改革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

建立新的考试招生模式。《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意见》提出“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通过学业水平考试合格考和3科统一高考促进所有学生学好各学科的必修课程,特别要学好语文、数学、外语这3个基础性、工具性学科,打好适应未来发展的基础。通过学业水平考试选择考,满足不同学生未来发展的个性需求。通过综合素质评价,实行“五育”并举,破除“唯分数”的评价弊端,促进学生在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修养、社会实践等方面全面发展。

健全考试招生体制机制。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考试招生体制机制,从制度层面要求考试招生改革必须满足的首要条件就是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要求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要有利于“科学选才”这一改革核心内容,要求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必须有“监督有力”的组织保障机制。

构建终身学习“立交桥”。随着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许多发达经济体都在倡导公民终身学习,我国提出构建终身学习“立交桥”,就是要衔接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如普高与中职学分互认互通、普通高校与高职院校学分互认互通,打破不同类型学校间的壁垒,畅通终身学习的渠道。

(二)高考考试命题改革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考试命题的依据是课程标准,要求从四个方面深化考试命题改革。

优化考试内容。考试内容要优化,一是要突出立德树人导向,考试使用的材料、设计的问题情境都应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重点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新试题形式。试题形式要创新,途径就是加强试题的情境设计,问题情境源自社会、源自生活,是真实的,不是脱离实际的凭空杜撰。增加综合性、开放性、应用性、探究性试题,减少记忆性、机械性试题。综合性试题要求整合所学知识得出观点和结论;开放性试题意味着答案的多样性,无固定的标准答案,合理即可;应用性意味着试题是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探究性試题意味着要为解决未知领域的问题而进行尝试和研究。

科学设置试题难度。命题要符合相应学业质量标准,不同类型的考试应依据不同的学业水平质量标准进行命题、控制试题难度,比如高中英语学业水平考试合格考应依据学业水平一的标准进行命题,高考英语试题应依据学业水平二进行命题。通过难度合理设置,体现学考、选考、高考不同考试功能。

大力推进教学改革

制定新课程方案、新课程标准来引领教学改革,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来促进教学改革,教学改革才是所有改革的焦点和落脚点。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应做到以下5点:

突出一个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从学生出发。积极探索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的教学方式,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坚持两个一致。保持教学目标与学业质量标准一致,落实课程标准的学业质量要求。根据学业质量标准来制定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组织教学活动,才能确保课程标准的落地;保持考试评价与教学一致,实现考试评价促学促教的功能。如果考试评价与教学脱节,将会误导教师和学生进行不恰当教学改进,可能会与预期的目标背道而驰。

聚焦三个加强。一是加强探究。通过大单元教学、自主学习、知识建构、思维品质训练,加强探究性学习,在探究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性、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二是加强合作。大力开展合作学习,通过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学会与不同特质的人协商和合作,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三是加强交流。交流是观点的碰撞,是思想的对话,加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与同伴间的交流,开展展示、质疑、反思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中成长,提高沟通能力。

做到四个转变。教学目标要从“教书”到“育人”转变,课程内容要从“整齐划一”到“多样可选”转变,学习动力要从“外压”向“内生”转变,教学重点从“知识点”到“核心素养”转变。

树立五个观念。教育观念的革命才能带来教学行为革命。教学中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课堂观以及教学评价观。

(作者系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评价研究室主任)

责任编辑/王娜娜

猜你喜欢
学业课程标准考试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艰苦的学业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音乐提升学生学业表现
树起学业担当之心
35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