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骨显像与SPECT/CT融合显像对单发骨转移瘤诊断效能比较

2019-05-21 03:58李江城董丽华
西南国防医药 2019年5期
关键词:单发全身效能

李江城,黄 淏,髙 曦,董丽华

骨转移瘤是许多恶性肿瘤常见的并发症,早期的明确诊断对肿瘤的分期、治疗方案的制定及判断预后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身骨显像是目前最常用于诊断早期骨转移瘤的方法之一,但由于平面显像的影像重叠,使得诊断效能有所降低。SPECT/CT融合显像将SPECT功能图像与CT解剖图像进行了融合,能够明显提高早期骨转移瘤的诊断准确性。本研究通过对比全身骨显像与SPECT/CT融合显像对单发骨转移瘤的诊断效能,探讨了SPECT/CT融合显像在单发骨转移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选取2013年10月~2016年10月在医院经病理检查证实为恶性肿瘤,在临床相关检查(X片、CT或MRI)中怀疑并发单发骨转移瘤的患者132例,其中男性 70例,女性 62例;年龄 35~80(65.10±8.37)岁;肺癌 54 例,乳腺癌 32 例,甲状腺癌8例,前列腺癌27例,消化道恶性肿瘤7例,其他恶性肿瘤4例。

1.2 检查方法

1.2.1 全身骨显像 静脉注射99mTc-MDP(北京原子高科医药有限公司)740 MBq后,患者饮水约1 L,3~4 h排空膀胱后行全身骨显像检查。患者取仰卧位,采用 Discovery VH型 SPECT/CT(带诊断 CT,美国GE公司),行常规前后位全身骨扫描。采用低能高分辨型准直器,其能峰为140 keV,窗宽20%。全身骨显像发现单发的异常放射性浓聚或缺损灶后,进一步对病灶部位行SPECT/CT断层显像。

1.2.2 SPECT/CT断层显像 以发现的骨骼病灶部位为中心,行局部SPECT/CT断层显像,先后采集局部SPECT图像及CT图像。SPECT图像采集条件:双探头平行采集,探头旋转 180°,15帧/s,矩阵:128×128。 CT 显像采集条件:120 kV,30 mA, 视野500 mm,层厚及层间距均2.5 mm。显像仪器为Discovery VH型SPECT/CT,断层融合图像采用SPECT/CT自带的eNTEGRA分子影像工作站,将SPECT功能图像与CT解剖图像进行同机融合。

1.3 图像分析 由2名经验丰富的核医学科专业医师,经规范化读片培训后,采取双盲法进行阅片。先根据全身骨显像上单发病变恶性诊断标准[1],对全身骨显像做出相应诊断;然后再分析SPECT/CT融合显像,依据SPECT/CT融合显像对骨单发病灶恶性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2];对于两种显像方法表现均不典型或不能肯定者,则结合临床病检或其他相关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

1.4 随访 检查结束后,对患者均进行半年以上的多次随访,门诊患者行电话随访,了解患者相关影像检查结果及病理学检查结果;住院患者了解相关病史、典型放射学检查或组织病理学结果。最终诊断结果主要依据组织病理学诊断,或结合病史、放射学(CT、MRI、X线片等)检查及随访结果确定。

1.5 统计学方法 对病例数据采用统计学描述性分析,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最终诊断 本组132例中,共发现132个病灶,直接经病理证实37例,MRI/CT证实49例,半年后复查骨显像或CT证实46例。其中,骨转移瘤73例(55.3%),骨良性病灶59例(44.7%)。73例骨转移瘤中,位于胸廓(包括肋骨、锁骨、胸骨 和肩胛骨)28例(38.3%),脊柱(包括颈、胸、腰椎体及其附件)24例(32.9%),骨盆(包括双侧髋骨及骶尾骨)13例(17.8%),四肢骨 5例(7.1%),颅骨 3例(4.1%3)。59例骨良性病灶中,脊柱退行性变32例,骨折13例,炎性病变9例,良性骨肿瘤或肿瘤样病变5例。

2.2 全身骨显像与SPECT/CT融合显像诊断效能比较 本组132例中,全身骨显像诊断骨转移瘤者69例,无骨转移瘤者63例;SPECT/CT融合显像诊断骨转移瘤者74例,无骨转移瘤者58例。SPECT/CT融合显像诊断单发骨转移瘤的准确性、灵敏度及特异性均明显高于全身骨显像(P<0.05,表1)。

表1 全身骨显像与SPECT/CT融合显像对单发骨转移瘤诊断效能比较

3 讨论

恶性肿瘤骨转移是基于恶性肿瘤之上的更为严重的一种疾病,肿瘤细胞通过血行播散或局部侵犯累及骨骼组织,局部产生一系列破骨及成骨反应的复杂过程[3]。骨转移瘤的发生部位与原发肿瘤的转移规律相关,因此,不同肿瘤发生骨转移瘤的部位有所差异。骨转移瘤还可分为溶骨性骨转移、成骨性骨转移和混合性骨转移3种类型。本研究纳入对象主要以肺癌及乳腺癌为主,单发骨转移发生部位以胸廓、脊柱为著,其次为骨盆、四肢骨及颅骨,与文献报道结果基本一致[1]。

骨转移瘤的早期诊断直接关系到恶性肿瘤分期及后续治疗方案的选择[3]。全身骨显像是将放射性核素药物注入体内,参与骨组织的代谢,以检查其代谢的异常,而X线或CT仅能反映骨组织解剖结构的异常,所以,全身骨显像能早期显示某些骨组织病变,同时由于其简单、方便、廉价及灵敏度好,是目前诊断早期骨转移瘤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此外,全身骨显像还能一次获得全身骨骼的代谢影像,便于对转移病灶进行筛查。尽管全身骨显像灵敏度较高,但局限性在于其特异性较差,在检测病变的过程中定位准确,但定性较为困难,如溶骨性骨转移、病灶与仪器探头距离及影像重叠等因素的影响,容易形成一些假阴性。

SPECT/CT不仅分别具有SPECT功能及CT功能,还可以实现SPECT功能图像与CT解剖图像的融合,发挥SPECT和CT二者诊断疾病优势。两者的结合使图像具有良好的空间及密度分辨率,能避免一些假阴性诊断。如本研究中1例患者肋骨病灶有局部有疼痛史,但放射性摄取基本正常,全身骨显像未见明显转移瘤征象。而SPECT/CT融合显像发现这患者肋骨局部有成骨改变,伴有轻度放射性浓聚,考虑骨转移瘤可能性大,最后随访证实为转移瘤。本研究数据也显示,SPECT/CT融合显像对单发骨转移瘤诊断的灵敏度明显高于全身骨显像。由于全身骨显像是平面显像,分辨率较低,难以对结构重叠部位的骨代谢异常病灶进行精确定位及分析,因此,也降低了诊断特异性。如本研究中有3例患者误诊为退行性变或骨质增生,主要是由于退行性变或骨质增生等因素所导致的局部放射性浓聚与椎体两侧或椎弓根位置的骨转移瘤所导致的局部放射性浓聚难以区分。SPECT/CT融合显像不仅提供精细的解剖定位,还提供骨骼的局部代谢信息,能明显降低单发骨转移瘤诊断的假阳性率,同时提高诊断的特异性。上述3例全身骨显像误诊为骨良性病变的患者经过局部SPECT/CT断层扫描后,SPECT/CT融合显像诊断为转移瘤,最终病理及随访结果也符合转移瘤诊断。SPECT/CT融合显像对单发骨转移瘤诊断的特异性明显高于全身骨显像(表1)。同时,SPECT/CT融合显像对单发骨转移瘤诊断的准确性也明显高于全身骨显像,上述结果与国内外文献报道基本一致[1,2,4-7]。

综上所述,SPECT/CT融合显像在骨转移瘤中的应用,能够明显提高单发骨转移瘤诊断效能。但是,SPECT/CT融合显像不仅额外增加了患者的检查时间,还使患者承受更多的辐射剂量,因此,在临床中如何合理应用SPECT/CT融合显像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猜你喜欢
单发全身效能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石榴全身都是宝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老鳖全身都是宝
保护措施
老年单发早期胃癌内镜私膜下剥离术的临床效果观察
一种单发直升机直流供电系统构型
小恐龙全身都是伤,发生了什么可怕的事
唐代前后期交通运输效能对比分析
新形势下如何发挥专卖内管委派制的作用和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