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心理脱贫的路径

2019-05-21 10:07邓娴刘冕轩
丝路视野 2019年7期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高职院校

邓娴 刘冕轩

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导致社会贫富差距较大。贫困家庭的学生在学习、成长、就业等方面,都承受着较大的压力,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对于贫困学生的心理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支持,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探讨贫困大学生心理脱贫的方法路径,以供借鉴。

关键词:高职院校 贫困大学生 心理脱贫

一、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的表现

心理贫困通常是指因经济、学习等多方面原因带来的负性心理变化,通常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卑心理

自卑泛指认为自己的能力、天赋、环境等因素不如别人,潜意识因欲望、情感组成的复杂心理,存在认知偏差。自卑的人通常会内心脆弱,对自己的能力素质评价过低,做事缺乏勇气,易受到挫折。通过有关数据分析调查,80%的贫困大学生都具有自卑心理,认为自己的能力素质,家庭环境不如他人。在自卑心理和经济压力的双重作用下,贫困大学生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二)焦虑心理

焦虑心理指无明确客观对象的紧张担心,坐立不安。焦虑的个体因自己所定的目标不能实现,而产生愧疚感,从而形成一种紧张慌乱的负面情绪。贫困大学生焦虑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经济问题,一方面贫困大学生希望通过自己学习来改变家庭的状态,但却因生活费和学费对家庭造成的经济负担感到压力,因此而产生焦虑心态。另一方面,是对自己今后的人生、工作、事业感到迷茫困惑,贫困大学生产生焦虑心理的比例也远远高于普通大学生,需要做好防范。

(三)人际交往障碍

人际交往障碍通常的表现是“宅”,在现实的人际交往过程中,贫困大学生比普通大学生更敏感,喜欢将自己宅在宿舍、教室,不愿意与人交流。一方面是因为其经济紧张,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另一方面因自卑等心理障碍,使其不愿意主动与人交流。结合生活实际可以看出,贫困大学生没有什么人際交往,参加集体活动的意愿不强,生活中也没有太多的朋友,从而加深大学生孤僻、自卑的心理。

二、高职院校贫困学生心理问题干预策略

(一)秉承“助人自助”理念

俗话讲求人不如靠自己,在对于贫困大学生进行心理救助的过程中,主要是帮助大学生掌握自救的技巧,成为自己情绪的主人。在贫困大学生面临心理问题时,思想工作者应发挥好“助力”作用,不是“主力”作用,需要帮助贫困大学生梳理问题,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做好引领工作,杜绝将个人的主观意识,强加于贫困大学生身上,希望其按照思想工作者的思路处理,这样做往往适得其反,对于解决问题非常不利。另外,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明白自己不是万能的,对于自己处理不了的心理问题应及时邀请专业心理辅导人员来解决。

(二)充分发掘调动贫困生自身的资源

贫困大学生产生贫困心理的主要原因是经济问题,不能调节好自身的心理状态,发现自身的优点,受到负面心理情绪的主导,忽视了自身所具备的优秀品质、拥有的优势能力。因此,需要通过科学的方法,激发贫困大学生自身的正能量,来让其主动面对自己的“贫困心理”。通过对高职贫困大学生心理状态的分析,可以发现: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十分矛盾,既渴望与人交往,又回避与人交流;既希望自尊自立,又自卑懦弱。对此,相关人员需要激发大学生的亮点,让其发现自身的优点,使其明白自己并不是一无是处,如关注学习成绩、兴趣爱好、自己的优秀品等,点亮生活的亮点,驱逐其心里的黑暗。

(三)保持尊重与希望

贫困大学生产生贫困心理,一方面是自身的原因,另一方面与生活中的“有色眼镜”是分不开的。相关工作者应从人文教育方面入手,提升学生的素质素养,强调人人平等,注重尊重他人,特别是教育工作者本身不能区别对待贫困生,要经常给予关怀关爱,使其感受到尊重与温暖,燃起人生的希望。同时,相关工作者要帮助贫困生寻找希望,在任何时候都要坚守希望之火,这样才能够使其产生内生动力,不断寻求改变,找到前行的动力,最终使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实现改变自我。

(四)掌握一些谈话的技巧及策略

一线工作者对于贫困生人际交往差,不愿意交流的问题应重点关注。首先,一线工作者应掌握一定的谈话技巧,或者主动成为倾听者,在与其交流的过程中,应善于让其主动张嘴,其间自己多做倾听工作,少发表意见建议,获得贫困大学生的信任,让其主动与你交流。其次,学会运用肢体语言,例如微笑、扶肩等,表示自己的关心支持。最后,要善于鼓励赞美,真诚的鼓励赞美可以平缓贫困大学生的心理,使其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五)发现、完善社会支持系统

相关工作人员要善于运用身边的资源、体系,形成综合的帮扶系统,避免独自发力,无法有效保持心理辅导的效果。例如,运用好家庭、朋友、同学、教师等资源,形成统一合力,及时帮助贫困大学生疏导心理障碍,拓宽倾诉渠道,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①与家庭保持沟通交流,使其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关爱。②加强朋友与舍友的关心,在愉快的环境中生活学习。③教师的主动关怀,让其感受到温暖与关爱。④拓宽学校、社会帮扶体系,让贫困生感到集体的爱,在任何时刻都充满希望。

三、结语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帮助高校贫困生摆脱“心理贫困”需要家庭、同学、学校、社会共同发力,从多方面入手,才能够真正帮助贫困大学生“心理脱贫”,实现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阎婧祎,高杨,肖波.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思路[J].航海教育研究,2013(2):95—98.

[2]王雷霞.积极心理学视角下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策略[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112—114.

猜你喜欢
贫困大学生高职院校
基于需要层次理论和EAP模式下的关困助学新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浅析高校辅导员对贫困大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思考
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及对策思考
基于发展型资助视角的贫困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研究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