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茶的渊源

2019-05-22 12:38湖北含山
金秋 2019年4期
关键词:僧人寺院饮茶

◎文/湖北·含山

佛教自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二年)传入中国后,其影响日渐扩大。我国民间的上元节、中元节、花朝节、观音会、浴佛节等节日以及素食、放生、朝山、赴庙会、吃腊八粥等风俗习惯,无不与佛教信仰有关,另外,佛教与茶文化的关系也很密切。

唐朝以前的僧侣,最初是将茶叶和桔皮、桂花、生姜一同煮饮,谓之茶苏。唐代禅宗大盛,寺院讲究饮茶,大多在寺内专设茶堂供众僧辩论教义时品用。寺庙的法堂西北角均设置有茶鼓,以击鼓为号召集众僧饮茶。寺院僧职人员中设有茶头,专司烧水煮茶和待客献茶,另外还有各司其职的种茶僧、制茶僧、施茶僧(供应过往行人茶水)。寺院内供奉佛、菩萨、祖师的茶称为奠茶,依据僧人受戒时间长短先后饮用的茶叫做戒腊茶,一般僧侣煮饮的茶称为普茶。禅僧早起盥洗后,先饮茶,然后再礼佛。每日均要在佛前、祖前、灵前供奉茶汤,称作为尊茶。僧侣们平时坐禅分为六个阶段,每个阶段焚香一支,每焚完一支香,寺院监值都要打茶,“行茶四五匝”,以清心提神,消除长时间坐禅产生的疲劳和困顿。长此以往,我国僧人逐渐饮茶成风,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据《新唐书·陆羽传》里记载,唐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反叛,陆羽(733-804年)离开故乡湖北天门县,到浙江湖州西南13公里的妙西镇西南杼山的妙喜寺,与僧皎然“结成缁素忘年之交”,时年23岁。他遍访了湖州及附近山水,考察茶山,亲躬茶事,游览寺观,采茶品泉,用五六年时间进行调查研究,在30岁时写成了世界第一部茶业专著《茶经》。陆羽的《茶经》是划时代的,它标志了中国茶文化的诞生,历史也把湖州推上了中国茶文化发源地的位置。

陆羽说:“茶味至寒,最宜精行修德之人。”他在《茶经》中记述了三个与饮茶有关的佛教信徒,分别是《晋书》中的单道开,《续名僧传》中的释法瑶和《宋录》中的昙济道人。文中透露了一个重要信息,从而使我们知道佛教徒饮茶的历史可追溯到东晋时代。《晋书·艺术传》是这样记载的,敦煌人单道开生活在东晋穆帝时期,永和二年(346年)住在后赵都城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他在昭德寺内坐禅修行,昼夜不卧,不避寒暑,诵经四十余万言,除了吃一定的食物和药物外,“时复饮茶苏一二升而已”。虽然那时茶叶尚未单独饮用,但已表明佛教徒饮茶的最初目的是为了坐禅修行。《续名僧传》中所说的释法瑶乃北魏僧人,他曾到江南避难,住在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武康镇)的小山寺中,严持戒律直至暮年,长期过着素食的清苦生活,用膳时只饮茶。吴兴在三国时已出产御荈(贡茶),可见那时已经是茶叶产地。《宋录》中所记载的昙济道人则是著名高僧,长期住在八公山东山寺,八公山邻近寿州(今安徽淮南寿县境内),是古代名茶寿州黄芽的产地。南朝宋孝武帝的两个儿子到东山寺去拜访昙济时喝了寺里的茶,大为赞赏,称为甘露,这是我国寺院以茶敬客的最早记载。关于寿州黄芽,早在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中就有记述:“寿春之山(霍山曾隶属寿州,故称寿春之山)有黄芽焉,可煮而饮,久服得仙。”如今霍山黄芽仍是黄芽茶中的名品,与四川的蒙山黄芽齐名。

在唐代,饮茶是一种高雅文化,所以每次诗会也就是一次茶会,诗茶交融,诗韵茶情,可以算作是诗茶结缘了,文人名流的聚散使茶道也逐渐传播开去。杼山是夏朝的巡狩之地,杼山出名,缘于“山有梁时妙喜寺,亦名妙喜山”,更缘于茶圣陆羽应妙喜寺方丈皎然之邀而居此,考察长兴顾渚山等地茶叶,与皎然一起品茶研茶。

唐宋以后禅宗得到迅速发展,强调坐禅,饮茶也就成为禅僧们不可或缺的生活大事,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庄严肃穆的茶礼,成为了寺院制度的一部分。北宋诗人林逋(967-1028年)又称和靖先生,他通晓经史百家,性喜恬淡,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常驾小舟遍游西湖诸寺,与高僧诗友相交,从而留下了“春烟寺院敲茶鼓,夕照楼台卓酒旗”的诗句。

因为茶可提神,有助禅事,也由茶之德生发出了禅宗茶道。僧人开始种茶、制茶、饮茶并研制名茶,为中国茶叶生产的发展、茶道的形成立下了功劳。陆羽之所以能写成《茶经》,除了得益于他长期生活在茶区,最主要的还是得益于他的佛门经历,甚至可以说《茶经》就是中国僧人种茶、制茶、烹茶、饮茶经验的总结。中国茶道在寺院香火中熏过一番后,便有了三分佛气,古代的多数名茶都与佛门有关。

唐朝人封演在他所著《封氏闻见记·饮茶》一书里说:“开元中(713-741年),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餐食,皆许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浙江余杭的名刹径山寺始建于唐,位于余杭、临安交界的天目山东北。径山有五峰,群峦环绕,泉水清洌,林木苍翠,寺周种茶。径山茶汤色碧,香气清雅,不同凡响,为朝廷贡品。南宋时,径山寺是经常举办茶会招待诸方僧侣和施主香客,并品赏鉴定各种茶叶优劣,谓之斗茶。该寺僧人还发明了把幼嫩芽茶碾成粉末用开水冲泡,名曰点茶,从而完成了由煮茶到泡茶的改革。宋代日本僧人来寺挂单,逗留数载,后携带径山茶籽及茶具归国,茶遂传入日本。

北宋禅门巨匠圆悟克勤(1063-1135年)俗姓骆,字无着,四川郫县人,他先后弘法四川、湖北等地,晚年住持成都昭觉寺,去世后谥号为真觉禅师,他是“茶禅一味”的关键人物。明代初年,日本禅僧一休宗纯渡海来华,深悟茶道中有禅法,并获得克勤大师手书“茶禅一味”墨迹,一休宗纯视为至宝,回国后住持京都大德寺,和日本茶道开山祖师村田珠光一起阐扬茶禅之道。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圆悟克勤给村田珠光写了一幅字托人带到日本,这张圆悟克勤的纸本行书长52.4厘米、宽43.9厘米,现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也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禅僧墨迹。内容述及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以至宋代分为各派的经过,且说明了禅的精神需严格修行而达到淡泊意趣,自古以来被茶道佛家视为禅僧书迹之首。

名山出好茶,目前我国群星璀璨的名茶中,大部分是曾经在名山古刹中种植的。例如我国第一座茶史陈列馆所在地四川蒙顶山,唐代时便是一座梵宫禅院林立的茶山,至今尚存唐宋遗迹甘露寺、天盖寺、永兴寺、千佛寺等古刹,该地所产的蒙顶名茶,相传是西晋时期甘露寺普慧法师所手植,唐宋时期一直被列为贡茶,史有“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之誉。福建崇安所产的武夷岩茶最早也是武夷山僧人所制;北宋时江苏东山水月庵僧尼于碧螺峰山石壁间采得野茶制成水月茶,后康熙南巡太湖时将此茶改名为碧螺春;明代隆庆年间皖南僧人所制的大方茶,至今仍为安徽绿茶中的珍品;浙江云和惠明寺所产的惠明茶,色泽碧绿光润,饮之余香满口,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质奖章。另外,云南大理鸡足山感通寺的感通茶、四川峨眉山的峨蕊绿茶、江西庐山东林寺的云雾茶、安徽休宁松萝山禳福寺的松萝茶、浙江定海普陀山的佛茶、浙江天台山的罗汉茶、浙江杭州法镜寺的香林茶、浙江乐清雁荡山的毛峰……也都是僧众辛勤劳动的结晶。俗话说“天下名山僧占多”,故好茶多与佛教有缘。

随着各国佛教的交流,我国的茶文化也传播到海外。据《汉书》《后汉书》《三国志·魏志》等诸多史籍记载,中国茶叶早在汉代就传到了日本,隋唐以后,随着中国佛教大规模传入东瀛,寺院僧人的饮茶方式也随之传入日本。南宋时,日本临济宗的开山祖师荣西(1141-1215年)两度来华,先后参学于浙江天台国清寺、宁波阿育王寺、天童寺和江西庐山的寺院,后他携带茶籽归国栽培,并著有《兴禅护国论》《吃茶养生记》等书,把饮茶与参禅、养生结合起来,被日本人尊为茶祖。

佛教寺院提倡饮茶,同时也主张农禅并重的思想,因此许多名山大川中的寺院都种植茶树,并采制茶叶。著名的青城山和峨眉山是僧人道士修行的绝佳之地,那里峰峦叠翠、雾雨蒙蒙的天然环境也是茶树生长的理想之地,早在唐宋,蒙顶山、青城山、峨眉山就已盛产名茶,几乎是与佛教、道教的兴起和传播同步发展的。史料记载,清代嘉庆年间名山的寺院有72座之多,寺院僧人分为种茶僧、薅茶僧、制茶僧、看茶僧,且各个寺院也有分工,其中静居庵负责采茶、千佛寺负责茶园、智炬寺负责制茶、天盖寺负责评茶,他们各司其职,管理井然有序,对茶叶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寺院僧人在长期种植和饮用茶叶的过程中,对栽培、焙制茶叶的技术也有所创新。

猜你喜欢
僧人寺院饮茶
Fantasy and reality
饮茶养生De四季区别
煮竹
白云深处
宽恕
花下饮茶,光阴含香
当老鼠变成虎
谁怕谁
月下饮茶
悟道