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腔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1例

2019-05-21 03:58刘文峰杨和强
西南国防医药 2019年5期
关键词:肌纤维母细胞鼻窦

刘文峰,何 名,胡 玥,杨和强

作者单位:610083成都,西部战区总医院耳鼻喉科(刘文峰,胡 玥,杨和强),北校场门诊部内二科(何 名)

病例女性,30岁,因“左侧鼻塞、流涕2个月”入院。无头痛、发热,无眼胀、视物模糊。查体见左侧鼻腔内充满淡红色新生物,表面欠光滑,质中、脆,有假膜,并可见少许黏性分泌物。鼻窦CT示:左侧鼻窦、鼻道及鼻咽腔内见异常密度影填充,密度不均,CT值范围约10~30 HU,局部经后鼻孔突向右侧鼻腔,左侧中下鼻甲显示不清,病灶相应区域窦壁骨质稍变薄(图1)。术前活检病理结果提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免疫组化结果:Ki-67(+,1%)、SMA(+)、MyoD1(-)、CK(-)、S-100(-)、CD34(-)(图 2)。 行全麻鼻内镜下手术,完整切除肿瘤,电凝烧灼创面。术中见肿瘤边界清,根蒂部位于左侧中鼻甲中后部,左侧上颌窦内侧壁受压外移,表面黏膜正常,各窦腔未被侵犯,上颌窦及蝶窦窦腔内为黏性分泌物。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结果与术前活检结果一致。术后未予其他治疗,2个月后复查,创面愈合好,未见肿瘤残留、复发征象。

讨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是一种由分化的肌纤维母细胞性梭形细胞组成的肿瘤,常伴有浆细胞和(或)淋巴细胞浸润。过去认为该类病变是一种非肿瘤性炎症病变,是继发炎症后的类肿瘤病变,故曾有多种名称,如炎症性肌纤维组织细胞增生、炎性假瘤、浆细胞肉芽肿等[1]。后来发现该类病变具有肿瘤的侵润、转移及复发等特性,WHO于2002年正式将该类病变命名为IMT[2]。目前观点认为,IMT属交界性肿瘤,Coffin等[3]将IMT分为3种组织学类型:梭形细胞密集型、黏液型、纤维型,其中以梭形细胞密集型多见。

IMT好发于儿童及年轻人,女性略多见[4];好发部位为肺,其次是大网膜、肠系膜、腹膜后。头颈部少见,若发生于头颈部,则以鼻窦常见,尤以上颌窦多见,如本例发生于鼻腔,非常少见。该病具体病因及发病机理不清,目前认为与感染性炎症、免疫、染色体重排有关[5]。

图1 术前CT检查影像

图2 术前活检病理结果

因IMT无特异性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影像学表现亦缺乏特异性,故易与其他肿瘤病变混淆,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检查是确诊该病的金标准。如本例为青年女性,病史短,查体见鼻腔内新生物表面不光滑,质中、脆,易出血,与鼻腔乳头状癌、鼻腔鳞状细胞癌、恶性淋巴瘤(鼻型)等恶性肿瘤表现非常相似;影像学上表现为膨胀性生长、骨质压迫变薄,与临床多见的良性肿瘤——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的表现高度一致,单纯从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表现极易误诊。因此,治疗前活检病理诊断,对治疗方案的选择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治疗上首选方法为手术切除,但术后复发率为23%~27%[2]。对于难以完整切除的病例,可行放射或激素治疗,但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临床中发现少数IMT具有复发及恶变倾向[6],发生在头面部的IMT侵袭性更明显[7]。因此,本例虽术后随访2个月,创面愈合良好,无肿瘤复发,但仍需提高警惕,坚持定期随访复查。

猜你喜欢
肌纤维母细胞鼻窦
乳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影像学表现1例
成人幕上髓母细胞瘤1例误诊分析
婴儿颅骨肌纤维瘤/肌纤维瘤病2例
鼻窦内窥镜在耳鼻喉病变临床诊治中的应用分析
顶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一例
鼻腔、鼻窦神经鞘瘤1例
髓外硬膜内软骨母细胞瘤1例
预防小儿母细胞瘤,10个细节别忽视
经济型鼻窦球囊在功能性鼻内镜鼻窦手术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武定鸡肌纤维特性形成规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