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式双T型胃管固定法对腹部手术患者术后非计划性拔管的影响

2019-05-21 03:10姚燕兴骆翠华任结君
中国医药科学 2019年7期
关键词:鼻翼胃管移位

姚燕兴 骆翠华 任结君

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普通外科,广东广州 510800

非计划性拔管是指患者自行拔管,或在护理及搬运过程中出现的非患者因素的意外拔管[1]。腹部手术住院患者术后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约为25%[2],当留置胃管发生滑脱、移位后,不仅会增加患者误吸、呛咳的发生率,此外由于留置胃管期间禁食、水,导致患者产生口干、咽喉疼痛等不适,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患者的心理负担,不敢下床活动,影响腹部手术术后恢复[3]。当临床手术后胃管不通畅或发生滑脱时,胃液潴留导致胃扩张,会引起周围肺组织压迫,由于胃液重力的牵拉作用,还会引起食管癌手术术后吻合口瘘。文献报道称[4],胃管滑脱的发生率高于气管插管、静脉置管、导尿管及引流管,发生滑脱的原因多为患者及家属对胃管置管的相关知识认识不足,术前宣讲不充分及胃管固定方法不恰当造成的,其中胃管固定方法不当造成胃管滑脱的发生率约为15.6%[5]。因此选择恰当的胃管固定方法,做好留置胃管非计划性拔除的护理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对比观察三种临床上常用的胃管固定方法,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行腹部手术且术后留置胃管的患者共180例,纳入标准:(1)患者接受腹部手术前常规留置胃管。(2)年龄18~65岁。(3)术后胃管留置时间≥2d。排除标准:(1)患者精神、意识方面存在障碍者。(2)有胃管置管禁忌证者。(3)术后2d内由于恶心、呕吐、不适等原因,患者强烈要求拔除胃管者。(4)不愿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者。(5)试验进行期间退出研究的失访者。本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将所有满足标准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三组。A组60例,男35例,女25例,年龄23~58岁,平均(42.4±9.8)岁,平均胃管留置时间(6.73±2.31)d。B组60例,男37例,女23例,年龄21~60岁,平均(43.2±8.9)岁,平均胃管留置时间(6.42±2.26)d。C组60例,男33例,女27例,年龄22~61岁,平均(42.1±9.0)岁,平均胃管留置时间(6.75±2.35)d。三组患者基线资料如性别比、年龄、胃管留置时间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三组患者均接受留置胃管相关护理措施包括清洁鼻腔、擦拭皮肤、健康宣讲等措施。三组患者胃管材料及留置方法均保持一致,在留置胃管后标记刻度,使用医用酒精对鼻翼皮肤进行清洁消毒,酒精挥发后使用鼻贴将胃管固定好,固定前需保持外露胃管至鼻孔10cm内清洁干燥。充分说明胃管留置过程中注意事项、操作过程中的配合方法,充分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A组患者接受人型胃管固定方法,将鼻贴剪裁成2.5cm×5cm长方形,在长方形鼻贴下有两条5.5cm×1cm垂直于长方形的胶布,将长条胶布反方向缠绕于胃管的鼻孔处。B组患者接受双T型胃管固定方法,双T型鼻贴是上方5cm×2.5cm的长方形胶布,中间为2cm×1cm的长胶布,下方连接2cm×2.5cm的长方形胶布,最下方是0.5cm×1.0cm的胶布,将5cm×2.5cm鼻贴固定于鼻翼处,2cm×2.5cm鼻贴将胃管固定,将中间部分完全固定于胃管上。C组患者接受改良型双T型胃管固定法,具体方法为:鼻贴分为左右两种轴对称图形,临床上依据胃管置管选择鼻孔左右而对应选择左右鼻贴,改良型双T型鼻贴形状类型字母“F”,最上方为5cm×2.5cm长方形鼻贴,下方垂直连接竖条型3cm×0.5cm鼻贴,在竖条型鼻贴中间部位为1.5cm×1.5cm正方形鼻贴,使用方法为将长方形鼻贴固定于鼻翼处,正方形鼻贴环绕胃管,粘贴方法同双T型胃管固定方法。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三组患者胃管非计划性拔管滑脱率、移位率、胃管有效固定时间。胃管滑脱评定[5]:胃管滑脱距离至固定时鼻孔处刻度>5cm。滑脱率=滑脱例数/总例数×100%。胃管移位评定标准为:胃管移位距离至固定时鼻孔处刻度≤5cm,但超过2cm。移位率=移位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3.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满足正态分布的独立资料采用student-t检验,三组间的比较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胃管滑脱率、移位率及有效固定时间比较

A组患者胃管滑脱率及移位率分别为35.00%,38.33%。B组患者胃管滑脱率及移位率分别为28.33%,26.67%。C组患者胃管滑脱率及移位率分别为8.33%,6.67%。三组患者胃管滑脱率、移位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A组与B组胃管滑脱率比较,χ2=0.616,P>0.05。A组与B组胃管移位率比较,χ2=1.861,P>0.05。A组与B组有效固定时间比较,t=0.497,P>0.05。B组与C组胃管滑脱率比较,χ2=8.015,P<0.05。B组与C组胃管移位率比较,χ2=8.640,P<0.05。B组与C组有效固定时间比较,t=6.596,P<0.05。说明C组胃管滑脱率、胃管移位率及有效固定时间均显著小于B组。A组与C组胃管滑脱率比较,χ2=12.570,P<0.05。A组与C组胃管移位率比较,χ2=17.252,P<0.05。A组与C组有效固定时间比较,t=7.628,P<0.05。说明C组胃管滑脱率、胃管移位率及有效固定时间均显著小于A组。见表1。

表1 两组胃管滑脱率、移位率及有效固定时间比较

2.2 两组并发症情况比较

A组出现吻合口瘘3例,误吸2例,呛咳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3.33%。B组出现吻合口瘘2例,误吸4例,呛咳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5.00%。C组发生误吸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67%。C组患者胃管滑脱、移位后引起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A 组、C 组(χ2=137.433,P< 0.05)。

3 讨论

胃管置管作为营养支持与胃肠减压的重要手段之一,临床运用广泛。对于接受腹部手术的患者,经鼻胃管置管还可以通过抽吸胃液达到降低胃肠内压力,能有效缓解腹胀,临床上常用来治疗急性胰腺炎、机械性肠梗阻[6]。而临床护理过程中常出现胃管非计划性拔管,原因为:(1)置管后患者不适。因为鼻腔黏膜下存在丰富敏感的三叉神经眼神经支,机械刺激可造成流泪、恶心、呛咳、鼻痒等不适[7-8],所以患者不敢大幅运动,心理负担加重。(2)固定胃管的鼻贴粘性差。临床常用纸质胶布、橡胶胶布,但面部、鼻翼处油脂分泌多,胶布粘性会随着患者运动、汗液分泌等原因下降,造成胃管滑脱或移位[9-10]。(3)置管方法不当。常规胃管置管固定方法是将胃管使用胶布直接粘贴于鼻翼处,宽度较小,约为1.0cm,造成胃管接触面积过小,从而达不到有效固定[11]。

本研究分别对比观察了三种胃管固定方法在腹部手术后的应用,结果发现,C组患者接受改良型双T型胃管固定方法的胃管滑脱率、移位率较传统人字形胃管固定法、双T型胃管固定法低,且有效固定时间更长,P<0.05。人字形胃管固定法中使用的两条胶布易在鼻翼处形成褶皱,会降低患者的舒适度,并且由于人字形两条胶布呈反方向缠绕,胃管会随着患者体位变动而运动,容易由于重力及惯性牵拉鼻翼两侧的胶布,导致鼻翼两侧的胶布卷边、脱落、粘性降低[12-13]。B组患者接受双T型胃管固定法与人字形胃管固定法相比,双T型鼻贴是上方5cm×2.5cm的长方形胶布可分散大部分胃管由于惯性、重力产生的作用力,因此鼻翼两侧的胶布不会轻易卷边、脱落。此外,双T型鼻贴中的小T即2cm×2.5cm的长方形胶布与最下方的0.5cm×1.0cm的胶布可减少胶布与鼻腔黏膜的牵拉,可增加舒适感[13]。双T型胃管固定方法与改良型双T型胃管固定方法优点在于当患者体位发生变化时,胃管随着重力作用与自身惯性发生移动的作用力分散到两条大横条上,因此鼻翼边缘胶布不易卷边、脱落。改良型双T型胃管固定法采取单侧固定的方式,横条在覆盖整个鼻翼情况下,竖条沿着鼻唇沟走形,小T包裹胃管固定效果好,患者说话、吞咽等动作对竖条胶布的作用力较小,舒适性更高,固定效果更好[14-15]。

由于鼻翼处油脂分泌过多,加之术后患者胃管置管时间过长,固定的胃管容易脱落,不仅给护理工作带来了困难,给患者带来了医疗风险,还会降低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在临床实践中应积极探索一种有效固定方法,本研究结果显示改良式双T型胃管固定法在腹部手术患者胃管插管中使用效果更好,胃管滑脱率、移位率较传统固定法低,且有效固定时间长,操作简单易行,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猜你喜欢
鼻翼胃管移位
鼻翼退缩的研究进展
MDT诊疗模式在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盘前移位中的治疗效果
重症昏迷患者可视喉镜在胃管插管中的临床应用
极低出生体重儿胃管喂养后采用空气冲管的临床效果
口腔正畸治疗牙周病致前牙移位的临床疗效
大型总段船坞建造、移位、定位工艺技术
改良式胃管固定方法的临床应用
交出去
急性中毒患者胃管置入方法的探讨
读编往来/评刊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